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810514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4.62KB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嘉定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嘉定区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3)王维《终南山》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山中所见独特的云气变幻之景象。
【答案】
(1).金就砺则利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今宵酒醒何处(4).白云回望合(5).青霭入看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3)由“山中所见独特的云气变幻之景象”可知答案。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砺”、“知”、“宵”、“霭”。
按要求选择。
2.根据下面人物独白的语境,填入横线处最合适的俗语是()。
倘或他怀旧日之恨,寻事害我,甚是可虑。
自古道:
“____”,不若先劾他一本,绝了他仕路,免得报复。
A.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B.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C.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D.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连贯的能力。
根据“不若先劾他一本,绝了他仕路,免得报复”分析,前句是说这样想的人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
A.“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意思是作出决断而犹豫不决,就产生祸乱。
此处是说做事犹豫不决,不合语境。
B.“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意思是世俗人的感情好比一张张纸,张张都是一样薄;人世间的事情好比一盘棋,一局更比一局新。
此句是说人情淡薄,不合语境。
C.“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比喻好景不长或友情难以持久。
现指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遭受大大小小的挫折与磨难,英雄自古多磨难。
此句是说人生都会遇到挫折,不合语境。
D.“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意思是指要成就大事必须心肠狠,手段毒辣。
故选D。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宇宙辩证存在的典型表现是不同存在之间的对立统一。
这里__________,而是在差别之中的协调运动,是一种存在的存在状况,即此存在与非此存在的相互作用。
①统一不是同一
②而是差别
③不是存在的趋同化
④对立不是对抗
⑤正因为这种差别才使不同的存在表现出自己的属性、特色
A.④③①②⑤B.④②⑤①③C.①②⑤④③D.①④③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首先要通读文段和下面五句话,了解文段所讲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提示性词语进行排序。
上文的句子是总领性的,指出“不同存在之间的对立统一”,观察五句话后可以看出是对“对立统一”的解释;又根据下文“差别之中的协调运动”可知,前文应该是讲“统一”,那么,空白处最后应该是①;根据关联词“而是”在差别中协调运动,可知前文应该是“不是……”,因此上文应该是③在空白处的最后。
由此,可以得出小组合①③在空白处最后。
故排除ACD。
故选B。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二)(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牧归
辛茜
①青海湖畔宽广的草原上,每一天,都会有炊烟伴随太阳从帐房里升起又飘散。
每一天,晨光下的牧人们都重复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感受着不一样的欢乐和遗憾。
②晨光微露中,拉羊家的女主人和长大了的女儿们先起床,给取暖的炉子和烧饭的炉子生上火。
房子很快暖和起来,开水和奶茶飘散着热气和浓香,男人们闻着味起来了。
当然,如果愿意,男人们还可以多睡会儿,但,早出晚归的放牧生活,让他们马上打起了精神。
③用过永远以糌粑、奶茶为主的早餐后,女主人和女儿们开始给十几头母牛挤奶。
这时候,太阳已经离开地平线,草原从沉睡中清醒过来,空气中满是甜滋滋的味道。
挤牛奶之前,先要让小牛吸一阵母牛的奶。
小牛贪婪有力的吮吸会使沉积了一夜的乳汁活跃起来,被激活的乳房生动饱满,乳汁也会更加顺畅。
挤牛奶是一门艺术,随着女人富有弹性的双手上下舞动,两股洁白的乳汁会交替着流进桶里。
④挤牛奶的工作完成后,拉羊家的女主人停留片刻,目送着丈夫和儿子远去的身影。
羊群和男主人离开家后,拉羊家的女主人带着二个女儿,着一件单衣,把袖子挽得高高的,用双手把散落在四处的湿牛粪捡到一起,然后用手抹开,像做煤饼似的一块块摊在草地上。
⑤清晨的青海湖畔气温很低,不超过五六度,抹湿牛粪的双手冰凉,但是她们习以为常,没有丝毫抱怨。
相反,她们乐此不疲,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嬉闹,使静谧的草原很快有了生气。
如果天气好,这些牛粪会在一天之内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假如需要较长时间的储存,她们就得把湿牛粪做成厚厚的圆饼贴到墙上,晒干后堆放。
捡牛粪、晒牛粪、储存牛粪,是牧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晒干的牛粪是四季唯一的燃料。
在牛羊被赶到深山四处游牧的季节,燃料得不到及时补充,漫长的冬天更需要大量的牛粪取暖,没有足够的储备是不行的。
⑥女人们要做的事很多,打酥油也是一件极重要的事。
没有牛奶的日子几乎不像牧民的生活,有相当一个时期内,他们是吃不到牛奶的,那是牛羊群远征深山牧场的两个月,以及严寒的冬春季节。
为保证刚下的牛犊能够安全度过冬春的寒冷与饥荒,牛乳首先要满足这些脆弱的小生命。
因此,必须靠夏秋季节挤出的牛奶提炼酥油,并尽可能多的储备。
⑦虽然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也波及到了草原,摩托代替了骑马,牛奶分离器比传统打酥油的方法方便、省力,但牧民的生活依旧古朴,像古老的歌谣,平静透明。
他们享受新鲜空气和食品,享受自然美景。
取自自然、回归自然。
交流感情的过程,自由、轻松、愉快。
⑧湖光闪耀,白云浮动,鸟雀鸣叫。
除了每天必做的工作,牧人们还有一些需要做但又并非马上去做的事情。
比如,磨炒面、杀羊宰牛、编织、亲友聚会、准备出嫁女儿,做娶儿媳的准备等等。
总之,他们会做出适当的安排,以便使日常生活不致于紧张忙碌,也不致于太过清闲无聊。
