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散文.docx
- 文档编号:8076489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86KB
诸子散文.docx
《诸子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子散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诸子散文
第五章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简说
轴心时代
1、诞生
贵族没落——王官之学下行——私学//起衰救弊——百家争鸣,处士横议
2、学派及生灭
九流十家。
各引一端,相灭相生——显学//一柔一刚,一文儒一侠客——养士//稷下学宫
注意:
子为一家之学,论诸子之学,当分家不分人。
第一节《论语》《墨子》《老子》
《论语》
一、语录体的特色
1、口语化,生活化
子张书绅
朴素明畅——语气词多
朱熹戏言
2、章节独立,各不连属;文意跳跃,难以索解
二、《论语》的风格
平和诚恳,简约隽永
《述而》:
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先进》之“侍座”章
三、《论语》的影响
A、思想——文学方面为例
文质彬彬——辞达——思无邪——兴观群怨
乃是其政治理想的一个部分,故重视文学的实践性,强调对个人的修养功能。
B、文体:
笔记、语录
注本:
何晏注、刑昺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正义》,程树德《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
《墨子》
学儒,后以其繁文缛节为非,遂独立成家。
思想核心:
兼爱,故非攻。
文学:
非乐,节用,反对铺张,讲究实用,故为文亦严谨枯淡,殊乏文采。
对后代散文影响甚微。
《兼爱》、《非攻》等乃墨子对同一论题之讲辞记录,为专题论文之渐。
《墨辩》或称《墨经》六篇乃后期墨家著作,为中国逻辑理论之名篇。
注本:
孙诒让《墨子间诂》;吴毓江《墨子校注》
《老子》
一、渊源及其人
道家出于史官,老子尝为周守藏史(管理图书档案之职官)
其人行事可征者鲜,其书则可信——吕思勉谓系老子著故书于竹帛,非自著也。
二、思想
核心: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汉志》)
行政: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48)
处世: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夫惟不争,天下……”(66)//“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67)
国家:
“小国寡民”(80)
三、文风
1、韵文为主,间以散文
朱谦之《老子校释》附有《老子韵例》作专门研究。
文体之争
2、善以诗意语言表达哲理,注重形象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5)
3、辞意洗练,类多格言。
“道生一……”(4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治大国若烹小鲜。
”(60)//“夫隹兵者,不祥之器。
”(31)
“立象以尽意”
注本: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马叙伦《老子校诂》,朱谦之《老子校释》,高明《帛书老子校注》,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
第二节《孟子》
一、其人其书
1、其人
邹人,孟孙氏之后。
受业子思,周游齐、滕、宋、梁等国,曾为齐宣王客卿。
元文宗封为“亚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思想与个性
★思想
私淑孔子(《离娄下》)//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公孙丑上》)
思孟学派。
首画“道统”源流(《尽心下》末章)。
A、仁义——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
严义利之辨。
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
意在使民心悦诚服。
《离娄下》:
以善(仁义礼知也)服(屈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熏陶教化)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正例:
《滕下》之论大丈夫。
负例:
《告下》宋牼之楚。
B、性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上》)
a)本性
性本善//四端
《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良知良能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b)失性
《离娄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仁义也)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c)反求
《告子上》:
孟子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C、反战//民贵君轻——《尽心下》
《离娄上》: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离娄下》: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
《离娄上》:
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个性
《公孙丑下》: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
“夫子若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曰:
“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
使命感使然
3、其书
七篇,篇分上下。
乃孟子晚年与弟子合著。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流传:
汉志——韩愈——朱熹——明太祖
注本:
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孟子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杨伯峻《孟子译注》
二、文学
1、对话体
2、知言养气——善辩与诡辩
A、动机——辩论。
排异端,拒邪说。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
”(《论语》)
《滕文公下》:
公都子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公明仪曰: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吾为此惧。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
B、根柢——
《公孙丑上》:
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何谓知言?
