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学.docx
- 文档编号:7954388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0.78KB
行政组织学.docx
《行政组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组织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组织学
行政组织学形成考核答案1
第1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
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
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2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
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3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
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4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
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
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
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
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
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5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
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
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
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
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第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8年3月。
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这次国务院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具体内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
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组建交通运输部。
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
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环境保护部。
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不再保留建设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行政组织学形考作业2答案(第一章~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功利性组织:
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
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础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即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
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比如组织目标、组织产品和服务的属性,组织内部的沟通网络及其过程,以及组织成员的教育背景等。
4、权力性影响力:
又称强制性影响,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
权力性影响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 C、孔茨 D、帕森斯
3、学者(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B、《组织管理战略》 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D)两方面的内容。
A、人的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个性心理特征
7、领导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领导者个人的品德修养和(A)
A、人格魅力 B、个人形象 C、个人履历 D、个性特征
8、(A)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A、选择方案 B、科学预测 C、调查研究 D、收集情报
9、群体凝聚力是一个(C)的概念。
A、褒义 B、贬义 C、中性 D、创造性
10、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C)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A、《管理心理学》 B、《人类动机的理论》 C、《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D、《组织与管理》
三、多项选择题:
1、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ABCD)
A、互利组织 B、服务组织 C、企业组织 D、公益组织
2、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ABCD)
A、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3、县级政府包括(ABCD)政府
A、自治县 B、市辖区 C、旗 D、自治旗
4、群体意识主要包括(ABC)
A、群体归属意识 B、群体认同意识 C、群体促进意识 D、群体抵触意识
5、美国学者西蒙认为构成权力的基础有(ABCD)
A、信仰的权威 B、认同的权威 C、制裁的权威 D、合法的权威
四、简答题:
1、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那些?
(P97)
答:
特别行政区长官行使的主要职权有:
(1)领导特别行政区政府;
(2)负责执行基本法和依照基本法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其他法律;(3)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签署立法会通过的财政预算案,将财政预算、决算报中央政府备案;(4)决定政府政策,发布行政命令;(5)提名并报请中央政府任命各司司长、各局局长、各处处长等主要官员;(6)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各级法院法官;(7)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公职人员;(8)执行中央政府就基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9)代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和其他事务;(10)批准向立法会提出有关财政收入或支出动议;(11)根据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考虑,决定政府官员或其他负责政府公务的人员是否向立法会作证或提供证据;(12)赦免或减轻刑事罪犯的刑罚;(13)处理请愿、申诉事项。
2、简述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P109)
答: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
这里的双因素就是指“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双因素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
更多考虑人的社会性、情感性、心理性需要,充分重视人的成就欲与事业心在调动工作积极性中的作用。
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这点将越来越重要。
要尽可能防止激励因素向保健因素的转化所导致的激励成本上升和激励手段减少。
五、论述题:
1、试论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P65)
答:
集权式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
(1)政令统一,不会出现政出多门,分歧互异现象。
(2)能统筹兼顾,集中人力、物力资源,实现管理效能。
(3)组织上下形成一个层级控制体系,指挥统一,命令易于贯彻执行。
集权式组织结构的缺点是:
(1)组织目标、规划与决策偏重整体划一,容易忽视下层利益,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收因地制宜之功效。
(2)下级机关没有决策权,一切秉承上级的意志而行事,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例行公事、消极处事的工作作风,容易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3)上下控制严密,容易形成公文旅行、推诿责任、贻误时机、缺乏效率的流弊。
(4)在集权制下,重内轻外,“能密不能疏”,“知控制而不知纵舍”,一方面容易导致个人专断、独裁、滥用权力、压制民主的弊端;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庸愚元能、分崩破碎、分裂割据等问题。
2、试分析如何实现组织决策的法制化?