⑨冬天的下午无忧无虑,小村庄和茫茫原野增添了独具高原风格的恬静和温馨。
定居点的房顶上冒着炊烟,女人们在晾晒羊毛、翻晒牛粪,有的则闲坐在门前的草地上,眯着眼看孩子们玩耍,任太阳沐浴全身。
打破村落宁静的是男人们驾着摩托车或手扶拖拉机出入村庄的声音,还有游荡在草原上的牦牛拖着长调的浑厚中音、绵羊啃食嫩草时的阵阵颤音。
永远此起彼伏,永远心满意足。
⑩羊毛已经剪过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毛使每一只羊看上去洁白、年轻、漂亮。
此时,它们吃饱了肚子,高声歌唱,翻过山岭,涌向山下。
草原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壮观,成千上万的牛羊布满翠绿的山坡,大团大团的白云从后山蜂拥而来,像是在为牧归的牛羊送行。
斜阳照射,白色的羊、黑色的牛让草原再度辉煌。
⑪暮色中,牛羊成群结队返回各自的家。
这时候,女人们又忙碌起来,她们把母牛和牛犊拴在绳栏上,把羊赶进羊圈,把晒干的牛粪收拢起来,然后开始挤最后一次牛奶。
作为一家之主,男主人则要做一些佛事活动,让电动的经筒转动起来,让小女儿背着放在佛龛下用黄布包裹的经卷,绕着庭院按顺时针方向转圈。
最后,在晚霞将要退尽的时候,点燃煨桑台前的桑烟,祈求佛祖保佑生活平安、人畜兴旺。
⑫晚饭的炊烟,随着袅袅桑烟再度升起,这是一天中,全家人围坐一起的一道正餐。
除了必不可少的奶茶,还有一些面食,但不管什么饭,都必须要同时煮一盘羊肉或牛肉,才算真正填饱了肚子。
牧人们用来做饭和吃饭的时间,比城里人少,也不费神琢磨该增加什么营养,配什么蔬菜。
他们每天饮用的奶茶、糌粑和酥油,并没有让他们缺乏维生素和营养。
晚饭结束后,一家人会坐在一起谈谈家常,有电视的人家可以看看电视,但那里面的事情离他们太遥远,不值得他们过于认真。
⑬草原的夜晚沉静甜美。
⑭生活似曾相识,日子循环往复。
对牧人来说它是平淡的,并不乏味。
它是辛苦的,并不痛苦。
每天晚上,他们都能做个好梦,心儿像草原上的花,湖中的鱼,自由呼吸,轻松自在。
4.第⑩段描绘草原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5.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牧归”中“归”的含义。
6.本文出现
人物仅以性别或身份为称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7.画线句呈现本文的叙述顺序,看似平常却体现作者精心的构思,请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4.选择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象,羊、牛、草原、白云等;空间由广景到特写,描写调动感官——色彩、声音、光影等,修辞运用拟人,赋予草原以及草原生命以欢快、和谐、融洽、温暖的韵致;语言形式长短交错,并列短句、短词居多,传达轻松愉快温暖的抒情节奏。
5.“归”第一层含义实指草原牧民放牧劳作晚归团聚的生活情态,第二层含义指回归草原上生活着的生命那种顺应自然、自由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6.本文以拉羊家的女主人、丈夫和女儿们为人物称谓,以草原一家人的视角(女人观察角度)再现牧民一天的家常劳作与生活;隐去姓名有隐去个体个性的意味;家庭身份称谓、性别称谓将人物作类别归属,突显草原生活赋予家庭不同角色、不同性别以特定的自然分工与责任;拉羊家一家的生活,他们与自然与牛羊的关系成为草原牧民生活的集中缩影,体现了草原生活的共同特征。
7.画线句选择了几个时间点,串起草原上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场景,重点呈现晨光微露中醒来、挤牛奶、捡牛粪、打酥油等日常劳作,以及下午时间的恬静温馨悠闲无虑,傍晚牧归以后一家人佛事、晚餐、闲聊的淡然和睦;时间节点呈现了叙事材料的典型性,再现草原生活重复常态中的重点;以时间的自然推进为顺序组合全篇,叙事节奏自然稳定平静,与作者呈现的草原生活特点高度吻合,彰显对平淡宁静中归于自然,简单丰富而不乏味的草原生活的赞美,行文组织形式与内容主旨统一和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干中“描绘草原的语言很有表现力”,那么,考生需要抓住描写草原的词句从地域特色、修辞、句式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本段文字抓住“草原”典型的景物进行描绘,饱食而归的羊群、广阔的草原、天边山顶的白云,具有草原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修辞上,“大团大团的白云从后山蜂拥而来,像是在为牧归的牛羊送行”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白云赋予人的动作“蜂拥”“送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上白云从天边到山头飘动的样子;整段文字运用了长短句结合,特别是运用了很多并列的词语,例如“洁白、年轻、漂亮”“高声歌唱,翻过山岭,涌向山下”“斜阳照射,白色的羊、黑色的牛”,使文段语言长短参差变化,富有活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标题中“归”即“回来”的意思,在文中表现回来的意思,首先是指牧羊归来的羊群和劳作的人们;通读文本后,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是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表现草原上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由此,可以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答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题题干“本文出现的人物仅以性别或身份为称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考生在回答本题时要从文中找到人物的各种称谓,通读文本后,人物分别有:
男人们、女人们;拉羊家的女主人、丈夫、女儿们、儿子等。
这样写,不出现人物的姓名,有泛化人物的作用,由拉羊家一家的人物可以泛化为整个草原的人们,从而使文章的针对性更有普遍意义,写出了草原上所有人的生活状态。
用男人、女人来分类也突出了草原上生活的人们的各自分工,男人牧羊,女人挤奶、做饭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分析文本结构并赏析句子的能力。
本题题干“画线句呈现本文
叙述顺序,看似平常却体现作者精心的构思”,考生通过画线句可以看出,这些句子具有典型的时间点意味,由“晨光微露”的早上,到“草原的夜晚沉静甜美”,通过不同的时间点,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文本,选取每一个时间点的典型事件,从而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选材更加典型;通过不同时间点的选取,突出了每一个时间点的人物所作所为,表现了人们生活场景,从而由一天扩大到每一天,让读者读后更好地了解草原人们的生活场景,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宁静恬淡。
