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案例.docx
- 文档编号:7989858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85.10KB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docx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社会工作案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社会工作案例
学校“差生”成长小组案例描述
——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改善学校气氛
一、案例介绍
(一)学校背景
上海市大桥中学位于浦东新区东南隅,是一个包括预备班到初三年级10个班级约400余名学生的初级中学。
由于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相对薄弱,每次新区教育局考核,该校许多指标均落在全区所有中学排名的最后“三甲”之列。
两年前新校长决心花大力气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校在全区的排名位置。
校长提出的口号是:
奋斗五年,团结一心,确保学校名次进入前十名。
为此,校长不仅通过听课、考核、进修、抽查、处罚等多种手段,狠抓教学质量,而且还制订了一套相当严格的制度以记录和奖罚学生的良好和不良行为。
这个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根据学生的成绩把其分入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即提高班、普通班和基础班,所以,学校的每一个年级都有这三种班别。
按照上述所说的学生奖惩制度,凡学生没有做作业、不参加值日、午餐时不遵守秩序乱插队、上课不听劝阻三次讲课、课堂上递纸条、上课打瞌睡、损坏学校公物、辱骂老师或同学、同学之间打架等,均将被扣分。
学生的分数分为学习成绩和品德评分两类,一旦学生被扣至某一分数而考试成绩期末达合格线时,便有从就读班级降一级的课能,如原来是提高班的就降到普通班,原来是普通班的就降到基础班,原来是基础班的则面临着重读的危险。
当然,被加分到一个标准且考试成绩良好的学生也可以从低一级班别升至高一级别。
(二)案例的缘起
21世纪初,浦东新区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机构,学校社工来到大桥中学开展工作。
学校社工发现这个学校许多班级的气氛都很沉闷,有些班级甚至有人人自危的感觉,尤其是从预备班到初三的每一个年级的基础班(在该校,基础班在私下里被称为“差班”,普通班被称为“中班”,提高班被称为“好班”),学生更是一派萎靡不振的样子。
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也强烈要求社工予以帮助,以规训那些所谓的“差生”。
于是,以两名学校社工和一名督导组成的团队开始在学校里展开社会工作,他们的工作对象首先是那些所谓“差班”中的“差生”。
二、社工介入过程
(一)学生评估
根据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模式,社工在结案阶段首先访问了那些基础班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想法、长处以及他们认为客公里用的资源,然后,根据班主任的极力推荐和强烈要求以及社工自己的调查与观察,从四个基础班中各选出5~7名学生,邀请他们参加社工举办的小组活动,最后21名学生同意加入小组。
于是,社工对这些学生和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教导处的老师以及任课老师再次进行访谈,同时通过电话和家访的方式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联络,从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包括社工访谈资料、学生成绩单、家校联系册、老师对学生的品德评语、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纪录、学生被处罚的档案、学生的学期小结等)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收集学生的资料。
社工将这些收集来的资料从三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类。
1、学生基本情况。
包括学生的年龄、班级、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在班级里担任的职务、和老师的关系(老师对其评价)等。
2、学生问题情况。
包括学生的问题类型、曾经有无寻求帮助、帮助后的效果如何、如果帮助后没有改善则原因是什么、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学生寻求帮助的动机、学生自身的长处或优势以及学生希望自己的问题怎么解决等。
3、学生环境情况。
包括学生的家长、同学、老师、校外朋辈、邻里和社区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学生的父母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他们对解决学生的问题所能提供的帮助。
