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2doc.docx
- 文档编号:8022157
- 上传时间:2023-01-2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7.01KB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2doc.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2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诗五首》教案2doc
第30课《诗五首》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内容感知】
1.《饮酒》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
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2.《行路难》(其一)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肴也难以下咽。
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
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的感叹。
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灾难,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他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三句话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
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全诗共十八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
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
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
作梨花。
下面两句由户外写到室内。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罗帷,轻柔而浪漫,还真有几分梨花的神韵。
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严酷现实也提醒人们,寒冷在考验人们的毅力和耐心。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这是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
接着诗人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下面写送别的场面,简略而有情味。
“归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
但诗人却抛开了离愁别绪,以高昂的格调收束全篇。
结尾四句,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
“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
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己亥杂诗》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
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金樽zūn投箸zhù悫què庇bì岑参cénshēn瀚海hàn掣chè坳ào阑干lán衾qīn琵琶pípá裘qiú
2、多音字
hái还有sāi瓶塞zhuó着装báo薄饼
还塞sài边塞着zhāo着数薄bó薄情
huán归还sè阻塞zháo着魔bò薄荷
zhe听着
二、字形
遵遵守箸投箸矫矫健裘狐裘
撙撙节署署名衾衾枕
樽金樽暑暑假娇娇惯袭袭击
三、词义
1、重点词
喧:
吵闹的声音。
偏:
偏僻,僻静。
车马:
借指世俗间的纷争喧闹。
真意:
淳真自然的意趣。
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安:
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
感叹词,哎。
心远:
精神远离世俗,不受世俗的约束。
心,精神。
2、通假字
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动词。
3、词类活用
秋天漠漠向昏黑“昏黑”,形容词作动词,变暗变黑。
风雨不动安如山“风雨”,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雨。
4、文言虚词
俄顷风定云墨色副词,一会儿
秋天漠漠向昏黑副词,渐渐
5、相关成语
乘风破浪:
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四、文学常识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曾官翰林供奉,人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之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今人陈寅恪先生以其先为西域胡人)。
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坦国托克马克附近),诗风尚天真自然,豪放飘逸,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创作上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后人以他与杜甫并举,视之为唐诗的最高峰。
誉为“诗仙”。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传世,存诗约一千首。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著有《杜少陵集》
4、岑参(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由于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有《岑嘉州集》。
5、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一名巩祚,易简,字(王瑟)人,号定庵。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道光九年(1829)进士。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自珍全集》。
五、名篇名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剖析:
“采菊东篱下”是写实,诗人在东篱下俯身采摘菊花,自赏自得之际,偶一抬头,南山秀色映入眼帘,此种情韵妙不可言;其中菊花是傲霜挺立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安贫乐道的风骨的写照。
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之情性,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契,陶然自乐。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剖析:
这句话强烈地呼喊出了诗人的愿望,使作品有深广的意义。
这里运用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
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当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剖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我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壮思飞扬,豪情逸兴,充满对前途和理想实现的乐观信念,使这首悲歌顿时充溢着豪迈进取的激情,喷发出一种壮阔雄浑的气象。
现在经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剖析:
这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地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纵观龚自珍的生平和为人,他这样的话绝不是一时的即兴之谈,而是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二、重点语段
1、“北风卷地百草折”至“千树万树梨花开”
剖析:
这四句诗描写大雪纷飞的奇丽雪景。
联想奇特美妙,极言雪景壮丽。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成为千古名句。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2、“欲渡黄河冰塞川”至“今安在?
”
剖析: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写出自己因受阻力无法实现理想的困窘。
借吕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被起用的愿望。
当诗人思路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感到很迷惘,不知今后的路在何方?
