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弥勒经疏.docx
- 文档编号:795197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0.71KB
三弥勒经疏.docx
《三弥勒经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弥勒经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弥勒经疏
三弥勒经疏
兴撰
弥勒上生经料简记
将释此经。
略以五门分别。
一者述教兴缘起。
二者广辨□□□。
□□□□□□。
□□□□□。
五者随文解释
所言□□□□□中有二。
一者略辨。
二者广辨。
言略辨者。
窃以法性致深。
体遍法界。
用周宇宙。
体遍法界。
故远近难量。
用周宇宙。
故空有岂测。
良真理同□□□□□。
而无所融智了真际。
无所照故无所不照。
无所融故无所不融。
无所不融故理事俱现一心之镜。
无所不照故镜智同潜一如之海。
是义至圣圆智方等究证。
是故弥勒大士位登妙觉。
迹垂娑婆。
位登妙觉。
故二障□暗映用四智镜。
迹垂娑婆。
□□□□□□□□□□□□□□□□□□□□□□□□德。
所以德高群魔自摧。
功大诸异学类兹伏。
是□□□□□路开涅槃门。
为息苦轮故近在兜率。
远临坏劫。
□□□□□□□□□□□□名□故说此经第二广辨者且□□□□□□□□□□□□□□敬心由□圣□妙□□□□□□□证净信故二为于正法生尊重心。
显已所闻令生信故。
三为欲□众放光召众睹相云集故。
四为欲叙事将说法时雨华动地故。
五为欲宣说真实义及多所作故。
真实义者。
即诸经中所有正宗。
称其机宜获利乐。
故名真实义。
义者义利也。
多所作者前真实义。
□□末代拯济无极故。
名多所作。
多所作者。
应为第六。
然而真实□。
□送□□机故。
合□一判也。
将此□相须诸大□□□终宣说因缘。
略为三义一神力所作。
即摄众尊诸□□二也。
二种智所作。
即能说者真实义二也。
三慈悲所作。
□多□□□也□此五相准者。
上生经备彼五相。
下生经无有摄众叙事二相。
□佛经唯有初后二相。
所以然者。
如来善权方便非□。
□□可□□异□□相虽然□□说□经所被□□□二种。
一者圣者。
二异生。
初复有二。
一为此方菩萨。
如经云如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
弥勒菩萨应时即得故。
二化他方菩萨。
如经云如来说兜率天十善报应。
十方菩萨得首楞严三昧法门。
后异生有三品。
谓上品修者。
或修观佛三昧。
或忏众罪。
□于□身。
得见弥勒。
□□优劣见形大小。
广如方等陀罗尼经及上生经说。
中品修者。
或修观佛三昧。
或修净业。
舍身之后。
生于彼天始□弥勒。
至不退转。
亦如上生经说。
下品修者。
修施戒等种□□发弘誓愿□□弥勒。
舍此身后。
随业受生。
乃至弥勒成道时。
得值弥勒。
三会蒙度。
是即如下生成佛二经说。
有说上生经为化中品。
余二经为化下品。
其上品者。
正是方等经所被机。
上□上生经□□上中二品。
若科为上品。
而不为上品。
□□便违上生经。
□云命终时弥勒放大人相光迎此人故。
故初□为胜问。
八相虽异。
但是弥勒一相续身。
身既不殊。
何须如来别说三经。
答良由众生机悟不同。
不同者何。
略有十四种。
一为诸众生未种善根故令种善根。
说上生经。
已种善根令得解脱故说余二经。
二为诸众生修成大因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说得小果故说余二经。
三为诸众生闻赞菩萨功德得益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闻赞成佛获益故说余二经。