此外,还包括家庭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结构以及社区的环境等。
4、在上述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社工对这些小组成员进行了初步评估。
这些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一下均为化名):
阿宏:
预备班学生,因为上课喜欢在课桌下做小动作,听课不认真,思想不集中,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只刚过及格线,但是手工做得极其出色。
晓晓:
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豪无兴趣,因为上一学年多门功课不及格且被多次扣分已经在初二年级重读。
父亲早逝,母亲再嫁,该学生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十分孝敬外婆。
英子:
初一年级学生,性格很内向,反应比较迟钝,上课不敢提问,学习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学习成绩始终提不高,对自已缺乏信心,但比较遵守校纪校规。
乔头:
初三年级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动机都很低,学习成绩差,常常好替人打抱不平,已经多次因为替人打架而在品德上被严重扣分,濒临重读的边缘,但十分尊敬老师。
小霞: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在及格线上徘徊,读书兴趣不高,对自已能否提高学习成绩信心十足,但总是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是集体活动的积极分子。
阿刚:
初三年级的重读生,据家长反映,直至小学五年级的该学生的成绩仍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自从进入了预备班后,受校内外几个学生的影响,迷上了网络游戏,从此学习成绩便一落千丈,至初二时更是变本加厉,有时候玩电脑游戏不仅顾不上学习甚至废寝忘食,也有流连网吧彻底不归的记录,所以初三重读一年。
但是该学生计算机技术十分娴熟,这些技术都是他自学以及通过与其他网友或同学相互交流掌握的。
发财:
初一年级学生,十分喜爱踢足球,常常因热衷于踢足球而忘记或来不及做作业,因为这个原因常被学校扣分,但对于自已能否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兴趣和精力缺乏信心,但该学生有强烈的想成为一名“国脚”的愿望。
芬芬:
初二年级学生,父母离异,从小由奶奶带大,主要兴趣是唱歌,家中收集了许多偶像派歌手的照片、碟片、歌带、书籍等资料,学习文化知识动机较低,也无信心保证自已能够读好书。
不过,该生确有歌唱天赋。
小清:
预备班学生,系阿刚的网友。
原来学习基础就比较差,进预备班后迷上了电脑游戏,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更是每况愈下。
但该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的时间还比较短,尚能够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劝告。
阿林:
初二年级学生,身材比较矮小,从小就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也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怕被别人耻笑,所以学习成绩一路下滑。
但是该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在班级里和邻里之间也比较乐于助人。
小组中其他11人的情况分别和上述介绍的组员情况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述。
5、社工在预估中发现这些小组成员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点:
(1)否定个人成就;
(2)自觉一无是处,经常自我贬损;
(3)一种强烈的“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的感觉。
这些学生常常被其他班级的同学和部分老师视为“差生”,他们也自认为是“差生”。
这种差生的身份代表了无数次考试失败、无数次遭受别人的白眼、无数次不被人信任,以及无数次被学校扣分的不良经验,因此,他们已经不像其他班级的同学那样,以争取成功为目标,相反是以避免失败即避免被扣分为努力对象。
学校的老师以及家长也不断提醒这些学生:
某某某,你减少扣分比争取加分要来得更加实际。
这样的“忠告”或者实际上的歧视,更加形成了这些学生的自我标签意识,也更加否定了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成功的经验。
