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作文指导系列.docx
- 文档编号:7971438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66.66KB
考前作文指导系列.docx
《考前作文指导系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作文指导系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前作文指导系列
2006年考前作文指导系列
(1)找准“关系”点拓展“说话”空间
孙长江
只要是正在积极备考的考生,对于“话题作文”这个概念,都不会有半点的陌生感;但对于如何才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文来,许多人却还可能存在着疑惑。
其实,要想写好“话题作文”,只要掌握住了最基本的要领与技巧,就能够化“艰苦”为“愉悦”,化“苦涩”为“甘甜”。
有一种话题,被我们称之为“关系”型话题,如“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高考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2004年高考题)、“位置与价值”(2005年高考题)。
针对这样一类话题,我们首先该做的当然是审题。
审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有点讲究的;因为这是一个很微妙也很复杂的过程。
大量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找准“关系”点与拓展“说话”空间,是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也最“要劲”的一环。
换句话说,找准了关系点,就有话可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在有的时候,命题者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看似寻常(甚至都有点“似曾相识”感)的话题,真的会觉得“好像没什么可说的”,此刻,如果你找准“关系”点,就更为重要了;因为,它不仅能使你有话可说,而且,很奇妙的现象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那就是你会顿然发现你要讲的话“多”了起来,你“说话”的空间被拓展得十分辽阔,你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片非常广阔的原野,需要你做的就只剩下了两件事:
筛选与“记录”。
请先阅读下面的材料与话题,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奇妙而复杂的过程。
据载,南方某城市开展了“爱心储蓄”的活动,即参加者为别人提供帮助后,将内容和时间登记在“爱心储蓄卡”上存储起来,以后便可以从中“提取”别人为你等值的帮助。
还有人建议,也可在卡中存入金钱,然后用钱来折抵别人给予你的帮助。
爱心和储蓄,引发你想了些什么?
请以“爱心与回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这就是一个看似寻常其实写起来很有几分难度的话题。
“爱心与回报”,这一对词语中究竟包含着怎样的关系,“关系”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如果没有“弄”懂,或者没有“弄”明白,势必造成审题上的偏颇,甚至错误。
我们先来“解读”一下材料。
应该肯定的说“爱心储蓄”活动的开展者的动机与出发点绝对是正确的,是应该给予赞扬的;但是,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的话,立刻就又可以“察觉”到此项活动的开展实在是一种带有几分“无奈”(甚至还有点说不清楚的“酸楚”)意味的。
诚然,钢筋水泥构筑起来的是现代生活,灯红酒绿伴亮起来的是现代繁华;这现代生活,这现代繁华,本不应该使人们的心变得冷漠,变得自私,变得“麻木”;因为它们是与“幸福”与“美好”结伴而来的。
可事实上呢?
“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人有难,“袖手旁观”……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在每天每时每刻,频繁地发生着。
我们慨叹“人心不古”,我们愤怒“世风日下”,我们无法忍受那种“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上演着的一幕又一幕令人心痛令人心寒的“讽刺剧”再继续上演了……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也才有了“爱心储蓄”举动的吧?
所以,我们就能够根据这样的分析,得出隐含在这一举动后面的是“无奈”与“酸楚”的结论。
因此,在审题的过程中,如果把“爱心”与“回报”看成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或肤浅的目的关系,写出的文章,也许不会太离谱,但绝对不能是一篇能够得高分的优秀作文!
因为,付出了“爱心”,所以我们必定会得到“回报”;或者为了能够得到“回报”,于是我们就去付出“爱心”……我们能这样去认识问题吗?
这样认识问题能是正确的吗?
是的,我们承认,付出了,有可能获得“回报”;全社会的每一个“分子”都能够“付出爱心”,那“爱心”雨露也会使我们在人生的“干渴”之时,滋润到我们的心田;再说得“大”一点,社会安定了,阳光明媚了,生活美好了……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我们“付出爱心”得到的“回报”。
但说来说去我们都不能直着嗓子“喊叫”“是因为我们付出了,所以我们就该能够得到‘回报’;我们就是为了在我们有了困难有了灾难时能够得到‘回报’才去‘付出爱心’的”吧!