(P165-167)
答:
所谓决策法制化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和约束决策主体的行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特别是通过法律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组织决策的民主权利,并使组织领导者的决策权力受到法律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
决策法制化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
第一,理顺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
特别是要理顺同级政权机关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这三个决策主体之间的关系。
理顺这三者的权限、范围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党组织对决策工作的领导,又要保证人大的最高决策权,以及保证和发挥政府在决策中的独立地位和作用。
具体措施有
(1)党政分开。
党的政治责任决定了其主张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行政组织行为的方向和准则,其领导方式直接影响着行政组织的管理方式。
因此,党组织要从过去集中国家一切权力的领导方式中跳出来,在保证大政方针领导的同时,不包揽、代替政府决策,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决策作用。
政府要在贯彻党的主张、意图的前提下,作出执行党的决策的具体执行性政策。
(2)理顺党委对决策的领导权与人大最高决策权的关系。
党委和人大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人大在决策时,要充分体现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意图与人民的意愿一致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团结和组织人民,为实现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
党委要支持人大充分行使决策权,要为人大提供政情民意,改善人大的决策环境,提高人大的决策水平。
(3)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相互关系。
要按照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与政府的职权范围,各司其职,各自决策;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对政府重大决策方案的审议与实施监督。
(4)人大在监督政府决策时,应切实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了解政府的实际工作情况,促使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第二,决策程序法制化。
决策程序法制化,就是将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程序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
旨在防止少数决策者草率行事、滥用职权,或有意把一些方案不经过审议而出台的行为。
决策过程中应加以规范的程序有:
(1)调查程序。
在决策前,决策系统应针对决策问题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了解问题性质;了解分析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实地调查,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反映,收集相应材料。
(2)方案设计程序。
在通过调查研究界定问题性质之后,提出决策目标,起草决策方案。
这个阶段是决策中最重要的实质性阶段。
要明确确立咨询制度,规定不经专家、学者咨询的决策方案不出台。
决策草案也要设计多个以便对比先优。
草案的内容应包括解决决策问题的指导思想、决策目标、实施范围和时限、实施手段等内容。
(3)可行性论证程序。
建立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度,规定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可行性论证。
不同政策问题应进行不同内容的可行性研究。
(4)社会交流程序。
社会交流程序就是决策系统在决策权过程中都要与社会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吸收社会代表参政议政,建立起决策系统与社会群体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决策目标、方案能广泛地集中民智,充分地反映民意。
(5)决策合法化程序。
决策合法化是一个优化决策、对决策行为实施法制监督的过程。
任何一项决策如果背离现行的政治法律结构,势必导致社会宏观管理与控制的无序与失调。
通过决策合法化主体对决策方案的审查、批准、通过、签署和颁布过程,使决策方案得以修正、丰富、补充,从而增强其科学性与权威性。
第三,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在我国当前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决策监控系统的作用十分重要。
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监控作用:
(1)发挥内外两大监控体系的作用。
由于各部门之间业务活动联系密切,相互比较了解,内部监控作用是比较有效的。
但由于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内部监控很难避免自我封闭,因此需要外部监控体系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
外部监控方式多样,有社会公众的来信来访、控告申诉、批评建议,代表的参政议政以及新闻监督等。
外部监控既是对决策者、执行者的工作监督,也是对他们伦理道德的监督,可有效地制止决策者、执行者利用职权侵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
(2)依法保护监控子系统成员的权利,既要保护他们批评、监督政务的权利,也要保护他们不要因为监督政务而受到打击、报复。
总之,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是现代决策的三个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基础,科学化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主导,而法制化则是现代化行政决策的保证。
行政组织学形考作业3答案
以组织结构的方式为标准对信息沟通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种方式。
一、请分别详细分析这三种组织沟通方式的优缺点。
P191
答:
下行沟通、上行沟通与平行沟通,是以组织结构的方式为标准对信息沟通的分类。
(一)下行沟通指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下行沟通的优点有:
(1)领导把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意图传递给下属,从而给下属指明工作的目标,明确其职责和权力;
(2)领导可以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要求传达给下属,与下属协商解决,可以增强下属的归属感;(3)下行沟通可以协调组织中各层次的活动,增进各层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了解。
下行沟通的缺点是由于信息是逐级传递的,所以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信息的搁置、误解、歪曲,从而影响沟通的效果。
而且长期使用下行沟通,一方面容易形成一种“权力气氛”,影响士气;另一方面会养成下级依赖上级,一切听从上级裁决的权威性人格,从而使下级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上行沟通是指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征求意见等。
上行沟通的优点是:
(1)下级和组织成员将自己的看法、意见向上级和领导反映,能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能够增强下级的参与感;
(2)上级和领导可以通过上行沟通了解下级和组织成员的状况、存在的问题等,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上行沟通所存在的问题是:
在上行沟通的过程中,下级因地位、职务的不同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和障碍;下级往往害怕领导打击报复、“穿小鞋”,致使下级不愿反映真实情况。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下行沟通尚可,而上行沟通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主要表现在:
管理层次过多,下级的意见不能及时反映到上面;上行沟通的渠道不顺畅,人民群众缺乏下情上达的机会与途径;领导作风不民主,存在压制下级意见、打击报复、官僚主义等恶习,致使人民群众敢怒而不敢言;下级和下属的权威性人格使其缺乏参与感,等等。
(三)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
指在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横向沟通的优点很多,主要有:
(1)办事程序和手续简便,节省工序和时间,办事效率高;
(2)可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协调,消除相互之间的冲突、扯皮,增进团结;(3)可以增进组织之间和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助,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克服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弊病。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政府行政组织体制中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部门林立、本位主义、相互扯皮、相互掣肘等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缺乏横向沟通和联系造成的,这也是我国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针对上述分析,结合你的工作实际,举实例具体分析这三种组织沟通方式是如何运行的?