(4)此外,这些学生自身也有些弱点,如缺乏自律,注意力不够集中,稍有外界的“引诱”便放弃课业,也忘记了自已对老师、家长的承诺,以及自已制订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5)社工在预估中还发现,这些学生除了自信心很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外,还与父母亲疏于管教尤其是没有兴趣关心子女的学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介入的过程中,也要涉及要为这些学生的家长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小组工作计划
在上述预估的基础上,社工充分运用“增能理论”,首先和小组成员一起制订了小组工作计划书。
然后在小组工作计划书的导引下一步步推进小组工作进程,直至小组工作成效评估和小组工作结束为止。
1、小组工作计划
针对上述服务对象所设计的小组工作计划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计划书名称
“我能、我行、我会”小组工作计划书
(2)基本理念
社工相信人虽我有缺陷和不足,但是人同时拥有无穷无尽的潜能和力量,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然而在很多情境下,由于人个长期受歧视和被边缘化,个人原本存在的能力和力量就会被抑制,以至于个人会越来越感到无能、无力,始终处于一种自我贬损的状态之中。
本次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这样一群对自已信心极你低又对前途全无祈望的中学生。
社工希望能够通过十二节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成员的互动和团体动力的作用下,这些小组成员能够从中提升力量,恢复信心,增强其面对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工坚信,这些服务对象并没有问题,他们一定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已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成长。
(3)主要理论
本次小组工作的设计和开展主要依据的是“增能理论”。
在社会工作领导域中,增能基本上被描述成为一个目标、一个过程、一种介入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增能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是处理权利、无权和压迫以及它们如何造成服务对象的问题与影响助人关系的议题;第二,增能的目标是增加个人、人际或政治权利,以便服务对象可以采取行动改善他们的处境;第三,增能是一个过程,可以发生在个人、人际和社区等介入层面,其针对的改变也包括多个层面;第四,增能通过诸如建方信任关系、提升意识、构筑支持网络、传授技巧、社会倡导等多种介入方法发生;第五,增能的有效实践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适应,而是服务对象实际能力的增长,以便他们可以采取行动防止问题的发生或改变其所面临的困境。
本次小组工作充分运用上述理论模式,并在介入过程中坚持理论背后的价值原则,同时,社工始终明白,在提供服务和助人的关系中,增能并不是“赋予”服务对象能力,即社工并不拥有可以赋予服务对象能力的伪权力,而是挖掘和激发案主的潜能。
对社工来说,能力并不存在于服务对象之外,而恰恰就存在于服务对象之中。
(4)工作目标
1通过小组的互动,增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发掘个人的长处和优点,从而改善他们一直被贬损的自我形象。
2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进一步提高他们所具有的能力,在品种德、学习成绩和学业上有所改善。
3协助学生重树自信心,顺利完成该学年的课程。
(5)小组工作内容安排
小组活动从2002年8月开始,历时三个半月,共有二十节,每星期聚会一次。
其活动安排列表如下:
时间
地点
目标
活动安排
所需物资
8—9月
学校会议室
1.建立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
2.调解组员对小组的期望
3.建立小组规范
第1节知己知彼
1.游戏
(1)信任跌倒
(2)施与爱
2.分组讨论
各个组员在游戏时对大家的信任程度和感受
矿泉水、地毯、音乐带、录音机等
学校会议室
第2节你知我知
1.游戏
(1)传柠檬
(2)我的盾牌
2.分组讨论
组员体会个人的性格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受
纸张、笔、矿泉水等
浦东世纪公园
第3节户外活动
1.公园球类比赛和定向活动
2.分组讨论
分享个人的需要,对小组的期望及订立小组规范
足球、排球、羽毛球及球拍、野外定向仪、对讲机、矿泉水、面包等
9—10月
学校会议室
1.使小组成员受小组奖惩制度的推动,接纳小组规范并提高自己的自律性
2.增强组员的自我了解及自信心
3.提升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4.促进家长对组员的了解及反思自我
第4节镜中人
1.电影欣赏
天生我材必有用
2.分组讨论
组员分享对主角经历的感受
碟片、放映设备、矿泉水等
学校会议室
第5节相信我行
1.书写活动
