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全球石油贸易的七大运输.docx
- 文档编号:807558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49KB
影响全球石油贸易的七大运输.docx
《影响全球石油贸易的七大运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全球石油贸易的七大运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全球石油贸易的七大运输
影响全球石油贸易的七大运输“咽喉
目前,全球每天有超过3500万桶(约500万吨)的石油通过狭窄的海上运输通道和输油管线运往世界各地。
这些海上运输通道和管线可谓国际石油贸易的“咽喉”,因为它们随时有可能因突发事件而遭受封锁或被迫关闭。
一旦它们当中任何一条被切断,那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对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七个油运中心--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巴拿马运河/穿越巴拿马的石油管线、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石油管线、马六甲海峡以及俄罗斯油气出口港口/管线做一简单介绍与分析。
一、概述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国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业化国家,而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南美和西非这几个欠发达的地区,这种格局必然导致石油贸易的国际化。
目前,超过五分之三的石油贸易量是通过海上油轮运输,剩下不到五分之二的贸易量通过管道输送。
油轮运输方式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灵活度大等优点,但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管道输送方式通常适用于内陆石油贸易,且可以弥补油轮运输的某些缺陷。
油轮和管道的跨国输油成本要比其他诸如铁路、公路、驳船等运油方式的成本低得多,对于友好国家之间的石油贸易,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因为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很小或不存在。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石油贸易可谓畅通无阻。
海上石油运输一般按照某条固定的航线进行。
途中,油轮会遇到几处地理上的“咽喉”,即狭窄的水道,例如,地处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等。
这些“咽喉”对于国际石油贸易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通过它们的石油运输量特别巨大,而它们却非常狭窄,随时会因突发事件而遭封锁,即使这种封锁可能只是短暂的。
而且,油轮在通过这些狭窄通道时易遭遇海盗袭击和撞船事故。
根据国际独立油轮所有者协会(INTERTANKO)的统计数字,截至2002年,全球共有大小油轮约3500艘。
其中包括:
额定载重量超过30万吨的超级巨轮、20万-30万吨的大型油轮、12.5万-18万吨的“苏伊士型(Suezmax)”油轮、7.5万-12.5万吨的“非洲型(Aframax)”油轮、5万吨左右的“巴拿马型(Panamax)”油轮、3.5万吨左右的“便利型(Handymax)”油轮以及载重量2万-3万吨的“轻便型(HandySize)”油轮。
不同的油运水道适合不同规模的油轮通过,这主要取决于水道的航程长短、航道宽窄以及吃水深浅。
一般来说,采用大型油轮运输的优点要胜过其不利的方面;长距离运输油轮的桶油价格会比短距离的便宜。
例如,中东的原油出口具有运量大、航程长的特点。
因此,通常采用运载量超过30万吨/航次的巨型油轮运输。
二、曼德海峡 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周边国家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该海峡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红海南端与阿拉伯海亚丁湾,被世人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
曼德海峡长18千米,宽25-32千米,在入口处有几个小岛,其中较大的是丕林岛,面积为13平方千米。
目前,石油通过量为320万-330万桶/日。
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美国和亚洲。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海船由苏伊士运河、红海通过曼德海峡进入印度洋,进而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西部的亚洲沿海一带。
曼德海峡是连通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的咽喉,已成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西方有人称它是“世界战略心脏”。