四为诸众生□□种善根得益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久种善根得益故说余二经。
五为诸众生远见佛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近见佛故说余二经。
六为诸众生于兜率天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于阎浮提得益故说余二经。
七为诸众生闻□□□天宫祈生彼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见宝楼阁破坏得解无故说余二经。
八为诸众生见多佛身得益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见一佛身得益故说余二经。
九为诸众生于兜率天身得益故说上生经。
于阎浮提出家得益故说余二经。
十为诸众生闻释迦叹弥勒得益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闻弥勒叹释迦得益故说余二经。
十一为诸众生闻弥勒初一相得益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闻后七相得益故说余二经。
十二为诸众生应闻近执请说得益故说上生经。
为令众生应闻鹙马请说得益故说余二经。
十三为知上下生处依果胜降差别故说三经。
十四为知上下二正报因果等量异故说三经
第二教□体者。
有二。
初总辨宗体。
后别□□宗云总辨即二家说。
谓江南诸师多作是说。
约所诠义辨宗体。
云宗即体。
体即宗。
宗体无别故。
今唐世诸师云。
教名为经。
义名为宗。
故宗体不同。
此说各有得失。
谓若如初说者。
法义二无碍境。
应同故。
谓论云法无碍缘名等。
义无碍缘所诠故。
若如后说者。
契经体性。
应非义故。
若尔者便违论文及义故。
初义义中生解究竟门。
后义教义中令差别门故。
亦名共得。
然则今辨教宗体。
自有二门。
一教义别性。
即宗体不同。
谓教名体。
义名宗。
二文义同用门。
即宗体无异。
谓义亦教。
教以宗体无异故。
对法论云。
法所缘者。
谓名句文身。
宗即体故。
旧中□□云。
显体分即所诠十义体即宗以□□□云。
经体有二。
一文。
二义
次后别显经宗者。
三说。
一云此经以三昧为宗。
谓愿生兜率得见弥勒。
自非三昧不成就故。
一云不然。
若虽修定。
而若无观心。
都无所就。
故应说以观心为宗。
故经下文云。
若作是观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名为耶观。
又若不许。
便违题目云观义故。
一云。
前说皆未悉理。
谓定非欲界因故。
观非正所求故。
应说即以依正因果为宗。
后说为胜。
然此中三说。
一云。
唯以众生生天见圣因果为宗。
谓人生天。
天得不退转。
是经大意故。
一云。
正显弥勒生兜率令益众生。
乃见经本意故。
一云即以菩萨及众生依正因果为宗。
谓经云是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者。
即显菩萨因果也。
又下云佛诸弟子修行六□即生彼天者。
显众生因果。
然题目中观□众生因之。
生言表菩萨果者。
影略互显也。
上生经辨宗已意。
次辨二经宗者。
有二说。
一云广辨依正报及欲生修因。
以下生经为宗。
广显国土并佛神德及以众生见佛因缘。
成佛经为宗。
今云不然。
谓依正二报众生见佛二经皆同故。
应说二经皆以弥勒七相教化众生。
随其所应今得自弃之果为宗
第三经本单重者。
此中先辨单重。
后辨真伪。
言单重者。
上生经八纸者。
北凉阻渠舍安阳侯译。
下生经九纸者。
晋承圣三年罗什于豫章宝因寺译。
成佛经十七纸者。