(1)组员填写自信心测验问卷
(2)组员用图画的方式描绘未来的一个愿望并相互分享
2.“自我改善”契约书
组员立志增强及改进的行为
问卷、纸张、水笔、彩色笔、矿泉水等
学校会议室
第6节戏剧与人生
1.角色扮演
组员扮演父母或老师解决问题
2.个案讨论
让组员提供负责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活动分享
让组员觉察和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智慧
纸张、笔等
学校会议室
第7节我要对你说
1.角色扮演
组员及其家长互换角色并畅谈体会
2.游戏
(1)同舟共济
(2)异口同声
3.分组讨论
怎样在家庭的环境里大家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
游戏道具、矿泉水、水果、糕点等
10—11月
浦东绿园福利工厂、浦东温馨儿童福利院、学校活动室
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提高组员的自信心、责任感、自我能力,以及改变原先的对自我价值的看法
第8节服务前奏
1.活动
探访福利工厂、儿童福利院和了解服务对象
2.分组讨论
探访福利工厂和儿童福利院的体会
送给残疾人和孤儿的小礼物、拍摄活动过程的相机和胶卷等
学校二楼小教室
第9节义工训练
1.授课
义工服务的技巧及合作性
2.活动
模拟福利工厂和儿童福利院的情景,让组员把学到的知识予以灵活运用,以激发自信心和主动性
3.分组讨论
服务内容和活动设计
纸张、笔等
浦东绿园福利工厂、浦东温馨儿童福利院、学校二楼小教室
第10节义工服务
1.服务
通过游戏和其他形式提供康乐活动及相关服务给福利工厂的残疾人以及儿童福利院的儿童
2.分组讨论
服务经验分享
活动道具、小礼物、音带和录音机等
11月1日—15日
学校二楼小教室
1.促进组员对自我的了解
2.通过总结来强化和巩固组员已获取的行为和态度的改变
3.按各个组员的表现予以奖励,并通过校方给予加分
第11节评估和总结
1.游戏
“勇往直前”游戏及经验分享
2.讨论
组员分享对小组感受
3.活动
填写小组活动评估表
绳索、竹竿、纸张、笔和评估表等
学校二楼小教室
第12节前程在你脚下
1.活动
(1)组员讨论及填写“我的计划”书
(2)组员表彰
2.欢聚冷餐会
让组员自行准备一次分组聚会
纸张、笔、纪念奖品和简单的冷餐制作材料等
为了达到小组计划书所设立的目标以及尽量给组员提供正面及充满鼓励性的经验,社工还制订了一套和小组工作计划书相配合的奖励计划,这个计划不投惩罚条例,而是利用下列方法来增强小组成员的良好行为。
1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且准时出席—品德加分
2参与小组所安排的义工服务且表现良好—品德加分
3第二学期相比第一学期成绩有提高—成绩加分
4在小组讨论时,勇于发表个人意见—获得奖励
5遵守小组活动规则是尊重其他组员的意见—获得奖励
6参与小组活动期间,在校每周被扣不多于某一分数—获得奖励
(6)评估方法
本小组工作计划到临近结束阶段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来进行小组工作的评估,即把小组工作开始阶段组员的自信心问卷调查资料,以及组员对不上组期望的资料作为基线,然后与通过整个小组过程对小组成员的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以及结束阶段对组员的访谈资料进行比较,用以考察小组工作的成效以及有待改进之处。
(7)经费预算
本次经费的收入及支出如下表:
项目
收入(元)
项目
支出(元)
学校资助
300
交通费
150
社工机构拨款
500
礼品费
200
组员收费
105
饮料和食品费
150
企业赞助
200
冷餐原料费
350
机动费
255
总计
1105
总计
1105
(8)预计困难和解决方法
本次活动预计有两个困难:
第一,小组成员由于长期被贬损,可能在小组活动中会有胆怯、退缩或者逃避的现象,此时社工应多采用鼓励手法来应对。
第二,小组活动前期恰逢上海炎热难当有夏天,可能会影响组员的出席率。
对此,社工在每次活动前要安排好空调的活动场所,并在活动的前一天再次电话联络组员,以提醒其次日按时出席小组活动。
(三)小组工作介入发展阶段
从2002年8月5日起,小组工作正式开始。
综观整个小组的推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试探期。
小组刚开始的时候,组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他们对于小组、社工以及其他组员充满了接近和回避的矛盾的心理状态,部分组员会出现对吃东西、违反规则等试探性的行为,以测试社工的反应。
组员大多对小组的奖励方法深感兴趣,但同时又对能否达到奖励的要求心存疑惑且没有太大的信心,其中,尤以发财、晓晓、阿刚和乔头在这方面的状态最为突出。
为此,社工在这个阶段,除了做一个促进者,促成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和相互信任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让他们订立负责的规范,如按次序发言、尊重他人、准时出席等,以及接纳小组的奖励方法,借此来激励组员之间负责任的行为。
2、投入期。
在这个时期,组员之间逐渐开始建立联系网络,传递信息给社工,如晓晓需陪伴外孙女婆就诊而要晚来参加活动,阿刚会代他转告社工。
