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答案.docx
- 文档编号:805389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1.92KB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答案.docx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答案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答案
【篇一:
2015上《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真题及答案】
2015-04-0620:
15:
31)
标签:
分类: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
【篇二: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案
(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
《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
《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
《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
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
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
《秋浦歌》: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出师表》:
“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岳阳楼记》: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
《孟子二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
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
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
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
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
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
演员视角、观众视角
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
8.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9.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
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
d.在研读过程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
10.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
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
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
1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
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
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
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
(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
(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
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
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12.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
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
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
(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
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
啊?
信念?
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
是念头。
师:
好。
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
(生读。
很有力量)
师:
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
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
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
(生读。
掌声)
生:
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
(再读)
师:
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组讨论)
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
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
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13.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
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
b.真的吗?
再好好考虑考虑。
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
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
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1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
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
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
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
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
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1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
(a)我是组织者。
我是参与者。
我是记录者。
我是汇报者。
(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
(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
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
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
见解独到!
还有没有。
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
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
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
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
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
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
向?
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
?
?
参与者:
?
?
参与者:
?
?
记录者:
(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
的观点.我认为?
?
汇报者:
(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
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
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
第18题15分,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
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
(屏幕映示:
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
师:
第一个谁来?
生:
鸡冠花。
师:
“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
是指头冠。
师:
这是谁的头冠呢?
生:
花的头冠。
师:
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
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
皇冠。
生:
王冠。
师:
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屏幕映示:
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
(生齐读)
师:
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
生:
率领。
师:
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
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
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
(板书:
率)
生:
读“率”。
效率的“率”。
师:
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
场地,几场。
师:
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
师:
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
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
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
师:
真美呀!
还有吗?
生:
景色宜人。
师:
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
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
(板书:
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
生:
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师:
(板书:
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
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
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
师:
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
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师:
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
(屏幕映示: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
句子读得真流畅啊!
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读)师:
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
生:
用搭瓜架来装饰的。
师:
瓜架是什么颜色?
生:
绿色。
师:
上面还结着——
生:
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
师:
还有什么东西?
生:
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
师:
这些颜色搭配起来——
生:
十分漂亮!
师: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
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
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
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
师:
真不错!
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
真棒!
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师:
很好。
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师:
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
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
(屏幕映示: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
【篇三:
2015年教师资格证真题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t>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初级中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三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山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李商隐《夜雨寄北》
c.白居易《观刈麦》
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答案】a
2、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a.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答案】c
4、写完过时后,老师让学生对古诗词整理,下列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
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的《卜算子》(水是横波)
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c.王维《送元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
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
【答案】a
5、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
a.篆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答案】b
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需的要素?
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
”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明确论题
b.梳理行文思路
c.区分观点与材料
d.把握论点及过程
【答案】d
7、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
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
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
【答案】c
8、教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
a.《骆驼祥子》(老舍)
b.《童年》(高尔基)
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
d.《忏悔录》(卢梭)
【答案】a
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文中年龄的称谓的诗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垂髫:
婴儿一两岁
b.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
少年十七八岁
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
女子十五岁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
男子二十岁
【答案】d
10、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课程评价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a.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
b.语文课程评价应以考察学科本身每个知识点落实情况为基准
c.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
d.
【答案】b
11、阅读一则有关写作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所有学生每日每周写篇500字以上的作文,可以摘抄,尽管如此,学生依然叫苦连天。
第一次的作业情况是,有人抄作文选,有人抄名字名段,令我欣慰的是有一篇文章虽然稚嫩,但不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优美的语段,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熟”着让我有意识的记住了他的名字,接着好几次作业我留心观察发现,他的每次作业都非常认真,只是每篇依然透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情为了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尤其发展出他显示出来的写作天赋,也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我决定在全班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讨论评价。
对该教学叙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将练笔与摘抄相结合,缓解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b.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写作“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
c.教师关注个别学生发展,忽略了对多同学的写作指导
d.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敢于表达真实情感
【答案】c
12、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
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生:
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师:
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二段)
师:
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
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们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
母亲十分依赖孩子
师:
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生:
倒数第二段
师:
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师:
“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
生:
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
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
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课文)
师:
同学们注意,文中写到“但是母亲摸摸孙子脑瓜,变了一个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么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
生:
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
对该文字教学实录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让学生读的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
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
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
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
【答案】d
13、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
阅卷结果显示:
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
“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准字音”得分率为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b.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写字的效果更好
c.系统完整的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写字能力
d.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互相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答案】c
14、阅读综合性学习漫画探险活动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教师将分成故事组、辩论组和模拟探险组进行不同的活动)
活动一、是讲述探险故事。
先每人讲述自己找到的故事然后推荐到全班展示。
其他小组倾听并做出评价
活动二、辩论探险利弊。
辩论组成员找到合适的材料,筛选重要观点和材料,分工整合资料,组合进行演练,其他小组倾听并适时发言,并做出评价
活动三、设计探险方案模拟探险组成员,广泛查阅探险相关材料设计多种探险方案,在课堂上有条理的叙述方案。
对该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活动在全班只能做到少数人进行展示,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b.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演练,不利于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
c.活动三没有设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不能实现学生全员参与
d.
【答案】c
15、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按要求答题。
()
(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
1.创设情境:
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哪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从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展示)究竟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
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
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
3.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
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
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
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
她们待敌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
(板书:
与陌生人交流)
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
(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
(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
(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你们又如何处理?
5.分小组讨论。
6.学生表演。
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学科 知识 能力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