西晋笠法护译。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下生经六纸。
然名弥勒受决。
又别人译名弥勒成时经。
然三纸。
词谓不备故存前本。
此云十七纸成佛经。
六□下生经。
三纸成时经者。
弘始四年译。
第二出宋录。
云十七纸成佛经六纸下生经。
三纸成时经。
同本异译。
然不言弘始经此十七纸六纸三纸者。
与法护译。
大同小异。
见二秦录。
长安释道标译。
成佛经是第三译也。
齐世江刻沙门道政。
更后复断首尾。
名成佛经。
又谓下生经。
而其经首有大智舍利弗也基师云。
下生经自有二本。
大即有如是我闻。
是晋时笠法护译。
小即有大智舍利弗。
是晋时罗什译也。
古云翻人有异。
基师云。
大即其三分。
然无序分者。
是略颂耳。
总而言。
初一即单本。
后二即重本。
谓下生经再译故。
成佛经三译故
后辨真伪者。
如是三经。
皆真而非伪。
此辨第三门已竟。
然今置因论生论更谈傍义。
问此三经为□乘摄。
为小乘教。
答有三解。
一云。
此三经皆出阿含故皆小乘摄。
若不尔。
便违具凡夫身未断诸漏等义故。
一云。
上生经大乘摄。
经云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故。
余二经皆小乘摄。
谓下生经从增一出。
成佛经从长阿含出。
文义浅薄得小果故。
一云。
前说皆未尽理。
三经皆有大小异故。
谓上生经中先说为跋陀婆罗文殊等。
亦得六时常说不退转行。
五百亿天人不退于无上觉故。
优波离身处下位。
所解局路。
以己所知作此问具凡夫身等。
下生经辨常等德。
辨常等义。
同大涅槃故。
又增一阿含经前秦建元年昙摩难提译。
下生经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必不可出之增一经故。
又大成佛经云。
三会说法皆得二乘果发无上正等觉心故。
故菩萨众略不列耳。
是故当知三经皆大乘理不疑。
问顿渐其义云何。
答二说。
一云上生经顿教摄。
以不思议诸陀罗尼首楞严定等。
非二乘所得故。
一云此经渐教摄。
以人天八部愿生彼天故。
今且后说为胜。
以诸比丘等皆蒙化益故。
余二经义亦可同也
第四释题目者。
此中三。
初通辨名。
次别释题名。
后总解题名。
此即初。
谓准经下文自有二名。
初名弥勒般涅槃经。
后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发菩提心经。
有说。
经首题名虽通二名皆不周悉。
何故。
虽题目中初名中弥勒菩萨之名。
而无般涅槃。
虽立后名中观兜率陀天。
而略发菩提心故。
有说。
初名即弥勒菩萨终没之名。
后名即弥勒菩萨生天之名。
是故今将彼第二之名。
以立经目。
所以然者。
经正体分中。
具辨弥勒人死生天。
其后分中具列二名故。
因和上云。
二解共不尽理。
谓经题目及品目未必佛说故。
故应说此经目有三名。
于前二经中。
加初题目故。
谓初一经家立后二乃如来说。
由此义故题目与后二名义不同也
第二别释题名者。
言佛说有唱能说主。
言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者。
表能观及所观。
谓物令修因故。
然言略故但言观耳。
言经者契经。
言佛者具在梵音可言佛陀。
此云觉者。
今此言佛者。
即应化两身言说者具言遮。
此反说。
谓文义能起。
此中有说。
如来慈悲本愿增上力。
闻者识上现文义相。
此文义虽亲依自善根力起。
而就强缘名为佛说。
有说。
闻者善根增上力故。
如来识上文义相生。
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
名为佛说。
今后说为胜。
谓佛果位备有色心德故。
故如来第八识上兜率依正因果文义相生。
故名佛说也。
观者具言阿耶罗。
此反观。
谓心勤彼妙界向趣故观也。
弥勒者亦名弥帝隶者。