如果曼德海峡被封锁,那将阻止来自波斯湾(即阿拉怕湾)的油轮直接抵达中转站--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管线(这将使苏伊士运河的作用降低90%),从而迫使它们绕经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不仅将增加石油运输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会严重制约油轮备用储运能力的发挥。
1995年岁末,也门与厄立特里亚两国围绕着大哈尼什岛的归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曼德海峡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为该岛位于红海东南端海域正中,临近曼德海峡,东距也门、西距厄立特里亚均40千米,且居中于红海主航道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谁占领了该岛,谁就可以将曼德海峡完全封锁。
受此战事影响,油轮必须绕过曼德海峡(对于北向石油输出,还可以改用穿过沙特阿拉伯的“东一西”石油管线进行,其输油能力为500万桶/日左右;然而,南向的石油输出却因此完全受阻)。
另外,战争也阻碍了其他非运油船只通过曼德海峡前往苏伊士运河。
2002年10月初,一艘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包租的法国籍大型油轮在也门海域遭到恐怖分子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一名船员死亡,船体严重受损。
该艘名为‘林堡”的油轮原载有40万桶原油,途经也门继续装油时遭到袭击。
林堡号油轮的遇袭给其他油轮提出一个警告:
“当轮船经过诸如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或其他如非洲好望角这些传统高风险区域时,船长要特别小心。
”
三、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64-97千米。
目前,石油通过量为1300万桶/日。
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轮通过该海峡后,分三条航道将石油源源不断地送到消费国家和地区:
一条经波斯湾一好望角一北大西洋,到欧洲国家;一条经波斯湾一苏伊士运河一地中海,也到欧洲国家;另一条经波斯湾一马六甲海峡一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
因此,霍尔木兹海峡可谓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动脉”。
在波斯语中,“霍尔木兹”意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锁或受到影响,西方世界将陷入黑暗之中。
为此,美国不惜多次在此用兵,并在波斯湾的巴林基地部署了大量海军舰只。
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因突发事件而被封锁,那油轮就将绕行更长距离的航线或其他替代路线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样,运输成本必将大幅上升,其结果是油价攀升,从而严重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正常秩序。
从目前来看,替代路线有这样几条:
一是输油能力为500万桶/日的“东-西”石油管线和输量为29万桶/日的液化天然气管线,这两条管线皆穿越沙特阿拉伯抵达红海的延布(Yanbu)港。
二是通过输油能力为165万桶/日、穿越沙特阿拉伯的伊拉克管线,将石油向北泵送到土耳其的杰伊汉港,但该管线因1990年海湾战争被关闭,直到现在还未重新开启,目前还无法使用。
另外,输油能力为50万桶/日、终端为黎巴嫩的泛阿拉伯管道(Tapline)也可作为替代路线,但该管线目前亦处于关闭状态。
所以,一旦霍尔木兹海峡遭封锁,能够利用的替代航线和管线寥寥无几,占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贸易量将由此受阻,其结果可想而知。
四、博斯普鲁斯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
海峡全长30.4千米,最宽处为3.4千米,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
目前,石油通过量为200万桶/日,几乎全部为南向运输,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数十万桶的成品油。
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西欧和南欧。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
该海峡虽然最狭窄之处仅有708米,但却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大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轮,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难航行的“咽喉”水道。
海湾石油的众多出口线路中,有许多是向西经过黑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
顺便说一句,位于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港口是原苏联主要的海上石油出口终端,直到现在,黑海依然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出口通道。
根据1936年瑞士蒙特勒(Montreux)大会的规定,商业船只在和平时期有权自由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但土耳其政府出于安全和环境的考虑而常常对过往的船只进行种种限制。
