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附属中学学年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三套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8120754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0.03KB
山东省济宁市附属中学学年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三套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济宁市附属中学学年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三套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附属中学学年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三套模拟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附属中学学年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三套模拟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初三语文第三套模拟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贮蓄(zhù)黄晕(yùn)阻遏(è)绯红(fēi)
B.迸溅(bèng)殷红(yīn)恣睢(zì)蓬蒿(hāo)
C.潺潺(chán)吞噬(shì)阔绰(chuò)苋菜(xiàn)
D.镂空(lòu)胚胎(pēi)黝黑(yǒu)譬喻(p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B项“殷”读yān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肆无忌惮”的意思是:
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及。
B.那几天妹妹畏畏缩缩小老鼠一样,我脸上自然是雷霆万钧。
C.一个瘦弱的小男孩站在我身边,大眼睛清沏透明,一眨一眨的。
D.轻挑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
【答案】B
【解析】A顾忌。
C清澈。
D轻佻。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教育系统新春茶话会上,市局领导与教师代表们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B.城乡医疗制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操之过急只会适得其反。
C.市博物馆用一组栩栩如生的蜡像生动地展示了柳州多民族聚居的风貌。
D.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最佳辩手”称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D项成语使用不恰当,“夸夸其谈”指浮夸空泛地大发议论,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用于贬义词,不合语境。
点睛:
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再是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
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
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如本题D项,整个语境应该是褒义,而“夸夸其谈”是贬义词,故感悟色彩不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塔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病句题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找出主干。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B项两面对一面。
把“能否”去掉。
C项:
搭配不当、把“反映”改为“反响”。
D项:
减少不能用倍数,把“一倍”改为“一半”。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
,儿童就猜测:
。
老师说:
,儿童就猜测:
。
老师说:
,儿童就猜测:
。
老师始终没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
“雪是淡黄色,味道又甜又粗的沙子。
”
①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②雪是像沙子一样
③雪是像盐一样
④雪是纯白的东西
⑤雪是冷冷的东西
⑥雪是粗粗的东西
A.④③⑤①⑥②B.③④①⑤②⑥C.④③⑥①⑤②D.③④①⑥②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雪是淡黄色,味道又甜又粗的沙子”提示排序.④在③前,⑤在①前,⑥在②前。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
他从天真儿童的视角观察和描写客观事物,有《海的女儿》《恶毒的王子》等作品。
D.《贾芸谋差》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四回,作者曹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A.有误,《秋词》不是表达思乡之情作品。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7.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通过色彩鲜明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突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饮酒》中,描绘黄昏温馨和谐的画面,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喜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已是悬崖百丈冰
(2).
(2)以光先帝遗德(3).恢弘志士之气(4).(3)纷纷暮雪下辕门(5).风掣红旗冻不翻(6).(4)山气日夕佳(7).飞鸟相与还
【解析】试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答案】8.D9.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析】
(1)试题分析:
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反问、借代的修辞手法,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一句运用反问,“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借代。
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应该从表达的主人公感情角度分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且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且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且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
10.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今齐地/方千里
C.与臣而/将四矣D.此/庸夫之怒也
1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偏爱)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
C.臣未尝闻也(曾经)D.今日是也(这样)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答案】10.C11.B
12.
(1)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摘)、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2)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3.A
【解析】
(1)试题分析:
C与臣/而将四矣。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解答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B“面刺寡人”的“刺”意思为“指责”。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谤议”“闻”“布衣”“徒”“抢”等字的翻译。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A甲文未体现不畏强权。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甲】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
“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
齐威王说:
“你说的很好!
”于是就下了命令:
“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乙】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
“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
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
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
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
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
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
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
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
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
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
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
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
《大学》里说: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告诫过我们: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
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
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
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
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
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
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
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5.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16.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答案】14.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15.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引用《大学》的内容,诸葛亮的告诫,曾国藩的事例,论证了“静的好处很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16.示例一:
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
示例二:
司马迁遭受宫刑,依然静下心在狱中来完成《史记》。
17.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在图书馆安静地读上一年半载,视野广度提升了,思想的厚度也增加了,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
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本文标题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
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
16.补充论据需要明确需要论证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选择合适的事例,即可解答.第④段主要论证“安静是一种能量”,让人收获巨大,举出一个人在安静的研究中获得不凡的成绩的事例即可,如:
我们在课文中学到的闻一多潜心研究,写出《唐诗杂论》。
17.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
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麦与镰的季节
屈绍龙
①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
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
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
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②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
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③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
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④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
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
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
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⑤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
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
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⑥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
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⑦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
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
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
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⑧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
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⑨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
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⑩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
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
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
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
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⑪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选自2017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节)
18.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扬花的麦子
成熟的麦子
①______
收割麦子
赞美麦子
温情
②______
努力生长
牵挂母亲
③______
19.请你谈谈对“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一句的理解。
20.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
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21.第④段写麦子成熟季节时,还写到了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有何作用?
22.下面两段文字都感悟岁月,请根据你的理解,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1)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屈绍龙《麦与镰的季节》)
(2)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冯骥才《日历》)
【答案】18.
(1).春天的麦子
(2).苦香(3).柔和美好
19.“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
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
20.
(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
(2)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
21.写“楝子花开”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写“石榴花开”衬托小麦成熟后丰收的喜悦。
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升华了文章情感。
22.示例:
只有奋斗的岁月和成长的生命才有醉人的芳香和永恒的价值。
就像我们的青春,岁月流逝,我们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成长,以辛勤的耕耘去获取人生的精彩,才能将岁月的“葡萄”酿成生命的“美酒”,并永存为人生的“诗篇”或“画卷”。
【解析】
1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解答此题根据表格中给的内容或特点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从段落中提取出相关的词或短语作答即可。
文章在④段描写了成熟的麦子“饱满的麦粒”中提取出“饱满”作答;描述小麦努力生长的是文章的第五段,由段首句“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概括出此段写的是春夜小麦;文章在文末赞美麦子,文中的“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可作为答案。
2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句①运用拟人的手法,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句②写了“我”收割小麦的动作,则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分析人物当时的情感。
2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就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作者写“楝子花开”和“石榴花开”目的都在于陪衬,衬托小麦“灌浆时节”的艰苦和丰收的喜悦,从而突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
解答此题首先对文本及链接材料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作者对“岁月”的共同感悟,然后围绕着感悟的主题展开阐述,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从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名字对岁月的感悟,都包含着“珍惜岁月、辛勤耕耘、努力奋斗、创造价值”,以此为主题阐述。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济宁市 附属中学 学年 九年级 中考 语文 第三 模拟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