在具体的组织沟通中,这三种组织沟通方式是如何互为补充并发挥优势的?
(可以举实例进行分析,也可以拟题写成一篇小论文。
字数不少于500字。
)以下是三篇论文范例,大家可摘抄其中的一个大标题的内容,有500字左右即可,注意互相叉开不要形成千人一文。
论文示范1:
做好项目沟通的方法
1、项目沟通方法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是通过项目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
它的优点是沟通效果好,有较强的约束力。
缺点是沟通速度慢。
(2)非正式沟通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这种沟通的优点是沟通方便,沟通速度快,且能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缺点是容易失真。
(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1)上行沟通。
上行沟通是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即自下而上的沟通。
(2)下行沟通。
下行沟通是指领导者对员工进行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
(3)平行沟通。
平行沟通是指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各部门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除其他因素外,部门之间互不通气是重要原因之一。
保证平行部门之间沟通渠道畅通,是减少部门之间冲突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1)单向沟通。
单向沟通是指发送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单向传递),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方式。
这种方式信息传递速度快,但准确性较差,有时还容易使接受者产生抗拒心理。
(2)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中,发送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位置不断交换,且发送者是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信息发出以后还需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时双方可进行多次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如交谈、协商等。
其优点是沟通信息准确性较高,接受者有反馈意见的机会,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增加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建立双方的感情。
4)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5)言语沟通和体语沟通
2.提高与改善项目沟通管理的方法
沟通的有效性,主要看发送者转交接受者态度的状态及其程度。
人际沟通是否成功,取决于领导者(发信者)所要向下级人员提供的信息与下级人员通过理解而获得的意义是否相一致。
为了增加沟通成功的可能性,必须保证领导者(发信者)提供的信息(下达的指令)与下级人员(接受者)对信息(指令)理解的最大限度的吻合性。
(一)改善有效沟通的方法
(1)重视双向沟通,双向沟通伴随反馈过程,使发送者可以及时了解到信息在实际中如何被理解,使受讯者能表达接受时的困难,从而得到帮助和解决。
(2)多种沟通渠道的利用,一个项目组织,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整体效应。
(3)正确运用文字语言。
(二)提高有效沟通的方法
(1)沟通前先澄清概念,经理人员事先要系统的思考、分析和明确沟通信息,并将接受者及可能受到该项沟通之影响者予以考虑。
(2)只沟通必要的信息。
(3)明确沟通的目的,经理人员必须弄清楚,作这个沟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要下级人员理解什么?
明确了沟通的目标,则沟通内容就容易规划了。
(4)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包括沟通的背景、社会环境、人的环境以及过去沟通的情况等,以便沟通的信息得以配合环境情况。
(5)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取得他人的意见。
(6)要使用精确的表达,要把经理人员的想法用语言和非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而且要使接收者从沟通的语言或非语言中得出所期望的理解。
(7)要进行信息的追踪和反馈,信息沟通后必须同时设法取得反馈,以弄清下属是否真正了解,是否愿意遵循,是否采取了相应的行动等。
(8)要言行一致的沟通。
(9)沟通时不仅要着眼于现在,还应该着眼于未来。
论文示范2: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沟通
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 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