古所传皆讹也。
今正梵音云梅怛利耶。
此云为慈。
慈有二义。
一从母慈故。
二据自慈故。
初慈即梅呾利尼。
梅呾利尼是女声。
谓从母姓慈故因名慈氏。
如贤愚经第六十云。
初生便有三十二相。
身紫金色。
姿容挺特。
辅相欢喜。
召相师。
相师既见貌转赞其善。
因欲立名。
问云生时之相矣。
文答云其母素性不调。
怀子以来。
慈矜苦厄。
相师占曰。
此儿者。
因立名。
名梅呾利耶。
后慈即梅呾利曳耶。
梅呾利是男声。
以自性修慈。
如经说。
佛云过去此赡部洲。
有大国王。
名达摩流波。
此云法爱。
尔时有佛。
号曰弗沙。
有一比丘。
入慈心三昧。
身相安静。
放光照耀。
王问。
此僧何定致此。
佛言。
入慈定。
王倍生欣跃。
云此慈定巍巍乃尔。
我当修习生生不绝。
彼时法爱王今慈氏。
谓从彼发意。
常号慈氏。
久习性成佛亦称弥勒。
弥勒波罗门种姓。
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
复婆须密经云。
阿罗弥勒。
此云慈氏。
语转异而义亦无违。
又解。
阿罗即阿逸多。
阿逸多是名。
弥勒是姓。
姓字俱唱故。
故不相违。
言菩萨者。
梵云菩提萨埵。
此云觉有情。
缘觉有情为境故有财释。
或能求大觉有情故依主释。
今云菩萨者语略也。
弥勒即菩萨故持业。
弥勒之菩萨故依主释。
言上生者。
升胜名上。
报起名生。
谓寄彼胜天诸报新起故。
是即八相中一相。
言兜率陀天者。
具言都史多提婆。
此云知足天。
亦名喜足天。
谓理有妙乐不沈不浮而生喜足故。
言经者。
具存素怛揽。
此云契经。
谓当于道理及合物机故。
当理贯穿所应说义。
合机故摄持所化有情。
是故亲光论云。
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有情故名契经。
总言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经。
故依主释也 后总解题名者。
略有五门。
一人法相对门。
谓佛及弥勒名人。
余名法故。
二教义相对门。
谓说及经名教。
余名义。
三心境相对门谓观名心。
余名境。
四依正相对门。
谓弥勒上生名正报。
兜率陀天名依报。
五通别相对门。
谓佛说经亦通余经。
故名通。
观弥勒等局在此经。
名别也
第五随文解释者。
总分为二。
初一经辨弥勒上天弘化利乐。
后二经辨弥勒下人弘化利乐。
补处菩萨现化。
虽有八相。
略言唯在人天善趣故。
故初辨上天利乐。
今此初经分段人不同。
或三分或四分或五分或六分或十八分。
多小任意。
故不可具录。
且依佛地论。
此经总为三分。
一教起因缘分。
谓总显已闻及教起时。
别显教主及教起处。
教所被机。
即是教起所因所缘故。
次圣教所说分。
谓正显圣教所说法门品类差别故。
后依教奉行分。
谓显彼时众闻佛圣教欢喜奉行事故。
初中二。
一证信序。
二发起序。
元晓师云。
经云于初夜分以下。
为发起序。
谓如来放光及化佛授记者。
即教起所因故。
基师云。
出广长舌相以下。
为发起序。
谓教所被机者。
即证信序故。
不尔违诸论六五句义故。
今还前说为好。
谓教所被机虽复证信。
而今此文在显相故。
故宜为发起。
若基师云。
依古解。
序分有六。
今依佛地论。
唯有五。
此亦不然。
放光雨华化佛授记。
定非通诸经故。
但佛地经显教处已。
即说被机故。
作此说耳。
不可引此例一切经。
此有五句。
应说此经序分中有四。
除教所被机故
云如是者。
传佛教者言。
如是事我昔曾闻。
是故应生信。
此中有四。
一依譬喻。
二依教诲。
三依问答。
四依许可。
言譬喻者。
如是所传所闻法。
如佛所说。
定无有异。
为利乐方便因。
言依教诲者。
如是语。
远即佛教诲。
近即传法者教诲。
言依问答者。
谓有人问言汝所说昔定闻邪。
是故答言如是我闻。
依许可者。