这是感情在尖锐的矛盾中的又一次回旋。
【结构简析】
《饮酒》
1、(1、2句):
写作者对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的喜爱。
2、(3、4句):
自问自答的方式表现作者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3、(5—8句):
写田园的美好景色。
4、(9、10句):
全诗的总结。
领悟人生真谛,却无法用语言表达。
《行路难》其一
1、(1—4句):
朋友设宴为自己饯行,美酒佳肴无心品味。
2、(5、6句):
写人生道路多险阻,无法实现理想。
3、(7、8句):
借典故表达被起用的愿望。
4、(9、10句):
回到现实又感到道路多阻。
5、(11、12句):
唱响锐意进取的最强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一节:
写秋风破屋。
第二节:
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节:
长夜沾湿的痛苦。
第四节:
写诗人的愿望,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10句):
咏雪。
第一层(1—4句):
风狂雪早、雪后美景。
第二层(5—8句):
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三层(9、10句):
冰天雪地,阴云重重。
2、(11—18句):
送别。
第一层(11—14句):
军中设宴饯行。
第二层(15—18句):
辕门分手送别。
《己亥杂诗》
1、(1、2句):
写浩荡离愁,写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离别情绪。
2、(3、4句):
表明心迹,要为国出力。
可以图示为:
《饮酒》
身居田园,心志高远
情怀高洁,怡然自乐
《行路难》
盛宴践行心绪茫然苦恼失望
艰难险阻信心倍增抑郁希望追求理想顽强斗争
摆脱苦闷展望未来勇敢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风破茅屋,老叟无奈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风云变幻,床头屋漏憧憬美好生活
衾冷似铁,彻夜难眠
大庇寒士,尽现欢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外风雪强劲气候严寒
咏雪送别热爱边塞风光和边塞
生活,化苦为乐
雪中送友依依不舍
《己亥杂诗》
离愁别绪,浩浩难禁
海角天涯,断肠人愁
落花有情,更护新春
【主旨探讨】
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
《饮酒》
1、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2、作者以“饮酒”为题,借酒抒情言志,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出陶醉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是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情趣的流露。
我的观点:
《行路难》(其一)
1、这首诗写仕途艰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
2、诗人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崎岖不平,但也反映了诗人为追求理想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及为国立功的坚定意愿。
我的观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斥。
2、这首诗运用写实手法,通过自己对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观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写了一派大雪纷飞、雄奇壮丽的景观,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恋之情及在艰苦环境中乐观豪迈的情怀。
2、全诗以雪为线索,借助生动形象的边疆奇丽的雪景,抒发了诗人对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的热爱之情。
我的观点:
《己亥杂诗》
1、这首诗写了作者辞官离京的复杂的心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顽强精神。
2、诗中描写了作者离京时载着离愁和回归的喜悦,却仍然要为国为民尽一份心力,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
我的观点:
【审美鉴赏】
自然淳朴,高远清幽
——《饮酒》赏析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远处庐山在云霭的遮映下,不知不觉地望见了南山。
这一场景多么普遍、真实、自然。
然而就是这样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高远清幽的境界:
因为菊花在花之四君子中,象征高洁,象征不屈,而陶渊明用“采”这个动作,不正喻示了诗人心中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吗?
也可以说在这“采菊”行为中就寓示出诗人高洁的品质。
诗人采菊东篱下,观赏大自然的美景,那秋菊的芬芳令诗人陶醉。
悠然之间,庐山那美丽的山影,自然地融入诗人的视野,一个“见”字体现出无意中的看见之态,“悠然”二字形象地体现出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外界客观景物自然而然的融合过程。
如果不是“悠然”,而是有意无意的“望南山”,那就说明诗人胸中的刻意追求,就没有了这种自然之情,就体会不出诗人的“无我之境”了。
因此这是诗人归隐后真实生活的描写,更是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情趣的流露,这种心境,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
【问
题探究】
问题:
学完李白的《行路难》,说说当代中学生应怎样看待理想。
【导思】读罢这首诗之后,你一定会为李白的顽强斗争精神所感动,你一定有千言万语想表达。
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当代中学生有怎样的理想观,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可以列举正反两方面事例来阐述中心,要观点明确,表达清楚。
说理透彻,所举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
【探究】第一步:
从这首诗入手,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步:
明确怎样看待困难和理想的关系。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有身处逆境的时候,这首诗就是他仕途受阻后所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唱出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对我们中学生树立理想,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勇敢前行是一大启发。
第三步:
寻找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自己对待理想的观点。
如逆境中崛起成功的人物,如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类谋幸福”。
同龄中的优秀人物和在我们身边的感人事迹也是教育大家树立远大理想的好教材,理想是他们成功的秘密。
