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文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docx
- 文档编号:805629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39.65KB
山西省忻州市文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docx
《山西省忻州市文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忻州市文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忻州市文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山西省忻州市文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防空识别区
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
由于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各国传统的防空体系已经赶不上以高空、高速为特征的航空技术的发展。
为了尽早识别、分析和实施空中拦截行动,御敌于国门之外,各国通常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防空识别区,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与拥有固定范围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一般划设在领空外,而且其范围要远远大于领空范围。
但是,有时防空识别区也会覆盖部分领空,特别是远离本土的岛礁。
如此次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就覆盖了钓鱼岛空域。
防空识别区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美国最早独创的一种新型预警模式。
早在二战期间,面对轴心国的威胁,美国就曾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加强沿海空域预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冷战期间,为应对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更加有效地协调美军各作战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美国于1950年正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防空识别区”由此诞生。
由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单方面的行为,因此,各国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有着不同的认识。
目前,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主要国际法依据是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根据国际法中的“只用于和平目的”的原则和《公约》中赋予的沿海国的权利,各国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一些模糊规定进行解读。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划设防空识别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惯例,处于国际法的“灰色地带”。
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防空识别区包括领空和公共空域两部分。
在公共空域的防空识别区并不是一国的领空,因此任何国家都不能在该范围实施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
但根据国际通行的做法,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可以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否则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
在具体的实践中,防空识别区的处置原则得到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默认和遵守,但各国选择的处置方式各有不同。
2006年9月,俄罗斯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进入北美防空识别区,美国军方紧急派遣多架F-15战斗机近距离跟踪伴飞,整个伴飞过程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最终以图-95返航而结束。
一般情况下,各国都采取比较克制的行动来应对防空识别区内的突发情况,但也有特例。
1987年12月9日,苏联的图-16轰炸机一度突破日本的防空识别区,闯入冲绳领空。
日本海上自卫队战斗机不得不实施警告射击,迫使图-16返航。
(选自2014年1月《百科知识》)
9.下列对于防空识别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出于空防和海防的需要,面向海洋方向上空划定的空域,是为了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
B.防空识别区诞生于1950年,在冷战时期,是美国迫于苏联的安全威胁而正式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
C.防空识别区是各国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空中预警能力,保障国家安全。
D.防空识别区是在航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防空体系落后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建立的。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与象征国家主权的领空不同,在领空内可以行使完全排他性的主权行为,而在公共空域内的防空识别区则不能。
B.美国最早提出加强对沿海岸线空域的监测和防御的构想,是源于二战期间轴心国的威胁和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
C.对于防空识别区的法律效力,各国的理解不尽相同,原因在于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一国基于自身利益的单方面行为。
D.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国家要求任何国籍的航空器在进出该区域前,报告身份、方位、飞行计划等,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空识别区的划定虽然有法可依,但不够明确,各国多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对国际法的规定进行解读。
B.美国之所以用十多年的时间,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空防预警体系,是因为美国拥有发达的军事技术。
C.一国防空识别区在他国航空器擅自飞入时,可依情况对其采取跟踪、监视甚至驱离、拦截、迫降等措施。
D.日本战机对突破其防空识别区的苏联图-16轰炸机实施警告射击,没有按照大多数国家的通常做法去做。
参考答案:
9.C 10.B 11.B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表述过于绝对。
应该是“是各国通常在本国领空之外的公共空域划定的”。
点睛: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对于防空识别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确定是对“对于防空识别区的理解”,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是源于二战期间轴心国的威胁和日本发动的珍珠港事件”理解错误,原文中不包含珍珠港事件。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结论错误,不是说明军事技术的发达,而是说美国重视国家安全。
2.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
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
作者:
王明亚
①生命,是一个从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最不能忽略也无法忽略的,是家。
②第一次,用一个婴儿的姿态蹒跚着走出家门,扑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愣愣地不知往哪里去。
然后学着辨别家的方向——或许是一爿半启的门扉;或许是廊前摇摆的衣架;或许是熟悉的猫的声音;或许是苦楝树下狗的饭盆;或许是一张永远等候在门口的笑脸……一点一滴,开始了一个人一生里对家的最深长的认识和依恋。
③记得,上学后每天背着书包走在长长短短的田埂上的情景。
有时是一个人,有时会有一个伙伴;有时风雨交加;有时斜阳万丈。
不管是每一天的清晨,还是每一天的黄昏,总是那相似的没有改变的路。
很多次想停步,因为疲惫,因为厌倦。
④然后,一声近处的狗吠声,和着一句坚硬的吆喝;或者是农舍上空袅袅腾腾的烟雾;或是与你擦身而过的某个同样匆匆的背影;或是某一家忽然亮起的橘黄的灯光,只一刹那,就勾起了内心深处软软的、切切的、对家的渴念。
于是急急地加快脚步。
⑤因为知道,远处,那个属于我的家里,肯定也有这样一圈微黄的光晕正为我铺展;因为知道,在那光晕下,有一桌为我等候的饭菜,几双翘首期盼的焦灼的眼睛。
那只永远摇着尾巴守在门口的大灰狗,那一份静谧的等待,在这昏黄的途中,延伸为最动人的诱惑。
而那路上如水的月光,月光下裸露的荒坟,坟头上猫头鹰恐怖的窃笑声,都有了我熟悉的温暖与明亮。
⑥学会漂泊的日子里,路依然遥无边际。
滚滚红尘中,马不停蹄地往前赶。
偶尔停下来,在陌生的街头,在夕阳将落未落的黄昏。
尽管周围有人群,有房屋,有灯光,有让人追寻、让人迷恋的热闹,可是,只一瞬间就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彷徨、孤独,这所有的辉煌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
忽然却步不前,只因记忆中那一面旧泥墙,爬在墙上的紫藤萝,几株香气四溢的栀子花树,花上碎碎点点的阳光,灶膛里星星点点的火焰。
那每一缕袅然升起的炊烟,因炊烟的飞舞而呈现的风的姿态,狗的嘶哑的吠声,门前树下那条空凳子的孤单守候,父母亲满满的爱的牵挂……
⑦于是,一刻也不能停缓地上路了。
所有生命中匆匆放下了一段时间的所有,在推门的一刹那,都细细密密地回来了。
⑧于是,怵然警觉:
这一生一世里,不论路在何方,又将去向哪里,家是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的牵挂。
黎明时,出门的那一回头,黄昏时进门的那一颔首,在厚厚沉沉的生命里,攀成永远的常青藤。
⑨尽管,我会由被人牵挂而变为牵挂别人,但这份对家的依恋依旧。
我还是那个处在长途中的人,还是那个奔波忙碌、时常不知所措的人,还是那个茫茫然疲惫不堪的人。
