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教材.docx
- 文档编号:8077255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47KB
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教材.docx
《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教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教材
安全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教材
一、什么是安全合理用药
就是应该做到:
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剂量、时间准确用药。
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并且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
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用药了。
要做到安全合理选用药品,首先应当确诊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患者自我感觉就随便用药。
比如发烧、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不能简单地服一些止痛退烧药就完事;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症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止痛药,就会掩盖一些急腹症的症状,贻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
其实,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要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医师常常讲的“首选药”和“二线药”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止痛药有许多种类,对于一般感冒、头痛、关节痛、神经性疼痛以及妇女的经期腹痛,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芬必得、散利痛、阿司匹林等其中的任何一种;对于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可选用颠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种。
但如果将前一类止痛药用于治疗腹痛,不但无效,反而有害。
反之,用后一类药治疗头痛、关节痛、月经期腹痛同样无效。
另外,有人认为价钱贵的药就是好药,其实不然。
因为药物的价格是由其本身的来源、成本、生产的产量以及生产的厂家来决定的,合资药厂生产的药就比国内药厂生产的贵,进口药就更贵了。
贵不等于好,关键在于要对症。
二、家庭几种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家庭中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突出地反映在非处方药中毒和非处方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上,有以下几种:
1、“老毛病”现象。
有的人自我感觉不适,或“老毛病”复发,凭经验自行购药。
这种做法有可能因反复使用某种药,而产生药源性疾病。
看起来相似的疾病,其实并不是完全一样。
反复使用一种药,也容易产生耐药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有些病人不能按时定量,疗程不分长短,漏服、乱服现象经常出现。
主要原因表现在病情稍有好转就停药;工作忙忘记服药;治病心切急于求成乱服药,加大剂量或频繁更换品种。
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极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和产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药。
有的病人看到别人吃某种药,感觉症状相似,自己也跟着吃。
这种用药方式,忽视了同类病人的个体差异性。
如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不仅症状不同,而且病因也不同,有的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有的可能是绿脓杆菌引起。
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况下,模仿用药等于无的放矢,轻则无效,重则延误病情。
4、多药并用。
不少人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会盲目采用多药并用打歼灭战,这是很危险的。
药物配伍得当,可以增加协同效果,若配伍不当,药物的副作用就会显现出来,相互拮抗,欲速则不达。
临床上,一般一种药物能够解决的疾病,最好不用两种。
药品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只是多和少的问题。
三、合理用药遵循8字原则: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调查指出,全球病人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
药是用来治病的,但不是随便拿来就可以用。
因为药物具有双重性,既有治疗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产生不良反应,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造成痛苦。
所以,如何做到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损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做到合理用药用8个字进行了概括:
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
安全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药物的有效性,这是使用药物的关键。
如果没有疗效,就失去了药物本身的意义。
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
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
在药物使用安全有效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
如果一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用不起,也谈不上合理。
最后是适当,适当包括7个方面:
1.适当的药物。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同类药物中,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在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适当的合并用药。
2.适当的剂量。
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
不要凭自我感觉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3.适当的时间。
根据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
最合理的给药方案是设计出适当的剂量和间隔时间。
有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有的需要饭后服用,有的要在两餐之间服用。
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随意服用,就会影响效果或对胃造成刺激。
4.适当的途径。
是指综合考虑用药的目的、药物性质、病人身体状况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
患者适合用口服的药物,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
现在提倡一种序贯疗法,即输液控制症状之后,改换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
5.适当的病人。
同样一种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即使适合用同一种药物,也要进行全面权衡,一个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
6.适当的疗程。
延长给药时间,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的出现,而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又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
如治疗结核病要打持久战,至少需要服药半年以上,而治疗痢疾则需速战速决,一般采用3~5天疗法。
7.适当的治疗目标。
病人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彻底根治,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使用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医患双方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正确、客观的态度,达成共识。
四、什么叫做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能治病但也可能有有害的反应,我们常常把这类有害的反应叫药品不良反应(英文AdverseDrugReaction,缩写为ADR)。
国际上给药品不良反应下的定义为: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五、为什么要警惕药品不良反应?