顺境中也有一事无成者,现实中随便举例即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没有远大的理想。
第四步:
联系现实,指明中学生应该有正确的理想观。
艰苦的环境中,坚定信念,不放弃理想;安逸的生活中,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同样心中有追求的目标。
第五步:
我们可举办“21世纪的我们”,“假如我是......”、“人的一生应怎样度过”等主题班会,启发大家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以此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革命的人生观。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马喧(xuān)金樽(zūn)骄儿恶(è)卧
B、冰塞(sài)川挂罥(juàn)沉塘坳(áo)
C、布衾(jín)狐裘(qiù)琵琶(pīpā)
D、风掣红旗(ché)瀚海(hán)阑干(lán)
解析:
B项中,“塞”应读“sāi”,“坳”应读“ào”;C项中,“衾”应读“qín”,“裘”应读“qiú”;D项中“掣”应读“chè”,“瀚”应读“hàn”。
答案:
A。
2、按要求默写句子。
(1)《饮酒》中最能体现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后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三个小题都是针对诗作的名句设立的练习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名句的记忆。
很明显,我们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锻炼,努力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积累。
答案: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将军角弓不得控
(2)瀚海阑干百丈冰
(3)愁云惨淡万里凝(4)风掣红旗冻不翻
解析:
本题引导我们对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这样的解释能使我们对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答案:
(1)拉开。
(2)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
(3)凝滞不动。
(4)拉,扯。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以什么为线索
?
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引导我们对诗中描绘的景物的归纳,通过这些归纳,能使我们对诗人描绘的精彩图画有更深刻的了解,对诗的主题有更好的把握。
答案:
以“雪”为线索,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辕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相思图
5、写出本课诗句中与动物有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这道题首先要能熟练背诵五首诗,其次寻找诗中有关动物名称的诗句,默写出来即可。
答案:
飞鸟相与还狐裘不暖锦衾薄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以上文字选自唐朝诗人_________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里的“歌”是古体诗中的一种,它和“行”“引”等又称“_______”体。
答案:
杜甫歌行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忍能对面为盗贼
(2)俄顷风定云墨色
(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娇儿恶卧踏里裂
解析: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词语含义。
答案:
(1)忍心如此
(2)一会儿(3)庇护(4)睡相不好
8、翻译下面句子,并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兀”的含义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句子是要正确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要结合原文。
答案:
什么时候我的眼前突然出现这样宽大的房舍,那么,我的茅屋被风吹坏,我被淋湿、冻死也心满意足了;突兀,突然,表达了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愿望。
9、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诗句的内容用散文体语句记叙或描写出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里写诗人年老体衰,眼见着茅草被顽童抱去无法收回的无可奈何之态。
可抓住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态来描写即可。
答案:
略。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1、对诗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荷叶/罗裙/一色/裁B、芙蓉/向脸/两/边开
C、乱入/池中/看/不见D、闻歌/始觉/有/人来
解析:
朗读是注意正确停顿,B项中“两边开”不应停顿;C项中,“看不见”不应停顿;D项中“有人来”不应停顿。
答案:
A。
12、这首诗刻画的是怎样一个少女的形象?
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字数不超过50个)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诗句中分析采莲女的形象特点,以美丽的莲花来衬托采莲女的美丽活泼,且采莲女的身影若隐若现,只闻歌声未见人影。
答案:
刻画的是美丽、活泼、勤劳、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
以自然的清新美丽来衬托采莲女的美丽活泼,使少女的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1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被誉为“七绝圣手”的
王昌龄。
B、开头两句,令人拍手叫绝,那罗裙与荷花一色、粉脸与芙蓉并艳、色彩的相配相谐、人荷的交相辉映都给人以怡然悦目的美感。
C、第三句写“入”而不见,将前面所描写的花人合一的浑然境界,就在这似花似人的惊奇怅惘之际不见的。
“闻歌始觉有人来”一句使荷塘生气勃勃,清脆甜美的菱歌飘溢出画面之外。
D、诗歌写的是荷花的美丽形象,作者用采莲少女来映衬荷花的美,将荷花的美与人的美融为一体,引人遐思,让人神往。
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
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答案:
D。
二、语言运用
14、(2006年南通试题,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有删改)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
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代开放题,不设统一答案。
只要准确体现原诗的意思,语言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五首 人教版八 年级 教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