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4个重点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8045069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37KB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4个重点知识点.docx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4个重点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4个重点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14个重点知识点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第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第三,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的指导方针是: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实施创新驱动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是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就是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考研中出现的次数也相继增多。
一起来看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首先,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参与此种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息;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
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个怎样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的问题。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展。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规范分配秩序。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大家考研备考的时候,一面准备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家还要把自己的信息面扩大,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院校信息,这样对大家会很有利。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别。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道路。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概念。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1987年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经济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概念。
第二,作为调节经济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之间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有很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经济体制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考研中占的比重大家不要小看,一点点的失误都不能出现的。
所以大家多积累知识点,增加取胜的几率。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就目的来讲,它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就广度和深度来讲,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就性质来讲,它不是那种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各方面创新,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推进。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主要看它是否时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当时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又从“五个方面”在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八大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动员令。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具有五个鲜明特点:
一是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为基础,保持目标的连续性;
二是集中精力着重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三是增加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突出改革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目标一起提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五是提出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部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更具明确政策导向,必将极大地鼓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学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学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二、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1)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
(2)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3)是克服超越阶段的“左”倾错误和抵制否定社会主义的“右”倾错误的强大思想武器。
(4)是我们澄清种种分歧和困惑,正确理解、自觉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的科学指南。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邓小平曾指出: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
所谓“不够格”,也就是不够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不完善。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列宁最早提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
毛泽东认为:
“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党的十七大强调“两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第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因此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由此决定的根本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
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的本质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他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它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6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总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因为: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二,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执政的群众基础,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三,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政治 毛中特必背 14 重点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