有些药品不良反应是难于预测的。
而且新药上市前临床试验的样本量有限(500~3000人),病种单一,多数情况下排除特殊人群(老人、孕妇和儿童),因此一些罕见不良反应、迟发性反应、发生于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难于发现。
有些问题必须在大面积使用后方能发现。
因此,应警惕药品的不良反应,尤其应警惕新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
六、国家为什么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国家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市场上流通的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发现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以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对有关药品加强管理,避免同样药品、同样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保护更多人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七、药品不良反应(ADR)认识上的六个误区
药能治病,也能导致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这种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ADR)。
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许多人对ADR还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影响了自身的合理用药。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现列举公众在ADR认识上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以引起关注。
一是把ADR与药品质量问题等同起来。
有些病人服用某药后出现有害反应,虽被告之是不良反应但仍认为是药品的质量问题,甚至认为是医生乱开药、开错药所致,进而引发医疗纠纷。
实际上,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不属于人为错误,在我国不作为医疗事故、医疗诉讼和处理药品质量事故的依据,只作为加强药品监管、指导公众合理用药的依据。
二是凭经验自行判断ADR发生几率。
一些消费者自认为懂得用药常识,对所用药品自行判断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轻视不良反应可能造成的危害。
众所周知,药品具有特殊性,其使用与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这也是国家对药品实行分类管理的原因,因此,消费者最好凭医师处方购买、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判断使用。
三是认为中药和滋补品安全,不良反应少。
中药的使用讲究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使用不当同样会引起不良反应。
因为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多种药物配伍,相互间很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进而对人体产生有害反应。
滋补品也一样,即使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如人参会引起皮疹、兴奋、失眠、血压变化、咽喉刺激感等反应。
所以使用者在服用中药和滋补品时也应慎重。
四是片面认为进口药比国产药好,不良反应少。
总体来说发达国家药厂生产条件较好,产品的杂质含量较低,药品质量较高,但这与ADR的发生不是必然关系,因为不良反应的发生是药物成分对机体造成的一种危害,并不是药品质量决定的,否则就是药品质量事故了。
事实也证明,进口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并不比国产药品少,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五是认为越贵的药越好,不良反应少。
药品的好坏应从药效上看,而不是从价格上看,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物也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因此,绝不能认为药品价格越高不良反应就越少,效果就越好。
例如很多人不分病症,习惯选择价格较高的抗菌药治疗感冒,但抗菌药并不能抗病毒,而大多数感冒又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结果这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不但达不到用药效果,反而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能危及患者生命。
六是认为非处方药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与处方药相比,非处方药不良反应比较少、比较轻、比较确切,但是“是药三分毒”,有些非处方药在少数人身上也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所以消费者也应重视非处方药的不良反应,严格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服用,不要随意增加剂量或次数,改变用药方式或途径。
