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案例典故.docx
- 文档编号:8116201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130.40KB
观点案例典故.docx
《观点案例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点案例典故.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点案例典故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观点案例资料
什么是哲学?
观点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研究“有”的一门学问。
他说:
“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
……哲学也是一样,它是惟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
”“我们必须说明,研究那些在数学上称为公理的真理,和研究实体,究竟是一门科学的工作,还是两门科学的工作。
很明显,研究这两种东西是一门科学的工作。
这就是哲学家的工作。
”“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这门学问与所谓特殊科学不同, 因为那些科学没有一个是一般地讨论‘有’本身”“所以很明显,当有一门科学把各种‘有’的东西当作‘有’来研究。
既然无论在哪里,科学所研究的对象,都是那个最根本的、其他的东西所依靠并赖以得名的东西,那么,如果这是实体的话,哲学就必须掌握各种实体的各种本原和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实体及其属性、事物存在的根源、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观点2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的观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威廉•文德尔班认为:
“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文德尔班还认为,哲学绝不能脱离价值观念,因为它始终受价值观念的强烈影响,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题。
观点3 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哲学观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手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手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世界是分为心和物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
物又是什么?
心是从属于物的吗?
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
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者目的呢?
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的呢?
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
还是我们信仰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
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
还是他是哈姆雷特所看到的那种样子呢?
也许他同时是两者呢?
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
还是一切生活的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
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
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
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
或者说,哪怕宇宙是坚定不移地趋向于死亡,它也还是值得加以追求的吗?
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练的愚蠢呢?
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
各派神学都曾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他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他们。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于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
观点4 现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1889―1951)是著名现代西方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从基本思想出发,维特根斯坦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活动的前半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
“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在活动中必须使用语言,要使说话有意义,使人听得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一是符合逻辑句法,不符合逻辑句法,就没有意义,人们就听不懂。
二是必须表述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即表述经验事实。
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的哲学问题,如经验之外是否有物质或精神存在,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问题,都是经验范围以外的“形而上学”问题,都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
对于它们,人们听不懂,因而也没有真假可言。
维特根斯坦还断言,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都是一些讨论“伪问题”的“形而上学”,因而都是没有意义的“伪哲学”。
他指出:
“关于哲学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假的,而是无意义的。
因此我们根本不能回答这一类问题,我们只能确定它们的荒谬无稽,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是由于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来的。
”所以,真正的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对语言的使用进行分析和规范,以避免语言的妄用和无用。
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活动的后半期转向日常语言分析观点,提出哲学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他认为,哲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产生于哲学家对语言的误解。
过去的哲学家们不懂得语言是一种工具,必须在使用中才有意义,他们离开语言的日常使用,孤立、静止地去考察语言及其语词的意义,枉费心机地去寻找它们的对应物。
其实,离开语言的使用,离开语词在使用中的用途去考察语言的意义,就像离开工具的使用及其使用中的用途去考察工具的意义一样,是不会有结果的。
哲学中的许多问题,就是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而去考察它们的意义所产生的。
维持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语言。
我们知道,精神病患者讲话总是语无伦次,没有意义,别人听不懂。
形而上学也是这样一种病症性的语言,属于形而上学的语言人们也听不懂,没有意义。
其原因在于,形而上学哲学家不按照日常语言的规则讲话,不在语言的具体用途中考察它们的意义而是违反规则,脱离用途,盲目地去寻找它们的绝对意义。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真理”等,在人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它们的意义是清楚的,从来不会因此而引起争论,然而传统哲学家们总是离开日常语言的使用去寻找它们的绝对的对应物,于是就陷入了争论。
例如,人们在日常语言中总是把经验中的事物称为“物”或“物质”,并按一定的日常语言规则使用它,因而从不争论。
人们常说“在这个皮包中有物”,就是说要移动它必须费力,而哲学家们却偏偏开它的具体使用,孤立、静止地去寻找它的绝对对应物,于是就导致了无谓的争论,产生了许多形而上学问题。
总之,哲学的争论都是哲学家们离开语词的日常使用,去孤立地考察它们的绝对意义的结果。
维特根斯坦指出:
“当语言休息的时候,哲学问题就产生了”;“哲学的混乱”总是发生于“语言像机器那样闲着的时候,而不是在它工作着的时候”。
因此,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哲学是语言疾病的,产物,是语言使用不当的结果,真正的哲学的任务应该是“治疗”语言的精神病,为哲学家们澄清语言的混乱提示方向。
观点5 中国现代哲学史家冯友兰关于哲学的看法
著名中国现代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冯友兰认为:
“哲学、宗教都是多义向名词。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中所想的与之相关的观念,可能大不相同。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
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
”
案例1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也是古希腊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
米利都是古希腊殖民地小亚细亚的伊奥尼亚地区一个著名的城邦。
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此而得名。
泰勒士、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是米利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不满足于传统的神话创世说对于宇宙自然问题的解释,他们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许多观察和研究,开始探讨宇宙的本原问题,即自然万物从什么东西来,最后又回到什么东西。
他们认为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东西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自然万物的本原, 自然万物是由水造成的,最后又复归于水;大地是浮在水上的。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士形成这种看法,可能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也可能是观察到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来源于一种没有固定形状和性质的物质,他称之为“无限定”者。
