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docx
- 文档编号:8076104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57
- 大小:97.52KB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
V一、先秦文学
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
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二)《氓》
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
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
“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
(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
(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
(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
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
本诗成功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增强了诗意的表达效果;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简或选)
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7.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
(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
(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暴躁是真的本质。
(三)《君子于役》
选自《诗经。
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君子:
这里指丈夫。
(六)《蒹葭》
1.选自《诗经。
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蒹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曦”“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简或选)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
(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
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简或选)
7.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及艺术效果:
(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
②表示时间推移。
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简)
采薇
这是戍守边境、抵抗俨狁侵扰的战士回家乡时的歌唱,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
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
诗中运用倒叙手法
《采薇》末章好在哪里
答:
末章好在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久长。
终于归来却莫知我哀,一是痛定思痛更加伤心,二是音问隔绝的情况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左传》与《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的大致经过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让共叔段取代哥哥嫡长子的位置而继承群位,由于丈夫郑武公的反对,姜氏没能达成目的,郑武公去世后庄公继位,应母亲的请求将弟弟封在京邑,共叔段在京邑不断扩充势力,在姜氏的支持下对郑庄公形成巨大威胁。
郑庄公老谋深算,对共叔段采取纵容的态度,时机成熟后,派兵伐段,夺取了他的封地,迫使他流亡异国。
郑庄公形象
答:
郑庄公有计谋,城府深。
庄公对武姜和共叔段的野心与图谋了如指掌,但他采取了欲擒故纵,后发制人的策略,一则借以沽名钓誉,二是为了麻痹对方,争取人心。
最后,他还考虑到违背孝道对他不利,于是演出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
秦晋崤之战
一、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亚崤之战的原因。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秦穆公为了取代晋国称霸中原。
晋国在崤之战中战胜了秦国,证明晋文公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
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器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着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
《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
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
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
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
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本文在事件的记叙中,刻画人物形象,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哭师,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秦穆公刚愎自用,利令智昏,但在失败后能够幡然悔悟,引咎自责,不失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
(十四)国语:
《邵公谏厉王弭谤》
1.选自《国语》。
邵公为邵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2.邵公的谏词运用了比喻手法。
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概括地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言论的两种不同态度。
本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人起义。
由于周厉王暴虐无道,拒绝忠谏,依靠神巫和屠刀来压制百姓的批评言论,使百姓忍无可忍,本文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瞽:
献曲
艺术特色:
整段谏辞逻辑严密,议论透辟,从正反两面反复陈说,深刻有力。
另外,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运用排比句式,理直气壮
(十五)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达到高峰的是《战国策》。
最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1.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纵横家的活动与言辞,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
2.苏秦是战国人,着名的纵横家。
他游说秦惠王,主张连横,被秦惠王拒绝。
后来,游说赵肃侯,主张合纵,终于成功。
悬梁刺股
苏秦形象:
本篇成功地塑造了纵横家苏秦的形象。
他没有一定的政治主张,合纵连横的游说,不过是获得“金玉锦犭,取聊相之尊”的一种手段,苏秦学识渊博,能言善辨,长于出谋划策,这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这也反映那个时代祟尚富贵,亲情淡漠的炎凉世态。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在秦国邯郸,赵国求救于魏时,鲁仲连挺身而出,批驳辛垣衍尊秦为帝,向秦屈服的投降主义主张,使辛垣衍惭愧而退。
鲁仲连是如何批驳辛垣的投降主义主张的?