八、超量用药不可取
近些年来,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
“现在的药品质量不好,西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不足,中药野生的少,栽培的多,治病用药必须超出常规药量才有效。
”医院里的大处方越来越多,除了其他的原因以外,可能这也是原因之一。
随着大众医学水平的提高和药品超市的增多,许多患者病后不上医院就诊,而是自己到药店购药治疗,也有人凭想当然超量用药。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敢断言没有伪劣药品进入医药市场,但这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打假力度不断加大。
应当相信,大多数西药的有效成分会达到规定的指标,中药的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
一般来说,药物均具有两重性,即一方面具有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因此,治病用药必须根据病情把握药量,注意疗程,适可而止。
如用药过量,则往往由于药物的毒性作用而出现不良后果。
中药的毒副作用虽较小,但临床中因过量服用中药而出现中毒的情况也不鲜见。
为杜绝药物的毒性作用所出现的不良后果,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专家认为:
超量用药不可取。
九、教您读懂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最前端通常是药品的名字与批准文号。
药品的批准文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颁发,写有“国药准字×××××号”。
1.药名:
通常可分为商品名或通用名、化学名。
通用名和化学名世界通用,任何教科书或文章上出现的应是同一名称,一般以英文和译文表示。
至于商品名,每一家生产药厂都可为其产品取一个商品名。
因此,相同成分的药品,或是化学名相同的药品,可能有多个商品名。
不同的商品名,意味不同厂家的产品,也意味不同的品质。
用药时要认准通用名或者化学名,避免重复服药,导致过量中毒。
2.主要成分:
有些药品为单一成分,有些为复方成分。
成药里复方产品居多,医师处方药则单方居多。
说明书中标明的多为主要成分。
如感冒清的主要成分为板蓝根、山芝麻、穿心莲等。
3.适应症:
或称作用与用途。
即根据药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将使用本品确有疗效的疾病列入适应症范围。
此项在一些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常用“功能与主治”表示。
服药一定要在适应症范围内,尤其是OTC(非处方药)药物,应按照适应症服用,避免错服。
4.用法与用量:
说明书上的药品量通常指成人剂量,儿童剂量则要根据年龄或体重计算。
许多中西药的重量用克(g)、毫克(mg)等表示,容量用毫升(ml)表示,并按1克=1000毫克,1升=1000毫升的比例换算。
如每片0.5克与每片500毫克是相同表示法。
药物用量常注明一日几次,每次多少量;儿童常用每日每公斤体重多少量来表示。
至于药品的用法,则需根据该药的剂型和特性,注明为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用药、外用及饭前服、饭后服、睡前服等。
病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注明的方法用药。
5.不良反应:
许多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副作用,除药物本身的特性外,还与用药者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关。
如有过敏体质的人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有些药品口服后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有些药物对肝肾有毒性等,这些不良反应在说明书中都会注明。
注意阅读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的自我监测,有助于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6.注意事项:
为了安全使用药物,必须列出该药的慎用、忌用和禁用对象。
有禁忌症的人,绝对不能使用相应的药物,慎用的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7.规格:
是指该药每片或每支的含量。
8.贮藏:
此项为药品保存中的一些要求,多数药品均需避光,密闭并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许多生物制品需冷藏或低温保存。
变质的药物绝对不能服用。
9.有效期、保质期或失效期:
药品均注明有效期,药品超过有效期或达到失效期后则为过期失效,过期药物绝对不能服用。
10.批号:
药品批号一般表示该药的生产日期。
但须注意:
一些欧洲国家进口药的年月日写法常常倒过来表示,按日、月、年排列。
美国进口药大多按月、日、年排列,日本进口药大多按年、月、日排列,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则常用罗马数字代表月份。
十、如何选用防暑药
暑病为夏季时令病,每当立夏到大暑之际,因气候闷热而潮湿,人常常因暑湿之患而发生中暑。
中暑一般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情况。
