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
- 文档编号:8099940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80KB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社会学概论新修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复习
第一章
1.重要概念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的。
】【社会学时现代社会科学中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
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
]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
社会的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是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它们还未危害社会、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因此,社会的中性运行也可称做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社会的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是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社会学调查,是指在社会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程序和研究方法,进行资料的汇集和整理,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认识和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社会某一方面的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2.社会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1)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
社会学从根本上来说,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社会观和生活观,而这都有赖于哲学的帮助。
一部好的哲学史,不但能提供很多有用的观点,也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社会生活的道理和知识,这些知识是其他任何知识所不能比拟的。
(2).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对社会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不仅社会学,还有历史学、人类学等。
社会学与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而在于研究的角度与方法上。
(3)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专门性社会科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上的不同。
社会学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而专门性社会科学则以社会整体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
3.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社会学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者在理论上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1)从对象上看,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学则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
(2)从科学层次上看,历史唯物论是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社会学则没有这么高的概括程度。
社会学在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角度对其他社会进行概括和总结。
(3)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论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学则着眼于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特殊观点研究社会。
4.社会学的功能
(1)科学理性功能——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的有效工具
认识社会,社会学的作用:
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将来怎样变化。
B.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C.社会学在认识社会各方面的一个特点和优势是它不仅定性地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且能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量化的方面,进行定量的研究。
改造社会,社会学的作用:
A.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
更加符合规律性。
B.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服务,为多方面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人文价值功能——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增促社会进步:
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体的全面发展。
减缩社会代价:
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3)服务建设功能
(4)认识功能
(5)实践功能
第二章
1.重要概念
人口,就其最基础的含义而言,即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一种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
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人口密度是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的指标,指特定时点上单位土地面积所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可以用来评估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迁徙是指人口居住地的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徙和国内人口迁徙。
老龄化,即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标准,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它不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具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第三章
1.重要概念
社会——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社会唯实派(实体派):
社会不仅是个人之集合,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派:
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因素和多层次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的功能发挥。
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
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模式。
如民族的或阶级的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每一个)构成,等等。
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
与个人关系相比,群体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
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互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2)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3)社会系统思想。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由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即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
(4)马克思阐释了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
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
4.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横向联系:
同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
纵向联系:
历史联系,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承的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5.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指社会将无数的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
(2)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
(3)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有形的,如法律等强制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无形的,如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继承和发展。
)
6.社会运行——纵向运行:
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1继承的关系,即后来的社会接受了过去的社会所留下的遗产。
(2)变异的关系。
社会纵向运行虽然继承了过去的东西,但不是一成不变。
(3)中断的关系。
在社会的纵向运行中,有很多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
7.社会运行——横向运行:
指在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1)交叉与渗透的关系。
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各要素、各系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是交织在一起的。
(2)制约的关系。
即社会某些要素、子系统的功能的发挥会限制和约束另一些要素、子系统的发展。
(3)促进关系。
与制约关系相反。
(4)转化关系。
即一种要素转变为另一种要素、一个系统的问题转变为另一个系统的问题。
8.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全面性,整体性。
】【途径:
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
】
(2)协调性原则【结构性协调:
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功能性协调:
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
(3)满足需要原则,即满足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但满足程度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可以量度的范畴。
第四章
1.重要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价值观指社会成员对于人或事物价值的判断,即对于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
)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亦称文化的共享性。
(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
)
3)文化具有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
4)文化具有全括性。
(文化不是单一的现象,而是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5)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各种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
6)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原因:
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的接触;c.发明与发现。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文化堕距”(文化滞后)】
3.文化的分类
A.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制度、规范、观念等。
又分为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
)
B.主文化和亚文化(亚文化包括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和越轨亚文化。
)
C.主文化和反文化(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
D.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亦称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
4.文化的功能
1)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
2)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
3)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力量。
)
4)教育和教化功能(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
第五章
1.重要概念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假设检验是根据抽样分布的原理,运用抽样调查的样本统计值来研究假设加以验证。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对变量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的测量了,以及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或过程的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描述、剖析和揭示现象或过程的特性和本质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社会指标是对受规范约束的直接利害关系所作的一种统计,它便于人们对社会主要方面的状况做出简明的、综合的和公平的判断。
抽样,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能代表总体的一部分元素,即样本,然后根据样本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总体的状况进行估计和推算的过程。
第六章
1.重要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累计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个体化,概括地说,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2.社会化的3个角度
(1)文化的角度:
把社会化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这种角度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
(2)人格发展的角度:
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具有个性的人。
这个角度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立场。
(3)社会结构的角度:
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同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3.社会化的五大类型
基本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
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
发展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逆向社会化(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
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
5.社会化的四个生物基础
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
学习能力
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6.社会化的5个主体
家庭
学校
同龄群体
工作单位
大宗传媒
7.社会化的意义
只有经过社会化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外语能力。
)
社会化有利于适应生活的变迁。
第七章
1.重要概念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文化活动”或“社会互相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通过社会互动或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需要得以满足,社会得以持续维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是人们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互动类型
二人互动、三人互动和多人互动
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熟悉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和工作情境互动
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
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于顺应
3.社会化情境的划分
熟悉情境互动(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情境)
社交情境互动(人们在社交场合所发生的互动,人们往往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
工作情境互动(人们在工作场合和工作时所发生的互动过程)
集合行为情境中的社会互动(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发生的以当时情境为基础的互动现象)
4.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
社会互动的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
社会互动的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互相信赖的大小)
社会互动的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社会互动的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
5.角色的类型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
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
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现利益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
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性行为去做。
】
永久性角色和伴随性角色
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
6.角色失调的表现
角色距离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课外延伸
郑杭生(1936—2014),浙江杭州乐清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
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名誉院长。
2014年11月9日九时左右,郑杭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8岁。
先生致力于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开创了社会运行流派,影响超越了社会学界。
郑杭生是社会学界家喻户晓的学术泰斗,新时期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
他在社会学定义、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体大思精,影响广泛,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
郑杭生教授本人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有学者认为,他的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
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的影响,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社会运行研究,正开始在中国社会学中出现。
郑杭生开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流派——社会运行流派。
而且,他的社会运行论所产生的影响已超出了社会学界,为人口学、历史学界的一些学者所认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社会学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