社工此时重申负责任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分别带来的不则后果,并协助组员在参与活动时,反省和分辨大家的行为,同时特别对负责任的行为为予以奖励;社工还和组员一起推选出具有自律性和较具有影响力的组员做小领袖。
在社工和小组成员的一起努力下,小组逐渐产生了凝聚力。
3、服务期。
面对组员表示没有信心设计和带领整个服务的情形,社工并不直接给他们提供答案或方法,而是由他们决定是否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并重申对他们的信任、能力的关注和责任感的要求。
最后,组员一致表示愿意投入服务,没有一人退出。
在为残疾人和儿童提供服务的同时,组员不仅学习了如何彼此合作及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已的能力和信心。
这对组员来说是十分有益的生活经验。
4、分离期。
社工在这个阶段按各个组员的表现给予奖励,其中8名组员因积极投入小组活动而获品德加分,所有的组员因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而获成绩加分,另外12名组员因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而再获成绩加分。
全体组员在自信心、责任感和处理论问题的能力等许多方面都有所改善,因而均获社工的表彰并颁发纪念奖品以资鼓励。
面对分离,组员们和社工虽然都有些依依不舍,但他们更高兴从中获得了对自我的了解、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成长的感悟。
(四)小组工作评估与结案
通过把小组开始阶段组员对自已信心和对小组期望的资料,与社工对组员的观察和最后阶段访谈的资料加以比较发现,小组中的大部分成员的能力和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些组员的改善非常明显。
以下是部分组员评估资料的记录。
阿宏:
上课思想不集中和因喜欢在课桌下做小动作而被扣分的情况明显减少,每门功课的成绩也已升到中等水平。
尤其是在小组过程中由他带领几名组员制作手工并作为礼物赠送给儿童福利院的儿童,这个过程给了很大的成就感。
他对访谈的社工说:
“想不到我还有用处,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我要加倍努力。
”
晓晓:
他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表现积极,并在小组后期主动向社工提出担任福利工厂、儿童福利院和小组的联络人,为小组成员向残疾人与儿童开展服务工作积极出谋划策,并计划以后组织班级同学定期到儿童福利院提供服务。
这个过程令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
“看来还是要学一点东西,要不然没有什么可以跟小朋友们说的。
”因此,他的学习成绩也在慢慢地提高。
英子:
她在自信心方面有时显的进步,在小组刚开始的时候,她从不敢直视社工和其他组员,老是低着头不吭一声。
到后期她可以抬头直望社工并能提问。
她对社工说:
“小组工作中的那些游戏和活动对我影响很大,有些游戏我做错了,可别人并没有太在意,同样,如果上课我没有听懂而举手提问,其实也没有什么啊”。
这些都是她自信心有所改善的表现。
她还因为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帮助学校图书馆整理、修补图书而获品德加分。
乔头:
他爱出头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影响力在小组中得以发挥。
在小组中后期,他成为小组的召集人,按时召集组员出席活动,并学习遵计诺言和负责任地去完成小组的各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提升了如何去处理组员之间的关系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他对社工说:
“看来我爱打抱不平也要分分场合和辩辩是非了。
另外,我在小组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处理问题的技巧,我想我可以把它们用到学习上去。
”
小霞、芬芬、小清:
他们在小组刚开始经常迟到且偶尔有缺席,但到小组后期,小组的活动对他们吸引力和触动越来越大,所以到后来他们都成为小组活动的积极分子。
另一方面,他们在课堂上比以前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并且按时交作业,小清也开始有意识地远离电脑游戏及网吧。
他们的责任感、自律性都有所改善。
阿林:
以前因身材矮小怕招人耻笑而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现在他对访谈的社工说:
“矮并不等于我其他都不行,也不意味着我什么能力都没有。
事实上古今中外出了不少矮个儿的伟人。
”由于阿林比较具有学习动机,所以他一走出自我贬损的困境,他的学习成绩就一路上升。
另外,他的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在小组活动尤其是在社会服务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因而得到加分和社工的多次表扬。
阿刚、发财:
