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docx
- 文档编号:7953746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37.02KB
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docx
《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3课时学案
第3课时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
3.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4.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
(1)形成条件:
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
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
(3)六个风带
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现规律性的南北移动。
(2)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判断
1.全球气压带、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南北半球风带名称相同,风向也相同。
( × )
2.地球自转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
( × )
探究点 气压带和风带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
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
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称为“马纬度”。
(1)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
(2)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画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3)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形成三圈环流。
试把下图补充完整,并完成①~④题。
①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规律。
②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④气压带和降水有何关系?
(4)在下列四幅图中标注节气,并解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答案
(1)南北纬5°之间海区。
(2)
(3)
①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近地面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相遇,暖而轻的西风带爬升到冷而重的东风带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
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④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4)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的热量差异。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地面热量状况发生变化,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之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纬度
成因
气流方向
热力
性质
气
压
带
赤道低
气压带
(1个)
0°附近
热力原因:
终年受热,气流上升
上升
湿热
极地高
气压带
(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终年寒冷,气流下沉
下沉
冷干
副极地
低气压
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南北两股冷暖气流(极地东风和盛行西风)相遇在副极地地区形成极锋,暖空气上升
上升
冷湿
副热带
高气压
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地转偏向力迫使流向极地的高空气流在副热带下沉
下沉
干热
风
带
极地东风带(2个)
南北纬60°~90°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南北纬30°~60°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0°~30°
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
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干热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③,乙——④
C.甲——②,乙——④
D.甲——①,乙——③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信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西风带。
其中属于北半球的风带是①②,属于南半球的是③④。
第2题,甲、乙两风带属于南半球,分别是信风带和西风带。
(2018·长沙高一检测)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C 2.B
解析 根据地球呈顺时针的自转方向,可知该图所示为南半球部分区域。
C气压带位于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处风带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示意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该图所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乙盛行东北风,干燥
C.丙盛行东南风,干燥
D.丁盛行上升气流,湿润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丁所在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
5.图示季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长夜短
B.华盛顿昼短夜长
C.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D.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 3.C 4.B 5.B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为上升气流,湿热,A错;乙地为东南信风带,B错;丙地为东南信风带,干热,C正确;丁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D错。
第4题,丁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丁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较高,所以等温面也向高空凸起,因此B正确。
第5题,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至日,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
6.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A是______________带,B是______________带,
C是______________带,D是______________带。
(2)在B、D、F代表的风带内画出风向箭头。
(3)低纬环流在近地面包括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填字母),风带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在图中标注低纬环流的环流方向。
(4)在A、C、E、G四地中,属于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___,属于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
在图中标注分布地区的中心位置的纬度数。
答案
(1)赤道低气压 东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 盛行西风
(2)略。
(B为东北风,D为西南风,F为东北风)
(3)C A B 标注略。
(顺时针)
(4)A、E C、G 标注略。
(A→0° C→30°N E→60°N G→90°N)
(2018·北京高一检测)读“三圈环流图”,回答1~2题。
1.空气上升或流向较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
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
A.a、b、eB.b、c、d
C.a、d、eD.c、d、e
2.正确反映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a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d为西风带,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第2题,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两侧为西风带(西南风)和东北信风带(东北风)。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地区大气环流示意图”,甲和乙位于地面,丙和丁位于高空。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列是( )
A.乙甲丙丁B.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
4.M地的风向是( )
A.东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D.东南风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根据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可知四地气压是乙>甲>丙>丁。
第4题,M地位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所以M地为西南风。
(2018·哈尔滨考试)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压带或风带。
读图完成5~6题。
5.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6.关于①③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上升、冷湿
B.①带介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C.③带为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D.某地如果常年受③带控制,气候寒冷干燥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故为北半球冬季。
第6题,①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湿热;③为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2017·济南高一检测)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虽然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
据此完成7~8题。
7.常年影响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区的气压带、风带是( )
A.盛行西风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8.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强
B.长袍利于汗液大量散发
C.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灼伤皮肤
D.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多热带沙漠气候,是常年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的。
第8题,西亚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地面多沙漠,白色衣服对太阳辐射反射强、能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灼伤、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
(2018·福州高一月考)读“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盛行东南风
B.10°~20°盛行东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东北风
10.甲、乙两幅图反映的时间与P地季节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9月份、秋季
C.甲表示12月份、冬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图中纬度向北增大,为北半球,甲图中副热带高压带移到了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的气压带分布图。
此季节,0°~20°N被信风带控制,盛行东北风,A错误、B正确;20°N~30°N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C错误;30°N~40°N被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D错误。
第10题,由上题结论知甲图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分布图,表示12月份、冬季,C正确;乙图中副热带高压带移到了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的气压带分布图。
(2018·河南洛阳高一月考)下图为“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①处降水偏少的原因是( )
A.多上升气流
B.多下沉气流
C.多气旋控制
D.寒流影响
12.图中②处的盛行风向是( )
A.西北风B.西南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读图,根据图示的纬度,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图中①处对应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受其影响①处降水偏少,B对。
上升气流、气旋控制区是多雨区,A、C错。
寒流影响导致沙漠延伸到西海岸,不是降水量少的主要因素,D错。
第12题,读图,根据纬度,图中②处位于40°S~60°S之间,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范围内,盛行风向是西北风,A对。
13.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纬度为0°、30°、60°、90°的点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为________(上升、下沉)气流;B是_______风带,它是________环流圈的组成部分。
(3)D所在的风带若在南半球吹________风。
(4)在极点上空观察F风带,其风向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
答案
(1)A C E G
(2)上升 东北信 低纬
(3)西北 (4)顺
解析 由对流层的高度与近地面温度呈正相关可知,A处位于0°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气流以上升为主;B为东北信风带;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F为极地东风带;G为极地高气压带。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的大气环流状况,请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一般地,A地降水量比B地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C气流来自________________(气压带)。
该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情况怎样?
为什么?
(4)请说出A、B、C、D四处风向的差异。
答案
(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半球发生位移,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南半球,对于北半球来说,此时是冬季。
(2)多 A地气流由较低纬向较高纬流动,流动过程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而B地气流向低纬流动,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凝结,所以降水相对较少。
(3)副热带高气压带 降水少。
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冷凝。
(4)A是西南风,B是东北风,C是西北风,D是东南风。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向南半球发生位移,应为北半球的冬季。
第
(2)题,A地气流由较低纬向较高纬流动,有利于水汽凝结,降水较多。
第(3)题,C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冷凝,故降水少。
第(4)题,A为西南风,B为东北风,C为西北风,D为东南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第二 自然 地理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能量 交换 第一节 大气 状况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