(三)(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宋)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8.根据诗意,最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咏菊B.山馆C.饮酒D.野望
9.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对竹的孤寂。
B.颔联“老”“归”暗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
C.颈联“穿”字把静态山景写得活灵活现。
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趣。
10.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8.B9.D
10.全诗在自然描写中融入作者孤独惆怅情感。
首联“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颔联秋色苍老,倦鸟低徊寻巢,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悲哀。
颈联“穿云翠”的生动和“得雨肥”的丰足,以乐写哀,以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
尾联以景写情,以残菊飘飞的萧瑟秋景烘托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另一方面,尾联化用典故,以陶渊明有人送酒、悠闲赏菊,反衬自己无人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的贫寒寂寞凄清。
以此作结,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使全诗笼罩在凄清孤寂的情感氛围中。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首联交待了时间(晚)、地点(客馆),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写出了客馆萧条与诗人凭轩对竹
孤寂。
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中间两联都是对山景的描写,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所以综合起来,题目应是:
山馆。
注意一般诗的首句都是点题。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D.“尾联借用典故表明诗人坚贞高洁的志趣”说法错误,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
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该诗描写秋日傍晚的山村景色,塑造出一个悠闲自得的作者形象,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着孤独惆怅之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读者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也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
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他内心的悲哀。
这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六两句,“穿云翠”是美丽而生动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中间这两联,颔联以哀景写哀情,是衬托的写法;而颈联以乐景写哀情,是反衬的写法。
诗中生动地再现了山馆山园老而不衰的秋景,平淡而精工,深得陶潜、谢朓及王维、孟浩然诗派的旨趣。
诗人以闲旷之目,托高远之思,一切深沉的思考,都蕴藏于无言的远眺之中。
尾联抒写诗人的孤独之情。
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可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却没有人来嘘寒问暖,只有残菊陪伴着他。
诗人自比陶潜,而境况更差,也更孤寂。
余靖,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
(四)(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
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
策入,辙自谓必见黜。
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
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
仁宗曰:
“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
”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
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
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
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
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
辙言: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
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
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
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
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
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
”光皆不能从。
④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
1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辙自谓必见黜
(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
1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范镇难之()
A.责问B.感到为难C.怨恨D.担心
(2)命辙为之属
()
A.写文章B.嘱托C.属下D.连缀
1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安石怒,将加以罪。