相比其他组员,他们两位和另外3个小组成员的改善并不十分明显,但是通过各种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游戏与活动,尤其是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为他们提供了正面和成功的经验,这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对自已的了解都有一定的帮助。
综观整体组员的表现,社工观察到各个组员在小组后期,都能比较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服务工作,主动寻找在校内获取奖励的机会和发掘成功的经验,同时逐渐改善自已原来在课堂上和学习中的表现,可见他们愿意承担责任的动力提高了,而自信心也相应地得到了增强。
三、案例分析与思考
上述案例是一个做得比较成功的学校小组工作案例。
它的成功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选用了一个比较适用的理论;第二,充分运用了学校小组工作的基本技巧,包括制订了一份周全的小组工作计划书、精心设计和安排了有利于达到小组目标且具有吸引力的各项活动,以及各种推进小组工作开展的具体技巧;第三,重视评估并通过评估来巩固服务对象的改善成果。
以下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这个案例作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
(一)学校小组工作理论的运作
1、学校小组工作理论和技巧的关系
很多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包括学校社会工作实务)的社工都有轻视或忽视理论的倾向,以为在推展实力的过程中只要娴熟地运用技巧就可以了,而根本就用不着理论,其实,这是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曲解。
上述案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它告诉我们,在从事小组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价值是小组工作的“灵魂”,如果社工不秉持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那么就极有可能对小组成员造成很大的伤害,倘若如此,这样的小组工作做还不如不做;而理论是小组工作的指导,如果缺乏理论导向,社工就可能沦为一个“工匠”,这样的小组工作和一般的团体娱乐活动又有何分别?
小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则是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传达给小组成员、更好地协助小组成员改变以及促进其能力提升的有效媒介。
因此,在运作小组工作的技巧时,我们时刻要把它的价值、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概括而言,学校小组工作技巧的实施,事实上是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有意识的选择与正在从事的专业服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2)把这些知识同社会工作或小组工作价值观相融合;
(3)在相关的专业活动中表现出这一点。
小组工作技巧、理论和知识以及价值理念的相互关系,可以用图5.1表示出来。
2、增能理论及其运用
如上所述,在小组工作的推展中,不同理论的运用背后蕴含着不同的价值理念,由此也会采用不同的介入手法。
上述案例中,社工在大量调果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对象的真实状况和实际需要,采用了增能理论去开展小组工作实务,这个理论的运用是比较合适和有效的。
这是因为,增能是一个能够促使个人有足够力量去参与、控制及影响个人生命的过程(CoxParsoms,1996)。
按照增能理论的观点,增能实践、过程和介入表现于不同的层面,它至少涉及以下三个层面:
(1)个人层面。
强调提高自我形象,重新获得对自已生命控制的信念。
(2)人与人之间的层面。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建立起与另人共处、合作的能力。
(3)政治层面。
强调学习去争取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以及强调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
在增能取向的社工作实践中,往往坚持和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和策略:
(1)增能是一个集体行动。
案主与参加者以伙伴形式一起工作。
(2)在增能过程中应该把案主看做是有能力的群体,从而应该使他们得到资源和机会。
(3)案主应该视自已为改变的动力,相信有能力带来改变。
(4)能力是在生活经验是得到并获得提升的,特别是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校 社会工作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