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8132679
- 上传时间:2023-01-2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19.58KB
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ocx
《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
当今世界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孕育和催生新的海洋产业,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食物、健康、能源等重大问题开辟了崭新的路径。
世界沿海各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力争抢占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超前谋划、布局高端、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是培育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构建“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深圳质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加快培育海洋产业,依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务院关于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81号)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述海洋产业,是指利用海洋资源
平方公里,海岸线257公里,具备海洋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金融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创投活跃,服务企业能力强,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本支撑。
各类人才集聚,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深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国际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增强,为海洋产业开放式发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阶段性问题:
产业总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拓展;海洋新兴产业的比重需大幅提高;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亟待不断加强;海洋发展方式仍需提升优化。
(二)面临形势。
全球海洋竞争日趋激烈。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空间,占地球70%面积的巨大空间,使得海洋孕育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发现,海洋已成为财富源泉与全球经济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
海洋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1970年占2%,1990年占5%,目前已达到10%左右,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0%,主要增长领域集中在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休闲娱乐、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格局孕育着深刻变化,产业发展格局和发展路径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包括海洋在内的新兴产业越来越成为竞争的焦点。
为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沿海国家普遍调整或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和政策,从全局战略高度出发关注海洋问题,实施海洋行动计划,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优先布局海洋新兴产业,力图争夺发展主导权,抢先确立国际竞争优势。
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海洋竞争,尽快抢占海洋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成为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
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当前,信息、能源、生物等科技领域创新活跃,融合渗透的趋势日益凸显,信息科技与产业依然发挥着战略基础和引擎作用,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突破以及重大集成创新不断涌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发明和成果转化的周期大幅缩短,带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产业科技不断突破,并支撑和引领海洋产业的迅猛发展。
海洋科技加速发展的趋势,使深圳以科技创新支撑实现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
海洋产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持续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2012年海洋生产总值超5万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由陆域走向海洋、由浅海走向深海,发展海洋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抉择,也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条件。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将海洋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海洋产业发展步入了历史新阶段。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成为深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的重要战略举措。
海洋产业成为沿海省市发展布局的新重点。
2011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五个海洋经济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获批成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国家级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各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百舸争流的局面正在形成。
发展海洋产业,瞄准未来、打造新优势、争当全国海洋发展“排头兵”成为深圳的必然选择。
海洋产业成为打造“深圳质量”的新突破。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赋予了深圳“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历史使命。
作为国内率先发展地区,深圳也较早地遇到了发展瓶颈,资源环境压力更趋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在海洋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我市经济发展开辟新的增长路径,也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探索新的道路。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将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牢牢把握“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前瞻布局、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依托南海区位优势,抓住南海开发机遇,以培育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海洋科技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海洋产业“深圳质量”,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使海洋经济成为深圳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把深圳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经济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原则。