先兆中暑的表现有大量出汗、口渴、头昏眼花、心慌、乏力等;轻症中暑除以上症状外,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出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经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重度中暑的症状是皮肤凉、过度出汗、恶心、呕吐、瞳孔扩大、腹部或肢体痉挛、脉搏快,常伴有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
治疗中暑的常用药物以中成药居多,因此药店药师在遇到中暑患者前来购药时,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理对症荐药,如此才能药到病除。
■仁丹
含有薄荷脑、桂皮、冰片、砂仁、泡姜、人造麝香等,具有开窍安神、清热祛暑、解毒辟秽的功效。
适用于暑热引起的头昏脑涨、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等症。
成人每次口含5~10粒,儿童适当减少,舌下含服效果最好,亦可冲服。
应注意的是,因感冒引起恶心等症时,不要服用人丹。
■十滴水
具有健胃、驱风、清热解暑等作用。
适用于暑热引起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等症。
成人每次20~40滴,儿童酌减;另外,用1~2瓶倒入洗澡水中,可防治小儿痱子。
烈日下劳作、旅行时,凡有烦热之感,均可口服十滴水,能消暑解热。
■藿香正气片(丸、水)
具有解暑、降温等功能。
适用于因暑湿引起的浑身无力、四肢酸懒、胸闷心烦、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
成人每次服4片,儿童酌减,每天服三次。
■克痢痧
具有散热解暑、解毒辟秽等作用。
适用于中暑、腹痛泄泻、痢疾等症。
内服每次两粒,一日3~4次,儿童酌减。
中暑惊厥者可取本品适量喷入鼻孔,如不见打喷嚏,可在15分钟后再用一次。
儿童在喷鼻时一定要注意用量,不可过量,用量过大会引起不良反应。
■诸葛行军散
含有姜粉、冰片、麝香、牛黄、珍珠等成分,具有开窍辟秽、清暑解毒等功效,适用于头晕、暑痧等症。
一次用温开水吞服0.3克~0.6克。
要注意的是,婴幼儿不可服用该药。
■清凉油
内含樟脑、薄荷油、桉叶油、桂皮油等。
头痛头晕时,取少量涂于印堂穴和太阳穴,能提神醒脑,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蚊虫叮咬、皮肤瘙痒或有轻微的烧伤、烫伤时,取少量涂于患处,能活血消肿、镇痛止痒。
注意外擦时要远离眼睛,一旦进入眼睛,应赶快用清水冲洗。
■风油精
具有清暑解毒,利湿除烦,镇痛驱风的功效。
适用于中暑引起的头昏头痛,夏天夜晚因贪凉引起的腹痛等。
头昏头痛者可于前额及两侧太阳穴外涂少许;腹痛者则可外涂于肚脐和尾骶部,或取2~3滴用温水送服。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该药时一定要稀释至1%以下。
■薄荷锭
含薄荷脑、柠檬油、桂皮油等,具有解郁疏气、散风去热的功效,头脑胀痛时,嗅吸或搽患处均可。
注意千万不要让幼儿口服,以免产生过敏反应。
■六一散
具有芳香化湿功效,适用于夏日中暑、身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少或灼热。
每次6克~9克,泡水当茶饮。
购买时要注意,此药为粉末状,不是胶囊。
■痧气丸
此药芳香化浊、辛凉清热。
适用于中暑、腹痛吐泻、牙关紧闭、四肢冰冷、昏厥等症。
内服每次4粒,温开水送下。
需注意的是,孩子中暑时不能用此药。
■无极丹
具有清热祛暑、镇咳止吐的功效。
适用于暑热后头昏脑涨、心烦口渴、恶心呕吐,也可用于晕车、晕船。
每天口服20粒,儿童酌减。
十一、同是解暑药不能相互替
进入夏季,时常能见到在一张处方上开了好几种解暑药的情况,也时常能听到有些医生或病人说:
“没有藿香正气水就用十滴水代替吧。
”但是,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虽然都是常用解暑药,但却不能相互替代。
因为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无论在药物组成还是功效主治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等症。
夏季炎热,何来风寒?
夏季虽然气候炎热,但因天气骤然变化而防御不及时或因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等原因,均会感受风寒之邪引发疾病。
而内伤湿滞,则是指夏季阴雨天气较多,当湿气侵犯人体脾胃时,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引发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藿香正气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肠胃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肠鸣泻泄者可以服用。
十滴水有健胃、祛风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头晕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
如果暑热兼湿,使脾胃升降失常,故有恶心、胃肠不适、腹痛等症状,可急服十滴水。
不难看出,藿香正气水主要擅长治疗夏季风寒湿邪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肠炎等疾病。
而十滴水主要用于中暑症,即感受暑热引起的头晕昏迷、胃肠不适等。
一药主治风寒湿之邪所致疾病,一药主治暑热湿之邪所致疾病,两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
十二、感冒选用抗生素对吗?