那么,“爱心”与“回报”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应该说是一种对立,一种颇带有几分“排斥”关系的。
也就是说在写作时,我们既要写付出“爱心”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但这种“付出”与“奉献”决不是以为求得“回报”为前提的。
爱,应该是博大的,是伟大的;是不应该“掺假”的,更不应该被打上“折扣”的,也绝对不能仅仅是为了得到“回报”而使之“变味”的。
爱,就是爱,献出它,阳光会更明媚;爱心,就是爱心,付出它,天空会变得晴朗。
所以在审题和写作时,始终把握住这一点(即这一话题的“关系”点),是关键。
把握住了这一点,我们在文章的起笔处先对“爱心储蓄”这一举动中所隐含着的“无奈”与“酸楚”作一下“敲击”,写出的文章才会“滴水不漏”,才能“切中肯綮”。
越是在感觉到“没话可说”的时候,就越要极力地去寻找“话题”为我们提供的“可以说话”、“说好多好听好看的话”的空间;那“空间”,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总是这样的来做“深入而贴切”的思索,其实是非常宽阔非常广大的!
爱心,有“大”有“小”,这是由种种说起来十分复杂的原因决定的。
释加牟尼坐在菩提树下普度众生是爱,是大爱,是博爱;因为他并不需要得到任何回报。
邵逸夫捐资办学是义举,是爱心的奉献,是因为他有那样的能力付出那样的大爱;更因为他也并没有要求得到他捐助的学校为他“树碑立传”。
曾宪梓扶贫济困是豪举,是爱心的袒露,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已经具有了那样的实力;更因为他也并没有期待得到他的帮助而度过了生命“寒冬”的人们永远记住他……我们呢?
我们平凡,平凡得就如同一滴水,一颗露珠,一株小草,一枝蜡烛……渺小如这般的我们也还是能够付出奉献出我们的爱心的。
不是吗,是一滴水,那就去滋润一株小草,让她也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而这“付出”绝对不是为了求得那接受了我们的“爱心”于是翠绿的小草向我们深深地鞠上一躬的。
是一颗露珠,就凝结在小草的梢头,让它也去享用太阳的温暖;而这样的奉献也绝对不是为了那享用了我们的“爱心”于是茁壮的小草给我们一个灿烂的微笑的。
是一株小草又怎么样,攒足了劲,付出自己的爱心,也能够给大地装点上一分春色;这样献出的“爱心”也一定不会是以大地“回报”给我们点什么为前提的吧。
即便只是一枝蜡烛,那就尽情燃烧好了,至少它能给山区夜晚苦读的孩子,照亮知识的原野……
怎么样,这样去想,这样去找准那“关系”点,然后甩开膀子去写,这个看起来寻常写起来似乎很难的话题,还难吗?
真爱一生无悔
高三23班刘琳
童话故事里的人总会受到神祗的青睐,即便遇到灾难,也会化险为夷,所以小时候大人们总教导我们要有金子一般纯洁的心灵。
长大以后,观察世界,发现凝聚的爱的力量原来可以打破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所以学着去爱。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然而在物资得到极大的丰富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在逐渐趋向贫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吧!
一些人在用金钱麻痹灵魂,用利益诱惑道德,试图用富有掩盖冷漠的心,他们给自私自利穿上了貂皮大衣,然而,他们的灵魂却没有外表那么华丽、那么纯净。
我们时常也能听说商场里的打折商品不过是提高了原有价格,真实的价格并未降低。
我们都希望买到打折的商品,却不愿意看到打折的爱。
古语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何必期待什么,看见对方感谢的目光就已足够,谁能说释迦牟尼割肉喂鹰的壮举不是对平等众生的爱呢?
谁会说普罗米修斯从奥林匹亚山上盗来圣火不是对广大人民的爱呢?
谁可以说吕文德面对蒙古的金戈铁马毅然决然打开襄阳城门不是对全城百姓的爱呢?