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云。
如汝所闻当如是说。
故传法者便许可言如我所闻当说也。
此中。
一经云唯依许可。
一云唯依问答。
如实义者。
经云如是通依四义。
义准可解也
言我闻者。
传法菩萨。
自指己身。
言如是法亲从佛闻。
故名我闻也。
我谓诸蕴世俗假者。
闻谓耳根发识理受。
摄别就总。
故说我闻。
问诸说法本愿除我执。
何故不称无我闻。
答四义但称我所闻。
一云言说易故。
谓若言无我。
不解表谁故。
二顺世间故。
谓如来言说无非。
众生共立量故。
三除无我怖。
谓若言无我者。
为谁修学故。
四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故。
若言无我。
即不能表此差别故。
问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乃言我闻。
答有三义。
一亦不乖俗。
谓西域言泛皆称我。
宗虽显真。
说不离俗。
理虽显妙。
而言不离粗者。
欲显真谛不离俗故。
二我者即主宰自在义。
庆喜多闻。
持其所闻。
各备文义。
并持三藏。
教自在故。
若称名字。
虽顺正理。
无于诸法得自在义故。
三我者亲义。
谓世间共言我见闻故。
由此三义故。
但言我闻。
而非称庆喜。
问庆喜于时亦见觉知如来所说。
何故不言我见觉知。
答亦有三义。
一欲证理必先闻故。
二此界以声作佛事故。
三希证菩提必重心闻故。
总云传法者众生令恭敬信受故。
如是法我从佛闻。
文义决定。
无所增减故。
故如是我闻也
经曰一时者。
第二教起时。
论云。
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
谓色心等诸法上假立。
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此中有二义。
一道理时。
谓诸说听徒现在五蕴诸行中。
有酬前引后义故。
假立三世。
总名一时。
二唯识时。
谓说听徒心识上反作三世时。
问时既别。
何故不说四时六时等。
答日夜时分诸方不定故。
谓经于诸方令流通故。
故分说多时。
问何不别说成道竟后若干时节。
答虽随化相可说。
而然凡圣所见解浅深不同故。
近远不同。
不得定说。
问处有净秽别。
随机定说者。
亦可时凡圣所解。
何容不定说。
答处净秽定可知。
然而时有长短不定故不可准。
谓随利钝长时短时不定故。
庆喜既佛成道夜生。
后三十年方传者入。
而一切经皆云一时者。
传者入时由请更为说故。
无非一时失。
问更说时说一句耶说多门。
答说一句。
而耳根得自在故。
闻一句而即解无量义。
广如报恩经
经曰佛者。
第三别显教主。
梵音云佛陀。
此云觉者。
谓具得二智。
永断二障。
于诸境界自开悟故。
佛地论云。
梵云薄伽梵。
谓以此一名总表众德故
经曰在舍卫国以下。
第四教起处也。
真谛云。
昔有兄弟二人。
一名舍婆。
二名婆提。
于此山修道得果。
城国名舍婆提。
今云梵音室罗筏悉底。
即中印度境憍萨罗国之都城。
为别南憍萨罗故。
以都城为国名。
此云丰德城。
具四德故。
谓一具财物。
二妙欲境。
三饶多闻。
四丰解脱故。
昔云闻物国。
皆讹也。
此即表弥勒出生德。
谓财物欲境即世间德。
多闻解脱即出世德。
只者即太子号。
谓梵云誓多此云胜林。
谓太子生时。
邻国怨至。
战而得胜。
故因为号。
树者显臣名。
谓梵言苏达多长者。
此云善施。
以善施仁。
宜济贫乏。
哀恤孤老。
时美其德。
号给孤独。
古云祇树者讹也。
其国王古云婆斯匿者讹。
今梵云钵剌犀那博恃王此云胜军。
之园亦名精舍。
振旦名寺。
释论云。
舍卫国在恒河南岸。
去河五里。
有给孤独园。
此即表弥勒自利利他德。
谓胜林况自利。
以智慧摧魔故。
独园嘱利他。
以慈救物故。
言在者。
灯论云有二种。
一心所在。
二身所在。
身所在如竹林精舍灵鹫山等。
