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二十四节气划分由来科技名词定义春夏秋冬.docx
- 文档编号:8107042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1.51KB
最新中国二十四节气划分由来科技名词定义春夏秋冬.docx
《最新中国二十四节气划分由来科技名词定义春夏秋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二十四节气划分由来科技名词定义春夏秋冬.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二十四节气划分由来科技名词定义春夏秋冬
中国二十四节气划分由来科技名词定义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二十四节气
英文名称:
twenty-foursolarterms定义
1: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
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应用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应用气象学(二级学科)定义
2:
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即: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应用学科:
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
3:
反映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应用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二十四节气对应日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简介
节气简表
节气来历
节气划分
节气日期速算法
节气名称含义
节气分解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黄道位置及意义
国外影响
节气与文化相关诗歌
相关对联
相关农谚
24节气童谣
有关小说节气简介
节气简表
节气来历
节气划分
节气日期速算法
节气名称含义
节气分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黄道位置及意义
国外影响节气与文化
相关诗歌相关对联相关农谚24节气童谣有关小说展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
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漫画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1]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
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
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
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
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
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
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5日。
编辑本段节气简表
节气太阳黄经度数所在公历日期所在阴历日期*所分三个气候 立春315°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330°2月18——20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二十四节气
惊蛰345°3月5——7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15°4月4——6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30°4月19——21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45°5月5——7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60°5月20——22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75°6月5——7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90°6月21——22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105°7月6——8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120°7月22——24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立秋135°
8月7——9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150°8月22——24日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白露165°9月7——9日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180°9月22——24日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 寒露195°10月8——9日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 霜降210°10月23——24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225°
11月7——8日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二十四节气(1张) 小雪240°11月22——23日虹藏不见、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255°
12月6——8日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270°12月21——23日(苗历新年)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285°1月5——7日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300°1月20——21日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注:
关于24节气的准确日期,请参照该年苗族历法的每月一、十六日,如冬至为苗历新年,2008年冬至为12月21日,但2009年冬至却为12月22日,因为2009年12月21日为苗历十月三十日(苗历除夕),22日才是苗历新年。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编辑本段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但却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划分的。
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
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
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
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
前一个气叫“节气”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
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
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
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编辑本段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4.475,求2017年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7×0.2422+4.475]-[2017/4-15]=492-489=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编辑本段节气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是一年四个季节的开始将一年划分为春、夏
图解二十四节气、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节气
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另有清淡明智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节气
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编辑本段节气分解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还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气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
农谚提醒人们: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
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
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节气呢?
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
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
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
四川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
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
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
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
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
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
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
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
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
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
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真是:
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节气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
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
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
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
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
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
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
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
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
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
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
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
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节气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
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谷雨
俗话说:
“雨生百谷”。
降雨及时而且雨量充足,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
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
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
时至暮春了。
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
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
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
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
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
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
立夏
节气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
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
《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
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
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此时如不下较大的
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犁耙栽秧。
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
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为75至100毫米。
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
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
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
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
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
“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
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
芒种
节气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
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
“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
到了芒种时节,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
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
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
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
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
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节气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
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
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
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
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
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收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
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
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
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
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
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国 二十四节气 划分 由来 科技 名词 定义 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