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
- 文档编号:7989856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67.81KB
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
《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微观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引论
复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是西方经济学的综合概括,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预备知识,其目的是使考生对西方经济学有个初步的和整体的认识,为学好西方经济学做好准备。
要求考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理解西方经济学的涵义,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看不见手”的原理。
复习重点:
资源配置问题
复习难点:
资源的稀缺性、亚当·斯密的“看不见手”的原理。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涵义
一、西方经济学的概念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从载体上看,西方经济学指大量的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
主要包含了三种类别内容:
一是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三种类别的技术分析的含量依次减少,经济理论的成分依次增加。
我们所涉及的系指第三种类别的西方经济学。
二、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
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三、“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这是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说:
“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来说:
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一、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
均衡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前者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预测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出好坏、善恶的评价。
后者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
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四、边际分析
它是通过增量的对比来分析经济行为的。
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微积分在经济学中应用的结果,用微积分的语言来说就是指在一个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如何引起因变量的相应变化,即微积分的求导问题。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稀缺的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
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
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复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微观经济学的预备知识,可以看作是微观经济学的概述和综括。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考生对微观经济学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微观经济学打下基础。
要求考生: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脉络,掌握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市场价格的决定和供求分析的方法。
复习重点: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需求和供给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供求定理、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这两种主要的弹性类型。
复习难点:
弹性理论的含义,弹性的几何意义、供求理论及弹性理论的运用。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
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
“经济人”假设。
第二节需求曲线
一、需求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购买欲望,二是购买能力。
二、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商品的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则需求函数可以用公式表示:
Qd=f(P)(P:
商品的价格;Qd:
商品的需求量)。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则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
三、需求定理
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互为反方向变化。
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第三节供给曲线
一、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也有两层含义:
供给意愿、供给能力。
二、供给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商品的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则供给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Qs=f(P)(P:
商品的价格;Qs:
商品的供给量)。
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则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s=-δ+γ•P(δ、γ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
三、供给定理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一、均衡价格
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二、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运动,它并不会引起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它会引起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
三、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运动,它不会引起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
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它会引起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
四、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第五节弹性理论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二、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
二、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公式为:
ed=-(ΔQ/ΔP)•(P/Q)。
三、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公式为:
ed=-(dQ/dP)•(P/Q)。
四、供给的价格弹性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五、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率的比值。
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
exy=(ΔQx/ΔPy)•(Py/Qx)。
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
exy=(dQx/dPy)•(Py/Qx)。
六、需求的收入弹性
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其公式为:
em=(ΔQ/ΔM)•(M/Q),或为:
em=(dQ/dM)•(M/Q)。
七、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为:
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六节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的应用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还讨论了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的应用,如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厂商销售收入有影响,一般的,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厂商的收益增加,提价会使收益减少;对于单一弹性的商品,价格的升降不会使收益发生变化;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收益减少,提价会使收益增加。
此外,还有易腐商品的售卖、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谷贱伤农等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
说明政府如何干预市场价格,以及生产者应如何利用供求理论和弹性理论为经济决策服务。
第七节蛛网模型
蛛网模型引进时间变化的因素,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考察,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等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
蛛网模型分析了商品的价格和产量波动的三种情况:
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
复习思考题:
1.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
它对于制定价格政策有何意义?
4.什么是供求定理?
