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高三历史大事年表1.docx
- 文档编号:7973073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4.23KB
10高三历史大事年表1.docx
《10高三历史大事年表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高三历史大事年表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高三历史大事年表1
2010届高三历史大事年表
一、古代史掠影:
年代
中国史大事记
世界史大事记
距今约1万年前后
南稻北粟格局形成;农业革命提供可持续食物来源,推动聚族定居、社会分工,形成农耕聚落
代表遗址: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栽培谷物、驯养牲畜的原始农耕生活,标志人类历史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公元前3500年左右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古埃及人发明象形文字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古埃及出现初步统一的政权;古埃及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了解金字塔
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4000年前)
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为其核心地区
约公元前21世纪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产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为世袭制所取代,具备国家基本特征
文明特征:
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步入“青铜时代”(二重证据法)
美洲印第安文明发端(公元前2500年),杰出代表:
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公元前18世纪
了解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意义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建立(信史的开端)
了解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甲骨文的作用;青铜器及其功能
约公元前14-6世纪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恒河流域统治印度,“吠陀时代”;了解种姓制度的构成及其特征和影响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定都于镐
文明特征:
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制礼作乐
公元前770年到前475年(平王东迁)中国“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
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
社会:
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经济: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应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农地大量开垦;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奖励农耕军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
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征;在雅典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中,雅典民主政治通过梭伦改革(BC594),奠定基础;
公元前770年到前475年(平王东迁)中国“春秋时期”
政治:
富国强兵的改革涉及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范围。
克利斯提尼改革(BC508),基本确立;伯里克利时期达到鼎盛(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
中国“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春秋后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战国时,孟子发展“仁政”、民贵君轻等主张,荀子主张礼法兼治;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君主集权、严刑峻法;道家以老子为始祖,主张“无为而治”
战国时期完成区域性统一,为统一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古希腊的“古典时代”。
(《荷马史诗》;古希腊哲学和史学成就);
罗马法:
公元前451-450年,“十二铜表法”(作用和历史意义)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全国,定都咸阳
文明特征: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设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连接万里长城,抵御匈奴侵扰,保障北方中原先进文明的延续;开边移民,充实边疆;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等
秦(前221-前206年)
秦统治时期的严刑峻法,滥用民力等暴政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秦末农民起义序幕。
前206年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
四年“楚汉战争”后,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吴楚七国之乱”)
汉初采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作用与隐患)
公元前140年——前87年
汉武帝在位
文明特征:
“无为”转向“有为”,实行“大一统”(了解内外朝、刺史制度、“推恩令”)
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儒表法里,加强中央集权;抗击匈奴,保障中原先进文明的延续;
董仲舒的贡献;司马迁与《史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等。
公元前1世纪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当时的中国人称其为“大秦”);
公元1世纪
公元9年,王莽篡汉。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在巴勒斯坦犹太人地区,(相传)耶稣创立基督教,经典为《圣经》
公元2世纪
东汉后期,皇权日益衰弱,地方豪强实力不断膨胀,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洲的环地中海的大帝国
3-4世纪
208年,赤壁之战;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建吴,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鼎立格局最终形成。
汉末战乱使北方人口向长江流域南方地区转移,三国鼎立后,使区域经济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公元5世纪——15世纪
南北朝
隋唐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初
中国在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两宋、西夏、金、元、明初等历史阶段
北朝: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朝:
420年东晋灭亡,南方政权相继被宋、齐、梁、陈取代;
南北朝时期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
581年,杨坚篡北周建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618年,隋朝灭亡,李渊称帝建唐,定都长安;
隋唐创设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唐太宗“贞观之治”与唐玄宗“开元盛世”;唐朝时丝绸之路臻于全盛,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朝鲜、日本),形成东亚文化圈,并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刘知幾与《史通》
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北宋吸取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完善科举制度;
宋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建辽,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乱,维持和平;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西夏,1043年宋、西夏、辽三国达成和议;
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大金;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赵构在临安(杭州)建立南宋;后南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期间,在边境设立互市贸易市场——榷场,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理解南宋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了解宋元时期的科学成就;
元朝:
1206年,蒙古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大元”,都城大都(北京);1279年,元军灭南宋。
元朝取法汉族王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地方创设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明朝:
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建立明朝。
明初为稳固统治,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明成祖朱棣确立内阁制度。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欧洲古代史终结,进入“中世纪”时期
二元政治结构;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和相互斗争;(知道丕平献土、查理加冕称帝、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事件)
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庄园城市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经典:
《古兰经》。
儒家文明向周边国家“辐射”,逐渐形成“东亚文化圈”
14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教会。
二、近现代史纪事(暂以新航路开辟为分水岭)(注意横向对比、纵向对比)
年代
中国史大事记
世界史大事记
15世纪末
明对外实行官方控制和垄断的“朝贡贸易”的特点;明朝中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政治日益败坏;
1、(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兴起;
2、文艺复兴(发源地、性质),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神学;
3、新航路开辟(原因、条件),葡萄牙、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国家;四条航线的开辟者和到达位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西欧国家开始早期殖民活动,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有利的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