鲁仲连首先用微不足道的周天子作威作福反衬强秦为帝的可怕,然后用纣王烹鬼侯、鄂侯反衬秦帝的残暴,可见尊秦为帝反受其害。
其中用邹、鲁尚知对抗来激发辛垣衍的正义感。
最后归结如果投降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鲁仲连的性格特征:
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辨,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
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十七)论语:
孔子:
曾从事《诗》《书》《礼》《易》等古籍的整理工作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们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
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皙;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
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
子路:
“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
本文成功刻画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不以师长自居,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比学生稍稍年长一点罢了,他理解学生平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问题,他对学生的才能,特长也了如指掌,所以能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
这一位和蔼可亲,平等待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子路志向远大,直爽豪放,相当自负;冉有、公西华小心谨慎,格外谦虚;曾皙与众不同,淡泊洒脱,但又好学勤问,最后还向孔子求教。
(简)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
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
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简)
说明曾晳的回答得到孔子赞赏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
第一种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
认为曾晳所描绘的是一种古人祭天求雨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频,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国家。
这种举行古礼的太平盛世,自然令孔子心向往之。
第二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孔子一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不免有些愤世嫉俗之情,他表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曾皙希望过淡泊的生活,洁身自好,安贫乐道,因此得到孔子赞赏。
(十八)孟子:
1.大力宣扬“人性善”,提出“民贵君轻”说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2.先秦散文中,使用大量排偶句,感情强烈,气势充沛并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独特比喻的是《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章》
1.记述了孟子同齐宜王的谈话。
“以羊易牛”的事例采用比喻的手法。
2.内容顺序:
以羊易牛的仁术,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反对霸道,仁政的内容。
3.用于反对霸道(称霸必败)的比喻是“缘木求鱼”。
(就好像爬上树去捕鱼一样)成为后世的成语。
力足以举百钧
挟泰山以超北海
4.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5.孟子“仁政”主张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宣扬仁政,反对暴政,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描绘了富民,教民的蓝图,希望人们安居乐业。
这表现了孟子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战国时期,孟子笼统地反对使用武力,似乎脱离实际,而将仁政主张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靠君主的仁慈心肠实现王道,又显得过于天真。
(1)内容:
①富民:
一定的产业,注意养殖。
②教民:
学校教育,孝悌之义。
(2)民本思想,同情百姓。
战国时期,分裂走向统一,战争不可避免。
(3)仁政主张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不切实际;仁政主张脱离现实,无法实现。
(论述)
6.以“以羊易牛”为例分析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善用譬喻,长于推理。
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了高超的论辩的技巧。
(简)
7.“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典新”“挟泰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各自喻义和作用:
“明察”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不为:
“挟泰山”说明有的事确实做不到是不能,“缘木”以战争霸道方法统一天下之不可能。
生动形象,令人警醒。
(简或选)
8、《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是针对当时饿殍遍野,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而发,孟子仁政包括三方面面容:
即推恩(君主要以仁慈之心对待民众)、制民之产(让民众有基本的生存条件,即有饭吃)和教化(让民众都在道德方面有比较高的境界,通过教化驱使人民向善)。
尤其是他的“制民之产”明显是在为民众呼吁着最基本的生活权利。
这种主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仁政主张表现了孟子对于现实的憎恶,对于百姓的同情,体现了其“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实质上是同情百姓,要求统治者要保护百姓的生活;
2、把仁政的实施寄托于统治者的道德觉悟,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体现了他的性善论,但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他希望统治者推恩,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
这种主张在历史上发挥了进步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较长、较强盛的时代,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仁政。
本文的艺术特色在于作者写此文时运用的论辩艺术,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高超论辩技巧。
此篇文章立论的总体倾向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开始的谈话有分歧,但是孟子巧妙地避开了分歧,先引用齐宣王的一段小事,表示对齐宣王的理解,缩短了心理距离,继而又批评齐宣王的“不为也”,又指出这样做的危害,又从另一角度讲了仁政的威力,始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处为对方着想,把对方巧妙地引入到自己的论题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体谅的谈话中,将“仁政”主张,水到渠成地和盘托出,真可谓举重若轻。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能够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又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本文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在于语言。
文中许多比喻极富表现力,如“缘木求鱼”、“挟泰山以超北海”、“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等,成为后世习用的成语。
此外,逼真的对话语气、排比、反问句式的运用,都使得文章气势充足,犀利流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与弟子公孙丑讲论“不动心”、要有坚定的心志时提出来的。
孟子指出思想意志是关键,主宰意气情感;意气情感是充满体内的力量。
思想意志到哪里,意气情感也就跟到哪里。
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也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情感。
