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考质量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806611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753.97KB
广州中考质量分析报告.docx
《广州中考质量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中考质量分析报告.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中考质量分析报告
2016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物理科
一、试卷与命题
1.命题的依据和原则
2016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物理考试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本届学生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和《2016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以下简称《中考指导书》)为命题依据。
本次考试力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各项指标。
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较全面的考查;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重视考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重视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考查。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题目中的物理情景要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试题注意联系实际,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适当加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不设置偏题、怪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
2.试卷结构
2016年物理试卷的总分为100分,全卷共四大题,24小题。
其中选择题12题(共36分),填空作图题7题(共25分),解析题2题(共18分),实验 探究题3题(共21分)。
依据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科学探究融入上述内容。
3.试卷的特点
(1)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
2016年广州市物理中考试题体现课标各项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
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突出重点,着重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主干知识(如受力分析、电路分析、物体平衡条件、机械运动、机械能、能量守恒、电功率、欧姆定律等)进行全面的考查。
但题目不是考查学生能否背出概念或规律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在一个情景中回忆已学过的概念及规律;注重考查学生对概念及规律本质的理解;注重考查学生能否应用物理规律及原理解决问题;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能否在一个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物理基本方法。
今年继续坚持往年的命题思路:
部分题目素材源于教材的插图及习题。
希望通过考试的反拨作用,引导老师与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2)突出物理学科特点,注重考查学生是否有经历实验过程;创设合理的探究情景,有效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试题注重对实验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考查了初中常用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等基本仪器的读数及使用。
题目的素材都源于教材、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及学生趣味实验,尝试通过纸笔测试检测学生是否有真正经历实验过程,考查学生是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并尝试允许学生用画画表达自己的观点,降低试题难度。
部分探究题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实践智慧,考查学生能否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3)以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为背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解决问题。
试题贴近生活和生产,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较多的题目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电器、玩具。
不少考题都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及其他学科的实验为素材,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试题还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应用。
(4)强调对物理概念、规律定义的理解。
考查学生根据概念、规律的定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中考物理试题,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特别注意检查考生是否准确把握了概念的含义。
图1
1英寸
二、试卷各题考点、解题思路,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及教学建议
1.历史上把图1示意的长度定为1英寸.1英寸约为
A.2.5kmB.2.5mC.2.5dmD.2.5cm
考查的科学内容:
“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
分析:
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
难度:
0.9511。
区分度:
0.1632。
选A(%)
选B(%)
选C(%)
选D(%)
0.6848
0.9709
3.1751
95.1091
课标的要求: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
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0.3~0.3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较好,0.2~0.29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太好需修改,0.19以下表明此题的区分度不好,应淘汰。
本题是全卷区分度唯一低于0.4的题目。
本题不要求学生在考试前知道“英寸”这单位,也不是考查单位换算,只是考查学生是否会估测大拇指第一节手指的长度。
其实学生若不会估测,考试现场直接用尺量量也可以。
2009年也考查相同解决问题方法题目。
(2009年中考题)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与脚长对照表,表中“光脚长度”的单位是
鞋的尺码
36
37
38
39
40
光脚长度
230
235
240
245
250
A.mB.cmC.nmD.mm
学生若不会估测脚的长度,也是可以直接用尺量一量脚长。
2009年题目难度是0.71。
今年题目难度下降原因很多,老师坚持改进课堂教学,教学成效慢慢显现是试题难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cm”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单位,2009年的试题有13.34%的学生错选了“cm”,而今年正确答案是“cm”。
所以不排除今年答对的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估测长度的方法,或考试时也没有测量过第一节大拇指的长度,只是选择了一个自己熟悉的单位而碰巧得到答案。
若把四个选项改为“A.25mB.25cmC.25nmD.25mm”,就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相关能力。
近几年这类“送分题”基本遵从一个基本原则:
不通过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降低难度,而是通过解答方式多样化,或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阅读就能获知答案这种方式降低试题难度。
并尝试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也能学习到一些新知识。
