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管廊业务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800202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1.82KB
城市综合管廊业务研究报告.docx
《城市综合管廊业务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综合管廊业务研究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综合管廊业务研究报告
综合管廊业务研究报告
目录
1概述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2
1.3研究范围界定5
2综合管廊一般概念6
2.1综合管廊概述6
2.2综合管廊的作用6
2.3综合管廊的特点7
3综合管廊子系统全生命周期研究8
3.1综合管廊业务总体研究8
3.1.1综合管廊投资8
3.1.2综合管廊规划8
3.1.3综合管廊设计8
3.1.4综合管廊建设8
3.1.5综合管廊运维8
3.1.6综合管廊拆除8
3.2燃气管廊全生命周期研究9
3.2.1燃气管廊投资阶段研究9
3.2.2燃气管廊规划阶段研究9
3.2.3燃气管廊设计阶段研究10
3.2.4燃气管廊建设阶段研究11
3.2.5燃气管廊运维阶段研究12
3.2.6燃气管廊拆除阶段研究12
3.3供热管廊全生命周期研究13
3.4电力管廊生命周期研究13
3.5通信管廊生命周期研究13
3.6给水排水管廊生命周期研究13
4综合管廊未来发展方向概述14
1概述
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利于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拉动社会资本投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中提到需“统筹电力、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地下管网建设,推行城市综合管廊,新建城市主干道路、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应实行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模式”。
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要求要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布局合理、运行安全、服务便捷。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
2015年7月29号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突出问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
会议指出,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逐步消除“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用好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满足民生之需,而且可以带动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表示,“可以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从一个粗放式的、有些浪费资源的城镇化,转向一个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
住建部部长陈政高: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水、电、路、气、暖等设施,是民众每天都需要的公共服务。
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就没有城市生活,就没有新型城镇化。
”一些专家表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管网关系到城市的安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学军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城市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撑着城市的运转,关系到城市生命线的安全。
”
2015年4月,XX以94.29分的高分通过了评审,成为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
根据申报方案,XX将在未来3年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总长度约31.16公里,力争打造“地下标杆”。
XX此次申报的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分别为城北路综合管廊(11.5公里)、北环路综合管廊(6公里)、蠡太路综合管廊(2.6公里)、桑田岛综合管廊(7.79公里)及太湖新城启动区综合管廊(3.27公里)。
未来10年,XX城区将建成177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各县市也将同步建设100公里以上的地下综合管廊,逐步构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安全、高效、智慧的地下管网系统。
研究目的和意义
(1)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要求和体现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建设、民防建设、环境建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各类地下管网又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也是现代化城市高效率,高质量运转的保证。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总体防灾抗毁能力。
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是市政管线集约化建设的趋势,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传统的市政管线直埋方式,不但造成了城市道路的反复开挖,而且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本身也是一种浪费,将各种管线集约化,采用综合管廊的方式建设,是一种较为科学合理的建设模式,更何况综合管廊已经成为了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2)综合管廊项目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近十几年全国城市对电力、通讯、供水、燃气等需求的迅速扩大,地下管线铺设更加频繁,管径、管位、管线数量的迅速增大。
有的管线权属企业和单位盲目铺设管线,抢占管位,管线空间的使用率低下,并给相邻地下管线的增设、扩容困难,严重阻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制约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同时,随着城市信息业迅猛发展,许多信息企业建立了专用信息传输网络,这些新的信息传输网络大多利用现有的供电线杆架空布线,安全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并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因此在城市道路下建设管线综合管廊就尤为显得重要。
它对城市所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节约城市用地。
2)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
3)有利于美化城市环境。
4)有利于加强城市保护。
5)有利于满足城市特殊需求。
(3)综合管廊是城市实现节能降耗的优选途径
采用地下综合管廊这种集约化的管线建造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利用地下空间,使管线的敷设更加科学、有序,而且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对管线进行扩容和维修都变得十分方便,避免了道路的反复开挖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增加了道路的寿命,也保障了城市的交通顺畅和城市景观的不受破坏。
管线敷设在专门的管廊空间内,安全性也大大地提高,延长了管线的使用寿命,在城市防灾和救灾中突显其优越性。
因此,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在大中城市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兴建地下综合管廊能带来以下一些正面效益:
1)有效利用地下空间;
2)系统整合地下管线;
3)避免管线意外挖掘损坏;
4)管线易于维修及管理;
5)提升管线的服务水平;
6)降低道路的维修费用;
7)提升道路的服务质量;
8)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9)改善市容景观;
10)降低社会成本;
由此可见,综合管廊项目的实施是城市实现节能降耗的优选途径。
(4)综合管廊项目是城市特定城区的规划需求
从目前国内已建综合管廊的地理区位来看,基本处于该城市的特定城区,尤其以开发区的建设为重点。
例如大连的泉水开发区、武汉的王家屯开发区、佛山新城开发区、上海的浦东新区、安亭新镇、世博园区等等。
世博园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相对较高,需要敷设的管线也比较复杂多样,管线的数量和密度也更高。
同时,世博园区内要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建设也是世博园建设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架空拉线方式和管线直埋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高等级的要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因此,城市特定区域的规划需求是推动综合管廊建设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界定
本次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综合管廊主体工程、各类入廊的管线、附属设施及配套工程以及综合管廊附近地面地下其它基础设施。
2综合管廊介绍
综合管廊定义
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做到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资源的共享。
综合管廊的类型
地下综合管廊根据所收容管线输送性质的不同,其性质与构造也有所差异,依其特性与功能,地下综合管廊的功能类型可分为:
干线地下综合管廊、支线地下综合管廊和缆线型地下综合管廊。
干线地下综合管廊为通过型地下综合管廊,支线地下综合管廊为供给型地下综合管廊,缆线型为仅收容电力、电信缆线的小型地下综合管廊。
干线型综合管廊
干线型综合管廊是指收容通过性的管线,不直接提供接户服务的综合管廊,为通过型综合管廊,其收容的管线为市政管线中的主干管网,管径大,作用重大,往往为区域资源、能源、信息供给的“主动脉”,例如,给水系统中的输水干管,供电系统中的高压输配电线路,燃气管网中的高压干管等,这些管线的共同特点是不直接连接用户,而是连接下一级配送管网。
因此,干线综合管廊一般断面较大、有人员进出、构造复杂、附属设施齐全,安全要求等级高,多埋设于城市主干道的中央下方。
支线型综合管廊
支线型综合管廊系从干线综合管廊引出来与沿线用户连结的支线,功能为收容直接服务沿线用户管线的设施,因此大都设置在道路人行道的下方,其目的是防止人行道的挖掘或消除人行道上方架空电线或电杆,达到道路无杆化的目标,属于配给型的综合管廊,是连接干线和用户的重要纽带。
缆线型综合管廊
缆线型综合管廊是指仅收容电力和电信缆线的综合管廊,其断面较小,内部高度小,不提供人员进出,直接埋设于道路两侧人行道铺面下,通过直接打开盖板进行内部维护,并提供接户服务,属于供给型综合管廊。
其内部构造简单,除集水、排水设施外,基本没有其他附属设备,因此,造价低,规划建设灵活方便,在日本和台湾地区有广泛的应用。
3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研究
综合管廊业务总体研究
综合管廊规划
规划阶段涉及的相关单位
市容市政管理局、市规划局、市政工程设计院。
规划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
规划阶段的重点与难点业务活动
目前规划阶段信息化基础
综合管廊设计
设计阶段涉及的相关单位
设计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
设计阶段的重点与难点业务活动
目前设计阶段信息化基础
综合管廊建设
建设阶段涉及的相关单位
建设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
建设阶段的重点与难点业务活动
目前建设阶段信息化基础
综合管廊运维
运维阶段涉及的相关单位
运维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
运维阶段的重点与难点业务活动
目前运维阶段信息化基础
综合管廊拆除
拆除阶段涉及的相关单位
拆除阶段的主要业务活动
拆除阶段的重点与难点业务活动
目前拆除阶段信息化基础
综合管廊投资
当前政府是推动综合管廊建设的主导力量,财政投入是目前进行综合管廊建设的资金主体。
然而有限的政府财力成了制约综合管廊建设的发展速度。
因此有没有资金成了政府决策层在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寻求综合管廊投融资的创新形式和模式是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
(1)目前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常见投融资模式
当前我国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中常用的投融资模式主要有特许权经营的项目融资模式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
特许权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是通常所说的BOT、BT等项目融资方式的统称,其特指基础设施项目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PPP模式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基于特定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目的是政府与社会投资人共同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国家政策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
鼓励由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综合管廊。
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优化合同管理,确保项目合理稳定回报。
优先鼓励入廊管线单位共同组建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股份制公司,或在城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组成地下综合管廊业主委员会,公开招标选择建设和运营管理单位。
积极培育大型专业化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企业,支持企业跨地区开展业务,提供系统、规范的服务。
例如,目前,XX综合管廊的投融资模式,已由城投公司牵头,与供电、水务、电信、移动、联通、江苏有线6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XX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市区范围内地下综合管廊投资建设运营的主要实施主体,被授予特许经营权25年。
中央财政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
试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技术奖励10%。
(3)PPP模式解决的问题
1)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2)增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3)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5)“市场的给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各尽其能”
燃气管廊全生命周期研究
燃气管廊投资阶段研究
燃气管廊投资现况
燃气管廊投资关键问题
燃气管廊投资存在的问题
燃气管廊投资需求
燃气管廊规划阶段研究
燃气管廊规划现况
燃气管廊规划关键问题
燃气管廊规划存在的问题
燃气管廊规划需求
燃气管廊设计阶段研究
燃气管廊设计现况
燃气管廊设计关键问题
燃气管廊设计存在的问题
燃气管廊设计需求
燃气管廊建设阶段研究
燃气管廊建设现况
燃气管廊建设关键问题
燃气管廊建设存在的问题
燃气管廊建设需求
燃气管廊运维阶段研究
燃气管廊运维现况
燃气管廊运维关键问题
燃气管廊运维存在的问题
燃气管廊运维需求
燃气管廊拆除阶段研究
燃气管廊拆除现况
燃气管廊拆除关键问题
燃气管廊拆除存在的问题
燃气管廊拆除需求
供热管廊全生命周期研究
电力管廊生命周期研究
通信管廊生命周期研究
给水排水管廊生命周期研究
4综合管廊未来发展方向概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综合 业务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