1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15.第①②段画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16.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
【答案】11.
(1)免职、罢免
(2)仔细
12.
(1).B
(2).C
13.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滋生事情,都不敢说。
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
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
14.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15.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
16.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
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
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为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黜”是免职、罢免的意思。
(2)句意为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熟”是仔细的意思。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范镇难之”意思是范镇感到为难,“难”,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故选B。
(2)“命辙为之属”意思是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属”,属员、属下的意思。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
“中外”,古今异义词,朝廷内外;“生事”,滋生事情;“书”,书信;“抵”,这里是送给安石;“加”,施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辙性沉静简洁”是说苏辙的性格特点,“辙性”主语,“沉静简洁”谓语,本句为主谓短语,可以单独成句,且下句“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主语“辙”,故两句中间应断开;“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了主语,“汪洋澹泊”是“为文”的特点,后面断开;“似其为人”,主语“苏辙的文章特点”省略,“似”谓语,“其为人”宾语,故后面断开;“不愿人知之”,主语(苏辙)省略,“愿”谓语,“人知之”宾语,结构相对完整,故前后断开。
划线处
意思是: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第一处是面对皇帝,敢于直言,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第二处是面对执政的王安石,直言其新政的弊端,两处都表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他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
“因极言得失”“辙尽言其弊”,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都表现了他的耿介性格,两处形成回应,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可知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
改科举主要是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
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司马光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的意图,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
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
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
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
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
)范镇感到为难。
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
仁宗说:
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
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
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
过一年,遭父丧。
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
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
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
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
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
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
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
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
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
苏辙说:
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
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
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
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
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
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
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嘉定区 学年 上学 期一模 语文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