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稿07年高考质量分议发析会议发.docx
- 文档编号:8003913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57.45KB
言稿07年高考质量分议发析会议发.docx
《言稿07年高考质量分议发析会议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言稿07年高考质量分议发析会议发.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言稿07年高考质量分议发析会议发
07年高考质量分析会议发言稿
一、生物试题考试情况简介
07年我省理综生物试题共占72分,平均分为41.91分,其中一卷难度为:
0.715,二卷难度为:
0.487,整体难度为:
0.582,而理综试卷(全卷)的难度为:
0.53,试题难度符合高考要求(高考试题难度要求一般在0.50-0.60之间),略显容易。
也较06年试题为易(06年高考生物试题的难度为0.48)。
二、郑州市理综考试情况
07年我省理综试卷平均得分为159.84分,我市理综试卷平均得分为166.08分,超出我省平均分数6.24分,成绩还是很好的。
就市区和五县相比,五县要好于市区,其中市区平均分为159.28分,五县平均分为168.11。
三、生物试题评析
1.知识与能力层次分布
能力层次
题目(分值)
知识点
知道
识记
理解
应用
合计
神经兴奋的传导
1(6分)
生命活动的调节
27分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6分)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0、Ⅱ
(15分)
发酵工程的内容
4(6分)
生物工程
6分
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
5(6分)
细胞学
6分
种群的数量变化
3(6分)
生态学
6分
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
30、Ⅰ11分
新陈代谢
11分
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31.(16分)
遗传学
16分
2.试题特点评价
(1).今年的理综生物试题既注重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命题指导思想。
第30题、31题是生物学科的两道大题,都是既有实验设计的能力考查,也有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不像06年的第30题,完全是一个实验设计,几乎没有学科知识,导致学生失分严重,难度达到了0.22。
(2).今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且又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命题原则。
后面的两大道试题仍是代谢和遗传,保持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
(3).难度适中。
考生的平均得分为:
41.91,试题的难度为:
0.58,符合高考的要求。
总之,今年高考生物试题虽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很平和,能够为广大师生所接受。
(4).第31题较为新颖,命题者既把Y染色体与X染色体上不存在等位基因的红眼和白眼的遗传作为素材,又把存在等位基因的刚毛和截毛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作为命题素材,并将这两个素材柔和在同一道试题中,且实验设计考查角度新颖,答案简洁、客观、唯一,避免了繁杂的文字叙述,方便评卷。
同时本题既注重能力的考查,又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3.可商榷的问题
第30题的答案和给分欠科学和合理。
在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方案中,基本上没有考生能像答案中的叙述那样进行作答的。
在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中:
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2分),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2分)。
后面一句话已经包含了前一句话的意思,但仍设计了两个给分点。
4.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的问题
(1).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细致。
如对“外毒素”和“抗毒素”这些概念不能正确地区分;对分泌小泡这一概念的理解有误;对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影响谷氨酸产量的因素掌握不准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易混点的讲解,注意相似概念的比较和区分,复习的要细致,不留死角,到边到沿。
)
(2).知识迁移的能力差。
如选择题的第1题,很多考生对电流的方向判断错误,电流总是从电势较高的地方流向电势较低的地方,这一知识点在物理学中是很基本的、很简单的,而很多考生不能将该知识迁移到生物学科中。
选择题的第3题,对S型曲线的描述要应用到数学知识,横坐标轴表示的是时间,纵坐标轴表示的是种群的数量,此时曲线的斜率表示的将是种群的数量增长的速度,一部分考生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来分析S型曲线,即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差。
(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时既要以教材为主,又不能赵本宣科,要进行一些适度的延伸拓展,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
(3).答题不规范,不能正确使用生物学术语,如相当一部分考生将雌果蝇的“雌”字写成“母”,从而造成失分。
文字书写不规范,使评卷老师很难确认写的是“雌”还是“雄”,是X还是Y。
(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语言和板书都要规范,要使用生物学术语,平时考试训练时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专有名词出现错别字不能得分,字体和符号分不清的不能得分的原则,让学生平时吃亏,但高考不会吃亏。
)
5.考生答题情况及答卷逐题分析
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4.16
2.77
0.69
0.43
0.05
0.16
0.69
0.09
[解答分析]离体神经纤维兴奋传递的特点不同于体内神经纤维的兴奋传递。
在体内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一般是单向的,而在离体状态下,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则是双向的。
电流的流动方向只能是从电势较高的地方流向电势较低的地方,即从图中的“+”处到图中的“-”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选项C。
[错因分析]有16%的考生选择了选项B,说明了这一部分学生对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搞不清楚,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神经兴奋传导过程中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同物理学中的电流的方向是一致的,即都是从电势较高的地方流向电势较低的地方。
[复习提示]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教材中仅讲述了在体内兴奋单向传导的情况,而没有涉及到在离体状态下,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这一知识点。
要学会知识的迁移,同时要关注往年的高考试题,本题就是由2001年天津、山西的高考试题演变而来: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面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表示正确的是
