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规划.docx
- 文档编号:801007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94KB
专业建设规划.docx
《专业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建设规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建设规划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专业建设规划
(2008年—2015年)
讨论稿
二〇〇八年十月
目录
一、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1
(一)专业现状……………………………………………………………………1
(二)存在问题……………………………………………………………………4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建设目标……………………………………………………4
(一)建设思路……………………………………………………………………4
(二)建设目标……………………………………………………………………5
三、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5
(一)推行“契约式”校企合作,做到“五个突破,五个转变”……………5
(二)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6
(三)内培外引,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6
(四)实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做到产学结合、校企互动……………7
(五)实施技术服务计划,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7
(六)开拓思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8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8
(一)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8
(二)建立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9
(三)建立健全配套管理制度……………………………………………………9
(四)设立两大基金………………………………………………………………9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08年-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人才培养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
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是学院谋求生存与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与优势的一项战略任务。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适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我院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制定本规划。
根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发展战略规划(2008年—2020年)》的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时效性较强的特点,本规划时间段设定为2008-2015年。
一、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专业现状
1、专业布点基本完成。
学院合并后,专业覆盖面得到了拓展。
学院现有高职专业44个(39个专业已招生)。
高职所设专业涵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具体情况见下表。
我院高职专业开设情况统计表
序
号
专业名称
专业级别
面向产业
院级
市级
国家级
1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现代制造业
2
电气自动化技术
3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
4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新)
5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
6
汽车电子技术
7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
8
数控技术
★
9
模具设计与制造
10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11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
12
生物技术及应用
●
★▲
高新技术产业
13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14
食品营养与检测
15
食品生物技术
16
计算机应用技术
17
计算机网络技术
★
18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19
软件技术
20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21
应用电子技术
22
广播电视网络技术
23
通信技术
■
24
工程监理
现代服务业
25
物业管理
26
金融保险
★
27
资产评估与管理
28
会计
29
国际商务
30
电子商务
31
工商企业管理
32
文秘
33
导游
34
酒店管理
35
涉外事务管理
36
商务英语
37
环境艺术设计
38
服装设计
■
39
电脑艺术设计
40
人物形象设计
41
装饰艺术设计
42
广告设计与制作
43
多媒体设计与制作
●
★
44
钢琴调律
●
▲
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简称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视为国家级重点专业,下同)5个(★),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2个(▲),北京市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2008年院级重点专业5个(■)。
以上各级重点专业共11个(除去重叠专业),占所开设专业的25%。
我院开设的专业,从专业面向看:
面向现代制造业的专业有11个,占所开设专业的25%;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有12个,占所开设专业的27%;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有21个,占所开设专业的48%。
这些专业符合北京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
从专业类别看:
工科类专业有23个,占所开设专业的52%;管理类专业有13个,占所开设专业的30%;艺术类专业有8个,占所开设专业的18%。
目前,我院已逐步形成了高职、中职相互贯通、相互衔接、文理兼收,并涵盖成人教育、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格局。
2、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我院依据示范校建设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型课程体系。
在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中,探索并初步确立了“生产车间”、“教学工厂”、“项目工厂”、“工作室”和“营业厅”等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5个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及08级新招生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已初步开发完成,需进一步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
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正在进行中。
5个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核心课程改革试点已完成,为下一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实施打下了较好基础。
现在,我院已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
3、师资队伍初具规模。
我院现有教师676人,其中,专职教师513人,有教授1人,占专职教师的0.1%;副教授53人,占专职教师的10.3%;高级讲师108人,占专职教师的21%;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占专职教师的0.97%;硕士学位的教师约91人,占专职教师的17.7%。
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已基本达到本科及以上水平。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8%;来自行业、企业兼职的专业教师77人,与专职教师的比例为0.15:
1。
4、实训基地框架体系构建初步完成。
我院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8亿元,两年来,北京市财政对实训基地专项投入年均约1亿元;拥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即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工业自动化实训基地和生物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拥有2个北京市实训基地,即数控实训基地和汽车实训基地。
初步形成了基本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生产能力训练、就业能力训练等四梯度、滚动式实训基地框架体系。
(二)存在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无论是在共同育人的理念上,还是在合作形式上和运行机制上都需突破。
目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特别是邀请企业共建专业时,虽然一部分专业邀请企业及相关专家为专业建设提供咨询,但是企业及相关专家只有话语权,不直接参与决策,在实践中,企业及相关专家只在专业设置的论证、学生就业渠道的开辟等局部环节上起作用。
此外,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专业与企业的浅层次合作及企业提供训练场地、参与实训指导等层面上。
