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学案 人民版.docx
- 文档编号:8007904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77.93KB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学案 人民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学案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学案 人民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三第10讲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学案人民版
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
[考纲要求]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宏观框架]
[知识主线]
1.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曲折反复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列宁时期(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是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三是二战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及结果)。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新变化:
各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普遍发展;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出现“新经济”。
考点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
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考向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2015·广东文综,34)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审题方向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把握题眼 “1920年”
辨析选项
考向2
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2015·海南单科,17)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审题方向 新经济政策
信息解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之处
(1)目的不同:
前者是集中力量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
(2)实质不同:
前者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而后者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3)结果不同:
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实施的,因此评价其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战争。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①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市场与计划结合的典范。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确立:
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1)积极:
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考向3
苏联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015·课标全国卷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审题方向 “斯大林模式”
理解材料
考向4
比较美国与苏联工业的发展
(2015·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审题方向 美国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
把握题眼 “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工业总产值”
调动知识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意义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上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制度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考点三 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
1.三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
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措施
农业
(1)扩大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
(2)开垦荒地
(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1)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
(2)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1)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工业
(1)扩大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
(2)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1)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评价
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取得一定的成效
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消极
(1)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2)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
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①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
②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考向5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2014·福建高考)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知识定位 斯大林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调动知识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是高考考查的高频点。
特别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等知识点的命题较多;命题形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
复习备考时,一要理解苏联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比较其异同;二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认识“斯大林模式”的深远影响及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苏联解体的历史渊源。
考点四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2)具体原因: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
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
范围特别广、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1)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2)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考向6
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2015·海南单科,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审题方向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理解题干 “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意指各国纷纷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
辨析选项
考向7
经济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
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知识定位 文化与现实联系——历史意识
辨析选项
1929年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一国经济的变化会迅速波及全世界。
(2)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考点五 自由放任VS国家干预——克服危机的不同思路
1.胡佛——自由放任政策
(1)措施:
①自由放任:
面对经济危机,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反对政府干预,否决国会救济方案。
②关税壁垒:
1930年胡佛大幅度提高关税,其他各国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
(2)结果:
整个社会一片混乱,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2.罗斯福——国家干预
(1)背景
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时任总统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②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
(2)主要内容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调整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主要特点:
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实质:
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5)影响
①积极——直接影响:
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②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向8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015·重庆文综,11)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审题方向 罗斯福新政
信息解读 由“罗斯福首次总统就职演说”可知是在1933年;“赋予我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等同于……国民授予我的权力”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提案的通过。
辨析选项
考向9
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考查罗斯福新政
(2015·课标全国卷Ⅰ,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定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审题方向 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
理解材料 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中建立职工养老金制度,应属于1935年《社会保险法》。
调动知识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新认识、新启示
新认识
新的理论
放弃了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
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的起点
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在美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新启示
金融稳定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就业保障
“以工代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
实施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职能
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效能,市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
国际合作
积极谋求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
考点六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考向10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知识定位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美国国家干预程度调整
调动知识
考向11
战后美法资本主义发展的差异
(2015·海南单科,20)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
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一名法国农民的3倍多。
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审题方向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辨析选项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阶段性调整
(1)第一阶段:
罗斯福新政至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是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20世纪50~70年代初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国家过分干预经济的弊端,为克服经济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缩减财政支出,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3)第三阶段: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局面。
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目前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注重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既注意运用市场规律,又不放弃国家的干预。
这一过程本身也说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正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高考预测·原创押题
押题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
“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这说明( )
A.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
B.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
C.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
D.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
押题2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押题3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押题4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
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押题5 列宁有言: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牧师的职能。
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下列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最能佐证“牧师”职能的是( )
①调整工业产销,防止恶性竞争 ②实行社会救济,建立福利制度 ③制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权益 ④整饬财政金融,重建银行公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押题6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借鉴历史经验,下列历史现象最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
A.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垦荒
B.1958年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C.苏联赫鲁晓夫改革,进行大规模垦荒
D.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展“新经济”
押题7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而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中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
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
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
这反映了经济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2)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国计民生方面十年发展是如何冲破“波折”取得巨大成就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
二轮专题强化练
板块三
训练10 20世纪世界经济
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
一、选择题
1.“□□□□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处最合适的应是( )
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
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5·苏北四市一模)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3.(2015·揭阳高三期末)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为应对问题,后来政府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体制D.农业集体化
4.(2015·盐城高三摸底)粮食税实施初期,农民对政府并不信任,农村中有一种被称为“背口袋”的人,他们从农村背着口袋贩运粮食到城市销售……由于城市粮食缺口严重且供给很不平衡,“黑市”粮价不断抬高,为此苏维埃政府( )
A.实施余粮收集制B.实行实物配给制
C.恢复自由贸易D.推行农业集体化
5.(2015·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毛泽东曾经就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这样谈论“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
C.民生生计D.工业生产
6.(2015·南京高三摸底)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三 第10讲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经济思想学案 人民版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板块 10 20 世纪 世界经济 体制 创新 经济 思想 人民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8007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