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
- 文档编号:8083599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04.99KB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
第16章分式
§16.1分式及基本性质
一、分式的概念
1.分式的定义:
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叫做B分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对于分式的概念的理解重点把握三点:
(1)分式A中的A、B是整式;
B
(2)分母B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区分整式与分式的主要依据;
(3)整式B≠0。
2.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分式的分母等于0。
3.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当分式的分子等于0,而分母不等于0时,分式的值为0。
即,使A=0的条件是:
B
A=0,B≠0。
4.分式的值为正或负的条件:
值为正:
分子和分母同为正或同为负。
值为负:
分子和分母异号。
二、分式的基本性质
1.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2.约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
确定公因式的方法:
(1)如果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
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
(2)如果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多项式就应先分解因式,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式再约分;
注意:
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化为最简分式
3.最简分式:
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
通分: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都乘以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
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方法是:
(1)如果各分母都是单项式,那么最简公分母就是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相同字母的最高次幂、所有不同字母及指数的积。
(2)如果各分母中有多项式,就先把分母是多项式的分解因式,再参照单项式求最简公分母的方法,从系数、相同因式、不同因式三个方面去确定。
三、分式的符号法则:
(1)AAAA;
(2)AAAA
BBBBBBBB
§16.2分式的运算
一、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的乘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如果得到的不是最简分式,应该通过约分进行化简。
即:
acac(b0,d0).bdbd
2.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即:
acadad(b0,c0,d0).
bdbcbc应用法则时要注意:
(1)分式中的符号法则与有理数乘除法中的符号法则相同,即“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多个负号出现看个数,奇负偶正”;
(2)当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进行因式分解,以便约分;(3)分式乘除法的结果要化简到最简的形式。
3.分式的乘方分式的乘方等于把分子和分母分别乘方,用式子表示为:
nn
aan(b0,n为正整数).
bbn
提示: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奇次幂是负数。
二、分式的加减法
(一)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acac
用式子表示:
bbb
2.注意事项:
(1)“分子相加减”是所有的“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各个分子都应有括号;当分子是单项式时括号可以省略,但分母是多项式时,括号不能省略;
(2)
分式加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1.法则: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后,再加减。
用式子表
acadbcadbc
示:
bdbdbdbd。
2.注意事项:
(1)在异分母分式加减法中,要先通分,这是关键,把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变成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2)若分式加减运算中含有整式,应视其分母为1,然后进行通分。
(3)当分子的次数高于或等于分母的次数时,应将其分离为整式与真分式之和的形式参与运算,可使运算简便。
四、分式的混合运算注意事项:
(1)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规律对分式运算同样适用,要灵活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分式运算结果必须化到最简,能约分的要约分,保证运算结果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16.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一、分式方程基本概念
1.定义:
方程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二、分式方程的解法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方法是:
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求解。
2.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
即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把原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验根。
验根方法:
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等于0
的根是原分式方程的根,使最简公分母为0的根是原分式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3.分式方程的增根。
意义是:
把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解出的整式方程的根有时只是这个整式的方程的根而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这种根就是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
注意:
分式方程的增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增根使最简公分母为0;
(2)增根使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跟。
4.利用增根的概念解题的步骤:
先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再由最简公分母为0求出增根,最后将增根代入所化的整式方程求解。
5.分式方程无解,应考虑两个方面:
(1)由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后,此整式方程无解;
(2)原分式方程有增根,方法同上。
注意分式方程有增根与分式方程无解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分式方程的应用
1.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审题。
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量;
(2)设未知数。
合理的设未知数表示某一个未知量,有直接设法和间接设法两种;
(3)列方程。
找出能够表示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4)解方程。
求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
不仅要检验所求未知数的值是否为原方程的根,还要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意。