与“在专业建设上给企业决策权”、“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更丰富的、深度的校企合作形式尚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尚未呈现。
2、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理念上,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在能力上,我院师资水平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差距,课程开发、教育教研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在结构上,“双师”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部分专业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及技能型能工巧匠)专业教师较为缺乏,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需进一步规划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
3、实训基地建设尚需整体规划。
目前,我院存在水平不高的重复建设的现象,基本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等类型的实训室趋于饱和。
实训基地的虚拟工厂、虚拟车间的功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要求,仍有挖掘和开发的余地。
我院的包括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在内的依托企业建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处于起步阶段。
实训基地建设可进一步规划,资源也可进一步整合并优化。
4、科研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我院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都有限,科研队伍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强。
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
在为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为企业及社会进行人员培训,教师参与企业研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需要加强。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和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通过“校企互动、双向介入”,实现我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型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主动为首都经济和区域、行业、企业服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改革为切入点,带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我院核心竞争力,走内涵建设发展之路。
——坚持内联外引。
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联合办学新模式,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根据我院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推进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专业建设从量的发展到内涵优势提升的转变,培养创新人才,形成专业结构合理、适应性强、服务面向广的专业体系。
专业建设水平在整体上达到北京市同类高职院校的先进水平,部分专业建设达到国内领先,争取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
具体目标:
到2010年,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
专业数稳定在40个左右,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达到5个,市级重点专业达到5个,院级重点专业达到5个,国家精品课程水平的课程达到2-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达到10门,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达到60%,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80%,国家级实训基地达到4个,北京市实训基地达到4个,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均达到15000人次,社会培训收入年均400万,科研经费收入年均达到1000万元。
到2015年,开设专业数仍稳定在40个,国家级重点专业达到3个,市级重点专业达到8个,院级重点专业达到8个,国家精品课程水平的课程达到4-6门,北京市精品课程达到17门,基于工作过程的优质核心课程开发达到100%,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达到85%,国家级实训基地达到5个,北京市实训基地达到5个,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均达到17000人次,社会培训收入年均800万,科研经费收入年均达到1500万元。
三、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推行“契约式”校企合作,实现“五个突破,五个转变”
为保障校企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各二级学院与企业要建立“契约式”的合作关系,即签订合作协议,探索订单合作、资金合作、教学合作、研发合作及产业合作等多种校企合作。
各二级学院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校企携手共建产学研相结合实体、校企联合成立“捆绑”式培训团队、实训项目外包企业、移植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等多种途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五个突破”,即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实现“创新模式的突破”、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方面实现“质量、数量的突破”、与企业共同打造师资队伍方面实现“专兼教师比1:
1的突破”、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方面实现“引厂入校零的突破”、与企业共建毕业生就业平台方面实现“顶岗——就业直通车的突破”。
各二级学院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内涵,逐步实现“五个转变”:
第一,实现从软性合作向硬性合作转变,即从企业提供专业建设咨询、论证到投入技术和设备,直至投资办学;第二,实现从单向合作向双向合作转变,即从企业参与办学,录用毕业生,转向学校参与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职工培训;第三,实现从近期合作向长远合作转变,即从满足企业暂时性、松散性合作关系转为稳定性和紧密性关系。
第四,实现从与单个企业合作向企业群转变;第五,实现从简单推荐就业向订单式培养及工学结合转变。
到2010年,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至少要开拓3个紧密型合作企业,市级重点专业和院级重点专业到2012年到达此目标,一般专业到2015年到达此目标。
(二)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重点专业(含院级)核心课程开发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课程开发小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群、链、岗位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适应工作岗位对素质、技能要求,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等“四融通”的思路,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整合,构建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重组教学内容,规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量上,按照能力标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的融合;在教学内容的逻辑排序上,以真实任务为驱动、项目/产品为载体,按照实际工作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在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上,按照企业完成能力要素时间而确定。
同时,开发适于高职教育的立体化、活页等特色教材。
到2010年,重点专业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达到60%,2015年达到100%。
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平的课程每5年增加2至3门,北京市精品课程水平的课程每5年增加5至8门。
到2010年,50%的课程需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2015年,100%的课程上网。
至2015年重点建设100部以上具有高水平的教材,其中,10%以上提供包括课程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立体化教材”。
(三)内培外引,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突出“两个机制、两个重点、三项能力”。
两个机制即建立校企互派教师和专家挂职工作机制和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兼职教师讲授机制;两个重点即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和以教师学历、职称提升为重点;三项能力即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每位专业教师要至少有1个以上稳定的行业或企业联系点,每三年必须有1个学期以上的一线实践经历。
各二级学院每年要争取安排5%左右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
其他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或职业技能大赛。
