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下数学表格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025149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25
- 大小:133.48KB
北师大版五下数学表格教案.docx
《北师大版五下数学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下数学表格教案.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五下数学表格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钻研,敢于探索,爱提问和质疑。
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成绩也不好;近10名成绩过差,勉强达到四年级水平,主要表现在知识欠账过大,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有时有照抄作业现象。
二、教材分析及目标重难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长方体
(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除法、确定位置、列方程解决问题、数学好玩、数据的表示和分析以及总复习,共计八个单元。
另外还安排了“数学与生活”、“有趣的折叠”和“包装的学问”3个专题学习内容。
1.理解分数加减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结构,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并运用所学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3.掌握分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使用;平均数的再认识。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有: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针对分数应用题);3.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本册教材中的教学难点有:
1.整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之间的联系;2.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4.感受1立方米(m³)、1立方分米(dm³)、1立方厘米(cm³)以及1升(L)、1毫升(mL)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四、主要教学措施:
1、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有学会向会学转变,有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充分把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资源引进课堂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4、抓好每月一次的单元测试,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对他们的作业争取做到面批面改。
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单元内容:
1、折纸——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看课外书时间——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单元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5、通过直观操作、类比迁移、自主探索等方式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探索欲望。
单元重点: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探索并掌握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单元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单元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折纸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折纸”及相关的练习。
(课本第2页至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培养其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3
1、口算:
+
-
-
+
+
-
-
+
抽选有代表的口算题,让学生口述口算过程。
(2)把下面的各组分数进行通分。
和
和
和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叫通分?
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2、引入:
师:
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不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出示“折纸”中的教学情境图,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幅图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师: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并列出相应算式。
(1)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2)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
3、探索算法。
(1)解决问题:
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①估一估:
师:
根据所列的算式,你能估计出得数吗?
让学生估计结果,并解释估计过程。
②自主探索算法。
师:
根据所列的算式,你能独立算出准确的结果吗?
请您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得数,也可用学具帮忙,算完后与同桌交流。
③讨论交流算法。
师:
谁能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变成同分母分数相加的方法”。
设问:
为什么要通分?
引导学生认识:
变成同分母分数相加的目的是把两个异分母分数变成相同的单位,就可以相加了。
(2)解决问题:
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并在小组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让学生口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4、即时练习:
完成课本第6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两种书写格式。
(递等式和横式)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5、归纳算法:
师:
谁能说一说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点:
(1)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
(2)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自学。
自学课本第4页“你知道吗?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学知道什么?
四、全课小结。
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认为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7页练一练1~5题。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至第6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计算:
+
-
-
(2)口答:
师: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引入
师: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出示“星期日的安排”教学情境图。
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幅情境图,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师: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3、探索算法。
(1)列出算式。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列式时,应该把全体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算式:
1-
-
1-(
+
)
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尝试计算。
师:
你能算出上面两个算式的得数吗?
让学生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和个别辅导,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算法。
(3)汇报交流。
指名板演,进行全班交流。
肯定学生合理的算法。
4、即时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及时了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5、归纳小结。
师: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家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教师强调:
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减简便。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练一练”中第1、2、3题。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页至第7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2、能正确的将简单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能正确的将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图中阴影部分。
(图略)
(2)在○理填上“<”、“>”或“=”。
0.85○0.9
○
○0.1
0.72○0.27
○
0.45○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0.45和
的大小。
2、引入。
师:
刚才同学们利用了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的办法比较了一个分数和一个小数的大小。
这里出现的分数的分母分别是10和100,这节课我们将来探讨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1、呈现课本第7页例题。
2、理解题意。
师:
题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所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小数相互转化的必要性。
3、指名估算。
先让学生估计,指名说一说估计的结果。
4、精确比较。
(1)自主探索比较方法。
师:
你能精确比较0.4和
的大小吗?