其心所在者有六。
一梵住。
住四等故。
二天住。
住四禅故。
三圣住。
住神通故。
四寿命住。
住五分法身故。
五威仪住。
住四威仪心故。
六大住。
住第一义空理故。
此六即是境界住。
佛所独住。
不得言佛与诸比丘住。
若身住。
即是依止住。
得有佛与比丘住
经曰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以下。
第二发起序。
此中二。
初现相召众。
后宣法获利。
初中亦二。
初现相召众。
后睹相众集。
初中三。
初放光召。
次雨华召。
后授记召。
是初。
问涅槃经云晨朝。
法华经云白日。
般若经云日午。
此经云初夜何义。
答释迦出五浊世故。
所化有情类重。
是故□未度者甚愚痴多。
故更初夜后照。
又解明日没入间亦初夜。
是喻释迦既入涅槃弥勒垂迹时。
举者遍也。
谓身中遍。
放光者显佛慈悲普济故。
光色者。
法华经白色。
涅槃经四色。
此经上文百亿色。
今此云金色者。
宝中显可重义。
谓末代生益第一宝故。
有说园舍与前园无别。
今云园。
即只桓精舍。
舍即长者舍宅
经曰有金色光以下。
第二雨华召。
谓佛慈如云。
荫四生故。
故雨华也。
问何故园为须达。
照国以云。
答园者遮周义故。
故喻七匝。
破七非令得七觉分故。
故狭。
国广有缘皆被。
故云为喻。
问后二经不召众。
何故此经召众。
答今云如来说法必有显相召众。
然结集者。
或有或无耳。
莲华者。
莲华有五德。
一能掩。
喻灭众罪。
二能生果。
喻闻此经见弥勒佛得道果。
三香气远闻。
喻学此经见佛英声远振故。
四能出水。
喻闻此经者出生死海故。
五能开敷喻今佛敷后佛妙义故。
前四德表众生修行得益。
后一德表弥勒因满得种智果。
妙义者种智故
经曰其光明中以下。
第三授记召。
此中二。
初授记主。
后正授记可准。
大化佛者。
为显弥勒上生事诱了非真故。
故云化佛。
而诸佛神变难思。
故云大也
经曰皆唱是言至楼至。
此文略作六门。
一劫量长短。
二佛数多小。
三发心先后。
四修行次超。
五证果权实。
六还释本文。
言劫量长短者。
昔云六十四劫名为贤劫。
以火水等六十四数名最大劫。
故后诸师多作此说以佛为贤劫量。
谓千佛具出为贤劫量。
诸佛出生无决定故奘师云。
二十住劫名为贤劫。
印度诸师皆作此说。
更无诤论。
然智度论第九卷云。
前九十劫有三佛出世。
谓初劫毗婆尸佛出。
第三十二劫二佛出。
一名尸弃。
二名鞞怒婆附。
第九十一劫千佛出。
谓劫初四佛出。
一名迦罗鸠[口*食]陀。
二名迦那含牟尼。
三名迦叶。
四名释迦牟尼。
及世施设。
说二十住中前五劫后十劫佛不出。
唯中间五劫佛出者。
皆据随转理门说。
既据不同。
故不相违。
不尔便违智度论云。
无量岁时有佛出世。
名阿弥陀。
又婆罗门传云。
此今此中劫虽小乘宗名第九劫。
而依大乘有二十住劫中初故。
故今大乘云。
拘留孙等四佛皆出初劫。
所余诸佛出后十九劫。
又瑜伽论云。
初后二劫。
亦增减故。
故知非唯减时佛出。
增时佛出亦无违义。
由此义故。
前十劫出九百九十九佛。
后十劫独出楼至佛。
若作此解。
善顺金刚力士经云。
楼至最后成佛而寿半劫。
与九百九十九佛所度这等无有差别。
三说中后解为胜。
不尔如何智度论云。
净居天子见劫成时莲华。
而知贤劫有千佛。
又菩萨处胎经云。
梵王过贤劫已。
其命乃尽。
此贤劫既二十中劫。
应例过未二劫。
亦二十中劫。
此即应说成二十劫。
名庄严劫坏。
二十劫名星宿劫。
谓成坏时既有众生佛可教化故第二佛出生多小者。
贤劫佛出诸教不同。
谓贤愚经云。
过去久远时有佛号无量精进。
时有国王名华德。
其王有千子。
即是贤劫中千佛也。
金刚力士经云。
昔有转轮王。
王有千子。
各发菩提心愿求作佛。
解云。
是盖华德王也。
药上药王经亦同此说。
悲华经云。
半贤劫中一千四菩萨成无上觉。
楼至如来后劫说法度人。
是故彼经第六卷云。
宝海梵志白宝藏佛言。