鼓励和支持教师评聘第二专业技术职务。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施“百名技术能手进校园工程”,聘请一线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技师、行业大师等作为兼职教师。
以企业为中心,实行“弹性教学安排”,交叉安排教学时间,确保优秀兼职教师到校上课;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培训与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
到2010年,各二级学院“双师”结构的比例达70%以上。
专、兼职教师的比例平均达到1:
0.8,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达到1:
1。
(四)实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做到产学结合、校企互动
各二级学院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体现特色、注重效益”的原则,从2009年起,在实训类专项审批上严格把关,原则上非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不予以考虑。
此外,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必须由“双师”教师担任基地负责人,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
建设实训基地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项目建设顾问,在方案制订、设备选型、采购、安装调试等环节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到2010年,建成一批“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产品工业化”的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生产性实训基地。
各级重点专业按专业群必须建有1个综合型、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其他专业可按专业群建校内仿真模拟复合型实训基地,达到校内生产性实训80%的目标。
到2010年,每个专业都必须建有10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专业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以及学校教学要求,在合作企业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训基地,并要求每年都能接受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且至少连续3年能按当年毕业生的一定比例安排学生就业。
加强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改革,全面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水平。
2010年有1/3以上的专业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或培训点,2015年达到2/3以上。
(五)实施技术服务计划,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立科研创新和科技交流与服务平台,加速科研管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兄弟院校、普通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争取各类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并不断提高纵横向课题的数量与质量;加强科研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科研及面向行业、企业技术服务的工作激励机制,明确责权利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全体教师努力投身于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
立足亦庄经济开发区,认真分析研究国外知名外企和国家大中型企业单位,成立校企深度合作部,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实施企业技术服务计划,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加工、技术开发和科技咨询服务,提升学院为区域企业技术服务的能力。
到2010年,年均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
纵向课题的数量至2010年年均达15项,其中,省部级重点课题5项,国家级课题努力实现零的突破,纵向经费总额100万元,横向课题100项,横向课题年经费达500万元。
纵向课题和院内课题中,自然科学课题和人文科学课题的比例至2010年达到1:
1。
依托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学习社会培训机构职业认证培训连锁化的模式,利用学院声誉,充分发挥学院各类培训基地、实训基地和师资的优势,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广泛深入开展为企业职工、职业院校、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到2010年,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均达到15000人次以上,社会培训收入年均400万元。
(六)开拓思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快我院教育改革开放进程,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合理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如教育品牌、课程体系、教材等,从整体上提升我院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及管理人员参加国际会议及相关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课程开发技术和专业技术,扩大学院的国际知名度,推广和宣传中国高职教育成果,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新思路、新模式;探索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英语师资资源;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尝试开展留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开拓国际化办学渠道,与国外交流,互派教师和学生,积极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
四、专业建设的措施保障
(一)加强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成立以院长为主任委员,主管教学副院长任副主任委员,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资深专业带头人等参加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学院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和评价,制定《教学工作委员会章程》。
“教学工作委员会”建立例会制度,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确定近期与长远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专题研究专业建设中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评估、专业负责人资格的审评;专业建设经费分配和使用、专业建设奖励等。
各二级学院相应的要聘请行业、企业、高职研究机构及兄弟院校的专家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内的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每两年要重新修订各专业建设规划,使专业建设工作制度化。
要全员重视专业建设常规工作,定期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实验、实训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进行研讨。
对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形成一致意见,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建立专业建设水平评估机制,实施动态管理
以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及现场观测信息为依据,建立三年一轮的校内评估制度,并依据评估结果,扬优扶重,分类指导,并按投入多少进行绩效考评。
对于各级重点专业不搞“终身制”,做到“能上能下”,实现优胜劣汰的重点专业的动态管理。
院级重点专业经过3年建设未达到市级重点专业建设水平,市级重点专业经过6年建设未达到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水平的,将取消其相应级别的重点专业资金支持。
同时,扶持有发展前景、雄厚实力、条件相当的专业,争取使之达到市级、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的水平。
以此为基础,力争到2015年打造3-5个名牌特色专业,使之达到国内领先,国际认可水平并成为学院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引领专业。
(三)建立健全配套管理制度
完善和制定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规章制度,2010年前完成诸如“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选聘办法”、“客座教授、名誉教授聘任办法”、“专业调研要求和规范”、“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训基地考核办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求”、“双证书要求及管理办法”、“招生和就业情况分析报告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健全。
(四)设立两大基金
1、学院设立专业建设奖励基金,对在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中成绩突出的系部或专业教研室、专业带头人进行奖励,在职称晋升以及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
2、设立兼职教师培训基金,用于兼职教师学术交流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业 建设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