没有人可以否认什么,英雄们这些壮举展示了他们对天下苍生的爱,这是一种包容一切的真爱。
诚然,英雄离我们太遥远,我们甚至看不见他们的背影,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看到孤儿院中有多少孩子能用树枝在地上演草,边远山区有多少学生要陪着月亮读书,希望小学里又有多少同学在寒冷的冬天只能穿上单薄的破旧大衣,我们的心还无动于衷么?
既然我们的爱不能泽被苍生,那么就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奉献自己的爱心吧!
奉献爱心,不是说毫无保留地奉献一切。
回到“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而是要我们改掉平时大手大脚的毛病。
一件名牌衣服在我们眼中也许不算什么,可那却是一个山村孩子一年的学费。
想一想如果我们省下平时买零食、买名牌的钱,我们可以圆多少贫困学生上大学的梦想。
俗语说,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13亿中国人民每人都献出自己的爱心,中国就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没有谁会一辈子站在生命的至高点,人的一生总有起有落,谁又能背着屋子上路,带着粮仓远行。
在我们困苦窘迫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然而这个世界上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只有在得意之时和别人一同分享快乐,在失意时才会有人扶你度过痛苦。
如果王熙风不是在家富人宁时救济了一位村妇,蕃王侍妾的地位要如何构建自己女儿的幸福;如果老摩雷尔没有照顾一位痛失爱子的老人,累累负债要如何拯救儿子马克西米利安的爱情。
上帝心中有一个天平,从来不会吝啬向善良的人施予帮助。
真爱的人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扶疏的绿叶为花朵默默地供给营养,奉献着爱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爱的种子,让我们把它曝晒在阳光下使它尽快萌发吧!
真爱将使我一生无悔。
(2)牵一藤半山俱动窥一斑能知全豹
孙长江
真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各样跟“效应”较开了劲的话题多了起来:
马太效应(越是成功的人士就越容易获得荣誉,越是失败者就越容易受到伤害)、木桶效应(一只木桶,所有的木板都是长的,如果只有一块板是短的,这只水桶也注定装不了多少水)、鲇鱼效应(一群沙丁鱼中,如果放入一条鲇鱼,由于它在中间乱钻乱动,就带动了其他的沙丁鱼不得不跟着活动,这样它们就可以多活一些时候)、火炭效应(一个火炉中,其他的煤都是黑的,哪怕只有一块红火炭,整个炉子就有熊熊燃烧起来的希望)、皮戈马力翁(即“期待效应”)……真是不一而足!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些跟“效应”较劲的新思想、新思维,我们的思想与思维才变得活跃变得丰富,才变得越来越跟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生活和上了节拍。
这真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一下的课题。
关于“效应”的话题,笔者与自己的学生们经过了深入细致到讨论后,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一.几乎所有的“效应”话题,都属于“由此及彼型”的命题。
即材料中的所提供的某种“效应”,作为“此”,充其量也只能是我们联想的起点、出发点,写作者必须由“此”联想到“彼”——与我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某种品格、品质、品德,人格、人情、人性……在写作的过程中,既不能局限于“此”——就“此”而大发议论,也不能脱离了“此”——另起炉灶。
单以“木桶效应”为例,来多少“见识”一下“由此及彼”的重要性。
试想,看到“木桶效应”这一话题后,如果我们只是围绕着“木桶”来“说话”,且不说是如何如何不符合要求,单就木桶而言,即便是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既然是“效应”,就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即便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但其中却有一块“短板”(也暂且不说这快“短板”处在何等重要何等关键的位置上,即便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位置),有时都会给这个集体带来巨大的损失的;老话怎么说得好,这就是“害群之马”。
当然,也还会有相反的情况在的。
一只木桶,只有一块长木板,其他都很短,这只木桶也是装不了很多水的;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学生学习优秀,而其他的同学,成绩均平平,这个班级的整体成绩也是称不上优秀的;老话讲得多好:
“一花独秀不是春。
”
二.几乎所有与“效应”有关的话题,都有着它的两面性,或正面,或反面。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既可以抓住正面的导引,来展开议论,或铺叙情感;也可以从反面的指向来进行思考,然后为文。
单以“皮戈马力翁效应”为例,来多少“见识”一下这种“两面性”。
皮戈马力翁是古希腊的一位雕塑大师,他用大理石雕刻出来一位美女;不幸的是他爱上了这个冰冷又没有生命的美女。
但他没有灰心,于是,他每天都无数次地抚摩她,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她,用自己那充满着爱恋的目光注视着她……一天,她,终于“活”了,成为了他——皮戈马力翁的爱妻。
这就是著名的“皮戈马力翁效应”的由来。
因为期待,使得颇带着点童话故事般中的主人公皮戈马力翁如愿以偿。
由此及彼,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这“期待效应”会产生怎样无比奇妙的结果,甚至还会使不可思议的奇迹发生!