立足深圳海洋及相关产业发展基础,准确把握全球海洋产业发展规律与海洋科技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布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性海洋科技领域,成为未来引领全市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开放创新原则。
以全球化视野配置国际海洋资源,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有利于海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海洋产业的开放创新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优化创新生态,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加大海洋创新载体和公共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
重点突破原则。
有取有舍,集中力量发展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海洋产业领域;引导我市电子信息、生物等现有优势产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延伸,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现代海洋产业群。
市场主导原则。
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政府引导,推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建设;加快海洋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海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海陆统筹原则。
开发和保护并重,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以“海陆一体”的战略眼光整体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产业布局,更加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海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部分海洋科技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国内领先。
1.结构目标。
到2015年,形成超100亿元规模企业6—8家,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2—3个;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25%以上,占海洋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
2.空间目标。
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珠江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为核心,打造规划有序、定位明确的海洋产业空间,初步构建出湾区经济发展格局。
3.科技目标。
海洋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新建2—3个海洋基础研究平台(重点实验室)、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工程中心与产业孵化器),建设1—2个国家级海洋研发基地,建设规模宏大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
到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建成规模宏大、技术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群,跻身国内海洋产业发展先锋城市,海洋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二)发展重点。
2020年前,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等四个产业领域,积极培育海水淡化、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矿产、海藻生物质能等海洋资源利用产业。
1.优先发展领域。
(1)海洋电子信息。
①海洋电子信息设备。
船舶电子,重点发展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海洋观测和探测,重点发展水声和浮标等船载传感器、深海观测仪器和运载设备;海洋通信,重点发展基于4G技术、水下声学等的海洋专用通讯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军民两用高端通讯器材;海洋电子元器件等。
②海洋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服务。
重点发展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海洋地理信息与遥感探测系统、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水下无线通信系统、船联网及其他海洋电子信息服务应用的集成与开发、数据储存、加工及数据挖掘。
(2)海洋生物。
①生物育种。
重点发展基于生物基因工程的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工厂化高效养殖,提高培育品种的优良性状和抗病能力。
②海洋生物制品精深加工。
依托远洋渔业,重点开展海洋生物功能活性物质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营养品、功能食品、保健品和新型营养源、生物质能源产品等,开展海洋医用材料、创伤修复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③生物制药。
重点利用南海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微生物抗肿瘤、心血管疾病的活性物质和疫苗,开发基于生物基因工程的抗肿瘤、抗血栓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
④远洋渔业。
围绕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打造集远洋捕捞、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美食消费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远洋渔业产业链。
(3)海洋高端装备。
①新型海工装备与特种船舶。
重点发展高端海上石油、天然气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LNG船等特种船舶设施设计与开发。
②高附加值钻井平台配套模块及关键设备。
重点发展动力定位系统、动力设备、控制系统和循环系统等配套产品设计与开发。
③深海探测设备。
重点发展海底地形探测系统、深潜器关键技术和装备、海底作业机器人、海洋矿产勘探技术和装备;深海装备用新型材料。
④海洋环保设备。
重点发展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等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4)邮轮游艇。
①邮轮及相关配套产业。
重点建设邮轮母港及服务配套设施。
②游艇消费。
稳步发展游艇高端消费;推广游艇大众化消费。
③游艇产业链高端。
重点发展研发设计,鼓励中高档游艇或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开发;重点发展交易展示,发展国际国内游艇展示、交易与评估;重点发展游艇服务业,包括游艇租赁、保险、服务、培训、装饰、维修等相关配套产业。
2.重点跟踪培育领域。
(1)海水淡化。
重点开展超滤和反渗透膜、水质自动监测、新能源海水淡化、能量回收、新兴管阀等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利用试点示范。
(2)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开展南海可燃冰的勘探工作,重点跟踪可燃冰开采与环境保护以及储运技术,逐步开展商业化开采。
(3)深海矿产。
重点发展海洋矿物采集、海底行走与输运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逐步开展半工业试验程度的采矿海试和商业化开采。
(4)海藻生物质能。
重点发展海藻燃料炼制技术,扩大海藻生物质能应用范围,逐步实现海藻生物质能商业化开发及应用。
四、主要任务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夯实海洋科技创新基础。
