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docx
- 文档编号:7954997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50KB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docx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
李永生
摘要:
本文运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剖析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遵循科学性原则、适用区域经济需求原则、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原则、特色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校企合作原则、灵活性原则、教育资源质量保证原则和效益性原则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非单纯的以扩张规模为目的的跨越,而是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改革、强调办出特色和质量的跨越。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是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依据。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影响学校招生、学生就业、学校能否较好地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专业设置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粗放性、雷同性、功利性和盲目性等。
本文拟审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坚持的原则。
一、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高职院校由职工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学院和部分重点中专.通过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由于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乏力,随着学校办学自治权的扩大以及高职院校设立的主体、背景、时间的不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依然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过于随意
有些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专业设置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的适应,急功近利。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主观化倾向严重,在未对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仅凭感性认识判断哪个专业的市场前景好、哪个专业走俏,就盲目地设置该专业,缺乏广泛的调查和严密科学的论证过程,因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
(二)不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缺乏针对性
有的院校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的、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而是仅仅根据现有师资来考虑“安置”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所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吸引力,导致囤积毕业生,专业越办越窄,成为“花专业”。
有的院校什么“热门”就上什么,不考虑该专业的自身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是否具备,不论证当地人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缺乏针对性。
(三)专业变化频繁,缺乏骨干、特色专业
有的院校开办新专业数量增长过快,专业变化频繁。
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毕业生,便撤掉停招,又更换新专业,缺少考虑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
缺乏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的稳定性,缺乏相对稳定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
有的院校专业设置门类齐全,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与企业、行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带有粗放性。
(四)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差
高等教育较大规模的扩招,使得绝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跟不上展的需要,办学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高职教育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有的学校缺乏优质教育资源,专业软件、硬件建后,不顾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盲目举办热门专业,教学质量低劣,在某种程度上出现误人子弟的现象。
一些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盲目扩大,使学校紧张的教育资源不堪重负。
如某地一所民办高校2006年的统招高职计划是2500人,这基本上是依据其实际容纳能力确定的计划。
但该校却通过试点本专科(自考)、成人教育、五年一贯制等其他形式,使当年的招生规模达到10000人,远远超过其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五)专业设置“一边倒”,雷同现象严重
目前高职院校之间不仅层次都属于专科院校,专业设置也大都同,大多是选择设置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的专业。
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商务外语(英语、日语、韩语)、文秘、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等专业,形成了学校间争夺生源的竞争局面,而不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学校办学条件和社会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应坚持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设置专业要取决于社会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办学职能之一。
上述专业设置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势必造成各类高职院校的新增专业大多雷同。
使有限的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坚持以下主要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要在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下进行,要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相一致。
在专业设置之前,要按照科学性原则,进行可行性论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学校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充分考虑设置专业能否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有师资力量进行该专业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教学设施及配套管理等来保证实践活动。
要考虑能否与其他专业在教育资源上共享共用,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培养出的学生要“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即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符合行业标准,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家长对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标准等方面满意,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雷同性,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
科学性原则也包括专业设置规范化,专业划分要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外延要科学清晰,课程结构要组合合理。
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是否经济合理,效益是否最佳。
(二)适用区域经济需求原则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岗位群或某种科技领域为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并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适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之一,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用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本着贴近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原则,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同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从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利益来看,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建设一批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即学校的成熟专业,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通过较长的办学积累,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收效期长、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青职院)紧密围绕青岛的“三大特色经济”(即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构建专业体制并及时对专业采取调整的过程中,确立了整体专业“缩小总量,增添新创,提高水准”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情况设置不同的专业,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确立了家电类、电子信息类、旅游商贸类、制造技术类、服装类等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
而把一些与社会需求较弱、专业软件和硬件建设滞后以及逐渐失去市场青睐的专业,予以停办淘汰,在其它专业“提高水准”上下功夫,把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做大做定。
美国的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明确以社区发展的__需要为根据,以促进社区改革与建设为目的,并适应社区和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