不是吗,一个有着丰富经验而且又深孚众望的老师,如果他每天都鼓励一个所谓的“差生”:
“你行,你一定行!
”这个所谓的“差生”由于这种“期待”带来的自信、自奋与自强,真的就会茁壮成长起来的;这是为无尽的事实所证明了的。
但“皮戈马力翁效应”也有着它的另一面的,那就是它的“负效应”一个领导者,总是说自己的部下,这也不行,那也差劲,总是看到他不尽如人意的弱点……长此以往,真的,一个本有着很好天分的人才,也许就会毁在他那尖刻的目光之下的。
这就是“效应”的两面性。
笔者,最近与学生们集中精力解剖了一只“麻雀”,收获了许多果实;所以愿意拿出来与同行与正在积极备考的考生们共同享用;而且还想通过它:
牵一藤半山俱动,窥一斑能知全豹。
先看下面一则材料与话题:
气象学家发现,全球的气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复杂系统。
一个地方很小的一点变化都可能在其他地方引起巨大的变化。
例如,在巴西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气流可能会影响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蝴蝶效应”。
生活中这种“蝴蝶效应”比比皆是。
请以“蝴蝶效应与我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审题,还是得先审题。
切入点与突破口,就在于我们得首先“由此及彼”,由“蝴蝶效应”为联想的出发点,联想到与它的属性相同或相类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我们可以这样想,其实也必须这样想: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决不是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就爆发了;因为巴西的蝴蝶决不会只有一只,也决不会只在那一刻扇动翅膀;但得克萨斯州确实因为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而发生过一次龙卷风,这事实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点——巴西的蝴蝶与龙卷风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必然关系呢?
应该说,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点,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是不困难的。
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正在酝酿之中,气流在积聚,再积聚,只要再给一个“力”,龙卷风就会爆发;恰巧,这时在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了一起。
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再“由此及彼”,立刻就能感悟到,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工作,乃至事业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如,一株树,一根粗大的树枝,一片雪花是绝对不可能将它压折的,但雪花越积越厚,只差最后一个“力”时,恰巧那片雪花落了上去,树枝断了;这不正如同巴西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吗?
我们能说,是那最后一片雪花将树枝压断了吗?
如,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也决非是因为你在冲刺时刻那一瞬间的发奋,这样的“发奋”恰如无数的巴西蝴蝶每天都在扇动着翅膀却没有引起龙卷风是一样的;而促成成功的,恰恰是多年的发奋,再发奋,多年的积累,再积累,最后只差一个“力”了,而此刻的你又确实没有懈怠,于是,你走进了科学的殿堂。
再如,一项科学研究,最终获得了成功,也决非取决于最后的一次实验,恰恰是不懈的努力,钻研,探索,当一切条件都具备了,都成熟了,此刻“巴西的一只蝴蝶扇动了他的翅膀”不就那最后的努力吗?
再如,一个王朝,就拿秦朝为例吧。
好不强盛的一个王朝啊!
可是,却被大泽乡拿着“锄耰棘矜”的陈胜、吴广给灭了。
难道陈胜、吴广真的有这样的威力吗?
不,恰恰是由于秦王朝施行暴政,老百姓怨声载道,它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只剩一口残气,所以,才被陈胜、吴广这只“巴西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掀起的“龙卷风”给灭掉了。
这是从正面因为我们找准了“关系”点,于是,在我们面对“蝴蝶效应与我们”这一话题时,为自己拓展了能够“说话”,说很多好听好看的“话”的空间。
反面呢?