针对深圳海洋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面向全球,有效整合和集聚国内外相关科技力量,加快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扎实推进与国家部委、国内外海洋大学及研究所合作,争取国家海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落户深圳,打造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学研基地;加强海洋基础研究工作,推动在深高等院校设置海洋学科和海洋学院,探索组建深圳海洋研究院;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新型科研机构,培育一批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突破关键技术。
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增长空间巨大、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重点部署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优先主题,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海洋技术的研究进展,超前布局能够促进产业更新换代、具有较好研究基础的前沿技术。
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若干重大攻关计划和重大专项,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示范。
打造优势技术链。
积极组建海洋产学研资联盟,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在一些优势领域建立专利池,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在深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1.重点实施嫁接延伸策略,推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
支持我市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重点培育海洋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以骨干企业为依托推动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发展,鼓励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与船舶、海洋工程企业联合开发海洋电子设备;重点引进海洋电子信息大型央企、上市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支持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以OEM(原始设备制造商)、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形式承接海外海洋电子信息订单,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带动本地海洋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鼓励海洋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组织和参加专业会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培育海洋信息消费需求,拓展海洋信息服务业态。
2.重点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策略,实现海洋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
针对我市海洋生物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实施海洋生物产业扶持计划,重点引进国内外海洋生物领域优质项目和核心技术团队,大力培育我市海洋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实施重点突破专项计划,加大对海洋生物基因、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加快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与特色园区,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建立博士后创新基地;建设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远洋渔港,延伸和拓展远洋渔业产业链。
3.重点实施高端发展策略,提升海洋装备产业层次。
加强与欧美、新加坡、韩国等海洋工程装备先进国家的合作,引进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技术,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引进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建设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总部基地;依托南海开发优势,积极推动相关企业为国内外油气企业提供海洋开发高端工程装备配套;与国家海洋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深海探测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在深汕合作区等周边区域建设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金融,解决海洋工程装备企业融资问题。
4.重点实施消费拉动策略,拓展邮轮游艇上下游产业链。
加快邮轮母港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邮轮通关便利化;规划建设游艇公共码头及配套基础设施,推动游艇大众化消费;探索建立游艇保税仓,建设游艇展示中心和船艇交易中心,举办国际性游艇展会,扩大游艇文化影响力;重点发展游艇设计、维修、培训、配套金融等游艇上下游产业,打造游艇服务产业集群;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研究制定港澳游艇入出境查验监管的便利通关模式、积极推进港澳游艇单向自驾通行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深港游艇两地牌制度。
(三)大力提升优势产业。
加大海洋油气开发力度,加快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建设南海油气开发综合服务基地,为油气开发活动提供专业化服务,搭建南海油气开发与海洋工程技术平台,提升深海油气开采能力。
推动海洋交通运输高端发展,继续保持全球集装箱大港的优势地位,完善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从仓储物流向商贸物流、金融物流转型升级。
丰富海洋旅游元素,拓展高端海洋旅游方式,强化滨海旅游产品的度假、国际会议和休闲娱乐功能,形成以高端滨海休闲度假、会议旅游、赛事活动为核心,滨海观光、娱乐、海洋饮食文化为补充的多元产品体系。
(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通过“两区、三湾、四带”构建规划有序、定位明确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
以前海、大鹏东西两翼为重点,深圳西部重点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打造大型海洋企业总部集聚区;深圳东部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游艇等产业,打造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及研发设计中心。
以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所形成的天然海洋湾区为核心,打造深圳湾海洋经济生态湾区、大鹏湾海洋经济提升湾区和大亚湾海洋经济新兴湾区,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打造南海近岸综合服务带、南海近海资源作业带、南海远海资源拓展带、大洋海洋经济合作带,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实现海洋产业“走出去”。
(五)深化产业区域合作。
把深港海洋合作作为深港合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香港在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科研方面的领先优势,拓宽合作领域,共同建设深港海洋大都会。
依托涉海重大项目,加强深莞、深惠、深珠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环保、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技术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国际级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