[63美国社学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所在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而得名,他们充分认识到社区学院的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专业设置紧盯社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它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术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面向市场的特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所以专业设置和管理自然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性,应该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本地区相关的行业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学校在考虑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面向市场人才需求,以市场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一组相关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
要对市场人才供求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所需岗位工作的技术人才数量,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专业,以社会需要为中心,按照市场人才需要确定相应的专业。
合理的设置专业应做到专业与社会职业相呼应,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对接,专业与就业岗位相挂钩。
青岛市于2004年确立大力发展“四大工业基地”,将家电电子、汽车车船舶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未来青岛经济发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
青职院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集中教学资源。
确定了与家电电子、物流、机械加工、现代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打造了会计电算化、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现代服务管理技术等一批能起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特色性原则
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信得过的人才产品”的声誉是学校的无形资产,办出有特色的专业是学校的关键。
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兴校、增强竞争力的关键。
学校的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聚而成,它体现在办学的指导思想、治校方略、人才培养模_式、教学过程等各个方面。
但专业始终是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
没有专业特色就没有学校的办学特色。
特色专业是学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证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在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强化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要与其他高职院校“错位”发展,更要重视弘扬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强化体现特色的品牌专业,围绕品牌专业设置新专业,构建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五)稳定性原则
学校开办专业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对专业设置的形成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良好秩序的有力保证。
如果专业数量增长过快。
变化过于频繁,缺乏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就不可能逐步发展所设专业,形成成熟专业、特色专业。
所以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考虑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
设置和调整专业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事先作好充分的调查研究。
确实有长远发展前途的专业,一经开办,就不能随意取消。
只有专业相对稳定,学校、行业或企业才有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备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专业才能不断积累办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出特色,才有可能成为长线专业、特色专
业。
(六)校企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深层次地有效地参与学校发展,包括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估、人才质量标准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等,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还可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并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青职院与当地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在专业设置方面,学院和企业、行业合作,共建专业和专业方向,与海尔集团共建了“海尔模具专业”、“商务管理(家电)专业”,与青啤集团合作设置了“市场营销(啤酒)_专业”,与成霖集团共建“成霖模具专业”、“成霖机电专业”,与青岛市服装行业协会合作设置了“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了双方共建集人才培养、培训、实训、技术攻关、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师资共享于一体的多功能横向联合体,校企共同受益。
“服装设计专业”把企业的加工生产车间引进学院,使学生在校内上岗训练,更直接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
学院成为海尔集团售后服务示范基地、家电维修技术攻关中心、培训教材产出中心、人才培养培训输出基地。
海尔集团还将新产品和新设备及时送进学院,为学院发展和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提升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灵活性原则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和开放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经济活动方式和手段不断变化,新兴的职业、岗位和谋生的手段层出不穷,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水准也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而发生变化。
高职院校就是要紧盯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
专业设置与调整除了要保持相对稳定,还应贯彻灵活性原则。
长线专业在稳定中灵活机动,主动适应,寻求不断发展。
短线专业强调其针对性,它的投入较少,总的办学成本低。
学校要注重运行机制的开放性,根据动态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用度。
青职院根据自己的办学优势,不断增强市场适用能力,强化办学特色。
例如在调整专业设置时,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从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建立“家电维修技术”方向,到开办“家电维修技术”专业,再到开办“商务管理(家电)”专业。
专业的每次调整均经过校企双方建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确立,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上实现了校企双方“嵌入式”教育的合作,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如果企业招收不到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毕业生囤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供需错位的矛盾就是人才培养规格不对路、不达标,不符合企业的需要,就是一种没有结果的培养。
(八)教育资源质量保证原则
在设置专业时,学校必须充分考虑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的优劣,即办学条件,再考虑办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要创办一个新专业,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资源作基础。
硬件是专业建设的物质条件,使专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_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经验,发挥自身优势,办好特色专业,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学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地上专业,或仅仅“充分利用”现有师资,这样不仅无法达到专业的基本条件要求,达不到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准,而且还会由于毕业生质量低劣而导致用人单位、学生及学生家长不满意,因而导致被市场淘汰。
(九)效益性原则
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按照市场原则运作,“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大都将学费作为其资金的主要来源。
政府财政支持也只是起辅助作用,此外也难以获得社会的财力帮助,所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必须遵循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指设置专业时要力求体现集约化,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追求资源共享,尽量使所设置专业相近,在已有的专业基础上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减少专业投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重视生源供给量和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确保专业在校生规模。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运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应重视产学结合,拓宽服务功能。
这样不仅可以使专业成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而且还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
青职院的家电维修专业、服装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针对性,依附专业分别建起了海尔集团家电维修服务中心、丽一时装有限公司等;物流管理专业引进青岛好利佳储运有限公司的业务和设备,合作建立了生产型的物流技术实训基地,不仅扩大了专业服务功能,而且还增强了专业建设的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析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李振江.青岛市高等职业教育宏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
[4]刘洪宇.推进高职院校教学创造的机制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6]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学相长[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摘自:
《青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高职 院校 专业 设置 原则 存在 问题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