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要点.docx
- 文档编号:7978063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60KB
高等教育学要点.docx
《高等教育学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要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
●概念: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开办创立的学园,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
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
其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在具备了文科的基础上学习。
中世纪大学产生类型:
自然形成型:
(母大学)衍生型:
(牛津大学的创立和巴黎大学的师生迁徙有关)创建型大学:
(那不勒斯大学、图卢兹大学)
中世纪大学是相对自治的独立机构,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包括:
内部自治权、独立审判权、免除赋税及兵役权、学位授予权及到各地任教权、自由讲演、罢教及迁校权。
二、高等教育学概念:
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加深对教师工作的理解)。
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解)。
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解)。
4、有助于高校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对自身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简答)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具有制约性。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又具有政治功能: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又具有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产生着影响。
1、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二)高等教育又具有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而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
3、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产生着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又具有着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3、高等教育具有扶把和净化文化的功能。
4、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一)18世纪以前建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发展科学始于柏林大学的建立,突破了传统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即:
教学与科研并重)。
(三)19世纪末叛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社会服务职能产生的背景:
1862年美国《莫理尔法案》的颁布。
该法案由联邦下拨给土地辅助各州兴建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
这种学院通称为赠地学院。
例:
康奈尔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了“威斯康星思想”,提出了大学应具备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称之为“威斯康星精神”。
三、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现代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依旧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来展开。
(二)发展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三)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三者关系:
(1)三者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2)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3)要防止重科研和创收,轻教学现象。
(四)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
一、高等教育目的概念:
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教育方针概念: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和特殊(却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三、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关系:
方针是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包括教育目的,但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四、高等教育的作用(简答题):
1、导向作用(是出发点,教育要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方向性,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素质)。
2、调控作用(是过程,制约和影响,宏观和微观。
)。
3、激励作用(是过程,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
4、评价作用(是归宿,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
5、选择作用。
五、影响教育目的因素:
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2、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制约。
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方针:
我国首次提出教育方针时间: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二、教育方针特点:
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
三、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高等教育目的与方针的关系:
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包括教育目的,但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五、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针对所有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高校的具体和明确和规定。
第三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三者关系:
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又各自独立,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实施德、智、体、美育的基本途径)2、科学研究(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3、社会实践(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四节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
1、社会本位论。
源于柏拉图。
近代代表人物:
孔德(法国)、那托尔普(德国)、涂尔干(法国)。
2、个人本位论。
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近代代表人物:
卢梭(法国)、裴斯泰洛齐(瑞士)、福实录培尔(德国)。
3、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4、辩证统一论。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1、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学生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需要。
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1、英才教育由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
高等教育往常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后就进入大众教育。
达到50%进入普及化教育。
2、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
美国模式、日本模式。
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五、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1、教育平等结论: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2、理想高等教育平等:
一是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是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是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即:
学制)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高等教育学制概念:
广义上讲: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
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往常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狭义上讲:
修业年限。
二、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一)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二)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三)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牲和发展水平(四)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加、德)。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美、日)。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三)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归纳:
第一,由于大多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往常条件限制一般比较宽松,特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
第二,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往常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了大众化教育依然清晰可见的精英教育特征。
第三,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层次和新创办的机构而言。
第四,在各个层次中,由于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的企业年限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初级学院和大学一般为2至3年,大学和独立学院一般为3到4年,研究生教育层次则差异比较明显。
第五,各国在各个层次间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也注意到建立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机制,以满足不同能力程度和有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的往常要求。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构成)
1、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
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3、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A层次结构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够保持衔接,相互连贯,但培养规格上还有些模糊,特别是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B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目前依然是稀缺资源,进入各层次高等学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入学条件限制,实行严格、规范而统限上,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尝试作了一些改革,试图增加灵活性,但总体上说,比较刻板、划一的现状无多大改变。
4、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
(1)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2)广播电视大学;(3)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4)普通高等学院的夜大学。
等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学位制度:
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学位概念:
学位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终身的学术符号,是一个人接受某一级高等教育和获得一定学术水平和知识能力的证明和奖励。
对国家而言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制度的合理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化程度高低的一种标准。
学位制度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的。
●1、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问题:
(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2)学位类型不全面;(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对策:
(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
一、各国招生制度的类型:
1、统一的往常考试形式;2、由高校单独组织往常考试的形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二、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
恢复(1977-1985);改革(1985-1992);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92-)
三、招生制度改革的措施:
1、扩招:
大众化进程加快。
2、一年两次高考:
考生机会增加。
3、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4、网上录取:
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
5、放宽限制:
拓宽终生教育渠道。
6、收费与助学贷款:
兼顾公平与效率。
7、自主招生试点:
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四、加快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2、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五、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
公平;公开;科学;多样与灵活;突出能力、重视素质;完善学费与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制度,保证优秀考生入学。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师出任制度
一、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二、基本条件:
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系统原则;整体性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高校教师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
1869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学校创立了学分制。
第四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的含义
一、含义:
高等教育管理是人们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目的的过程。
二、分类:
高等教育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即:
行政管理)和微观管理(即:
内部管理)。
三、高等教育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四)多样性原则(五)动态性原则(六)效益性原则
四、高等教育管理的方法:
(1)经费配置
(2)规划(3)评估(4)调节
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含义:
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
包括:
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类:
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
三、宏观管理体制:
1、中央集权型(法、意、瑞典);2、权力分散型(美);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德、日、英)
●四、微观管理体制(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德);2、美国模式(董事会领导,行政人员和教师合作管理的治理结构);3、英国模式(校务委员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校外人士组成的理事会是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大学的学术管理。
副校长才是大学的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
)
五、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
首先,高等教育管理权的分配正朝着中央与地方合作的方向发展。
其次,高校与政府间权利和义务的划分日益明晰。
第三,高等教育管理日益民主。
第四,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利到重视。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首先,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
其次,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再次,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特点:
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三、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首先,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
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改革。
第四,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第五、高等学校去行政化(即:
减少行政对高校办学的干预和管理;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的影响;去除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
第五章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概述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分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包括:
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
学位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教育等。
第二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一、层次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如:
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二、科类、专业结构:
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形态。
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12门学科。
三、形式结构: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按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
按办学及授课时间方式,可分为全日制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还有公立主导型、私立主导型、双轨型。
四、能极结构:
旨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分为:
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重。
五、地区结构:
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分为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第三节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论述)
一、一体化模式:
指把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
二、多样化模式。
其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
1、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三、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
学术的因素;体制的因素;政府干预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四、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论述):
首先,必须从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来调整对人才的需要。
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
在能级结构上,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名牌大学。
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缩小地区教育落差。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
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经济地位:
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
2、专业地位:
教师的工作应该被视为专业性职业。
3、社会权益: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
4、职业声望:
教师的工作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尊重。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
1、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2、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3、是专门人才的培育者;4、是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5、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典范性和严格性;复杂性和创造性;个体性和群体性;互动性和双边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后延性和长效性。
●四、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
1、学术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果卓著,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
3、有较能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力。
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五、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
1、职务结构:
指教师队伍内部助教、计量、副教授和教授等各级的比例状况。
2、学历结构:
指教师队伍中所有教师最后学历构成状况。
3、年龄结构:
指教师队伍中年龄的分布状况。
4、专业结构:
指教师队伍中归属不同学科、专业的比例状况。
5、学缘结构:
指在本学校毕业留校的教师所占比例状况。
六、高校教师的优化:
1、完善教师聘任制;2、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3、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现象。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
社会特征: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社会学(或教育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
2、心理学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3、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
双方都应履行自己首先义务,靠责任感、义务感来巩固。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一、概念
学科:
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广义)。
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
指专门职业(广义)。
另(狭义讲)三层涵义:
一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二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三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
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狭义)。
(广义)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
隐性课程)。
二、课程的分类:
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三、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
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
四、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五、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设置而已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六、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第一,教育既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第三,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第二节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一、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
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
二、教学计划:
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由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常年编制(校历)组成。
三、学年制和学分制教学计划:
P126
四、教学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 教育学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