孟子长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本篇中宋人“揠苗助长”故事,对宋人的心理,行为描写十分生动
(二十)墨子:
《非攻》
1.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任贤。
2.《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核心思想。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国与国之间不该攻杀,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战争频发,造成人民种种苦难而提出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主张是不现实的。
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指出攻国的不义,更是批驳攻国制造舆论的君子。
(二一)庄子:
《逍遥游》
1.庄子,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诸子散文中最有文采的着作是《庄子》。
具有思想活跃,想象丰富、言辞瑰奇,鲁迅认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就是庄子
鲁迅评价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寓言有:
鲲鹏之变,不龟手之药,御风而行,藐姑射山之神人。
2.《逍遥游》论述思路:
开头采用先破后立,由反入正的方式,提出逍遥游的论题,先从空间着眼,再从时间着眼,然后从自然之物转到社会人世,说明万物的均有所待,都有局限,都不是逍遥游。
逍遥游无所依赖,无所局限,遨游于天地之间的绝对自由。
这是全文中最重要的论述。
接着用故事依次说明“至人无已,神人无功(藐姑射山之神人),圣人无名”,即逍遥游境界的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部分中提出论题,由后面的故事予以阐明,文理相生,引人入胜。
3.逍遥游的含义即主旨:
开宗明义第一篇,说明人生意义和目的在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遂自然之性,适应天地之变,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遨游于天地之间,即蔑视一切功名利禄,追求一种不受任何时空限制而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
这体现了庄子肯定一切事物相对存在与发展变化的观点,也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鄙弃。
但是逍遥游毕竟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实际上并不存在。
它是脱离现实,自我陶醉的精神追求。
6、《逍遥游》的艺术风格
本文在艺术上十分成功,是《庄子》中的代表作,是古代散文中罕见的杰作。
其艺术风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一种极为开阔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有一种开拓胸襟的魅力;
2)想象丰富奇特,变化多端,雄阔奇丽,充满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语言技巧十分高妙,文采丰富,挥洒自如,节奏感强,层出不穷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富感染力。
4)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多用灵活的比喻和民间寓言故事,丰富的神话,动人的寓言,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出人意料的时空变幻,使文章有一种天马行空、河汉无极的诡谲风格,文章创造了一种奇丽怪异的艺术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形象性。
(二二)荀子:
《劝学篇》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
《劝学篇》代表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经”指的是《诗》《书》《乐》《春秋》
蒙鸠,驽马蚓
2.“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心如结”的含义是专心如一。
3.“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句所说明的是学习态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的含义是取悦别人。
4.《劝学篇》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出怎样的看法:
(1)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增长才干,修养品性,“知明而行无过”。
(2)学习的态度是积少成多,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3)学习的方法是从师而学,学而后行。
(简)
5.《劝学篇》中的重要譬喻及喻义:
主张人人应当自我勉励,努力学习,荀子主张人性恶,所以特别重视后天的教育与教化,改恶为善,有赖勉学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比喻学习之重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明学习很重要,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弓,功在不舍”,比喻学习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
(简或选)“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说明用心躁也。
6.《劝学篇》的语言特色:
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并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引用《诗经》语句证明自己的论点,即引成词以明理,很有说服力。
(简)
中心思想:
全文围绕‘劝学“主旨,分别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学无止进,要以全、粹为最终目标,由君子而成人。
(二三)韩非子《难一》
1.韩非,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难一》
(一)晋文公之赏
(二)舜之救败均属驳难体的论说文。
3.本文第二部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是一则着名寓言故事,后人所说的“矛盾”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两节文学宣扬了法家的思想与观点:
思维必须遵守矛盾律,考虑问题要把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相统一,治理天下要依靠法治,以德化人的人治是不可行的。
借此批判儒家,矛头直指儒家宗师孔子。
韩非用诘难反驳的方式,指出儒家赞美的晋文公之赏和舜之救败都是荒诞不实之辞,前者不明事理,行赏失当;后者既是逻辑混乱,又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文章先摆事实,然后批驳,针对性强。
批驳逐层推进,说服力强。
晋文公之赏一节,首先指出雍季答非所问,当然不该受赏;再指出晋文公不明““一时之权和万世之利的统一,思考失当;
(七)屈原:
屈宋是屈原和宋玉并称。
有作品《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离骚》
1.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
2.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阶段的标志性作品:
《楚辞》。
汉代刘向曾辑录屈原和其他楚辞作家的作品为《楚辞》一书。
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3、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
此诗表达了屈原对“美政”即进步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洋溢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篇幅宏大,内容丰富,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和比兴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强烈主观抒情,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风格精神,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
本篇首先是自叙世系、出生年月、初生气度和名字的由来,其中与楚王同出一祖的高贵血统,寅年寅月寅日出生的吉利的生日,公正公平的名字,便是先天所有内美。
接着是努力培养后天的才干,博彩众长,提高能力,争分夺秒,抓紧时间,严于律已,增加毅力,即所谓修能。
他希望君王能追随荛舜,踏着楚国先王的足迹前进,然而遭到党人的攻击,君王也信谗而怒。
后来又努力培植人才,广结同志,但众芳芜秽,人才变质,归于失败,这归根到底是由于自己与党人的政治道德作风方面的根本对立。
在君王昏馈不明,党人为非作歹、社会风气日益衰颓的情况下,诗人依然无怨无悔,决心保持清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选 整理 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