“双重验根”。
(6)写出答案。
可以简单地说成:
审、设、列、解、验、答。
16.4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
、零指数幂
1.定义:
任何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a0=1(a≠0)。
2.特别注意:
零的零次幂无意义。
即00无意义。
若问当x=时,(x-2)0有意义。
答案是:
x≠2。
二、负整数指数幂1.定义:
任何不等于的数的-n(n为正整数)次幂,都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即a-n=1n(a≠0,n为正整数)
an
2.注意事项:
(1)负整数指数幂成立的条件是底数不为0;
(2)正整数指数幂的所有运算法则均适用于负整式指数幂,即指数幂的运算可以扩大到整数指数幂范围;
包括:
同底数幂的乘法(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三、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1.规则:
绝对值小于1的数,利用10的负整式指数幂,把它表示成a×10-n(n为正整数),其中1≤|a|<10。
2.注意事项:
(1)n为该数左边第一个非零数字前所有0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那个零)。
如-0.00021=-2.1×10-4
(2)注意数的符号的变化,在数前面有负号的,其结果也要写符号。
(3)写科学记数法的关键的是确定10n的指数n的值。
第17章函数及其图象
§17.1变量与函数
一、函数概念
1.常量和变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取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
2.定义: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3.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主要抓住三点:
(1)有两个变量;
(2)一个变量的数值随另一个变量的数值的变化而变化;
(3)自变量每确定一个值,因变量就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值与其对应。
二、函数的表示法:
(1)列表法;
(2)图象法;(3)解析法。
三、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按照实际问题是否有意义的要求来求。
2.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1)解析式为整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解析式为分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等于0的实数;
(3)解析式为二次根式时(算术平方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的实数;解析式是立方根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解析式同时出现分式和算术平方根,必须同时满足其有意义。
四、函数关系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等式叫做函数关系式(也叫解析式)。
五、函数值:
指自变量取一个数值代入解析式求出的数值,称为函数值;实际上就是以前学的求代数式的值。
§17.2函数的图象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
平面内画两条原点重合、互相垂直且有相同单位长度的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常把其中水平的数轴叫x轴或横轴,取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两数轴的交点O叫做坐标原点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注意:
横纵坐标不能颠倒。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特征:
(1)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2)x轴上点的坐标(x,0);y轴上点的坐标(0,y).原点坐标(0,0)
4、对称点的坐标特征(最好画图来看)
(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
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
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同;
(2)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
横坐标和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5.平移或平行点的坐标特征
(1)左右平移:
纵坐标不变;上下平移:
横坐标不变。
(2)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
横坐标不同,纵坐标相同;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点:
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不同
6.象限角平分线上点的特征
(1)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横坐标和纵坐标相同。
(2)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
横坐标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7、距离
(1)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
点A(a,b)到x轴的距离为|b|,点A(a,b)到y轴的距离为|a|。
(2)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x轴上两点A(x1,0)与B(x2,0)之间的距离为|x1-x2|;y轴上两点A(0,y1)与B(0,y2)之间的距离为|y1-y2|
(3)象限内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A(a,b)到原点的距离为a2b2
(4)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A(x1,y1)与B(x2,y2)之间的距离为:
(x1x2)(y1y2)
8.线段的中点坐标为两端点坐标和的一半。
二、函数的图象
1.作函数图象的方法:
描点法。
步骤:
(1)列表;
(2)描点;(3)连线。
在实际问题中画函数图象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函数图象上:
将一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关系式,如果适合函
数关系式,那么这个点就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反之则不在。
§17.3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的定义
1.形如y=kx+b(k、b为常数,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一次函数y=kx(k≠0)也叫做正比例函数。
注意:
(1)k≠0这个条件不可忽略,非常重要;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般情况下是任意实数;(3)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形式。
“正比例函数”与“成正比例”的区别:
正比例函数一定是y=kx这种形式,而成正比例则意义要广泛得多,它反映了两个量之间的固定正比例关系,如a+3与b-2成正比例,则可表示为:
a+3=k(b-2)(k≠0)
二、一次函数的图象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因此函数y=kx+b(k≠0)和y=kx(k≠0)的图象也可分别称为直线y=kx+b,直线y=kx。
2.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过两点作直线即可。
3.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因此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也可以看成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一般地,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时,应先取它与两坐标轴的交点(0,b)和(-b,0);k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时,通常选取(0,0)和(1,k).
