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98651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52
- 大小:1.27MB
人教版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docx
《人教版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docx(1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学年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选择题
1.正常人体中,下列数据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为770kPa
B.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的含量约为细胞外液的2倍
C.人体的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约为7%~9%
D.正常人的血浆酸碱度约为6.35~7.35
解析:
选D 正常人的血浆酸碱度约为7.35~7.45。
2.人在剧烈运动后,骨骼肌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血浆的pH不会明显下降,其原因是( )
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B.血浆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导致pH基本稳定
C.血浆中的碳酸钠可以中和乳酸的酸性,使pH基本保持稳定
D.乳酸的酸性较弱,进入血液后对血浆pH的影响不大
解析:
选B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能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产生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血浆的pH持续下降。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的pH主要通过HCO
、HPO
等离子来维持
B.组织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来源于血浆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解析:
选D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
、HPO
等离子有关;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4.下列关于细胞外液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
B.血浆不仅可以运输营养物质,也可运输代谢废物
C.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D.细胞外液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解析:
选C 细胞外液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血浆起运输作用,不仅可以运输营养物质,也可运输代谢废物;血浆中蛋白质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从本质上看,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命起源于海洋。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呼吸酶、载体蛋白、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泪液
D.Na+、HPO
、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
选D 血红蛋白、呼吸酶都位于细胞内,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泪液不属于体液。
6.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代表的依次是(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解析:
选B 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以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形成②,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7.组织液生成增加,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
下列各项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解析:
选C 组织水肿是指组织液增多的现象。
造成组织水肿的原因有血浆蛋白含量过少,组织蛋白增多,淋巴循环受阻。
饮食过咸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
8.下面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的主要部分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有所增加
解析:
选A 图中a为毛细血管,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液;④经循环后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淋巴不能直接进入c组织细胞;血浆①的成分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内环境包括血浆①、组织液②和淋巴④等;当d毛细淋巴管堵塞时,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②因不能流向d而增加。
9.下面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营养物质和O2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解析:
选C ①通过消化系统完成,③通过泌尿系统完成。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内环境间接实现物质交换。
二、非选择题
10.下面为人体的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用图中标号作答)。
(2)血浆、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的离子成分及其含量与图中________(用图中标号作答)的差异很大,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曾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
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______的液体增多所致。
这种情况属于营养不良造成的,请再举一个导致该液体增多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⑥为细胞内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组织液与血浆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蛋白质;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成分差别较大,主要是二者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成分更新快,且较多的营养成分通过主动运输被运到细胞内;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将导致③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因此血浆中部分水分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答案:
(1)③④
(2)②中蛋白质含量高于③ (3)⑥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大部分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运输 (4)③ 肾小球肾炎(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一、选择题
1.(全国卷Ⅰ)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选A 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
虽然输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排出体外。
由于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
2.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④二氧化碳 ⑤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 ⑦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 ⑧尿素 ⑨维生素
A.①⑤⑦⑨ B.①③⑤⑦
C.①⑤⑥⑦D.③⑥⑧⑨
解析:
选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中,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内,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发生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上。
3.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CO2浓度最高的是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解析:
选C 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
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丙),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至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的浓度最高。
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组织液将增多。
CO2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因此丙处的CO2浓度最高。
淋巴细胞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
4.下图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若②为肝脏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
C.①→③的过程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的发生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④
解析:
选B 据图可以判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或细胞,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组织细胞消耗氧气;③→①的过程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的发生;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5.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下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所表示的名称相同的是( )
A.a与bB.b与c
C.a与dD.c与d
解析:
选C 肌肉注射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a),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d)。
6.下表所示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单位:
mol/L),②、③的物质可以相互交换。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可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比④量多,是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
选D ①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确定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生物体内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细胞质基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二、非选择题
7.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只写字母)。