“无限定”者本身分出冷和热、湿和干两种对立物,形成旋涡运动,冷与湿的东西集中在中间成为地,热与干的东西分散在四周形成日月星辰等天体。
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无限的“气”。
气有稀散和凝聚两种对立的运动,气稀散而成火,它逐渐凝聚,依次变成云、水、土和石头。
米利都学派的这些看法虽然是一种幼稚的猜测,具有直观和朴素的特征,但他们不是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以自然本身来说明万物的形成,因而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案例2 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的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本原,除了永恒的原子和虚空之外,世界万物没有其他的本原。
原于是一种最小的、不可见的、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是原予运动的场所,也是实在的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急剧而零乱地作直线运动。
由于原子的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不同,原子彼此的碰撞结合成世界万物。
原子在虚空中彼此碰撞形成的旋涡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即必然性。
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是必然性的体现,没有偶然性。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觉和思想是事物不断流溢出来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最初阶段,人的感官并不能感知一切事物,原子和虚空不能为感官所认识。
理性认识更为精致,当感性认识在最微小的领域不能再看、再听、再嗅、再摸的时候,就需要理性认识来帮助。
所以,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真理的认识”。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本身之间并没有什么性质的不同,人们感觉所感知的各种事物的颜色、味道等都是习惯,是人们主观的东西。
德谟克利特的哲学思想是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德谟克利特是“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他的原子论对于后来的原子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案例3 柏拉图的哲学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理念论。
所谓理念,希腊文的原意是“可见之物”,即形象,后来引申为“灵魂”的可见形象,有了“本质”的含义。
柏拉图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理念,理念是感觉世界的一切事物的根据和原型。
与可感的事物相比,理念是多中之一,是绝对完满的,是永恒不变的。
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理念世界。
感觉.世界的一切事物是对于理念的模仿或者分有。
例如,美的理念是各种各样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本原,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它们模仿或者分有了美的理念,是美的理念的派生物。
又如,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桌子,它们之所以成为桌子,就在于它们是桌子理念的模仿者。
或者说,现实中的桌子都是对于桌子理念的模仿,没有桌子的理念,就不会有现实中的桌子。
理念是绝对的、普遍的东西,人不能从具体事物那里认识到理念。
人要认识理念就要通过回忆。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在出生之前居住在理念世界,因而认识所有的理念。
但是人在出生时灵魂受到肉体的感染而遗忘了一切,所以人在可感世界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感觉虽然不能提供关于理念的知识,但它可以刺激灵魂,帮助灵魂回忆起生而具有的知识。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它对以后的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客观唯心主义和宗教有很大的影响。
案例4 孔子的哲学
孔子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关于“仁”的学说。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泛爱众”,实行仁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的哲学思想基本集中在人类社会的政治和伦理关系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的问题则论述很少。
不过,孔予也肯定天命的存在,但更多地把天命理解为蕴含在自然事物运行之中的某种东西,人应当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安排,放弃自己的努力。
显然,孔子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哲学体系,但是在其根本主张中实际上蕴含了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即哲学,这就是早期儒家哲学。
孔子的哲学思想经过后人的继承和发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案例5 王阳明的哲学
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在继承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心学思想和批判朱熹理学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他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没有心的“灵明”,就没有天地万物。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所以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
所以, 良知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天地万物都是从良知中产生的,没有我的良知,就没有天地万 王阳明的哲学强调和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性,混淆了主体与客体、意识与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两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两者的关系,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案例6 黑格尔的哲学
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辩证法大师、渊博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就是一个绝对精神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的过程。
案例7 尼采的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1844―1900)是唯意志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继承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权力意志论。
尼采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权力意志。
所谓权力意志,就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永动不息的生命或意志。
具体说来,权力意志分为四个方面:
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富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的意志。
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
原子在本质上是权力意志,原子辐射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无机物的分解和化合也是权力意志的斗争。
生物界的同化和异化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类社会中的你争我夺、明争暗斗也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尼采指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权力意志,即使在奴仆的意志中,也有想成为主人的意志。
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此外没有其他的东西。
观点案例点评:
这里列举了多种关于哲学的看法和多个哲学理论的案例。
不同的观点代表了不同的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或者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哲学的不同看法。
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的不同理解总是与他们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条件、文化传统、时代特点。
要正确理解一种哲学思想,必须首先理解他的哲学观。
在多个实际案例中,案例1和案例2是关于古代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3是古代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4和案例5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6是西方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案例7是现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例子。
这些案例代表了中西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表明了人类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
同时也提醒我们,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哲学也应当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根据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二、典故
“请鸭嘴兽原谅 (实事求是反对教条)
恩格斯在1895年给康•施密特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1843年我在曼彻斯特看见过鸭嘴兽的蛋,并且傲慢无知地嘲笑过哺乳动物会下蛋这种愚蠢之见,而现在这却被证实了!