例如,2002年10月,土耳其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油轮增加了新的规定。
规定包括:
禁止长度超过200米的油轮在夜间通过该海峡;要求运输危险品(包括石油)的船只在通过该海峡前48小时提出取道申请;长度超过250-300米的船只和运载液化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的船只只能单向行使。
这些限制使得油轮通过该海峡的时间比原来足足慢了三天半。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石油出口量增加了。
目前,来自海湾地区的石油出口量已超过了该海峡的接纳能力。
2000年7月,根据国际能源协会的评估,通过黑海的石油出口量可以达到230万桶/日,而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石油出口量最多只能达到180万桶/日。
五、巴拿马运河/穿越巴拿马的石油管线 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连接位于太平洋的巴拿马城和位于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马港),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宽150-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
目前石油通过量为61.3万桶/日。
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载物资总量(以吨位统计)中,石油和成品油运输量最大,占16%。
油轮中有64%的船只是南向行驶,通过运河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且以运输成品油为主。
此外,大量化工产品(包括石化产品)和煤炭的运输也需通过该运河,分别占整个船载物资总量的5%和3%。
巴拿马运河最大可以通过5万吨级的巴拿马型(Panamax)油轮。
一项正在实施的长期工程就是对巴拿马运河中一段长约13千米的盖亚尔渠进行拓宽,从而使两艘双向行驶的巴拿马级轮船能够顺利通过此河段。
如果运河航运中断,油轮只有绕行麦哲伦海峡,这样航程至少要增加5000千米以上。
除此之外,能够替代的石油运输路线只有重新启用穿越巴拿马国的输油管线。
该管线长约130千米,从太平洋海岸的阿祖尔港(CharcoAzul)至加勒比海的大奇里基峰港(ChiriuuiGrande),输油能力86万桶/日。
作为对巴拿马运河石油运输通道的补充,该管线于1982年10月投入运行,将美国阿拉斯加的原油通过巴拿马输送到东海岸港口。
从阿拉斯加穿越巴拿马到美国东海岸的输油时间为16天,而如果通过油轮运输,则要取道合恩角(南美最南端的一岛屿)才能到达,这样就需要40天时间。
目前,通过此管线输送的阿拉斯加原油累计已超过22亿桶。
然而,由于阿拉斯加的石油产量迅速下滑(目前的产量约为100万桶/日)和美国东海岸石油消费量的上升,该管线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1996年被关闭。
另外,美国和巴拿马关系紧张,以及阿拉斯加有部分石油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使得输送到东海岸的油量严重不足,这些也是导致管线关闭的重要原因。
如今有一种说法是要对该管线进行反向输油,即将加勒比海的石油输送到太平洋港口。
总的来说,美国石油进口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程度已大大降低。
2002年,通过该运河进口的石油量只占美国石油进口总量(原油和成品油)的1.7%。
但巴拿马运河对美国来说并非从此失去价值,石油只是美国通过该运河的众多进口物资中的一种,而且该运河的军事战略价值极高,战时能够极大地方便美国海军的调动,所以其重要性依然是不言而喻的。
六、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石油管线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
运河全长175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深度为22.5米。
苏伊士运河/萨米德(Sumed)石油管线目前石油通过量为380万桶/日,其中萨米德管线的输量(石油全部来自沙特阿拉伯)为250万桶/日,剩余130万桶/日通过运河运输。
石油出口目的地:
绝大部分运往欧洲,也有一小部分运往美国。
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如果苏伊士运河和萨米德管线因故遭封锁而中断石油运输,那所有油轮不得不绕道好望角,这将导致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
2001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石油运输量为130万桶/日。
其中,南向运输量大约为30万桶/日,80%为成品油,其余20%为原油;北向运输量大约为95.5万桶/日,60%为原油,其余40%为成品油。
2001年前8个月,每月通过该运河的油轮数量平均为238艘,占轮船总量的20%,运河的通航能力还远远没有饱和。
目前,运河最大船舶吃水深度为18.9米,这就意味着超级油轮和大型油轮无法通过该运河。
不过,埃及政府正计划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预计到2010年运河能够接纳这两类油轮。
2001年,苏伊士运河管理当局还启动了一项5年计划来缩短轮船通过运河的时间,即从平均14小时降至11小时。
萨米德管线连接苏伊士湾的爱因苏卡纳(AinmSukhna)港和地中海的西迪科瑞尔(SidiKerir)港(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油轮在爱因苏卡纳港卸油,然后再通过萨米德管线泵送到西迪科瑞尔港),目前的输油能力为250万桶/日左右。