八年级教材的第一章有“长度测量”的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意图,就是让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掌握物理测量的一些基本原则。
长度测量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长度测量的科学史,如历史上是如何规定1英寸、1英尺,让学生明白定义1m的意义,并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如何定义1m。
设计这些教学内容,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只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学习,了解长度规定的历史,并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上的“尺”。
课标在长度测量有“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的活动建议,其目的也在此。
2.琴弦H比琴弦L每秒内振动次数多,推断此时H比L发出的声音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考查的科学内容:
“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
分析:
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
难度:
0.7406。
区分度:
0.5578。
选A(%)
选B(%)
选C(%)
选D(%)
74.0567
5.074
19.0628
1.7158
课标的要求:
了解乐音的特性。
本题接近五分之一的学生错选响度大。
可推测学生并没有正确建构“音调”、“响度”、“音色”这些描述乐音特性的物理概念。
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是与振动的快慢有关,学生是很容易混淆这两个定义。
新课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并长时间记住物理概念?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现象、描述现象,给出定义,然后再通过精选的习题检测学生是否能根据定义解决问题,从而检测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概念。
如教材定义:
“频率高,音调高”。
学生要理解这句话,需要理解:
“频率”的定义,“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直接肉眼观察,比较两物体发声时的振动快慢比较困难。
教材通过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用图象反映什么叫振动快慢,但这过程学生还是看不到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现在不少的先进技术可以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看到”。
如用相同的力度拨动琴弦,学生听到琴弦H比琴弦L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同时利用相机的高速视频可让学生观察到琴弦H比琴弦L振动快。
这样学生就能在脑海里建立一个具体的场景。
帮助学生把振动的快慢与音调的高低建立起关联,而不是把振动的快慢与响度建立起关联。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请教广园中学的谢立行、黄淑贞老师。
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利用高速摄影技术的小课题活动,获得第二届广州市动手动脑学物理小课题活动一等奖)。
当然仅仅实验不可能让学生长时间记住一个概念。
实验与练习不是矛盾体,也不是选择项,并不是说做了实验就不做练习,实验后精选帮助学生长时记忆的练习是很重要。
实验与练习要有机结合,才能使“教”与“学”的效果更好。
本文会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就如何选题、如何重复练习提出一些建议。
“乐音的特性”这节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但课后选编的习题基本是“女高音,放声高歌。
前者的‘高’是指音调还是响度?
后者的‘高’是指音调还是响度?
”。
这些习题无论重复做多少次,情景从人换成乐器再换成其他,学生常常只是当一个情景去背。
学生在不清楚音调、音色、响度的定义情况下,同样可以得到这类练习的答案。
这样的大量重复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建构“音调”的概念(当然不是说这类习题不需要,本文只是讨论如何根据课标要求及教学目标选编习题)。
所以若题目是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概念的定义时,学生出错率就高。
那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概念的题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选多少道题的原则是什么?
以本题为例,讨论教学设计过程如何选编题目。
此题学生要答对,首先要知道“音调”、“响度”的定义,以“音调”为例,学生要知道“频率高就音调高”这概念。
要读懂这句话,又需要理解“频率”这概念,学生要知道“频率就是每秒振动的次数”。
而平常的表述我们发现还有一种表述就是“振动的快慢”。
所以学生还要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与频率的关系。
经过这样的分解,我们设计的题目就要分三类,第一类题目让学生判断“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这句话是否正确。
第二类题目是让学生判断“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高”这判断是否正确。
最后一类就是本题。
题型,题目的情景可以根据手头有的资料及需要选取。
也不是三类题目让学生在一节课一次做完。
可以选择把题目放在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单元测试不同时候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一个回顾及加深的机会。
有的问题是用不同的物理术语描述同一现象,我们选编的习题,学生重复练习的习题就应该是每一题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现象。
3.上层的粒子由下层的粒子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描述物质结构的是
A.B.C.D.
原子
电子
原子核
原子核
电子
中子
原子核
电子
原子
原子
原子核
分子
考查的科学内容:
“物质”主题
分析:
本题的要求是了解层次。
难度:
0.6306。
区分度:
0.7562。
选A(%)
选B(%)
选C(%)
选D(%)
63.0608
12.4075
21.0648
3.3525
课标的要求:
知道常见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例1用图形、文字或语言描述原子的模型。
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例4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设计图表,按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顺序排列并标出大致尺度。
课标对本题考查的内容有详细的描述,也有相关的案例。
课标中“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是“物质”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比较多。
教材在不同的章节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阶段介绍物质的结构,也是为了落实课标的要求。
比如教材在十三章主要介绍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给出图2所示的固、液、气三态的物质结构图。
从微观角度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宏观的热现象。
而在第十五章介绍了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构成。
给出图3的原子结构图,介绍电子、原子核的带电性质。
从电子的得失说明物体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在二十二章“核能”那节介绍了原子核的结构,并给出图4描述的原子结构。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课标相关要求拆分在不同的章节,新授课也应按教材的顺序逐渐完善原子结构相关知识。
但最后在九年级的复习一定要帮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原子结构图。
2009年考查过相同知识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年试题难度是0.57。
有13.66%的学生选了A,19.56%的学生选了D。
(2009年中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州 中考 质量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