因此,但愿您对价值概念不要做我事后不得不请求鸭嘴兽原谅的那种事情吧!
"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鸭嘴兽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
通常每次产二卵,由雌兽伏在卵上孵化,这种动物有乳腺,无乳头,幼兽从雌兽腹面濡湿的毛上舐食乳汁。
按过去教科书上的概念,哺乳动物应该是胎生,不会下蛋,恩格斯一度也拘泥于这种认识,盲目地相信了教科书。
后来,当他弄清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之后,就写了上面一封信,告诉施密特,他也曾经迷信过书本,希望施密特不要再做那种蠢事。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象恩格斯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得那样准确无误,重要的是当认识到错误后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迅速地纠正错误。
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牛顿与神学(世界观问题)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
“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
”(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
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王阳明看花(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
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哲学思想。
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理想国》的“哲学王”
《理想国》是柏拉图写的一本鼓吹政治理想和国家学说的书。
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国家应由三个等级组成:
第一等级是统治者,这些人是神用金子做成的,是国家的统治阶级,通晓"善"的理念及治国的哲学,所以,哲学家应该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叫“哲学王”。
哲学王"的德性是智慧。
第二等级是武士,是神用银子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其德性是勇敢。
第三等级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铁做成的。
他们的职责是从事生产劳动,供养第一、第二等级,其德性是节制。
至于奴隶,在"理想国"中毫无地位可言,他们连破铜烂铁都不如。
为什么哲学家具备统治者的权利呢?
柏拉图认为是因为人的灵魂的不同。
如工匠的灵魂只能掌握建筑知识,因此他们只配盖房子;农民的灵魂只能掌握农业知识,因此只配种田。
只有“哲学王”才具备考虑整个国家的事情这种特殊的知识,因此,国家应当由他们来统治。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内,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
“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
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
“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
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贝克莱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知识的对象就是观念。
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观念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相反,外在事物是“一些观念的集合”, 离开了感觉或经验的“纯客观存在”是不可理喻的。
他还认为,物体的广延、形状、运动完全是相对的,是随着感觉器官的结构或位置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因此,它们完全依赖于人心,而不是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任何地方。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一个站在常识和经验论的立场上难以驳倒的命题。
据说,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便问: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贝克莱回答说:
即使此前我没有感知它的存在,还有别的人感知它的存在。
即使人人都没有感知它的存在,也还有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无限精神即上帝在感知它的存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哲学史上最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不过,尽管“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十分荒谬,但贝克莱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第一次突出强调了人类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问题。
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假如贝克莱生活在今天,相对论很可能会被他所发现。
观点4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1646―1716)在世界本原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万物最后单元的实体不应具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而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并应具有“力”作为推动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则。
这样的实体是与灵魂类似的某种东西,莱布尼茨起初称之为“实体的形式”或“实体的原予”等等,最后称之为“单子”。
莱布尼茨认为,单子因为没有广延,也没有“部分”,所以真正不可分,是真正“单纯’’的实体。
单子没有部分,因而就不能由各部分的组合或分离而自然地产生或消灭,其产生或消灭只能出于上帝奇迹式的“创造”和“毁灭”。
同时,也没有事物能够进出单子内部,因此每一单子都“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是各自彻底独立的。
因为与灵魂相类似,所以单子也具有“知觉’’与“欲望”。
每个单子凭借其知觉“反映”全宇宙,如同镜子映照事物一样,在此意义下,每一个单子就是反映万物的一个不同“观点”。
同一个宇宙,由于所处的“观点”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面貌,形成每一单子独特的质。
世界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
由于其知觉的清楚程度不同,单子有高低等级之分。
从构成无机物的、具有模糊的“微知觉”的单子,到动物的具有感觉的“灵魂”,再到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的“心灵”,以至比人的心灵更高的“天使”之类,最后达到全知、全能、全善,创造了其他一切单子的最高的单子,即上帝。
每两个相邻等级的单子之间有无数中介的单子,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其间没有间隙或“飞跃”。
莱布尼茨明确肯定:
“自然从来不飞跃”。
尽管单子与单子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点 案例 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