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答案]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4.50
2.60
0.75
0.40
0.03
0.07
0.15
0.75
[分析解答]当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同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了,此时人体就要通过细胞免疫来发挥作用。
效应T细胞就会密切接触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导致靶细胞裂解,将侵入到细胞内的病菌释放出来,然后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从而被消灭。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错因分析]有15%的考生选择了选项C,这部分考生对“外毒素”这一概念不理解,或是将“外毒素”与“抗毒素”混为一谈。
外毒素是由细菌产生的,并分泌到细菌细胞外部的有毒蛋白质,可以与特定的抗体发生结合。
“抗毒素”是抗体中的一类。
[复习提示]复习时要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分,如外毒素和抗毒素,抗毒素和抗体,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等。
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答案]D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4.00
2.83
0.67
0.38
0.04
0.24
0.05
0.67
[分析解答]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就会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此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当种群自身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种群的增长就会减慢,因此选项A、B、C的叙述都是正确的。
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初期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增大的,如图(曲线的斜率就是种群的增长速度。
)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2时,此时曲线的斜率最大,也即是种群的增长速度达到最大值。
当种群的数量继续增长时,曲线的斜率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曲线的斜率就等于0,即种群的增长速度为0,由此可见,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
0→最大→0,所以选项D的叙述是错误的。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错因分析]24%的考生选择了选项B,说明相当一部分考生对增长速度(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改变量)不理解,不能运用数学的基本知识来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复习提示]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生物学中的一些问题,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近两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4.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积累
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
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
D.发酵液PH值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
[答案]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5.03
2.21
0.84
0.40
0.02
0.01
0.84
0.12
[分析解答]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当溶氧不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或琥珀酸的积累;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会影响谷氨酸的产量,当碳氮比为3∶1时,才有利谷氨酸的合成;发酵液PH值呈酸性时,才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所以选项A、B、D的叙述都是错误的。
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可以解除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从而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错因分析]12%的考生选择了选项D,这部分考生对谷氨酸合成过程中酶活性的调节和发酵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没有掌握住。
[复习提示]本题考查的知识点非常细致,这就要求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知识的细节。
5.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
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答题情况]
满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选A
选B
选C
选D
6分
3.77
2.90
0.63
0.23
0.24
0.06
0.63
0.06
[分析解答]分泌蛋白质是在细胞内的固着核糖体上(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然后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细胞膜分泌到细胞的外面。
因此当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放射性颗粒出现的先后顺序也应该是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结合四个图形就会发现只有选项C的图形能够体现上述这个正确顺序。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C。
[错因分析]24%的考生选择了选项A,原因是这一部分考生对“分泌小泡”理解有误,教材在描述这部分内容时也没有出现“分泌小泡”这一名词,教材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产生突起之后形成的结构都称之为小泡,很显然,选A的这部分考生把“分泌小泡”理解成了内质网通过“出芽”产生的小泡。
本题出错有考生的原因,也有命题者的原因。
[复习提示]本题考查的还是细胞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在复习时,还是要掌握好要掌握住分泌蛋白质在细胞内合成和分泌的正确顺序这一基本知识点: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细胞膜。
30.(26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_______被染成,被染色的原因是_______。
由此可知,玉米属于_______植物,小麦属于______植物。
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
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知:
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________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___种,即___________。
Ⅱ.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
回答下列问题:
(1)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请说明理论依据。
(2)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一般需要剪去扦插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________,同时还应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_________,避免扦插枝条干枯。
[答案]
Ⅰ叶肉细胞蓝色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发生反应C4C3C3和C42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Ⅱ
(1)在该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基础上,分别在低于低浓度和高于高浓度的范围的增加一系列的浓度梯度以及在两浓度之间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取消蒸馏水的对照组。
原因是生长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可以促进扦插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起到促进作用。
(2)扦插枝条的蒸腾作用湿度
[答题情况]
滿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26分
11.28
4.44
0.43
0.70
[解答分析]第Ⅰ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径和中间产物的区别,要求考生运用这些知识,对题目所给出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做出推理和判断。
此题既考查了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考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
C3植物叶片中的维管束鞘细胞中不含叶绿体,维管束以外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因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淀粉);C4植物叶片的维管束细胞中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需要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一同完成,最终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合成有机物(淀粉),淀粉遇碘液变成蓝色,故玉米属于C4植物,小麦属于C3植物,小麦叶片的叶肉细胞被染成蓝色。
C3植物和C4植物固定CO2的途径和中间产物都有所不同,C3植物CO2的固定是:
CO2先与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一个五碳化合物结合为两个三碳化合物(C3);C4植物CO2的固定是:
CO2先与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一个三碳化合物(PEP)结合形成一个四碳化合物(C4),C4再进入维管束鞘细胞。
题目中给出的某一植物的叶片同时出现与玉米和小麦叶片都相同的染色结果,说明该植物既有C3植物的特点,也有C4植物的特点,因此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就有两种,即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第Ⅱ题属于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修改的题目。
小题Ⅱ
(1)要求考生根据该实验的实验目的(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对题干中某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并说明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也就是实验的原理,即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是一定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促进生根。
题干中某同学所用的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与蒸馏水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无差异,说明这两种浓度都不是适宜浓度,有可能这两种浓度都高于适宜浓度或都低于适宜浓度或一个低于一个高于适宜浓度,要改进某同学的实验方案,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就要以某同学使用的两种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标杆,在低于低浓度、高于高浓度和两种浓度之间分别各设置一组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进行实验,才能找到促进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小题Ⅱ
(2)考查的是考生对植物蒸腾作用有关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延伸情况。
在进行扦插枝条生根实验时,由于枝条尚未生根,吸水能力很弱,而枝条上的叶片通过气孔的蒸腾作用却仍在进行,所以煎掉枝条上的一部分叶片,就可以减少插条蒸腾失水。
另外叶片蒸腾作用的强弱还受周围环境湿度的影响,保持较高的环境湿度,叶片的蒸腾作用会相对较弱。
[错因分析]第Ⅰ题出现错误和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C3植物和C4在光合作用中固定CO2的途径和中间产物的区别等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准确和牢固,造成判断错误。
第Ⅱ题第
(1)小题主要考查《考试大纲》中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中的第(4)条: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此项能力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题目给出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准确理解,找出其中不科学之处加以改进。
这不仅要求考生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还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述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试题中这是能力层次要求较高的题目。
许多考生不以某同学用的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参照,抛开题干中已给出的“某同学所做的实验”,只设置一组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进行实验。
此种答法是考生没有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
“参考该同学的实验,在下一步实验中你应该如何改进,才能达到本实验的目的”。
错误产生的原因是考生对题干中某同学所做实验的结果(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与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作对照,结果三组枝条生根无差异)理解不够准确,忽略了有可能某同学所用两种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都高于适宜浓度或都低于适宜浓度的情况。
还有的考生答出:
“设置两组不同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一组低于某同学所用的低浓度,一组高于某同学所用的高浓度进行实验。
”比正确答案少设置一组浓度梯度。
这可能是考生思维的缜密性或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不够所致。
另外实验的理论依据许多考生答:
