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029336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67KB
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1718课教案
第17课 三国鼎立
〖内容标准〗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②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②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③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④讨论“三国鼎立时期,为什么地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②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③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要点〗
1.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都是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的故事,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一种局面?
一、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提问: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2万人)≡袁绍(10万大军)曹以少胜多,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军失败。
思考: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失败了呢?
②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少”的一方是谁?
“胜”的一方是谁?
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⑴谋略:
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
“火攻”火烧乌巢、火烧曹军。
指明“火攻”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扬长避短:
曹军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朗诵”部分(苏轼《前赤壁赋》):
点明“曹孟德”、“横槊赋诗”。
③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北方→退回北方
孙权江东→完全拥有江东:
荆、扬、交、广四州。
刘备荆州→两湖、四川
④要求学生标明“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统治地区。
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P83的“史实辨析”。
曹操的旗帜不应该出现“魏”这点学生能区别,诸葛亮的“蜀丞相”学生没能看出问题。
二.三分天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吴国,史称孙吴。
三国鼎力局面最终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
①曹操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主要是招募流民,按军事编制,赋税基本是对半开或六四开;军屯主要是兵士,兵士平时屯田,战时打仗。
屯田一是解决了军队的口粮问题,避免了粮尽兵散,无敌自破的现象,为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流离饥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诸葛亮治蜀一是大力发展经济:
开垦屯田,修浚都江堰,推广“木牛流马”,盐铁官营等,为四川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基础。
二是“七擒七纵孟获”改善了与云南、贵州少数民族之间关系,对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并发西南边疆和加强民族融合有重大作用。
诸葛亮为辅助刘备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奋斗了一生,强调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③孙吴开发和经营江南一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二是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三是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认识: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应该看到:
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意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 ,确实是历史的一个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但三国鼎立的局面确实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
小结
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
与东汉末年的会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三国形成的区域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重要过渡环节。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哪一个军阀()
A刘备B袁绍C孙权D齐桓公
2、曹操率军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刘备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作业优佳学案p45第16题
第18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内容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政权分立的基本特征以及江南六朝的概念
②知道北方人口南迁和世族交往促进江南经济开发的史实。
2.能力培养
①识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
②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作用。
③制作“南方经济发展”的图表。
④结合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说说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六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认识六朝是东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重点江南经济的开发
难点混乱复杂的正权分立局面
〖教学过程〗
一南方政权的更替
1.政权分立的纷乱
①通过阅读“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大致情况,对长达300年的政权分立混乱的状况有个感性的认识。
②知道这一时期江南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名称,知道六朝古都南京。
明确江南六朝在摆脱落后停滞状态和发展地区经济所具有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二.人口的南迁
。
原因、范围、意义、
①人口大量南迁
⑴指出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稳定造成的,同时,江南六朝“人口大量南迁”是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
⑵运用“北方人口南迁图”,使学生知道三条南迁的路线的大致 情况。
⑶分析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作用:
一是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二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结合广州地区出土的砖铭)
⑷结合六朝经济开发史实,联系当地实际,讨论人口流动、地区交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南方经济的开发
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与三条南下路线相应形成的巴蜀、江浙和两湖、江西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二是促进了岭南农业的初步开发。
此外,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商品化的倾向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手工业的特色:
突出丝织业重心由北向南转移,并成为上升中的南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城市的兴起:
重点介绍建康、苏州、杭州等江南名城。
海上贸易雏形:
向东到朝鲜半岛、日本、向西至印度、伊朗、大秦,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政权分立时期。
在这期间,北方政局动荡、战争不断,政权分立,而南方地区相对稳定,又因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而六朝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为唐宋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鉴定基础,有利于隋唐大一统的形成。
课堂练习
1.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西晋初年
C.西晋末年
D.东晋初年
思路解析: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
A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 )
A.北方
B.南方
C.长江流域
D.长城以北
思路解析:
我国经济中心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答案:
A
3.我国古代北方农民南迁,其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优于北方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北方统治者实行移民政策
D.南方经济发展需要北方的劳动力
思路解析:
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
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
答案:
B
4.“风声鹤唳”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思路解析:
383年,在淝水之战中,晋军打败前秦军队,前秦士兵惊魂未定,听到风声、鸟叫声都以为是追赶的进晋军,后来,被称为“风声鹤唳”。
答案:
D
5.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最活跃的都市是________________,人口已达到了百万。
思路解析:
该题考查了江南城市的繁荣。
答案:
建康
6.南方的造船技术发达,230年,孙权派人航海到达了________________,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思路解析:
该题考查了230年,孙权派人到达夷洲的有关知识。
答案:
夷洲
快乐时光
小汤姆在家娇生惯养,好不容易到了上学年龄,妈妈送他到学校上学,第一天上学回家,妈妈担心地问汤姆:
“在学校好吗?
没有哭吧?
”汤姆回答:
“我才没哭呢!
我把老师弄哭了。
”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_________。
东晋南朝时期,_________的经济迅速发展。
思路解析:
我国经济中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不同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转移,最初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转移到江南地区。
答案:
北方 江南
作业材料分析
我国现在的南方经济发达程度要强于北方,而五代以前我国一直是北方经济发达程度强于南方。
开始发生这种变化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开发。
请回答:
1、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2、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具体都有哪些表现?
请你举例说明。
3、江南地区的的开发有何影响?
板书设计(咯)
第19课 北方民族的交融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北方政局基本情况。
②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2.能力培养
①识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
②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③观察课本中有关的图片和材料,解释“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
④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要点〗
1.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北方政局的变化以导入新课
一、北方政权的演变
1、北方政局
①阅读“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虽说北方长期处于少数民族多个政权分立战乱状态,但也出现过北魏将近百年统一北方的和平时期。
②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经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改革:
“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2.孝文帝改革
①讲清北魏统治者的民族忏悔,以及建立北魏与统一北方的基本情况。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改革的两个阶段:
祖母冯太后改革,一是政治上的“三长制”,二是经济上的“均田制”;孝文帝改革,一是“迁都 洛阳”,二是“胡汉融合政策”。
③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
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的“计谋”呢?
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的广呢?
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的原因所在。
可从以下方面归纳:
“三长制”完善了北魏地方统治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均田制”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双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迁都洛阳”的“计谋”,一是为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二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一是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二是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总之,孝文帝改期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北方民族的交融
①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一、北方,由于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的杂居相处、彼此交往、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以及汉人起居的变化。
二、南北长期对峙,呈现战争与和平的相互交替状态,尤其在北魏和平时期,还出现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的现象。
②指导学生归纳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既是由统一趋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
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奠定了隋朝统一和唐朝繁盛的基础。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
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两便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课堂练习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人口曾达到
A.50万左右 B.100万左右
C.80万左右 D.30万左右
5.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中,把皇族由拓跋改为
A.姓王 B.姓元 C.姓张 D.姓李
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完成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阶级矛盾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
A.与汉族地主建立亲密合作关系
B.追求汉族政权在洛阳的豪华宫室
C.加强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控制
D.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8.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前秦 ④北魏 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9.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C.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 D.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10.下列内容属于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是
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③北方农民不断南迁 ④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阅读以前学过知识,讨论将下列图示中空白填上:
12.读下面材料,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 上面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哪方面的内容?
为什么孝文帝要坚持这方面的改革?
(2)
(3) 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哪些作用?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政权分立混战的局面。
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同时,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交融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板书设计(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 1718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