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7955223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KB
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5、《孔乙己》导学案
执笔人:
赵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津:
这是一篇小说,首先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然后在熟读课文,初步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中心。
资料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
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
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
有《鲁迅全集》行世。
2、作品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
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
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
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
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
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
《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 《狂人日记》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要求认真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在课文中标出下列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提示写词语,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遍,掌握好,以备小测。
1、踱()亨()舀()砚()拭()蘸()附和()
不屑置()()唐不安阔绰()
2、解释并背诵下列词语的意思,并注音:
格局:
大抵:
声气:
阔绰():
羼():
污人清白:
绽出:
营生:
间()或:
君子固穷:
3、回顾一下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结合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欣赏小说的一般方法指导: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并且还要分析其写作特色。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提示走进小说,理清故事情节。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
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人物+事件)。
示例:
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文章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最悲惨之处在文章哪一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3、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四、自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较有感受的词句或疑问处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五、初步体会作者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
六小结
【巩固自测】:
1、作家与作品填空
《孔乙己》作者,选自小说集《》,本文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和的战斗檄文。
2、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1)不屑置辩A、不愿意B、认为不值得C、形容轻视D、不琐碎
2)君子固穷A、安守B、牢固C、坚定
3、课文第一自然段,运用的写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七、【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课时的导学案,完成预习内容,探究人物形象。
《孔乙己》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鲁迅用词精妙的技巧,在平日作文中能够学以致用。
【学习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能够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学法指津:
精读课文,研讨探究并交流体会。
教学过程:
【课堂研讨】: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勾划出文章中较有感受的词句进行批注,交流展示。
2、提出疑难,讨论交流。
(1)可创设情境,进一步走近人物。
我们刚才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走近孔乙己,下面,试着以“众人”的眼光走进文本、走向孔乙己,去近距离观察他,并向大家介绍他们心中孔乙己的形象。
短衣帮:
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掌柜:
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何家、丁举人:
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小伙计:
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邻家孩子:
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的人。
(2)也可品析语言: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析一下“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思考一下“唯一”一词)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示,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二)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欣赏了哪些精彩的语句?
你为什么欣赏它们?
三、【拓展延伸】: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为什么反复写众人的笑?
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四、归纳主题
五、达标检测
(一)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
看时又全没有人。
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
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
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
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
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本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①时间:
_________②地点:
________③人物:
_____________④事件:
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画有横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4.“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不确切的
一项是()。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6.掌柜的一再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掌柜唯利是图,一心只想着钱。
B.担心孔乙己不能还他的钱。
C.含蓄地表现孔乙己的地位低下,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D.表明孔乙己每况愈下,穷困潦倒。
(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7.“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揭示了( )
A.孔乙己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
B.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地位低下,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儒生的臭架子。
C.孔乙己是个思想迂腐的读书人。
D.孔乙己没钱,所以只能站着喝。
当时读书人都穿长衫。
所以孔乙己也穿长衫。
8.“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这一句说明( )
A.他学问渊博,一般人听不懂 B.他读的古书多,因为古书上写的都是“之乎者也”,因此他说话也“之乎者也”。
C.他思想性格迂腐,自视清高。
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蒲柳人家》导学案
执笔人:
赵燕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的重点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运用精彩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塑造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概括欣赏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学习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四、学习方法:
1.诵读法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同学们可以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背诵,使自己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时,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总体学习流程:
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
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七、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及重点: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
学习过程:
一、导语引领: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课前预习部分:
【资料窗】
1、作者简介: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作品反映农村的浓郁历史和风土人情,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
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
作品有短篇:
《青枝绿叶》《中秋节》;中篇:
《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二等奖);长篇:
《春草》《京门脸子》等。
2、作品简介: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这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
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肚兜、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
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
五四以后,鲁迅一代引进了外国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创立了全新的小说模式,中国小说也开始呈现出与古典小说截然不同的面貌。
但与此同时,古典文学的传统也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着。
如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就以其“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而到了新时期,又涌现出了刘绍棠这样一位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家。
《蒲柳人家》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预习内容】
一、请认真阅读上面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将你阅读资料时获得的信息在资料上标志出来,课堂上交流。
二、默读课文。
1、将读文时积累的生字词标示在课文中,以备小组内交流。
2、完成下列生字词积累(要求:
读准字音,写准字形,掌握画线词语的意思。
课堂小组竞赛。
)
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捯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嘬(zuō)呱(gū)呱坠地提心吊胆天伦之乐妙手回春腰缠万贯断壁残垣戏谑(xuè)
驾驭(yù)勃然大怒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腻歪荣膺(yīng)
隐匿(nì):
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
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
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
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
形容盼望殷切。
三、课文初探:
同学们:
只有用心读书,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请看下面的内容,你读懂了吗?
