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x
- 文档编号:799992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5.74KB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老师姓名
学生姓名
教材版本
学科名称
语文
年级
八
上课时间
课题名称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教学
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
学
过
程
【知识梳理】
A层次学生(拔高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知识整理
1、重点字音字形
畎(quǎn)亩傅说(fù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拂(bì)士
二、通假字
1.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曾益:
增加。
曾,通“增”。
3.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4.所以动心忍性: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
忍,通“韧”,坚韧。
三、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发起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显示出征
5.而后喻明白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具备的才能不可以
四、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
发出)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
给)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
在)困于心(于:
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项燕为楚将(将领)
5.士:
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士卒多为用者。
(士兵)
五、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
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
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
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拂乱其所为:
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
①使动用法,使……惊动②使动用法,使……坚忍
六、近义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发,举:
被任用)
(2)一虚皆惊,举于市(虚,市:
集市)
七、内容理解
(1)结构内容: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4段):
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文中列举的六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
①共同点:
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②启示: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6)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答: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7)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
①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层次学生(基础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知识整理
2、重点字音字形
畎(quǎn)亩傅说(fùyuè)胶鬲(gé)孙叔敖(áo)百里奚(xī)拂(bì)士
二、通假字
1.衡于虑:
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曾益:
增加。
曾,通“增”。
3.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4.所以动心忍性:
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
忍,通“韧”,坚韧。
三、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发起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来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显示出征
5.而后喻明白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具备的才能不可以
四、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
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
发出)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
给)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
在)困于心(于:
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项燕为楚将(将领)
5.士:
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士卒多为用者。
(士兵)
五、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
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
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
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行拂乱其所为:
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
①使动用法,使……惊动②使动用法,使……坚忍
六、近义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发,举:
被任用)
(2)一虚皆惊,举于市(虚,市:
集市)
七、内容理解
(1)结构内容: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
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3、4段):
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6)文中列举的六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
①共同点:
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②启示:
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7)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运用了什么写法?
答: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答: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9)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
①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当堂练习】
A层次学生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他的观点是什么?
【★★★★】
2.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
3、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
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
4、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5、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
6、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
7、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提示:
先明确层意;再找出所使用论证方法;最后借助一些起承转合的词语,如首先、然后、又、同时、并且、再、最后等,将前两点内容融为一个整体即可)【★★★★】
8、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
9、有人认为:
逆境固然可以磨练人,但顺境更容易使人成才。
你如何看待呢?
【★★★★】
10、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
11、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春秋末期人。
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 )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
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参考答案:
1、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结尾句
2、都出身贫贱,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6、作者从个人的成才和国家的治理两方面论证。
7、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8、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
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
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
9、10、(略)
11、
(1)√
(2)√(3)×(4)√
B层次学生
一、 疏通文意,先解释括号前的字,再翻译句子【★★★】
舜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 )版筑之间,
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 ) 降大任( )于是( )人也,
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
所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 )而后作( ),
征( )于色( )发( )于声而后喻( )。
入( )则无法家( )拂士
( )(拂 ),出( )则无敌国( )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也。
二、文学常识【★★★】
1、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 ”。
他主张行“ ”以统一天下。
2、《孟子》是部 的书,现存 篇,是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 ”之一。
3、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人所起。
文章采用论证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
三、字词小结
1、我的字音字形:
【★★★】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⑤拂士
2、
(一)通假字【★★★】
1曾,同“ ”, 。
与文中的“益”意思相近
2衡,同“ ”, 。
3.拂,同“ ”, 。
(二)词性活用:
【★★★】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
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_
(三)一词多义【★★★】
1、拂:
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2、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______________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
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胶鬲举于鱼盐之中_________
4、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国恒亡____________。
5、士:
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___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
(四)古今异义词【★★★】
①人恒过 古义 今义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③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
④管夷吾举于士古古义 今义
四、重点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______(4)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
(7)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
五、理解性背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3、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人面部表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
5、本文中,揭示忧乐与国家兴亡关系的文句是: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
7、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治理国家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4分)【★★★★】
答: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
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
①血指:
伤指②刳(kū)取:
割取③郭索:
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
死亡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0、
(1)明白、知晓;
(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
11、
(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
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卒章显志。
(三)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参考答案:
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
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
(四)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
“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
“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
“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
“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部编版八 年级 语文 天将降 大任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