围绕南海保护与开发,深化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等南海周边省市区域合作,加强南海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加快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南海区域合作开发新模式。
(六)开展前瞻领域研究。
积极跟踪国际海洋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深圳的基础和优势,储备一批近期暂不具备商业化条件但发展潜力巨大的项目及技术,为深圳市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海水淡化:
重点加强低成本新型膜材料的开发,推进低能耗高效海水淡化组合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加快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的进程,结合高耗水工业项目,研究建立政府财政补助海水淡化的长效机制,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加大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力度,突破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储运等方面的技术瓶颈,逐步形成1—2套比较成熟且经济可行的开采方案。
深海矿产:
开展深圳周边海域深海矿场的调查工作,加快深海地形测绘定位及采集技术与仪器装备的开发与制造,引进大型矿业集团和世界知名装备企业,开展半工业试验程度的采矿海试。
海藻生物质能:
综合国内外先进技术,重点突破因生物量资源的规模供应及燃料加工炼制效率而造成的开发成本过高的瓶颈问题,拓展海藻生物质能的应用范围,开展海藻生物质能的应用示范及碳汇研究。
(七)突破人才发展瓶颈。
实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重点引进国际海洋领域核心技术团队,打造全国海洋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加大对海洋高层次人才来深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和创业的资助,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本地海洋人才培养力度,建设海洋特色学院,规划发展海洋学科;落实国家海洋局“双百计划”,选派我市重点海洋领域优秀人才出国学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支持海洋人才创新平台的建设,规划建设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八)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大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设立海洋创业投资基金,研究设立各类涉海产业引导基金,鼓励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加大政策性涉海保险的扶持力度,开展海洋工程装备融资(抵押、担保、租赁)试点工作,依托前海积极开展海洋领域的金融创新;完善海洋规划立法体系建设,推进《深圳市海域管理条例》等法规出台,实施《海上构筑物登记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技术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五、重点领域技术布局
(一)海洋电子信息。
1.海洋电子设备。
突破高性能光纤水听器及其阵列技术和水下组网等一批核心技术,开发多样性水声传感器与水声网络节点,开发海洋定位系统,开发新型的海洋测探与海底地貌动态实时监测系统,开发海底视频获取的高速传输设备,开发研制新型的水下视频采集设备与水下相机,结合星载、机载(含无人机)、船载(含浮标)等各类传感器与岸基(含岛基)地面传感器,发展精准渔业的海洋配套监测设备,发展基于钻井平台的海洋信息传输、监测、定位和防御设备,发展潜标、浮标、声纳信号、北斗短报文通信、传感器等信息网络,发展海洋遥感数据融合同化技术,建立遥感产品生产线。
大力发展和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载终端设备的核心技术,发展和突破船载终端设备的天线、关键元部件、导航芯片和兼容北斗导航终端等核心关键技术。
2.多源海洋信息融合增值软件技术。
发展一体化的多源海洋信息融合中枢技术,高效处理、融合海量海洋信息,建立海洋信息的综合交换和信息共享平台,发展基于云计算的海洋信息共享服务创新模式,建立基于虚拟海洋环境的多维动态可视化共享服务体系,构建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多用途信息融合平台和信息交互,建立水下物联网、海底控制网、船联网、北斗导航系统、地球遥感系统、海事卫星系统的通信接口,实现水下传感器的海洋网络构建,并建立海空天一体化的立体海洋观测传感网。
(二)海洋生物。
1.育种养殖。
发展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分析技术,生物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养殖过程中污染物病害在线监测技术,培育自有民族品牌的种苗,重点突破具有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高效低成本工厂化养殖工艺与配套设施装备,研制抗病疫苗,形成可控、质量稳定、生态健康的海洋经济生物高效生产体系。
2.基因开发利用。
发展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基因组学技术,重点突破重点功能基因的开发技术,建设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库和基因技术平台,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发展深海基因的探测技术。
3.海洋生物深加工。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高效分离提取技术,突破海洋活性物质的功能改性技术,重点发展生物活性支架、可注射性生物骨水泥、创伤修复材料等医用材料的研制工作,发展饵料藻饲料添加剂,发展基于海洋活性物质的化妆品、保健食品、医药产品,跟踪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重点开发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海洋创新药物。
(三)海洋高端装备。
1.海洋工程油气装备与特种船舶。
重点突破400—5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2500米以下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1000—3000米水深钻井船的关键技术,发展深水浮式生产储油平台的设计与制造技术,重点发展LPG-FPSO(液化石油气海上浮式生产储存船)、LNG-FPSO(液化天然气海上浮式生产储存船)、FSRU(浮式贮存和再气化装置)的研发与制造技术。
开展海洋结构物腐蚀、大型结构物之间的互动耦合问题研究,海洋结构物的水动力及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超低温温度场问题分析技术、大型浮式结构物的连接技术及海上运输与安装作业技术,开展风洞试验、水池船模性能试验,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油气处理装置的集成与安装调试技术研究,开发薄板与超厚板的焊接技术及其残余应力处理的新技术,提升自主研发的能力。
重点开展突破深水远海超大型浮式支援平台结构物的研究设计技术与关键技术,进一步拓展万吨级起重能力的作业平台、3000米深水起重铺管船、800—1000人居住远海生活平台、油田服务船舶等特种工程船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
2.钻井平台配套设备。
发展重点海洋工程亲环境设备的自主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推进装备、海洋工程系泊技术与装置、电控设备、钻井包系统、升降装置等钻井平台配套设备,发展低碳、环保优化配置的机电设备,突破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的转运装置的自主设计技术,实现产品化,降低钻井平台配套设备的进口率。
3.海洋固体矿产资源探采设备。
发展深海地形测绘技术和深海定位技术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装备,研究海洋电法和海洋电磁法的方法技术与装备,研制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原位采集与规模取样装备,开展深海作业装备用特殊轻质高强耐蚀材料及海洋装备耐腐蚀结构材料与涂料研究。
(四)前沿领域技术。
1.海水淡化。
重点研发新型反渗透膜和膜组件,提高低能耗高效海水淡化工程设计与集成服务能力,发展移动式、船舶携载、海上作业平台等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制造与集成化装备技术。
2.天然气水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市 海洋 产业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