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或多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很多人患感冒后,为尽快消除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常服些抗生素,有的甚至服用一些高档抗生素。
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因为抗生素主要是对细菌有杀灭作用或抑制作用,对各种病毒感染并无作用。
不但如此,不合理地滥用抗生素,还会使肠道内某些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的正常菌株受影响,甚至导致二重感染。
综上所述,病毒性感冒,如未并发细菌感染,可服用一些对症治疗的抗感冒药或抗病毒药,如感冒冲剂、感冒清、吗啉胍等,即可减轻症状,不要过分依赖抗生素。
十三、感冒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感冒了,赶快喝杯白酒,去去寒气,感冒就好了。
”这是错误的。
医学家认为,感冒时喝酒会加重呼吸道黏膜血管扩张、充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情将会进一步加重。
此时如同时服用抗感冒药,则酒精会增强其不良反应。
因此,感冒时喝酒,有害无益。
“感冒了,赶快捂上厚被子发汗。
”医学家认为:
靠发汗来治流感是不对的,因为发生感冒特别是流感时往往会发生高烧,此时应降低体温而非捂紧棉被。
“喝姜糖水可治感冒。
”医学家认为:
偏方不一定都灵验,不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感冒,盲目地只喝姜糖水,可能会贻误病情。
十四、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
1、一定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不可滥用抗生素。
如病毒性感冒,用抗生素不但无用反而有害,坚决不要滥用。
2、细菌性疾病,最好作药敏试验,然后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以求最佳疗效。
3、指征明确,用药量要足,并坚持按疗程用药(即用药时间),不可以随便减少药量或缩短用药时间。
4、根据病情需要必须联合用药的,要注意这样的原则:
一般以两种联用为宜,且能起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或因一种药要达到血液有效浓度时用药量太大,毒副作用对健康不利,另一种作用相似但可减少前一种药的用量。
5、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时,应考虑剂量、用药时间、给药方式等因素,但不要随意更换新的一种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
6、不要随意将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用药;皮肤、粘膜的局部疾病应尽量避免用抗生素。
十五、腹泻别滥用抗生素
有人认为,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
诚然,霍乱、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常常需应用抗菌药物。
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
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胰腺癌等;胆汁排出减少、双糖酶缺乏使肠腔内存在大量未经消化而不能被吸收的溶质,引起高渗性腹泻;外出旅行或迁居外地生活,有的人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痛甚至腹泻不止等症状;有些婴儿因饮食不当,辅食增加过快过多,造成的腹泻等,举不胜举。
诸如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
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泻”和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
其中,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与各种普通细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类霉菌引起的。
既然病源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
许多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
其原因,除化学刺激因素外(化学刺激性与剂量有关),广谱抗生素可引起体内的菌群失调而导致二重感染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二重感染,亦称菌群失调症。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处于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生存的环境中,人体的皮肤粘膜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肠道等处,都寄生着一定数量的细菌,这些数量繁多的细菌,与人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人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其中肠道的正常菌群,在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肠道正常的菌群还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致病菌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这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学上称为生态平衡。
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往往使体内各处的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使耐药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导致二重感染。
也就是说,本来用抗生素想杀灭致病菌,结果反遭致更厉害的细菌感染,其中,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二重感染的主要病源。
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主要形式为肠炎,可见,广谱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所引起的二重感染往往会加重腹泻。
另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肠道内很多细菌受到抑制,这些细菌中有些具有合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的能力,因此,菌群失调后就可能导致维生素B复合物缺乏,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十六、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现象
1、无用药指征也用抗生素。
如感冒发烧,许多是因病毒引起的。
可不少人执意认为抗生素是“退热万能药”,不问感冒发热是何种病源引起的,随随便便就用抗生素,效果自然不理想。
一种抗生素不灵立马再换另一种抗生素。
本来即便是细菌引起的感冒发烧,本来常用的一线抗生素能解决的问题,偏用了二三线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强。
临床上出现了用高级抗生素—细菌耐药性增强—再用更高级的抗生素的恶性循环。
结果,不仅病情得以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 合理 用药 知识 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