其中A中的水以[ ]____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2)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____________,后者____________。
(3)过程c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4)E与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题图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a为消化液,b为营养成分。
(1)血浆(A)、组织液(B)、淋巴(D)构成了内环境,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
(2)血浆和组织液只隔一层毛细血管壁,两者中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e表示物质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f则表示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c、d分别表示了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血浆在流过肾小球时,大分子蛋白质是不能滤过的,因此,原尿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
(1)A、B、D a 消化液
(2)可逆 单向不可逆
(3)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
(4)大分子蛋白质
8.下面是内环境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的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d表示________,图中的虚线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
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
解析:
(1)由题图可知a吸入O2排出CO2,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为泌尿系统;d为组织液;题图中的虚线框表示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3)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易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作用排出体外,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成熟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组织液 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降低 NaHCO3
(4)如图:
课时跟踪检测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解析:
选B 内环境稳态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会保持动态平衡;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共同参与;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解析:
选D 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同一个体内环境的稳态也是动态的、相对的;血检指标的正常值的变化范围反映的是群体内环境的状态,与化验结果的“误差”无关。
3.人初到高原会出现不适症状,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这不能说明( )
A.外界环境变化能影响内环境稳态
B.环境条件变化剧烈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D.若环境条件变化不剧烈,机体无需调节也能维持稳态
解析:
选D 外界环境变化能影响内环境稳态,如高温导致人中暑等;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环境条件变化剧烈时可能会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即使环境条件变化不剧烈,内环境稳态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也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进行调节。
4.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在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大量增加而pH基本不变。
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解析:
选D 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含有缓冲物质,过多的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H2CO3分解成CO2可经呼吸系统排出。
5.某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进行剧烈运动,此时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B.产热增多会使体温升高,所以该同学体温会持续升高
C.运动过程中该同学的血糖浓度持续降低
D.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
解析:
选A 剧烈运动过程中肌细胞因氧气供应不足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从而维持血浆的正常pH;人体可以通过调节保持体温或血糖的相对稳定;大量流汗后饮水时要加点食盐,因为在大量流失水分的同时也丢失了无机盐。
6.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
C.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解析:
选C 环境温度下降,人体代谢加强以产生更多热量来维持体温,而代谢加强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关,故A项所述属正常调节;高原训练,运动员体内红细胞增多以提高氧气含量也是对内环境正常的调节;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出现中暑症状属内环境稳态失调;饮食过咸,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但这能在人体调节下恢复正常。
7.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不需神经系统的参与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水等
C.只有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才会遭到破坏
D.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解析:
选B 血浆中的pH变化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例如当pH降低时,可以通过呼吸运动的加强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8.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保持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维持较高的渗透压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
C.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温度过高不利于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
D.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恒定
解析:
选C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形态与功能,较高的渗透压会使细胞失水而影响其形态与功能;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温度过高会影响酶活性的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的作用能确保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
9.利用教材中的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中的实验数据,得出的有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A.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
B.生物材料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的调节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
C.若只用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对酸碱物质具有缓冲作用
D.若只用自来水和生物材料作对照,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有类似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
解析:
选B 生物材料和缓冲液中都有缓冲物质,而自来水中没有,所以加入酸或碱后,生物材料的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离体的生物材料的生理活动已不能正常进行,生物材料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用自来水、缓冲液与生物材料对比分析,形成两组对照实验,才能充分说明生物材料中具有缓冲物质,对酸或碱具有缓冲作用。
二、非选择题
10.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_______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_。
(2)呼吸系统可以吸入[③]________,排出[④]______________。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_______系统和________系统的参与。
(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________才能完成。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解析: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直接参与完成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桥梁。
细胞、内环境与外界物质交换还需要神经、体液和免疫的调节才能正常进行。
答案:
(1)消化 未被吸收的物质
(2)氧气 二氧化碳和少量水 呼吸 循环
(3)有机废物、水和无机盐 (4)内环境
(5)神经—体液—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对内环境稳态实质描述的一项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D.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
选C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即呈现动态平衡。
A、B选项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与维持,D选项是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2.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为7.35~7.45,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D.只有①②③⑤
解析:
选C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血液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
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解析:
选B 据题意可知:
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肝脏细胞中,当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裂后大量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中转氨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4.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
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
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学年 高中生物 必修 课时 跟踪 检测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