“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根,过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根”。
这些考生因答题的准确性不够而部分失分。
第
(2)小题中使扦插环境保持较高的“湿度”,有考生错答成“温度”。
由于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课本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考生根据“扦插枝条生根实验”这一具体情境,对蒸腾作用有关的知识进行应用和迁移。
错答是考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有误或对蒸腾作用有关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所致。
[复习提示]该题的分值较高(26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C3植物和C4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蒸腾作用的应用等,既有选修的内容又有必修的内容。
但都分布在植物的代谢与调节这一知识系统内,因此有必要进行跨章节、跨必修与选修内容且能对知识进行整合型的专题复习。
代谢与调节专题尤为重要。
从题目的考查目的来看,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又注重考查能力。
题目分为两部分,第Ⅰ题主要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程度,第Ⅱ题通过实验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述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切实做好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要急于做综合性较强的高考原题和难题;第二轮复习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型的专题复习,适当多练些综合性较强的高考原题。
以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
第三轮在回归基础、回归课本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包括解题能力的培养,比如如何审题、正确理解题意和准确作答等。
31.(16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雄果蝇的X染色体来自亲本中的__蝇,并将其传给下一代中的____蝇。
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___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的等位基因,所以白眼这个性状表现伴性遗传。
Ⅱ.已知果蝇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
现有基因型分别为XBXB、XBYB、XbXb和XbYb的四种果蝇。
(1)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雌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则第一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_____,雌性的基因型是_____;第二代杂交亲本中,雄性的基因型是_____,雌性的基因型是_____,最终获得的后代中,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2)根据需要从上述四种果蝇中选择亲本,通过两代杂交,使最终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雌性全部表现为截毛,雄性全部表现为刚毛,应如何进行实验?
(用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表示即可)
[答案]Ⅰ雌雌XY
Ⅱ
(1)XbYbXBXBXBYbXbXbXbYbXBXb
(2) XbXb × XBYB
截毛雌蝇 刚毛雄蝇
↓
XbYB × XbXb
F1 刚毛雄蝇 截毛雌蝇
↓
XbXb XbYB
雌蝇均为截毛 雄蝇均为刚毛
[答题情况]
滿分
平均分
标准差
难度
区分度
16分
9.17
4.45
0.57
0.65
[解答分析]此题通过果蝇考查了考生对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以及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掌握情况。
同时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推理判断和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
第Ⅰ题:
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雌蝇的体细胞含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即XX;雄蝇的体细胞含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即XY。
雄蝇的Y染色体只能来自父本(雄性),那么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本(雌性),果蝇眼色的遗传是伴性遗传(红眼基因为XW,白眼基因为Xw),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第Ⅱ题:
解此题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题目给出的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伴性遗传与学过的人类红绿色盲的伴性遗传略有不同,控制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则没有这两个基因,而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由X和Y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样雄性的性状表现规律和基因传递会不同于红绿色盲。
第二个难点是如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通过阅读和分析
(1)
(2)两小题给出的条件和要求,你会发现两小题的解题思路应是相同的,只是两小题中果蝇的性别和性状正好相反,且两小题要求的表达形式有所不同。
解此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
先根据题目中最终要获得的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推出其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再以此推出第二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进而推出第一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
即以最终要获得的后代果蝇中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为解题的切入点,采用倒推的方法求得两亲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题干中已给出:
刚毛基因(B)对截毛基因(b)为显性,因此小题
(1)中最终获得的雄性截毛果蝇的基因型为XbYb,又因最终获得的雄性全部表现为截毛,所以其母本(第二代杂交亲本)不应含有XB,其基因型一定是XbXb,由此可知,第二代表现为刚毛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应为XBXb,进而推出其父本(第二代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XBYb。
母本(第二代杂交亲本)XbXb可以从题干中给出的果蝇中获得,父本(第二代杂交亲本)XBYb只能通过第一代亲本杂交获得,由于其基因型是XBYb,第一代杂交亲本中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
XBXB、XBYB、XbXb和XbYb,只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言稿 07 年高 质量 分议发析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