该管道系统由两条平行的、直径42英寸的管线组成,归阿拉伯石油管道公司所有。
七、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及太平洋的一条狭窄水道,全长约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运通道,号称“东方直布罗陀”。
海峡的东南出口处就是新加坡。
目前,石油通过量为1030万桶/日。
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环太平洋国家。
马六甲海峡地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之间,是亚洲最重要的“咽喉”水道,每年有超过5万艘船只通过该海峡。
它西宽东窄,多岛礁、浅滩,战时极易被封锁。
最狭窄处是位于新加坡海峡的菲利普斯水道,宽仅2.4千米,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瓶颈。
马六甲海峡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一是这里海盗活动十分猖撅,对通行船舶构成严重威胁;二是海峡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穿越海峡的客货运输轮以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
所以,有人用“不堪一击”来形容马六甲海峡本身的脆弱。
如果马六甲海峡遭封锁,那世界上将有近一半的船队不得不绕行更长的航程,从而导致航运效率降低,对船载量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全世界船队的所有剩余载量也将被消耗一空,而受到最大影响的将是油轮和煤炭等能源物资的运输船只。
另外,该海峡的封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将波及其他运输业。
例如,全球的航空货运价格会立即大幅上升。
2002年10月12日发生的印尼巴厘岛一家夜总会的炸弹爆炸事件,提高了人们对该地区所有其他易受恐怖袭击的目标的关注程度,其中包括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咽喉”水道。
11月初,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轮船的保险费虽与以前一样,但保险公司针对印尼各港口设立了一项“战争险”,这意味着停靠这些港口的船只成为受保对象而要向当地政府缴纳保险费。
据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开始采取类似措施,包括对油轮进行护卫和加强对所属海域的巡逻,但这些措施并未完全使这里过往的船只免受恐怖分子的威胁。
马六甲海峡是我国进口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原油必经的航道。
2O02年,我国近7000万吨的原油进口总量中,80%以上都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水道来运输,所以该海峡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石油进口大通道”。
随着我国原油进口量逐年上升,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证畅通的石油运输线成为政府高层及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为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中国政府已在积极论证,与其他远东国家一起寻找各种替代性的运输方式及运输通道。
截至目前,有关方面提出的方案主要有三个:
一是泰国南部沿海“海陆联运陆桥”;二是泛亚洲石油大陆桥;三是开凿克拉地峡运河。
这里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介绍。
八、俄罗斯油气出口管线/港口
俄罗斯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
俄罗斯的油气出口港主要是位于黑海的新罗西斯克港和位于波罗的海的普里莫尔斯克港(列宁格勒州北部、芬兰湾沿岸)。
油气出口管线主要经过乌克兰、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东欧国家。
2002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超过450万桶/日;天然气出口量超过67000亿立方英尺(合1896亿立方米)。
油气出口目的地包括东欧、荷兰、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
俄罗斯是欧洲主要的油气供应国。
目前,俄几乎所有的港口和管线系统都是满负荷运转,而且许多管线均处于年久失修状态。
来自俄能源部的数据显示,原油在管输过程中的损失竟平均高达5%。
据预计,到2010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将达到700万桶/日。
一旦出口出现大幅增长,俄罗斯现有的设施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俄罗斯迫切需要加强石油出口基础设施的建设。
目前俄罗斯由气出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规划:
1、完善里海一黑海一地中海管线系统
俄罗斯国家石油运输公司在未来发展里海一黑海出口方向的框架内,致力于保障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部分石油经俄联邦外运,同时考虑提高新罗西斯克港的石油出口效率。