4.一次函数y=kx+b(k≠0)中,k和b的作用:
k决定图象的倾斜方向和倾斜程度,k为正,向右倾斜,k为负,向左倾斜;|k|越大,倾斜程度越大;当k相同,b不相同时,两直线平行。
b决定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b>0时,与y轴正半轴相交;b<0时,与y轴负半轴相交;b=0时,直线经过坐标原点
5.直线的平移
直线y=kx+b(k≠0)可由直线y=kx(k≠0)平移得到,当b>0时,把直线y=kx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把直线y=kx向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
三、一次函数的性质
1.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1)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2)当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下降。
2.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k≠0)的性质
(1)当k>0时,①当b>0时,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②当b<0时,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2)当k<0时,①当b>0时,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下降。
②当b<0时,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这时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下降。
3.k、b的符号与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关系如下表:
k的正负
b的情况
示意图
经过的象限
性质
k>0
b=0
y0x
第一、三象限
一定经过一、三象限
图象从左到右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
b>0
y0x
第一、二、三象限
b<0
y
第一、三、四象限
四、确定正比例函数好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待定系数法
一般步骤:
(1)设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2)把已知条件代入表达式,得到关于未知系数的方程;(3)解方程,求出未知系数(4)将求出的未知系数的值代回所设的函数表达式,即求得函数表达式。
五、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应用:
与方程的应用差不多,注意审题步骤。
§17.4反比例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
k
定义:
一般地,形如y=xk(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全体实数。
说明:
k
(1)反比例函数形如y=x(k≠0)也可表示为y=kx-1或xy=k。
x
k
(2)将y=x转化为xy=k,由此可得反比例函数中的两个变量的积为定值,即某两个变量的积为一定值时,则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关系。
(3)“反比例函数”与“成反比例”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函数关系,而k后者是一种比例关系,不一定是反比例函数,如说s与t2成反比例,可设为s=tk2(k≠0的常数),但这显然不是反比例函数。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k
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时双曲线,它的两个分支分别在一、三象限或
二、四象限,这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要注意:
(1)自变量x的取值是x≠0,又k≠0,所以y≠0,即函数图象上的点的横纵坐标都不能为0,所以函数图象与两坐标轴没有交点,因此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不能连起来。
画出的双曲线的两个分支要分别体现出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不能达到坐标轴的变化趋势。
(2)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不是直线,故“两点法”不能用。
(3)自变量的取值应尽量多取一些,这样才能较真实地反映图象的形状。
k
二、反比例函数y=kx的性质
1.性质:
(1)当k>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当k<0时,图象的两个分支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
x的增大而增大;
注意:
不能笼统地说反比例函数的“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必须注意是在
各自的象限内”
2.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中的几何意义
A
k如图所示,若点A是反比例函数y=xk上的点,
x
C
O
B
且AB垂直于x轴,垂足为B,AC垂直于y轴,
垂足为C,则S矩形ABOC=|k|,
S△AOB=S△AOC=
1
2
S矩形ABOC=
1
2|k|
3.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方法同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三、利用一次函数y1=k1x+b(k≠0)和反比例函数y2=k2(k≠0)的图象解不等式x
1.当k1>0,k2>0时,如图1所示,设函数图象交于N、M,横坐标分别为x1、x2,
2.
x
的解集为x 则不等式k1x+b>k2(或y1>y2)的解集为x1 3.当k1<0,k2<0时,如图2所示,设函数图象交于M、N,横坐标分别为x1、x2,则不等式k1x+b>k2(或y1>y2)的解集为x 三、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注意联系实际问题和用解决方程应用题的思路 §17.5实践与探索 1.一次函数y=kx+b(k≠0)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 求直线y=kx+b(k≠0)与x轴的交点,令y=0,得到一元一次方程kx+b=0,解得x=-b,因此直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b,0). kk 由此可知,直线y=kx+b(k≠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k≠0)的解。 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 1)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k≠0)的解集<==>一次函数y=kx+b(k≠0)的函数值y>0 的自变量的取值<==>函数图象在x轴上方所有点(射线)的横坐标的集合。 (2)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k≠0)的解集<==>一次函数y=kx+b(k≠0)的函数值y<0的自变量的取值<==>函数图象在x轴下方所有点(射线,不含射线的端点)的横坐标的集合。 如果不等号含等于关系,这时不等式的解集包括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3.两直线交点问题把两一次函数看做是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组成方程组,方程组的解即为两直线的交点的坐标,x的值为横坐标,y的值为纵坐标,反之也成立。 4.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最值问题。 第18章平行四边形 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 1、定义: 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表示方法: 专用符号: 如图的平行四边形看表示为: ABCD;读作: “平行四边形ABCD”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是指: 互相平行的两边;“对角”是指: “开口”相对的两角 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指两对角定点的连线。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5、S=底×高。 (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8.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一)判定方法 1、从边看: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从角看: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从对角线看: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 §19.1矩形 一、矩形的性质 1、定义: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性质: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4)S矩形=长×宽。 3、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性: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判定方法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19.2菱形 一、菱形性质1、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性质: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1 (4)S菱形=底×高=2对角线①×对角线②。 二、菱形的判定方法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19.3正方形一、正方形的性质 1、定义: (1)有一个内角是直角、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3)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2、性质: (1)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2)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1 (3)S正方形=边长2=2×对角线2。 二、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用定义也可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值正方形 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1平均数 一、算术平均数的意义 二、加权平均数 三、中位数 1、定义: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四、众数 1、定义: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五、方差 1、定义: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大 年级 下册 数学 知识点 复习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