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795942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90.21KB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平坝县白云中学:
王洪
实验名称:
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实验目的:
1、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光泽和硬度:
2、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的大小。
实验原理:
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实验仪器:
黄铜片、铜片、焊锡、锡
实验步骤:
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画,比较它们的硬度,让学生把下表填上:
性质比较
现象
黄铜片
铜片
焊锡
锡
光泽和颜色
黄色
紫红色
银白色
银白色
硬度
大
小
大
小
结论
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结论:
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验名称: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2、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实验原理:
1、金属+酸=盐+H2↑
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Fe+2HCl=FeCl=FeCl2+H2↑Zn+H2SO4=ZnSO4
Zn+2HCl=ZnCl2+H2↑Fe+H2SO4=FeSO4+H2↑
2、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实验仪器:
试管4支、小木条、稀HCl、镁带、锌粒、铁屑、铜丝、稀H2SO4
实验步骤:
1、分别在4支试管中装入5ml稀盐酸。
2、分别投入少量的Mg、Zn、Fe、Cu。
3、用燃着的木条放于试管口。
4、用稀H2SO4代替稀HCl重作以上实验。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金属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镁
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
Mg+2HCl——MgCl2+H2↑
锌
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热量,形成无色的溶液
Zn+2HCl——ZnCl2+H2↑
铁
产生大量的气泡,形成浅绿色的溶液
Fe+2HCl—FeCl2+H2↑
铜
没有明显变化
现象:
Mg、Zn、Fe的表面有气泡冒出,且Mg表面的气泡多于Zn,Zn多于Fe,而Cu的表面没有气泡。
讨论:
1、那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
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那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
分析与结论:
1、Mg+2HCl=MgCl2+H2↑Fe+2HCl=FeCl=FeCl2+H2↑Zn+2HCl=ZnCl2+H2↑Cu与稀HCl,稀H2SO4不反应,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
2、如以上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问题域交流:
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实验名称:
金属活动顺序
实验目的:
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理解置换反应概念。
实验仪器:
试管、铝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铜丝、硫酸铝溶液
实验原理:
金属+盐=金属+盐
2Al+3CuSO4=Al2(SO4)3+Cu
Cu+2AgNO3=Cu(NO3)2+2Ag
实验步骤: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3、把另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实验
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把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片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2Al+3CuSO4=Al2(SO4)3+Cu
把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
无现象
讨论: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是什么?
它们属于哪一种反应类型?
2、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Al、Cu、Ag的活动性吗?
分析与论证:
1、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2Al+3CuSO4=Al2(SO4)3+Cu
Cu+2AgNO3=Cu(NO3)2+2Ag
2、金属活动性:
Al>Cu>Ag
3、金属的活动性:
K、Ca、Na、Mg、Al、Zn、Fe、Sn、H、Cu、Hg、Ag、Pt、Au,金属的化学性质逐渐减弱。
问题域交流: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实验名称:
铁制品锈蚀的条件
实验目的:
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防治铁制品锈蚀的措施。
实验原理: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实验仪器:
试管、蒸馏水、铁钉、食盐
实验步骤:
1、在试管1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使铁钉的一半浸没在水中
2、在试管2中注入冷却的沸水,使其侵没铁钉,上面加上植物油并塞紧橡皮塞
3、在试管3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一周后
铁钉浸没一半在水中:
铁在空气、水的界面处生锈
铁钉完全浸没在水中(上面还加植物油):
铁未生锈
铁钉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加干燥剂等):
铁未生锈
分析:
试管Ⅰ:
铁既与水接触,又与氧气接触
试管Ⅱ:
铁只与水接触
试管Ⅲ:
铁只与氧气接触
结论:
在水、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生锈。
(缓慢氧化,放热)
问题域交流:
防治铁制品锈蚀的措施。
实验名称: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实验目的:
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仪器: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实验步骤:
1、金属的物理性质
(1)观察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的颜色。
现象:
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现象:
铝片和铜片的表面有痕迹,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现象:
铜片的表面由红色变成黑色。
分析:
铜片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2)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现象:
镁条、锌粒、铝片、铁片的表面有气泡,而铜片的表面没有气泡。
分析:
Mg+2HCl=MgCl2+H2↑
Fe+2HCl=FeCl=FeCl2+H2↑
Zn+2HCl=ZnCl2+H2↑
(3)取3支试管,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铁片、铜片,观察现象?
现象:
铁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铜片的表面有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分析
Fe+2AgNO3=Fe(NO3)2+2Ag
Cu+2AgNO3=Cu(NO3)2+2Ag
结论:
1、镁、锌、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
2、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
3、Mg+2HCl=MgCl2+H2↑
Fe+2HCl=FeCl=FeCl2+H2↑
Zn+2HCl=ZnCl2+H2↑
4、Fe>Cu>Ag
实验名称:
蔗糖溶解
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的形成
2、了解溶液的特征及组成。
实验原理: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实验仪器:
烧杯、玻璃棒、蔗糖
实验步骤:
在20ml的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现象:
蔗糖溶解了。
分析:
蔗糖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之中。
蔗糖溶解到水中形成蔗糖溶液。
结论: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2、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实验名称:
碘或高锰酸钾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
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的形成、特征及组成。
2、了解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原理: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实验仪器:
试管、碘、高锰酸钾、汽油
实验步骤:
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3ml的水,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2支试管各加入3ml的汽油,在分别加入2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碘几乎不溶于水
水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溶于水,溶液为紫红色
汽油
碘
碘溶于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分析:
1、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结论:
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实验名称: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的形成、特征及组成。
3、了解两种物质的状态相同,溶质和溶剂的区别。
实验原理: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如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实验仪器:
试管、胶头滴管、蒸馏水、乙醇、高锰酸钾
实验步骤:
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3滴高锰酸钾溶液振荡,然后再用胶头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要振荡,观察现象。
然后振荡,观察现象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分层
不分层
不分层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
结论:
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果两种液体互溶溶解时,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3、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实验名称:
水和油的小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溶液的特征及乳浊液的形成。
实验原理: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谁不再分层,这种现象叫乳化。
实验仪器:
试管、蒸馏水、植物油、洗涤剂
实验步骤: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液体是否分层。
向其中一只试管滴入5滴洗涤剂。
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
静置几分钟,再观察现象。
把两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水冲洗试管,比较这两支试管内壁是否干净。
要求学生填写下表:
现象
倒掉液体后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化学 下册 实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