未来世贤劫中有几佛出世。
佛云。
半贤劫有千四佛出世也。
宝海白言世尊。
贤劫诸佛般涅槃已。
最后妙音龙成无上觉。
名那罗延缘药。
于半劫出生。
诸佛般涅槃。
正法已灭。
然后我当成无上觉。
如千四佛所得寿命。
声闻弟子亦复如是。
等无差别。
设我般涅槃后。
正法贤劫一时灭尽矣。
宝藏佛言。
汝于来世。
过一恒河沙等无数劫。
入第二恒河沙无数劫。
后分贤劫一千四佛成无上觉。
汝当得奉施饮食。
成无上觉。
号楼至。
寿命半劫。
声闻弟子与千四佛无差别。
解云。
以此文证。
明知贤劫有千五佛。
问何故余经多说贤劫千佛。
而悲华经说千五佛。
答有说见机不同。
有说。
余经曰千佛者就大数。
如妙高山量。
今云。
理实贤劫有千五佛。
而前三经谈发心同时次第成佛故。
唯千佛耳。
谓金对力士经。
千子各发心故。
问贤愚经云。
从迦诺加忖陀佛。
至第九百九十九佛。
共生一大劫。
第千楼至佛独出一劫。
又楼炭经亦尔。
彼经云一大劫。
以何为量。
答有说八十劫为一大劫。
谓成空四十劫佛不出。
而相从名一劫。
问所以得知坏劫佛出答悲华经云。
楼至佛般涅槃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
既言正法贤劫一时灭。
故知坏劫佛出。
有说不然。
诸论劫减时佛出故。
成坏二劫皆无减位。
故应说住二十劫名一大劫。
有说亦然。
谓若言减时佛出论为证者。
既彼论减百年后佛不出。
若尔楼至佛二十劫住。
应说九百九十九佛住世时量等彼增减为一劫半劫量。
是故楼至亦半劫。
以等诸佛寿故。
问何得知诸佛出世唯半劫量。
答虽定文无。
而例唯应然。
又解。
前诸佛出初十劫。
最后楼至出第十一劫。
至后九劫皆是楼至遗法所被。
若作是说。
十劫名一劫。
对此后十劫且说半劫。
义亦无失
第三发心先后者。
问释迦与弥勒谁先发心耶。
答弥勒先释迦后。
是故佛藏经云。
弥勒发心四十劫已释迦乃发心。
又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云。
弥勒发意先我前四十二劫。
我其后发道意。
于此贤劫。
以大精进超越九劫成正觉。
又佛本行经言。
昔有如来。
号曰善思。
弥勒菩萨于彼佛所。
最初发心。
弥勒菩萨在于我前。
四十余劫。
发菩提心。
然后我发道心。
昔有佛名示海幢如来。
我于彼佛国作论王。
名曰牢山。
初发心。
是等诸经。
皆弥勒先发心。
释迦后发心。
问若尔何故智度论佛叹精进云。
释迦牟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
同时发心。
释迦牟尼精进力超越九劫。
答此二菩萨发心有二。
一者决定。
二者不决定。
不决定者。
同时发心。
若决定心自有前后。
若尽道理论。
应作是说。
弥勒菩萨发决定心。
四十余劫。
然后释迦乃发决定心。
然精进力故。
超四十余劫。
同在一劫。
先证菩提。
是故十住毗婆娑云。
或有先发不同心后发决定心。
如释迦菩萨等。
此即释迦菩萨。
因释迦佛发决定心。
弥勒菩萨。
因弥勒佛发决定心。
问释迦菩萨。
因释迦佛发心不疑。
何以故得弥勒发心因弥勒佛。
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云。
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
一时佛与千二百五十比丘。
经行林中。
弥勒菩萨。
金色相好。
放银光明。
黄金挍饰。
如白银山。
来至佛所。
结发梵志五百人等。
遥见弥勒。
五体投地。
白佛请问。
弥勒光明乃与佛等。
于何佛所。
初发道心。
佛告梵志。
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时有世界。
名胜华敷。
佛号弥勒。