4、英法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社会各阶层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并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16世纪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早期的西学东渐(影响),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西方传教士来华,掀起“中国文化热”;耶稣会士来华,翻译、西传儒家经典(罗明坚、利玛窦);
德国马丁·路德与欧洲宗教改革;
17世纪
明、清交替之际;
满族在关外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康雍乾盛世(表现:
政治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经济方面、文化方面);
17世纪,金尼阁、柏应理传播儒家思想;
1、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9年),了解其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3、17世纪启蒙思想兴起于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4、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及影响
5、日本仍处于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对外闭关锁国。
18世纪
对外闭关锁国;文字狱禁锢思想、阻碍发展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从海禁到闭关
1、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影响)2、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颁布《独立宣言》、1787年制定美国《合众国宪法》(内容、意义);
3、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4、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现代工厂制度的开端);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煤炭和钢铁的生产;铁路;“世界工厂”;工业革命的后果及影响;
5、18世纪下半叶,法国工业现代化起步(第七分册)
19世纪上半期
(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鸦片走私的危害;林则徐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等,关税“协定”、主权沦丧,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5年第一个租界——英租界在上海成立,工部局建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
1、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2、19世纪中叶,工厂成为英国工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现代工厂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3、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同年颁布《法国民法典》(意义);拿破仑战争产生的影响;
拿破仑时期及1815年后法国的工业化进程;
4、美国工业化起步
5、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6、1848.2《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共产主义诞生
1850年代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背景、过程、纲领、影响)
引起上海租界人口激增(石库门)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内容);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54年,美国武力叩开日本国门;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1860年代
(07高考小论文)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军事工业:
口号“自强”;1861年,第一个洋务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创办(曾国藩);1965年李鸿章创办最大的军事企业—荆南制造总局;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0年代末,民族工业诞生(方举赞在上海开设发昌机器厂)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早期维新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西学传播(途径: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海归介绍)
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导火线)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根本原因);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两个法令,扭转战局;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胜利;1865年战争结束;意义;美国的现代化道路;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影响;俄国的现代化道路;
1864年—1871年德意志统一战争(领导人、方式和影响),德国的现代化;
1868年,日本武装倒幕成功,明治维新开始;日本“脱亚入欧”;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工业化进入完成阶段;
1870年代
(人类开始进入“电气(力)时代”)
洋务运动到70年代开始创办以“求富”为口号的民用企业;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幼童留洋与半途“夭折”
同文馆的“门庭冷落”
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洋务运动的结果及其影响
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历时最为长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第二次科技革命逐渐开始;
1870年,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法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进入工业社会;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即皇帝位;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1875年,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最终建立;
1880年代
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19世纪80年代,上海的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民族工业;
在明治维新中,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四年后颁布宪法,召开议会,但仍保留传统的天皇制,未能完全确立现代政治体制
1890年代
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及结果;《马关条约》的的内容与影响;反割台斗争;
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成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98年戊戌变法;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慷慨赴死”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
1897德国借口“胶州湾”事件,首开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以甲午战争胜利为标志);成为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强国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时期、成熟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手段由自由竞争阶段的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德国威廉二世制定争霸世界的新政策即“世界政策”代替原先的争霸欧陆的“大陆政策”,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法俄结盟针锋相对
1899年,美国在中国问题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欲打入中国市场
1900年代(20世纪第一个十年)
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1—1905年,清末“新政”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同盟会;在《民报》上提出三民主义;
1901、1902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标志历史学有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型。
1909年清政府成立“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上海华界地方自治机关(理解影响);
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亚非拉农业国沦为其经济附庸;
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英国与法俄结盟,组成三国协约
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获胜,跻身帝国主义行列
1910年代(20世纪第二个十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最大成果: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1912年1月1日,按三权分立原则,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西方责任内阁制道路被堵塞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即《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5年,蔡锷等领导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久病死。
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被誉为“引来天火的第一人”
1919年,巴黎和会欲将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五四运动,这是中国青年爱国学生的壮举,也是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战前夕,德国工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出版
美国福特公司大力推行流水线生产制度
1914年,美国“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出笼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我国山东,占领青岛、胶济铁路沿线
1917年3月(俄历二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1917年4月,美国参战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
1919年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原则,提议建立国际联盟
思考:
从中外对比、国与国对比角度,思考这一时期各国现代化特征有何不同?