西方有一首民谣,说的是:
“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
”一个钉子,和一场战争,又是多么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啊!
可是,连锁反应,却使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由此及彼”我们立刻又会联想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工作,甚至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有没有与之相同、相类的情况发生呢?
作为一个积极备考的考生来说,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应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不是吗,许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灾难,常常不是因为犯了多么多么大的错误,却恰恰是因为一个很小很小的失误、疏忽、马虎、麻痹造成的。
如,笔者就在报章上读到过这样一个报道,题目叫《一点之差“乌”变“鸟”,十六万元付水流》。
讲的是乌鲁木齐挂面厂,生产的挂面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了扩大生产规模与销路,他们花了十六万元在日本印制了一批包装袋。
结果,将乌鲁木齐的“乌”字印成了“鸟”字。
这不也正像是巴西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掀起的一场经济“龙卷风”吗?
再如,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科技含量不可谓不高,技术也不能说很差,可是,在上天之后,仅仅几秒钟的时间里就化为灰烬,七名优秀的宇航员瞬间命丧宇宙,成了航空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
究其原因,竟然也是因为一只“巴西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一只小小的密封圈的缺漏,酿成了一场航空航天史的“龙卷风”的吗?
著名学者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这样写道: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
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基础。
”这话实在也是在告诉我们,莫要小看了一只“巴西蝴蝶”(一个细节,一个看似琐碎的事物)只“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不重视,于是疏忽)啊,要知道,它们会成全你的事业,也会毁掉你的努力的!
纸短情长,还是读一下笔者的学生姜广鑫写出来的习作吧。
最后一片雪花
哈三中姜广鑫
题记:
窗外,一棵树在雪地里默默地站着,雪花从空中悠闲地飘下,轻轻地落在树枝上,一片,两片,三片……
去过海边的人,总是被大海的波澜壮阔所震撼;到过长城的人,总是赞叹它的雄伟奇丽;见过龙卷风的人,总是慑服于它的威力。
这令人畏惧的自然力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家认为一只在翩翩起舞的蝴蝶会引起一场威力巨大的龙卷风,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实际上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
西方有一首民谣: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战士绝;战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古人云:
祸患常积于微忽。
初始条件的微小改变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最后衍变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要素。
为何说细节决定成败,原因就在于此。
古往今来,无数的“蝴蝶”掀起一场场历史的风暴。
大泽乡起义在当时并不起眼,可它却动摇了暴秦的统治。
在白色恐怖肆虐的中华大地上,鲁迅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可它却影响了一代代青年。
斯巴达克斯,一个受尽侮辱的奴隶并没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但他领导的起义改变了西方的历史,给饱收折磨的奴隶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人们都说英雄驾驭着历史,可英雄本身就是由这小“蝴蝶”蜕变而来的,英雄没有什么特别的力量,但他能在这千钧一发之时扇动他的翅膀。
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足以让积蓄百年的力量在一时间迸发而出,最终在历史的天空中刮起了龙卷风。
仰望星空,我们总是赞美那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但不要忘记我们的家园也是这样的一颗星。
“蝴蝶”也常常飞进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我们对它早已熟视无睹了。
可“飓风起于萍末”这样的麻痹大意会令我们的努力毁于一旦。
一个习惯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许会浪费掉一次难得的面试。
一个符号的错误,一个字的丢失,或许会使十年寒窗的苦功付诸东流。
一次短暂的犹豫,一个粗心的约定,或许会让我们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个微小的动作,一次无意的选择,或许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没有人能想到,压跨驴子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人能料到,阻碍我们到达终点竟是最后一座山峰。
既然我们不能预料到我们的失败,那么我们可以减少导致失败的因素,认真地做好每一个过程,不放过一只“蝴蝶”。
一座桥的坍塌常从桥身上的裂缝开始,一个民族的衰败常从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开始。
提防我们身边的“蝴蝶”,不要让它毁了我们的梦想。
后记:
雪快停了……当最后一片雪花落到树枝上时“咔”树枝折断了。
(3)旧瓶如何装新酒开掘之后加“装修”
——兼评宋洋的习作《风雨彩虹》
孙长江
越是接近高考,有关作文题目与对高考会考怎样的题目的猜测就越多;这很正常,俗话不是也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嘛!