而家,永远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意识里。
在醒来梦去的眸子里,清晰如昨。
它们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一个固定的地方,以它的一片馨香、明媚、温情地指引一颗心归来,洗尽那尘世中的种种铅华,让那颗心忘记漂泊路上的苦涩,从而撑起一片希望,只为,明日又可以轻轻松松地上路。
⑩“家是一个人点亮灯在等你。
”记不得这样温馨的文字出自哪本书了。
可是确实啊,家从一个人生下来起就是他生命中一束橘黄的灯光。
因为有家,因为有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不会因无根而枯萎;也正是因为有家,因为有如此深沉的牵挂,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生命,是一个从荒芜到芳草萋萋的过程”,这句话暗含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由荒芜贫瘠到充实富有的过程,与后文写“我”的成长过程相照应。
B.第⑤段描写荒坟和猫头鹰运用了反衬手法。
一想到家里的灯光、家人的等待,即使阴森的环境也不让人害怕了,有力地衬托出了温馨的家给我的力量。
C.文中写到了两条路,一条是上学后每天要走的“那相似的没有改变的路”,一条是漂泊中那“遥无边际”的路,写“路”是为了说明家虽然温馨,但我们终将踏上离家之路。
D.家是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的牵挂”这句话有两重含义: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思念着家;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家里的亲人都会一直牵挂着他。
E.“我”在城市奔波忙碌,难免会忘记远在乡村的家,只有在身心疲惫,彷徨孤独,感到这城市的热闹辉煌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时才意识到家对我的重要性。
16.请指出本文结构上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分)
1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该文以“家是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为标题有何好处。
(6分)
18.文学的动人之处,常常在于细节的描写。
请从本文中找出一处细节描写,并对其进行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5.(4分)( B)(D )
([解析]A“后文写人的成长过程”概括错误,后文主要是写家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C对写“路”的作用理解有误。
E“难免会忘记”“只有在……”理解有误。
16.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分)第①段总写家对人的重要性。
②~⑦段分写“我”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家的感受和认识。
⑧~⑩段总结全文,突出家对人的意义,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分析3分;其中分层大致正确1分,对各层次大意准确概括各1分)
或者答:
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分)第①段总写家对人的重要性。
②~⑤段写婴儿和童年时期对家的感受。
⑥,⑦写漂泊在外时对家的怀念、想象。
⑧~⑩段总结全文,突出家对人的意义,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如果学生将层次分为①/②~⑨/⑩,段意概括基本准确,亦可)
17.①作者把“家”比作“生命中一盏橘黄的灯”,生动形象,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②突出了家在生命中的意义——给人以温暖和指引,点明了主旨。
③标题与文中多处关于灯光的描写相照应。
④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6分,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
18.示例:
文章②自然段通过孩子的视角写了一组鲜活的细节:
一爿开启的门扉,廊前摇摆的衣架,熟悉的猫的声音,苦楝树下狗的饭盆等,将“我”幼年时对“家”的印象清晰的呈现出来,特别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第⑥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是对家的琐碎记忆:
爬在墙上的紫藤萝,香气四溢的栀子花树,花上碎碎点点的阳光,灶膛里星星点点的火焰,袅然生起的炊烟等,把记忆中的家写得温馨、宁静而美丽,与城市的喧嚣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漂泊中的“我”对家的依恋、想念。
第⑤段描写的荒坟、猫头鹰的笑声和家里橘黄的灯光、翘首企盼的亲人等细节,自成对比,阴深恐怖的环境有力的衬托出了温馨的家对“我”的诱惑,给我的力量。
(4分。
其中,能准确找出一处细节描写给2分,能对所找出的细节描写进行合理的分析鉴赏给2分)
略
3.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25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
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
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
……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些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
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
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
”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
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
“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
”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
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
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
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
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
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
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
”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
……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
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
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
”“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
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
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
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
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
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
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
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
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
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
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
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
“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
B、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
原因是二者均为谈吃的美文,同时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C、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
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D、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E、汪曾祺为文作画,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
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以陶渊明与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俗亦雅”,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
孙子吴起列传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
“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
“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膑以刑徒阴见 阴:
暗中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
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
客气
D.明日为五万灶 明日:
明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赵急,请救于齐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忻州市 文昌 中学 学年 语文期末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