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
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
生诘难而不能屈伏。
便发信心。
而发愿言。
愿持彼佛所说经。
必得成佛。
号曰弥勒。
尔时梵志入山谷。
满八千岁。
乞食诵经。
时灾星横流。
洪水不止。
不得乞食七日。
时彼林中。
有五百白菟。
有一菟王母子。
见仙无食。
而作是言。
仙人为法不食多日。
法山将崩。
法海将竭。
我今为法不应惜命。
便告诸菟。
诸行无常。
众生爱身。
未曾为法。
而说颂曰
若有畜生类 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 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 生处常值佛
信法不疑惑 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无上乐
告诸菟言。
我今以身欲供养法。
汝等随喜。
我从多劫。
三毒所使。
为鸟兽形虚受生死。
语其子言。
汝可随意求觅水草。
然正念三宝。
子闻母告。
白母言。
若为法供养者。
我亦愿乐随母火中入矣。
菩萨舍身时。
天地振动。
天雨华。
持用供养。
肉熟后。
诸树神白仙人言。
菟王母子。
为供法故身投火中。
今肉已熟。
汝必可食。
仙闻神语。
悲不能对。
而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悲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作此语已。
自投火坑。
与菟并命。
地动天振。
神力故树放光。
金色白光曜照千国土。
众生见光寻来至。
见仙与菟俱火中死。
及得所说偈并佛经已。
持还上王。
王宣令皆发大菩提心。
佛告梵志。
时菟王者今我身是。
其菟儿者罗睺罗是。
诵经仙人今弥勒是。
五百菟者大迦叶等五百人是。
山树神者舍利弗目连等二百五十人是。
时千国王者今跋陀波罗等千菩萨是。
彼国众生得闻经者。
贤劫佛所得道者是。
以此定知。
初逢弥勒佛。
发决定心。
故名弥勒。
然贤愚经约后位故。
说弗沙佛时也
第四修行次超者。
问弥勒先发心。
释迦后发心者。
何故成佛时释迦先成。
答经论不明故相传不定。
基师云。
释迦四十余劫以后乃发心。
然佛本行经第三卷发心供养品云。
昔有佛出号曰弗沙。
我见彼佛。
心生欢喜。
合十指掌。
翘于一足。
七日七夜赞叹彼佛。
佛云是人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
见真理佛云。
是人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
毗婆尸佛言。
是人过九十劫当得作佛。
佛地论第七卷言。
事弗沙佛。
翘足而叹。
故超九劫。
涅槃经云。
雪山菩萨为半偈舍身超十二劫。
金光明经云。
萨埵王子投身时超十一劫。
又摩纳仙人布发时超八劫。
如是等诸超中。
若超九劫者。
百劫修相好业时。
所余超者。
皆三僧祇内随应超。
若不尔何位更得说超。
秦师云。
值弗沙佛。
七日七夜叹。
超九劫者。
第三僧祇欲满时。
其相好业。
唯迳九十一劫得成满。
是故诸所处超劫者。
皆三大阿僧祇内。
总前后超。
超四十劫。
成果时。
与弥勒佛。
同在一劫。
问何得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后。
答准佛本行经云。
弗沙佛后有四大劫。
初一大劫唯有弗沙佛。
与释迦记当来九十四劫作佛。
次大劫唯有见真理佛。
记言汝当来九十三劫作佛。
最后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