请你动脑筋想办法来比一比,并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
比较0.4和
的大小;教师巡视,个别交流、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比较方法。
(2)讨论交流比较方法。
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几种比较方法:
方法1:
画图来比较(图略)
<0.4
方法2:
把“时”化成“分”来比较。
0.4时是24分,
时是15分,所以
<0.4
方法3: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4=0.25,0.25<0.4,所以
<0.4
方法4: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4=
=
,
=
。
因为
>
,所以
<0.4
师:
同学们真能干,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实践,找到了这么多的比较方法。
5、即时练习,归纳方法。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页“试一试”中的第1、2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小数化成分数的练习,在组织学生交流化法。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为分母,把原来小数去掉小数点做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2)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分数化成小数的练习,在组织学生交流化法。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
或先把分数化成十进分数,然后再化成小数。
三、全课小结。
师:
谁能举例说明如何把小数化成分数,如何把分数化成小数?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页练一练中第1~5题。
课后反思: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练习五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
2、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的计算。
3、能正确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
4、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再现所学知识。
师: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小数的互化
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引入课题。
师:
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指导练习。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设问:
你认为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三点:
(1)计算结果能约分得要约成最简分数。
(2)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要灵活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第2题。
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第
(2)小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如用分数加法计算、分数减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只要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给与肯定,并鼓励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4页“练习五”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再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把每道题及得数抄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求规律,发现共同点。
四、巩固练习。
课本第74页实践活动:
建造“分数墙”。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单元主题:
长方体
(一)
◆单元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他们的从属关系。
2、能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并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3、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4、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的一些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图形描述长方体、正方体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2、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形状、大小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的物体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特别是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与面积的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是今后学习一切几何体体积的基础。
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两部分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从属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展开图、表面积的意义、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以及实际生活中有关表面积的应用等。
◆单元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单元教学难点
长方体表面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学困生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措施
1、重视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描等活动,让学困生自己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
2、让学困生经历只是形成的过程。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要避免将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进行计算上,而应该重视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应用,这不仅有利于学困生解决问题,并且对学困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是大有好处的。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推导法
◆课时的划分
1.长方体的认识 2课时
2.展开与折叠1课时
3.长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练习二2课时
总课时:
8课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运用其特点了解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其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探索活动,
师: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如:
长方形、正方形等,我们还认识许多立体图形。
出示挂图(高楼大厦)
1.师:
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
我们可以以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1)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2.教师参与到交流当中。
3.听取学生的反馈
1)从面开始:
教师小结:
长方体、正方体都有6个面,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鼓动学生说一说自己测量的方法,只要理由充分,都给予肯定。
3)正方体面和长方体六个面相同吗?
4)棱有什么特点?
5)顶点有什么特点?
4.整理归纳:
2)师生共同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1.引导学生说一说:
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
1〉用比一比、剪一剪等方法来观察棱的特点。
2〉根据统计图的要求,来测量,找出表格中要填的内容。
3〉对内容进行整理,概括。
1〉集体反馈。
2〉学生根据分析自己总结后发言。
4〉比较、交流、共同完成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中经过认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发现的乐趣。
让学生在看、量、剪、比的独立思考过程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整理,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知识待以积累。
板书设计:
长方体
形体
顶点
面
棱
个数
个数
形状
大小
条数
长度
长方体
正方体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课型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应用“长方体相对的棱都相等”等特点以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有更清晰地了解。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纸盒、剪刀、尺子。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二.练习
1.引导学生说一说:
教师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2.提问:
棱长分别是它们的什么?
(在长方体中:
棱长分为三组:
长、宽、高)
练一练第1题
1.请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正方体。
2.引导学生讨论:
测量长方体、正方体几条棱。
在测量中允许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
练一练第2题
应用“长方体相对的棱
都相等”特点及长方形面积公式。
学生在订正的同时,教师完成板书
多请几名同学来说自己的计算方法,特别提问:
是怎么知道的?
练一练第3题
1.教师知道学生读懂题目要求。
2.让学生根据长方体
3.指导学生
4.交流时主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运用长方体“棱”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2.它们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1.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测量。
2.进行反馈。
主要要测量的是哪里?
1.学生进行讨论。
2.集体反馈。
1.引导学生观察图。
2.学生尝试计算各面的面积。
3.独立计算。
4.集体订正。
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
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
2.自己尝试在8个图形中去找一找。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1.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2.全班进行交流。
3.注意算法的多样性。
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练一练第1题主要让学生知道应测量哪几条棱。
练一练第2题,利用长方体相对的棱都相等及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六个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感受长方形的表面积。
通过练习,首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为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伏笔。
发展学生解题思路,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解决所求棱长之和。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上面
下面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面积/厘米2
课题
展开与折叠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加深对长方、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难点
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二.新授
三.练一练。
1.说一说: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1六个面
同212条棱
点38个顶点
不同点:
六个面的面积。
1.剪一剪:
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
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
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
相同点:
有六个面。
不同点:
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
②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
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学生回顾:
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
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思考:
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
同学间进行交流,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途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折一折,试一试。
通过复习巩固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引入认识展开长方体、正方体的折叠。
通过剪一剪等实践活动,把长方体、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平面图形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通过做一做,引导学生体会展开图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通过折叠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版五下 数学 表格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