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 文档编号:7953725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65.26KB
天津市南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天津市南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南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南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天津市南开中学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嘻!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殍殣(piáo jǐn):
饿死的人。
②募民存饷:
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③敖仓:
粮仓。
④晏然:
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
(1)A或许;有时。
B快乐;以…为乐。
C用来;因为。
D喜爱,爱好。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
应为;物:
外物。
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
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
流亡迁徙。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
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
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
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
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
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
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
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
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
须晴日(________) 竞折腰(________)
风骚(________) 窥谷忘反(________)
横柯上蔽(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甲)文从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乙)文描写山间风景使用的是多感官描写的方法,先从________的角度突出山势峭拔,继而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山中的________。
(4)甲乙两文写景目的都是为了抒情,分别写出两文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2)①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4)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须晴日:
等到天晴了。
“须”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等到,今义是必须。
竞折腰:
争着弯腰。
“折”是一词多义:
折断;弯曲;损失。
风骚:
文章辞藻。
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窥谷忘反:
望见这美丽的山谷忘记返回。
“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
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了天空。
“上”是词类活用,方位名词活用为状语,在上面。
(2)①望,望见。
惟,只。
余,剩下。
莽莽,白茫茫一片。
②则,就。
转,同“啭”,鸟鸣声。
不穷,穷尽。
绝,停止。
千和百都是虚指。
(3)①甲文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对秦皇汉武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议论。
所以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乙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是从视觉角度展现山的高大、连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从听觉角度展现山的生机和宁静。
抓住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各种声音在一起,此起彼伏,一种热闹的感觉,展现了生机。
(4)甲文:
上阕描写了北国壮阔的雪景,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下阕评论历史人物,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现了对当今革命者的赞美,表达了革命必将成功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乙文:
文章一段、二段从各种感官角度描写了水的清澈、湍急,山的高大、连绵、生机,表达了对山水等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一句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表露了作者宁可选择自然山水,也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表达了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
⑴等到;倾倒;文章辞藻;通“返”返回;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⑵①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⑶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视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
⑷甲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和赞颂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绪,考生要结合文章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
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乙】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④强饮三大白________
⑤客此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原文中________相映衬。
巧遇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请你写出两句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文抒发一下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绘西湖雪景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2)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
(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白:
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一词多义词,更:
还。
词类活用词,客:
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2)本题注意关键词: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
全白。
一:
全或都,一概。
莫:
不要。
更:
还。
痴似:
痴于,痴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
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句,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4)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故答案为:
⑴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⑵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⑷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
“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
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本题注意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⑷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
”
……
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
“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
“大变可得闻乎?
”曰:
“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
燕王曰:
“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
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
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闻之 闻:
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
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许:
答应
D. 王且何利 利:
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1)B
(2)C
(3)D
(4)①
(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
(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
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据此断句为: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故选C。
(3)D.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故选D。
(4)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给”,“去”意思是“离开”。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⑷①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B项中“愿”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望”的意思。
⑵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D项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而不是秦国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⑷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第①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第②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给”,“去”意思是“离开”,注意落实到位。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
“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
“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
”魏王说: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
“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
”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
“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
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
”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
“燕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南开 中学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练习 详细 答案 模拟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