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的实例予以说明。
第三章效用论
复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又称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如何通过商品购买选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含义及特点、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理解消费者均衡的约束条件和均衡条件,掌握需求曲线的推导方法,熟练掌握不同物品价格效应的分解方法。
复习重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曲线的推导、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消费者均衡条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等。
复习难点:
无差异曲线的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及不同物品价格效应的分解。
第一节效用论概述
一、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用基数衡量,并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二、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者用偏好来反映消费者对效用的评价,并用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消费者的均衡是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处得到。
据此得到价格——消费曲线,并进一步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四、消费者均衡
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五、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
一、偏好
用来表示消费者对效用水平的评价。
偏好具有完全性、可传递性、非饱和性三个基本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或者说,它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四、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第三节预算线
一、预算线
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的曲线。
二、预算线的变动
当消费者的收入和两商品的价格这几个变量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变化时,预算线的位置就会受到影响。
第四节消费者的均衡
消费者均衡条件:
消费者的最优商品组合应位于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处。
第五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收入——消费曲线
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
二、恩格尔曲线
以19世纪德国著名统计学家恩格尔的名字命名的曲线。
凡是反映收入变化与某种商品消费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曲线都被称为恩格尔曲线。
三、价格——消费曲线
连接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形成价格——消费曲线。
第六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
它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二、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
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三、正常物品
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的变动的商品,即: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
四、低档物品
指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商品,即:
低档物品的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随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增加。
五、吉芬物品
指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的低档物品。
第七节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
将市场上所有个人的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即可得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市场需求量。
复习思考题:
1.导致消费者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
2.用作图方法表示正常商品与劣质商品的区别。
3.说明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与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的区别。
4.吉芬物品与劣质商品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第四章生产论
复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产函数的涵义,理解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经济内涵,掌握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的特征,掌握两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的特征及其最优生产组合,理解规模报酬的经济含义。
建议结合图示学习和理解本章内容。
复习重点: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各产出曲线的关系、生产阶段的划分、等产量曲线、生产者均衡状态的实现过程及实现条件、规模报酬。
复习难点:
企业的本质、扩展线。
第一节厂商
一、生产
定义:
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
投入:
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产出:
包括产品的产出,也包括服务。
三、厂商
四、
1.厂商亦称生产者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2.厂商的组织形式:
分为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3.厂商的目标:
一般假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信息不完全或公司制企业里也有其他目标。
第二节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
经济学把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品的产出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语言来表示,就是生产函数。
其前提条件是技术水平不变。
二、生产要素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
劳动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资本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
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
资本的货币形态通常称为货币资本。
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三、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也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
Q=(Minimum)(L/u,K/v)。
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常数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
四、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般形式为:
Q=ALαKβ。
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三个参数,0<α、β<1。
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第三节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是与一定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投入量之比。
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某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边际产量表现出的这种先上升而后最终下降的特征,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四、生产的三个阶段
第I阶段:
TP上升;AP上升并达到最大值;MP上升到最大值,且MP大于AP。
L与K不是最佳比例,厂商不会停止生产,会扩大到下一阶段。
第Ⅲ阶段:
TP下降;AP继续下降;MP为负值。
L与K也不是最佳比例,厂商会减少生产到上一个阶段。
第Ⅱ阶段:
TP上升;MP为正值。
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
这一阶段起于MP与AP交点处,即AP的最高点;终止于MP与横轴的交点处,即MP的零点处。
第四节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曲线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
Q=f(L,K)。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等成本线
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四、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
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处两要素的数量组合。
满足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价格之比。
五、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复习思考题:
1.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如果企业处于MRTSLK>(w/r)或者MRTSLK<(w/r)时,企业应该分别如何调整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以达到最优的要素组合?
2.说明厂商在既定成本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3.说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是如何实现最小成本的最优要素组合的。
第五章成本论
复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考察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即从货币形态上研究成本的结构、研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如果撇开其庸俗性与辩护性,其中的某些实际内容,如关于成本结构分析、投入最佳组合分析,以及生产论中的关于生产函数分析等,对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发展,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要求考生:
理解机会成本、正常利润等基本概念,掌握短期成本分类及其相互关系、短期成本曲线与短期产出曲线之间的关系、三种长期成本曲线的特点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学习方法上,建议考生借助有关图例理解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领会成本的变化规律。
复习重点: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本曲线的变化规律、边际成本与边际产出之间、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出之间的关系、各产出曲线与成本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规模经济。
复习难点:
机会成本的概念及理论意义、长期成本曲线的推导。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二、显成本与隐成本
显成本指厂商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或者指,厂商把购买的生产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隐成本指厂商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自有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或者指,厂商的自有生产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隐含成本中包含正常利润。
第二节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一、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在产量函数中产量与劳动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以理解为厂商根据不同产量水平的要求,来确定劳动的投入量。
劳动量影响着可变成本,所以可由短期生产函数推导出短期成本函数。
二、由扩张线到短期总成本线
在扩张线上某一点处,K和L存在一最佳组合。
若K保持不变,沿着K水平线左右移动,会与不同成本曲线相交,这些交点处也包含着某一成本,这样就得到无数个产量与相应的短期成本的组合,所以,短期成本线也可在扩张线图中得以说明。
第三节短期成本曲线
一、短期成本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观经济学 复习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