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 文档编号:8109468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63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原复习文档
一、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时代条件,二时实践条件,三是理论条件,四是个人条件。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属于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第二、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时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时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实践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什么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以及所具有的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具有以下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7、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8、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0、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杨弃”,既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规律的含义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2、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13、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知道、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什么是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题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题改造客体的过程。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哪些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5、认识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6、感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理性认识的含义和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联系。
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0、认识为什么要回到实践
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时间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1、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哪些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12、真理的客观性的表现
主要体现在内容以及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
1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个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15、真理与谬论的辨证关系
真理与谬论既对立又统一。
16、为什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获得的认识又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四、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他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以及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6、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7、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矛盾,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重要动力——改革,科技等。
8、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转化而成。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是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4、价值和使用价值辨证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5、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形式。
7、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8、价值规律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9、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0、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为剩于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实践意义: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1、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1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4、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5、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6、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实践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段生产的剩余价值。
1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8、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六、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什么事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后果:
积极后果: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消极后果: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