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同步测试.docx
- 文档编号:8030542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1.03K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同步测试.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同步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
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 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 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 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2.“80年代初,(苏联)计划经挤中的困难越来越多。
以前,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得以集中力量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并使国家成为超级大国。
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
高度集中、制订毫无进取心的计划、半截子工程、库存超标、计划僵硬等。
”这说明( )
A.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严重弊端日益暴露
B. 对“斯大林摸式”要辩证分析
C. 资本主义应该借鉴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D. 苏联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
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
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
国民收入
4.3
3.2
1.0
-4
劳动生产率
3.3
3.1
-3
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 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C.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 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4.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
这是因为( )
A. 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5.1962年《人民日报》社论批判赫鲁晓夫在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即“在战略上不敢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轻率、鲁莽,那就既会在战略上犯投降主义的错误,又会在战术上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态度是( )
A. 批判苏联在冷战中的不作为
B. 反对苏联核冒险中的错误行为
C. 赞扬美苏妥协维护世界和平
D. 发出对抗苏联示好美国的信号
6.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B. 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
C. 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D.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7.“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
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
A. 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 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 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 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8.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
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9.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的问:
“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
A. 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0.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 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11.有学者提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
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2.20世纪五十年代,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
A. 工业 B. 农业 C. 商业 D. 军事
13.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
“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
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
”这表明赫鲁晓夫( )
A.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 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 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 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14.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
A.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 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 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15.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
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 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C. 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16.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
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
(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戊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网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1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中苏关系对中苏两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后继者”曾推行过哪三次重要改革。
请任选其中的一次改革作简要评价。
(3)俄罗斯历史上有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被中国人所熟知。
请在文学、音乐、美术领域,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流派。
18.近代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
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二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
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
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材料三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
……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
……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英国是怎样“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且“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的原因?
(4)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请您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提出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
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中“以前,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得以集中力量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并使国家成为超级大国”说明苏联计划对苏联的实力增强有推动作用;“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说明苏联计划也存在的问题。
苏联计划是指斯大林模式,题干主要强调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发展的双向影响。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问题及弊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3.【答案】C
【解析】【分析】A无从体现;B发生在1991年,D发生在1953——1964年,时间不符;20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并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不见成效,因此选C。
【点评】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4.【答案】D
【解析】【分析】A不对,斯大林体制的建立是在20世纪30年代;B不对,赫鲁晓夫改革是1953年——1964年,C不对,勃列日涅夫改革是1964年——1982年;D符合题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
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中表现形式:
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型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5.【答案】B
【解析】【分析】B“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等字眼足以证明当时中国是反对苏联核冒险中的错误行为的,符合题意;
A是批判苏联在冷战中的太作为而非不作为,不符合题意,
C是批判美苏威胁世界和平,不符合题意,排除;
D当时中国既未发出对抗苏联又未发出示好美国的信号,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冒险主义“和“投降主义”是关键信息。
6.【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苏联从建国起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苏联历次改革中都没有被彻底打破,落后的体制严重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苏联改革要全面准确掌握,尤其是要从体制问题上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7.【答案】B
【解析】【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公民社会”实质上要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8.【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从长期而言其改革都没有实现苏联经济的最终快速好转,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二者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即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所以①②③说法正确符合事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④说法不符合题意,答案选D。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故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0.【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二次改革,其改革以调整工业发展为中心,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所以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特征,答案选B。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
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
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11.【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同时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故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又是守墓人”。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
【解析】【分析】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
因此选B。
【点评】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
包括三方面内容:
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13.【答案】A
【解析】【分析】据材料“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
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而不是赫鲁晓夫,故B选项错误;
材料也说明赫鲁晓夫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故C选项错误;
重工业不是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14.【答案】A
【解析】【分析】从材料可知体现出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是要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A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不是二者共同点,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公有制的斯大林模式,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故不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深化,也不是对其的模仿,故C.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分析】B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即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才得到肯定,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A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C苏联军事实力只是与美国匹敌而未全面超过美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D勃列日涅夫也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束缚,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
(1)问题: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根源: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措施: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3)相同:
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影响:
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
【解析】【分析】
(1)四个弱:
轻工业农业、农民、地方和企业、人民生活,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
(2)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
(3)“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改革工业方面措施的相同点,给企业一定的权利、物质利益刺激积极性。
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答,应将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知识迁移到此处。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7.【答案】
(1)性质:
军事政治同盟.影响:
维护了双方的国防安全;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评价:
(任选下列一次改革作答即可;学生若三次改革都答的,则选第一次判分)
赫鲁晓夫改革: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改革最终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推行“新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但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陷入困境。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方面,提出“加速发展战略”,但各项措施难以奏效;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致使改革逐步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作品流派: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浪漫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批判现实主义:
高尔基《母亲》,无产阶级文学;柴可夫斯基《天鹅湖》,民族乐派。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现实主义。
【解析】【分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的信息从“军事政治同盟”的性质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影响从“维护了双方的国防安全;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的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斯大林之后苏联三位改革家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属于历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改革 同步测试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第七 单元 第二十一 二战 苏联 经济 改革 同步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