其实,每年的高考一结束,大家始终悬着的心立刻就会平静下来,然后,发出一声轻轻的叹息:
啊,不难。
这是由高考的命题三原则中的“可写性”所决定了的。
“可写性”指的就是,无论考生们面对着的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还是熟悉的话题,也无论你是怎样的一个环境中完成了高中学业的,大家都能够找到可“说话”的角度,都有着可写的内容。
此刻,大家是平等的;平等的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剩”下的工作就是看谁更能把“话”说好,说得有分量,说得有深度,说得更有意蕴……换句话说,就是在比试谁更能够写出点不同凡响的“亮”点来了!
话题是很多的,真也有不少接近“刁钻古怪”的话题;令许多考生“眩晕”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类话题。
其实,大可不必“惊慌”,更不应“失措”。
因为,这样一类话题,平时拿来作为审题训练是必要的;但高考是绝对“拒绝”刁钻古怪的!
在高考的考场上,我们“遭遇”到的话题,更多的还是“寻常话题”,或称之为“似曾相识型”的话题。
面对这样的话题,我们该怎么办?
一句话:
旧瓶装新酒。
“旧瓶”如何“装新酒”呢?
一要开掘,开掘出这一话题或那一话题,没有谁而只有你才能开掘到的新“领地”,然后在这仅属于自己的“领地”上,纵情地驰骋;二要“装修”,“装修”就是要在语言准确的基础之上,释放出更高涨的热情来,用笔者的一个学生的话说就是:
“让每一个字都燃烧起来!
”
看下面的一则材料与话题:
生活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他还是我们的老师。
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我们学会了尊严;在与困难做斗争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我们学会了生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学会了选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处理相互关系上,我们学会了谦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追求……总之,在生活中,我们学会了成长。
请以“学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学会……”,绝对“寻常”的一个话题!
“寻常”了,是让人高兴的事;但也更是令人担忧的事。
倘若随意写来,就很“危险”;诚然,跑不了题,但若不能写出点“惊世骇俗”的东西来,写出的文章必定平庸而乏味。
得开掘,得“装修”。
省略号,是我们必须开掘的“要务”!
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来形容话题中被省略号省略掉的内容:
那是一片荒原,是一片处女地,是一片能变得“神奇”也可能十分“平庸”的原野。
你可以选定材料中所提供的某一个点(但那某一个点一定得是能使自己兴奋起来,燃烧起来的点),然后来确定自己文章的立意,如“学会尊严”、“学会坚强”、“学会生存”、“学会选择”、“学会理解”、“学会谦让”、“学会追求”……这就是“开掘”,是一种很“原始”的开掘!
既而,你还也可以将材料中被省略号省略掉的内容作为开掘的对象,如“学会尊重”、“学会体贴”、“学会洒脱”、“学会乐观”、“学会达观”、“学会正直”……这更是“开掘”,是与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贴近的开掘,更是能够使自己的文章“老树著花无丑枝”的开掘。
如果不能做得更好,那么就脚踏实地地去做别样的“开掘”,即“旧瓶装新酒”。
笔者的一个学生,就进行了一次很成功的实践。
她选定的是“学会坚强”;照理说,不新,不奇;但也绝对不偏不倚。
她在审题练习的课上这样阐发道:
若从已给的题目中心词中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进行集中论述,这样的选题要想“出彩”就应该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一定要摆脱“结构定式”,即先入题,既而解题(也叫“破题”),然后展开分析。
最后作结论……这样的文章结构简直就是“死人骨头”!
此刻,我们如果能够运用我们的老师总在宣讲着的“论证小单元”,就可以“旧瓶装新酒”。
因为排比举例,长短句结合,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是可以让我们的文章气势恢宏,中肯而不落俗套。
我们还要尽量避免套用现成例子或是喊口号,唱高调。
文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前 作文 指导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