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习题.docx
- 文档编号:800117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11KB
产业经济学习题.docx
《产业经济学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习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经济学习题
1、简述产业组织理论两大流派:
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贡献及观点分歧?
哈佛学派是指自20世纪30-60年代,由一批哈佛大学的学者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其观点最早起源于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结果进行的经验研究。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业、绩效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
并通过对市场关系的各方面进行实际测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提出政府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其最大的贡献便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SCP结构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实际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
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基础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该理论认为:
(1)市场竞争过程是一个没有国家干预条件下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死亡”,施蒂格勒把它称之为“生存检验”;
(2)从长期看,在没有人为的市场进入限制的条件下,市场竞争过程是有效的,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来能够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3)因此,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条件上。
两大学派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有效的竞争,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两大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一些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1.在市场结构上,与哈佛学派强调对市场结构干预的政策主张相反,芝加哥学派反对各种形式的对市场结构的干预。
芝加哥学派认为,虽然市场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在一个时期内由于企业效益不同产生的,高度的集中只是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积极活动的结果;哈佛学派主张实行严格的兼变控制,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实行拆散政策。
而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如果长时期内存在着企业的集中,那或者表明,由于存在规模效益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存在这一领域,因而消费者福利并不能通过新的竞争者加入而提高;2.在市场行为上,哈佛学派要求阻止卡特尔和协调行为方式。
芝加哥学派则强调对企业在市场上的横向协调价格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等实行事先禁止措施;对市场进入限制,芝加哥学派认为,老企业所采取的一些市场行为,如专营、倾销、规定商业零售价格,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像哈佛学派所指的对新企业的进入限制。
除了政府的进入限制外,该学派认为,真正的进入限制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
3.在市场绩效上,芝加哥学派认为哈佛学派把竞争目标分解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不能为政府提供一个简单明了而又可行的政策手段,在实践中难以贯彻实施。
芝加哥学派认为竞争唯一的目标,即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竞争所表达的含义也就是一种市场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福利不能再通过法律上的决策而继续提高,因此,竞争政策的任务就是要保持能够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特别是国民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市场机制的作用。
2、如何理解产业的概念,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
基本含义
(1)是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2)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3)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4)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5)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性;(6)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
国际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国内,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
其中,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而产业结构研究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产业演化规律、产业间投入产出关联、产业区域布局等。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应用经济理论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产业”出发,探讨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微观经济学是其理论基础,产业组织是其核心,博弈论已成为其重要分析方法。
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中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产业内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经济发展中内在的各种均衡问题等。
通过研究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制定的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3、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概念,如何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
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第三,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具体:
第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
第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要继续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
第三,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
第五,加强地质工作,提高资源勘查开发水平。
围绕"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切实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
第六,积极发展现代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4、区别先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夕阳产业的概念及联系?
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thepillarofeconomy),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夕阳产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正如郎咸平所说:
“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思维。
”只要在危机中顶住压力,坚持创新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夕阳产业也能够焕发出生机。
5、什么是产业演变?
影响产业演变的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遵循哪些规律?
什么原因导致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
产业转移是具有转移动力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仍需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
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
1、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
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产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
另外,产业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
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的欠发达地区转移。
2、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
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随着产业生命历程中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周期性的变化,产业所获取的利润呈倒“U”字形变化。
3、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迁。
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
虽然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这一相对优势的改变程度,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比较优势的转变难以根本扭转。
4、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
各区域对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也是动态变化的。
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该区域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会由低到高逐渐发生演化。
5、政府政策影响。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地区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政策、配套服务以及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对产业转移的速度、转移的方式以及转移的方向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6、地域文化。
另外,区域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产业的顺利转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与产业转出地相近或相同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能够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
[1]因此,当存在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时,产业动力系统会促使产业或企业竭力调整自身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转移方式,实现产业转移行为。
7、什么是产业集聚及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由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引起,其循环累积因果效应逻辑如图1所示:
偶然的扰动破坏了对称区域原有的均衡,引起产业集聚区域市场规模的扩大,产生市场扩大效应,引起生产要素开始在该区域集中。
要素和产业集中导致区域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厂商向区域集中有利于运输成本和工人生活成本的节约;这样,导致要素进一步集中,继而又引起市场规模扩大和要素集中,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图1实线表示的是直接因果关系,虚线表示的是一种间接的因果关系,亦即历史上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区域要素集中能引起当期市场规模再次扩大和区域要素的再次集中①。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4、简述增长极理论,该理论对我国现实有哪些指导意义?
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1)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加真实。
新古典经济学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
佩鲁则主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
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的现实。
(2)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
(3)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
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使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
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无法自行实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补贴和规划。
9、什么是产业竞争力?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
具体来说: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
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产业竞争力是诸多因素共同、动态作用的结果。
一、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层次性分析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由于产业竞争力关系到各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水平,直接影响一国的劳动生产率、产业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所以产业竞争力成为各国政府实行产业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所关注的焦点。
各国在国家宏观层面的各种表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
1、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对产业政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某一时期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政策重点和政策方式。
2、经济体制模式
经济体制模式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必然影响到产业资源配置的状况和效率。
经济体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产业政策,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下,政府介入的程度、介入的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经济体制模式会通过产业政策影响到产业竞争优势。
3、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于一国产业竞争优势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等。
波特(MichaelPoter)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指出,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影响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发挥。
其"钻石模型"中的生产要素和需求就属于宏观层次上的范畴,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和高级的生产要素。
4、政府行为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政府的作用比较特殊,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通过产业政策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为产业发展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通过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使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二)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1、产业结构
一国的产业的竞争力是产业内各个企业竞争力的复杂合力,该合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产业组织结构。
产业组织结构是指同一产业内厂商之间的比例关系,包括大中小型企业的分布状况、产业集中度、产业空间集群度、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水平等内容。
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相关产业及集群
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相关横向企业、纵向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状组织。
产业集群不仅能够降低产业的组织成本、实现产业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散,还能够促进组织学习,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三)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微观层面因素是产业内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企业是产业竞争的具体承载者,没有一个个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很难判定一国某产业具有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衡量企业竞争现状的表象指标,主要通过像市场占有率、净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来综合度量,它是由作为更深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所决定的。
而企业竞争优势又取决于企业资源和企业核心能力。
二、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分析
产业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上述三个层次因素的互动而进行的,其作用机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宏观层面的因素决定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创新环境
(二)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竞争环境影响产业竞争力
(三)产业政策通过增强微观企业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既受到经济体制、政府发展战略、经济环境、政府行为能力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相关产业及产业集群等中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微观企业能力的影响。
在三个层次的因素集合中,产业内部企业的竞争力是最主要的内因,毕竟其它两个层次的因素属于外部因素,无法单独发挥作用。
显然是内部因素为主,内、外部因素结合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只有立足上述层面,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才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5、试证明垄断价格是边际成本的非减函数?
6、说明什么是策略替代、策略互补?
他们对利润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
7、垄断是否会造成产品质量的扭曲?
8、说明担保对产品质量提供的影响?
9、产业关联系数的计算?
10、证明多夫曼—斯特勒条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经济学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