1、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你认为主人公是谁?
断定的理由?
2、文章围绕着这些人,写了哪些故事情节?
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情节?
喜欢的理由呢?
三、课堂学习部分:
一)交流预习所得:
(所有人选均在课堂确定)
1、自主交流有关作者与作品的知识,以内容多、准、快为评价依据。
2、每组一人到黑板书写本课生字词(每组同号学生),每组一人背诵本课词语意思(形式抢答),以正确率做为评价依据。
3、每组二人分别交流对课文内容初探结果(人选待定),以内容全、准、理由充分为评价依据。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探究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回顾小说《孔乙己》一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写作特色,并思考本文是如何塑造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
你觉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提示:
从两人的“绰号”的由来,从故事情节,从精彩细致的描写等方面入手分析。
A、一丈青大娘:
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
B、何大学问:
描写方法:
人物形象:
2、精彩语段赏析:
1)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
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2)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内容,然后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参加小组朗读竞赛。
3、学以致用:
用得巧,关键在方法掌握得好。
请探究《孔乙己》与《蒲柳人家》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点。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四、课堂展示部分:
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师生共同评议明确。
五、课堂质疑部分:
“学贵疑,疑则思,思则豁”,同学们,在本文的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你还有不太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吗?
先小组内交流感悟,共同的问题我们集体解决。
六、课堂反馈部分:
七、作业设置部分:
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选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及重点】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体会本文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课前预习部分:
圈点勾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是语句并赏析,最好能从多个层面摘抄。
课堂研讨部分:
一、学生小组为单位交流摘抄赏析的语句或语段,互相评价并补充,择优班上交流,或是集体组织更完善的赏析班上交流。
二、学生展示语言品析成果
提示:
交流的时候,按照下面语言特色进行归类。
1、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例句展示:
1)天热的句子:
2)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的句子:
2、妙用纯乡土味的比喻凸显人物。
例句展示:
1)一丈青大娘的泼辣:
2)何满子的顽劣:
3)老秀才的严肃:
4)何大学问的胡茬:
3、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例句展示:
1)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2)何大学问的外号及外貌:
三、学生朗读品味,背诵喜欢的语段,小组内展示。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
联系阅读体验,小组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提示探究。
(1)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显示了作品的什么民族本色?
(2)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继承了古典文学的什么特点?
(3)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运用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的什么表现手法?
五、内引外联,拓宽视野
你如何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
请结合本文与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民俗单元)相衔接,以及一些社会现象来理解阐述。
六、课堂质疑小结:
1、请同学们小组内畅谈一下本课所学或是有疑问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
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2、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
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7、变色龙
契诃夫
【学习目标】
1.了解切科夫及其作品;体会作者用夸张进行讽刺的艺术手法。
2.结合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学习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了解沙皇统治腐朽反动的本质,理解“变色龙”这一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知识链接】
契诃夫(1860一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
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
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务员之死》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
1881年俄国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为强化统治,在强化警察制度的同时,也掩人耳目地搞了些法令。
可这些警察往往是唱着遵守法律的高调,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勾当。
《变色龙》反映的正是这一社会现实。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契诃夫(1860一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
他一生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
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务员之死》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
1881年俄国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为强化统治,在强化警察制度的同时,也掩人耳目地搞了些法令。
可这些警察往往是唱着遵守法律的高调,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勾当。
《变色龙》反映的正是这一社会现实。
【预习导学】
1、解析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无精打采:
魁梧:
异想天开:
荒唐:
洋溢:
伶俐:
恐吓:
径自:
2、你对“变色龙”这种动物有哪些了解?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为什么以“变色龙”作题目?
5、学生速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结局
6、 理清主人公在处理“狗咬人”的过程中,态度一共有几次变化?
用最简洁的话说出他每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对小猎狗
对赫留金
1
不知狗的主人是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第二 单元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