新罗西斯克港是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原油的主要出海港口,也是俄目前最大的油港,2002年经该港运出的原油达4530万吨。
2、改进波罗的海石油管线系统
10月,俄罗斯四大石油公司之一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宣布计划要将德鲁日巴(Druzhba)管线的南段与亚德里亚(Adria)管线连接起来,亚德里亚管线从克罗地亚的奥米沙利(Omisal)港口至匈牙利的西塞克(Sisak)。
尤科斯与克罗地亚石油运输公司签署了一份两亿美元的协议,对亚德里亚管线进行改造,以便于这两条管线的合并。
它们的合并将使得奥米沙利和西塞克之间长180千米的管线反向输油,从而使得俄罗斯的石油可以直接输出到亚得里亚海海岸。
随着石油从西塞克反向输送到奥米沙利,俄罗斯将能够把石油输出到地中海,从而绕过由乌克兰控制的黑海和土耳其控制的越来越繁忙的博斯普鲁斯海峡。
德鲁日巴--亚德里亚管线的输油能力在2003年可达10万桶/日,5年之后可上升到20万桶/日,
10年后将达到30万桶/日。
3、建设俄罗斯-中国及远东的战略石油管线
对于中俄战略石油管线,原先的方案是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安大线),管道总长为2400千米,800千米在中国境内,总投资约20亿美元,建成后年输油量可达1.5亿-2.0亿桶(2000万一3000万吨)。
后来由于日本插手,“远东方案”被抛出,主张将管线从安加尔斯克建至太平洋纳霍德卡港(安纳线)。
2003年2月7日,在由俄能源部长优素福夫召开的会议上,与会的大石油公司、国家和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的代表做出决定:
将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和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管道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建设一条有支线经外贝加尔斯克通往中国大庆的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和输气干线,“安大线”将优先开工,之后再从中国国境附近的中继地赤塔转接远东的纳霍德卡。
然而,纷争并未到此结束。
中日双方都非常清楚,东西伯利亚迄今探明的石油储量不够同时供应安大线和安纳线,如果“安大线”先开工,就意味着‘安纳线”无限期推迟,反之依然。
日本为确保其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从政治、经济、传媒和民间等各个层面对俄发起强大攻势,从而动摇了俄罗斯决策者优先修建“安大线”的决心。
8月底,有消息传出,俄政府决定优先铺设“安纳线”,中俄双方原已达成协议的“安大线”陷入危局。
东西伯利亚石油似乎离中国越来越远了。
9月22日,俄总理卡西亚诺夫抵华访问,承诺不会忽视中俄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业已达成的协议。
他在访华前还表示,俄专家正就修建“安大线”和“安纳线”进行详细的经济技术论证工作,其中特别要考虑周边的生态保护。
管道的具体方案选择,将取决于上述工作的结论。
看来,俄方目前正处于左右摇摆之中,究竟选择哪一方案还是个未知数,我们将拭目以待。
4、建设西西伯利亚-摩尔曼斯克管道
2002年11月,俄罗斯鲁克、尤科斯、西伯利亚和秋明四大石油公司决定从2004年开始修建一条从西西伯利亚油田到俄罗斯北部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并在摩尔曼斯克建造一个能够停泊大型油轮的深水油港。
据预计,这项工程需要4年时间,耗资49亿-60亿美元。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加大了石油进口多元化的力度,俄罗斯成为替代阿拉伯国家的理想选择。
俄石油公司一直希望增加对美国和西欧的石油出口,但运输不便、运费太高成为俄罗斯出口石油的主要障碍。
石油管道和深水油港的建设,将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5、建设俄罗斯至土耳其的‘蓝流”输气管线
俄罗斯近90%的天然气需要经过乌克兰出口到欧洲。
为使其出口路线多样化和开拓新市场,俄规划了数条新的天然气出口管线,其中一条便是到达土耳其的“蓝流”管线。
该管线是俄罗斯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的中心组成部分。
这条经过黑海海底、输气能力为5600亿立方英尺(158.5亿立方米)的双管线的建设已于2002年10月竣工,当年年底进气运行。
九、结语
以上所述的全球七大石油运输“咽喉”通道是与近几年引起广泛关注的石油安全问题分不开的。
无论是美国攻打和占领伊拉克、日本插手中俄战略石油管道,还是美国抛开俄罗斯和伊朗,建设从阿塞拜疆巴库-土耳其杰伊汉港的输油管道,无一不与石油安全这一因素有关。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要解决石油安全问题,至少需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
一是找到合适而充足的油源,二是建立起安全的石油运输通道,三是拥有一定规模的石油储备。
中国为解决石油安全问题正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我们相信,中国有能力逐步建立起安全的石油运输通道,利用国际石油资源解决自己的石油安全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响 全球 石油 贸易 七大 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