为什么不同?
从中你有何启示?
以同样的模式观测其它几个“十年段”呢?
1920年代(20世纪第三个十年)
1920年,《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展开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开始;国民革命时期开始
1924年组建黄埔军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去世
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也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叛变革命。
大革命夭折,国共进入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年)
1927年先后发生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毛泽东率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操纵国一般指英法;了解:
宗旨、积极性、不足
1921年华盛顿会议,日本被迫声明放弃“二十一条”中的某些条文,同意把山东归还中国等,但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成立
1928年,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
1929年,世界性的空前的经济危机爆发,西方称之为“大萧条时期”
思考:
“大萧条”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念”、世界政治局势、人们的世界观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怎样开创的?
如何理解邓小平的话“左和右都是有害的”?
1930年代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
1931年11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江西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
1930年—1934年,蒋介石先后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事实上的核心领导地位,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长征最终胜利结束
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企图分裂华北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在中共的帮助下、宋美龄等多方努力下,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进犯北平,全面抗战开始
1937年8月13日,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再次进犯上海,八、九月份,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国民党公布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宣言,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太原(忻口)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军速胜的迷梦,并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标,成功地将抗战拖入相持阶段。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积极配合友军作战,参与了太原(忻口)会战,并取得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赢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仗
李宗仁将军指挥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初赢得台儿庄战役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仗
从1937年底开始,中共逐步建立晋察冀等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抗日根据地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英帝国为英联邦所取代。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调查此事,作出“不承认日本”对我国东北的占领的结论报告,但没有实质性的制裁。
1932年,德国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行旨在摆脱经济危机、挽救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新政。
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在确保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关注“被遗忘的人群”,收到了良好效果,开创了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并在战后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效仿的对象。
1934年8月,希特勒颁布《元首法》,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标志着德国法西斯专政正式确立,此后加紧扩军备战,1936年11月,与日本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利用英法等国与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矛盾,蒙骗英法诸国,逐渐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发动排犹运动;1937年,吞并奥地利;1938年至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侵入波兰,二战在欧洲打响。
英法等“凡尔赛诸国”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1937年,当资本主义各国依然深陷于经济危机中时,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苏联跃居工业产值的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940年代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汉奸政府;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发起“百团大战”破袭战,一扫投降“阴霾”,极大地振奋了抗战信心
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新四军七千人遇难
1944年,中国战场转入对日反攻
1945年8月底,在蒋介石三次电邀下,为实现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政治阴谋,毛泽东亲自飞赴重庆谈判。
重庆各界以“弥天大勇”盛赞毛泽东此行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正式开始
1947年初,国民党军发动对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我西北野战军主动放弃延安,毛泽东转战陕北,一年后,收复延安;我华东野战军陈毅部队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全部美协装备的整编74师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将战争“引向蒋管区”,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10月,中共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年9月,我东北野战军率先发起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1948年底,中原、华东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以60万兵力决战80万国民党军队,歼敌55万余人;1949年初,东北、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在傅作义将军起义配合下,和平解放古都北平。
三大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1949年初,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北平,临行戏言“进京赶考”,意味深长。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大陆的覆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0 历史 大事 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