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揭示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docx
- 文档编号:800083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9.02KB
年揭示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docx
《年揭示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揭示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揭示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
揭示高考命题之盲区
20xx年全国高考已渐去渐远。
然回顾今年包括数年来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对学界、教育界和广大的未来考生来说,有着观近及远的意义。
如何评价20xx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
高考作文命题包括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盲区又可以反观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当中怎样的缺失呢?
本报特约请高考研究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先生撰文评述全国高考作文命题,以飨读者。
孙绍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上世纪xx年代末发表《炮轰高考》以后,在高考改革方面创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系列方法,在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
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述评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关键,就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应该说,对于千差万别的考生,作统一的命题,本身就带着对于个性的限制性,命题针对的只能是考生智能的公约数,一定程度的限制性,是不可避免的。
只是,改革前的命题,把限制性推向极端,变成了主题的严酷封闭,把命题和主题混为一谈,强行规定惟一合法主题,既扼杀考生个性,也窒息了多元话语空间,与高考检验考生素质的任务背道而驰。
改革以来的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就为隐性价值的一元化所窒息,选择性变成别无选择。
本以为此等矛盾在改革初期,为经验匮乏所致,但是,连续十年,此等弊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直到今年,不止一个省仍然未能免俗,不过程度和水平有异而已。
宁夏和海南同题:
从关鸟于笼中到放飞小鸟的故事,再加上“放生活动”的邀请,环保主题的硬性封闭,昭然若揭,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伪开放性命题。
当然这样粗糙的封闭性,是很罕见的,另一种封闭性则是以优雅的语言掩盖着的:
湖南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为题,本来思维的空间是比较空阔的,可是命题者似乎不准备让考生有太大的自由,紧接着就来了严酷的规定:
“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
它使我们领悟到:
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用这样优美严密的语言把主题加以限定,无异于将天鹅绒套着锁链,不但有极大的片面性和遮蔽性。
当然,这种不自觉的封闭现象并不是全部,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大多数的材料和话题作文,都显示出一方面在话题和材料上求新,一方面尽可能在限定性与开放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如福建的三人不同选择,一人选择果汁,因其甜,一人选择咖啡,其苦中有甜,一人选择矿泉水,因其平淡。
就并未加上湖南省那种画蛇添足的哲理性阐释,北京卷的装满一个杯子的种种思路,虽然材料比较陈旧,但也保持了足够的开放性。
当然,这只是一种从思想上求新的风格,江西卷的题目,以去年洞庭湖鼠灾为背景,妙在在形式上求新,规定以田鼠或者以田鼠天敌的口吻叙述。
这本来有点惊险的限定性,但是,田鼠和田鼠天敌口吻而拓开了想象的空间。
可多多少少有些遗憾的是,对于几十万考生而言,敌我两方的选择以外,就没有任想象的余地了?
可能命题者对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材料比较有新意,而且开放度的自觉性比较强的还有好几个省的命题。
如,辽宁以对让座、喧哗、随地吐痰等的社会调查为题,重庆卷关于“自然”的三种定义,浙江卷的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的生活细节,不但以自由度较大而且以难度较大见长。
自由度与难度是相辅相成的。
自由度越大,似乎是越易为文,实际上,现象和思绪也就越纷纭无序,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云蒸霞蔚,万途竞萌”;而为文却要求条贯统序,一脉相承又起承转合。
高考作文命题之盲区
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回避直接以抽象观念来命题。
命题之要义就是在自由度的纷纭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以张驰有度为上:
过张,过紧,则僵化,过宽,则茫无头绪。
值得注意的是,过窄,并不一定窄在表面的题义上,而是窄在内在的价值观念上。
就现状来看,共同的倾向就是,单纯的、过多的诗意、抒情,情感价值潜在价值,有时简直是惟一的选择。
为了把问题说得比较清楚,请允许我以江苏近年命题为例。
今年江苏以好奇心为题,可以说是一大突破。
首先突破了江苏省历年偏于诗情画意的模式。
自主命题的第一年的“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表面上是开放的,实际是把一种风格的诗意当成封闭的限制。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以静止的、固定的眼光看事物,是形而上学的。
就是从审美价值观念来说,根本不存在固定的沉稳的山。
越是超越沉稳越有审美价值:
王安石笔下的山就是动态的: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命题:
1.“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最有效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
”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
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
他们的评分标准是:
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
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是不是自如地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
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和评论;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的缺失
这样的缺失长期存在,是因为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
为什么出现这样巨大的差异呢?
当然,可以用欧美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来解释,例如,我们是一个诗歌传统源远流长的国家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
”“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
”“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
”“全球暖化会如何影响今后的政治?
”“外国人对你的国家带来的问题比他们带来的利益多?
”“讨论一下生活中自我约束的价值”“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只会一种语言绝对是一项劣势”“我们崇拜年轻人而嘲笑老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新加坡规定,高考作文只能写议论文,但考生可以在这些考题中选择其一。
网上有人称赞这样的考题:
“对比我国20xx年高考试题,感到主题更深沉,含量更丰富,论域更宏大。
过细看,这些题其实分别包括政治、科学、艺术、人文和社会几大类,每类两道题左右。
”作为一种导向,显然是要让学生在重大的社会问题面前拿出理性的见解来。
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妄自菲薄,我们的考题自有不可忽略的优势,例如,比较贴近学生的感性经验诗化的追求也有利于审美价值的熏陶,但是,这种审美思维占优势的倾向,有一利必有一弊,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诱导和规训却不能不严重忽略。
新加坡方面认为,高中生与初中生不一样,必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胡适当年强调,初中生着重演讲,高中生则应该在辩论中提高智慧,二者可谓殊途同归。
这样的缺失长期存在,是因为有一种视而不见的势力在顽强拒斥。
有一年全国考题用了韩非子上的“智子疑邻”为题干,同样的墙壁倒塌,同样的可能有小偷的警告,由于儿子和邻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引发了相反的判断。
却引起一些中学特级教师的反对,说是“脱离学生实际”。
其实,说到高中生的“实际”,首先,他们的理性思维在数理化课程上已经训练得相当精深,许多对成人都有难度的原理和习题,合格的高中生对付起来得心应手。
其次,高考是为大学选拔人才的。
高校课程绝大部分是系统的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别无选择的途径就是去适应大学这种“实际”。
如果以美国式的批判性思维来衡量,湖南省命题中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阐释,就是可疑的:
“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这是有道理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这种所谓的道理是片面的。
事实上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早春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草色常是远看则无,近察则有。
俗语说,远看一朵花,近看一个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是远看,就看走了眼,把梅花看成是雪花。
如果没有香气的提示,就弄错了。
这样的错误,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富有审美的情感价值,可是没有理性价值。
“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这并不完全,应该加以批判:
有时就不能远离,显微镜的功能就是彻底近观。
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年全国大部分作文题都有挑战的余地,就是今年水准的上海题,也是经不起真正彻底的分析,“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为文。
”这是从主体性的极端走另一主体性的极端,从哲学上来说,解决此等问题的法门乃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
这叫做主体间性。
命题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可能是芥逗之微,但是,一粒沙中可以看世界,一滴水可以看大海。
从命题的分析中,是不是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培养目标方面的缺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揭示 高考作文 命题 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