”曰:
“诐辞(颇也,偏也)知其所蔽,淫辞(过也)知其所陷,邪辞(不正也)知其所离,遁辞(闪避也)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
C、态度//策略——《尽心下》: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梁惠王上》:
望之(梁襄王)不似人君。
藐视侯王,然未必无事后加工的成分。
故其辞明朗刚健,磊落浩荡,锋芒锐利,咄咄逼人。
如《公下》天时地利人和章//《告上》鱼我所欲章//《滕下》大丈夫章
然亦时有偏激诡论,刻薄谩骂。
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归谬法——不正面回答,而是层层设问,诱敌深入,揭出对方言论的矛盾和失误。
(“助产术”)
正如王顾左右(《梁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滕上》)
负如白雪之辩(《告子上》)
论辩上违反同一律
3、长于譬喻
使论述富于形象性,贴切生动。
如:
牛山之木//揠苗助长//攘鸡//五十步笑一百步
赵岐《孟子题辞》:
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不粘于事也),而意已独到。
4、文学理论
知人论世——万章下
以意逆志——万章上
附: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下》)——然已自陷其说矣
充实之谓美
第三节《庄子》
一、庄子的生平及著作
1、生平
宋国蒙人。
略与孟子同时,然互不相知,而学说敌对。
(憾事。
犹陶谢不识,李杜谈绝)
尝为漆园吏。
然终身不为诸侯用,若隐士然。
其言乃多愤世嫉俗语。
《史记》本传: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山木》: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魏王曰:
“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曰:
“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一猿乎?
其得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
《秋水》:
(答楚大夫)吾将曳尾于涂中。
《列御寇》: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
2、著作
《汉志》著录52篇,今存33篇,乃郭象注本(《世说·文学》称其窃向秀注。
非定谳也。
)
内、外、杂篇,一般认为内篇庄子自著,外、杂为门人后学及道家别派所作。
魏晋时为三玄之一,始受重视。
注本:
郭象《庄子注》;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二、庄子的学说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史记》本传)
1、反仁义
起因——厌世愤生
《人间世》: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大宗师》:
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𤴯溃痈.
《胠箧》: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仁义者,先王之蘧庐,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也。
”
《外物》讥儒以《诗》《礼》发冢。
罗兰夫人:
自由啊!
多少罪恶假汝而行。
主张反归淳朴率真,安闲自适的上古之世。
《应帝王》:
游心于淡(虚静也),合气于漠(平和也),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亦尚无为。
《在宥》: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注意:
老子乃欲有所为也,外柔弱而内刚强。
庄子之无为乃欲反人世于浑沌蒙昧状态(见《应帝王》儵、忽为浑沌凿七窍之喻),故人称为悲观厌世者,其理想国见《马蹄》;《荀子·解蔽》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谓其无治术也。
2、崇尚自然
目的:
无待——逍遥。
《逍遥游》全篇大旨是也。
《大宗师》: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处世方法:
《养生主》: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人间世》: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境界:
《天下》: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轻鄙)于万物。
《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大宗师》: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人存于道;人同于道;个体独立;个体即是全部。
真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注意:
庄子之任自然乃为全真保身,与老子期于郅治不同。
故治术有“黄老”,修身言“老庄”。
3、不可知论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已然)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秋水》:
计人之所知,不如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否定一切感觉和知识。
认为只有通过“心斋”、“坐忘”方能达道。
《人间世》:
(回曰问心斋)仲尼曰:
“若(你)一志(无杂念),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接合,与外界接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气无声无虑无形,故云)。
唯道集虚(道至大无形,故集于虚)。
虚者,心斋也(斋,戒洁也)。
”
《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道也),此谓坐忘。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大宗师》)
4、相对主义
《齐物论》: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果且无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知北游》: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一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秋水》:
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三、《庄子》的文学
观念:
反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不言//得意忘言(比较儒家: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
《天道》:
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贵其非所贵也。
……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道也)之情。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寓言》:
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齐物论》: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
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又参前引《秋水》
是以其文重意念勾连,形散而神凝,故特出诸子之上,为古今文苑之奇葩。
1、寓言——神出鬼没,变幻无穷。
《逍遥游》全篇皆是。
三言为庄子自述之写作手法。
寓言尤其杰出者。
刻意虚构,加大内容,增强表现力。
《天下》:
以谬悠(深远)之说,荒唐(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放肆)而不傥(不字衍。
无拘束),不以觭(一端)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
以卮言(自然之言)为漫衍(发挥),以重言(庄重之言)为真,以寓言(寄寓之言)为广。
……其书虽瑰玮,而连犿(顺随)无伤也。
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奇异)可观。
2、想象力——超凡绝俗,恢诡奇伟。
《艺概·文概》: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鲲鹏//触、蛮蜗角之争(《则阳》)//任公子钓(《天运》)//庄周梦蝶(《养生主》)//髑髅论道(《至乐》)
3、文风——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逍遥游》之夭矫变化,《梦蝶》之空明洒落,《鱼乐》之机趣灵慧……
方东树《昭昧詹言》: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型。
《艺概·文概》:
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
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4、影响
阮、陶、李、苏、龚
(苏轼)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苏辙《栾城后集》22《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
郭沫若谓二子之文章与庄孟可为先秦诸子之“四大台柱”,评曰:
“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
”(《十批判书》)
一、荀子
1、生平和著作
生平见《史记·孟荀列传》。
赵人,年约与孟子首尾相接。
齐襄王时曾到稷下讲学,“最为老师”,而“三为祭酒”。
后罹谗之楚,依春申君。
又游赵、秦,终老楚之兰陵。
其时去秦统一中国不足20年。
著作今存《荀子》32篇,前26篇基本为荀况手笔;部分提及“孙卿子”,当为后学掺入;后6篇为后学辑录。
注本:
唐·杨倞注最早,编定今本篇章;王先谦《集解》最通行,梁启雄《简释》通校各家,较简明,北大哲学系有《新注》。
2、思想
儒家八派之一。
入秦所见甚誉,唯短其“无儒”。
为先秦末期集大成思想家,反对百家争鸣之片面性,著《解蔽》。
A、天道观——哲学基础
反对道家的自然天道观
《解蔽》: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明天人之分,认为自然现象与人类现象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天论》:
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理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星队、木鸣”等,荀子认为乃罕见的自然现象,“怪之,可也;畏之,非也。
”此类日月之蚀、风雨不时,怪星频见之事,无代无之。
治平,并起无伤;失政,不起亦无益。
发展思孟学派“与天地参”的思想,主张以人制天。
《天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也。
B、性恶论——人性论
《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性恶》: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认为人天生的嗜欲如好利、声色会导出残贼、争夺、淫乱等现象,需通过后天教化(礼义)导人向善。
与孟子之讲“性善论”、良知良能殊途同归(孟讲学问求放心)。
《礼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认为天性上禹、桀无异,所以异者,在后天习得不同。
C、法后王——历史观
后王,指圣王之后者,文、武也。
亦以反老庄妄托三皇也。
(钱大昕《十驾斋》)要“处于今而论久远”,反对“呼先王以欺愚者”。
其实与孟子言尧舜无异盖时近制详,易于取法也。
《非相》:
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
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略则举大,详则举小。
D、政治:
重礼治与人治
荀、孟大别:
孟重内修,主仁义//荀尚外治,主礼义。
将伦理秩序意义上的“礼”发展为法治意义上的“礼”,接近法家的“法术”之说。
故后世有特称荀为礼家者。
《劝学》: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
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君道》:
有乱君,无乱郭;有治人,无治法。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则水圆。
(语同论语“德风德草”之论)
《王制》:
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按:
胡适、丁文江等好人政府,出发点相近。
3、文学
A、内容——渊综广博
涉及政治(王制、王霸、非相)、经济(富国)、军事(议兵)、哲学(天论、解蔽)、教育(劝学)、逻辑(正名)、学术(非十二子)、音乐(乐论)、纯文学(成相、赋篇)……诸多门类。
B、风格——浑厚工整,时病板滞
论证周密,说理条畅,气度从容,堂庑博大
例《劝学》
C、理论——文道合一
将文学视为修身工具,能使鄙人成为“天下列士”;重视礼乐的实际功用,文非虚饰,需为明道而行。
D、文体——专题论文之精纯//赋体之原始(或谓以民歌形式传播哲学思想)
二、韩非子
1、生平和著作
韩公子,荀子学生。
口吃,善著书。
秦王读其书愿与同代,攻韩得之。
入秦遭忌,卒赐死。
55篇基本为手著,至汉始由刘向编成,不免掺入他人文字,如《初见秦》,倡吞韩,不合其意。
注本及研究著作:
王先慎《集解》,陈奇猷《新校注》;周勋初等《校注》及《札记》
2、思想
法家大师,提供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之基本政治理论。
及于后代,实皆“阳儒阴法”“外儒内法”,非与儒家表里为功。
其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A、法——法律条文,用于治民。
术——“君人南面之术”,用于御下。
势——权威位势,震慑臣民。
《难三》: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人主》:
人主之筋力也。
不讲人情,纯任赏罚,其末流“伤恩薄厚,刻薄寡恩”
B、反对儒家倡导的礼治、德治;法新圣,以吏为师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奖励耕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
(五蠹)
3、文学
A、实用主义文学观——功利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文学者非其所用,用之则乱法。
长编P328—329引文
《五蠹》: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故有“燔诗书”之说。
(《和氏》)
B、冷峻犀利,鞭辟入里;理胜其情。
此与孟、庄迥异。
以洞察人情之伪恶而然。
例:
《五蠹》《说难》《孤愤》
C、寓言
有意识搜集整理寓言以备论说,《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十过》《喻老》皆为此而作。
据统计共340则,为诸子冠。
其中多为历史故事,少动物寓言,无神话传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诸子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