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外国语学校历史必修三专题.docx
- 文档编号:794867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86
- 大小:618.48KB
洛阳外国语学校历史必修三专题.docx
《洛阳外国语学校历史必修三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外国语学校历史必修三专题.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洛阳外国语学校历史必修三专题
专题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关键词“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军事力量予以清除”“商人和学者……多余”等可知是法家学派。
2.(2011·桂林中学模拟)墨子曾批评说:
“今王公大臣……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则不知使能以治之。
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
”为改变这一状况,墨子主张( )A.“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B.“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C.“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
D.“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内容可知墨子反对没有才能的人“无故富贵”,B项叙述与题意相符合。
3.(2011·青岛二模)《老子》中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
“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人亦大”“人为贵”“夫民,神之主也……天必从之”“关乎人文”,由此可知A项正确。
4.(2011·济南)“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答案】 B
【解析】 论述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题干中信息“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5.(2011·潍坊)西周学校的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
这反映了西周( )
A.形成了尊师的社会风气
B.保证了教育的优先发展
C.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反映了西周确立了政治和教育合一的官学体系。
6.(2011·扬州)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的学说,排除A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是宋明理学,排除B项;提出了“为政以德”观点的是孔子,排除C项。
7.(2011·安徽联考)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材料中解决外来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正反映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本题选A项。
其他B、C、D三项与教育公平主张无关。
8.(2011·铁岭联考)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
“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在战国时期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是孟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9.(2011·厦门质检)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
这种现象开始于( )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答案】 B
【解析】 “奉天承运”、“替天行道”体现了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10.(2011·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汉书·武帝本纪》记载:
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天赋人权 B.皇权至上 C.君权神授 D.天人合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明显是臣下装神弄鬼,造假讨好皇帝。
山鸣谷应,天子万年,形象化地演绎了专制君主无限膨胀的自我尊崇心态。
实质是宣扬君权神授。
11.(2011·威海)“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强调要孝敬父母,这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注重灌输儒家伦理思想。
12.(2011·威海)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科任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
甲:
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
乙:
英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丙:
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
丁:
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墨家提倡节用,这与英语老师着装时髦不符,故选B项。
13.(2011·烟台)小明在读一本书时,看到有这样一句话“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说这句话的人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良知”,这体现了心学家王阳明的观点。
14.(2011·威海)温家宝总理最近收到友人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他亲笔回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
你觉得温总理不能从这套书里读到的内容是( )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气者,理之依也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 B
【解析】 “气者,理之依也”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夫之的观点。
15.(2011·威海)《清史稿·列女传》记载:
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答案】 C
【解析】 古代妇女守节的观念与程朱理学思想息息相关。
16.(2011·淄博)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
“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答案】 D
【解析】 贾宝玉的话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这与李贽的观点一致。
17.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9月23日在出席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讲话,提出了要“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
胡锦涛的这一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思想( )
A.孔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 A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谐”。
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因此答案为A。
18.“‘孔子’象征着什么?
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
”曲阜市世界遗产监测办公室副主任刘海霞说,“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因为孔子思想实在是博大精深。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能力。
A项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B项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D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均属于孔子思想中的精华。
而C项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
故选C。
19.2009年海峡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下图),是建国60年来两岸最大规模的祭孔集会。
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招收学生不分贫富贵贱,这体现了孔子“教育公平”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体现的是孔子教与学方法的思想。
2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因而是“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因而是“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儒家主张“仁”,且重视现世事功。
故本题选D项。
21.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据上述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答案】 D
2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反映了董仲舒哪一思想主张( )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无为而治”
【答案】 B
【解析】 董仲舒在这句话中把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和自然现象联系了起来,是一种“天人感应”的思想。
23.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
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A.①黄宗羲 ②荀子 ③董仲舒 ④朱熹
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黄宗羲④朱熹
C.①朱熹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黄宗羲
D.①董仲舒②黄宗羲③荀子④朱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思想言论的识记能力。
①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体现了荀子的思想;③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④体现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
2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上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答案】 C
【解析】 商鞅是战国人,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确立的历史时期。
当时新兴的封建制度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则是补充;而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此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尽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品经济已比较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经济主张的不同。
25.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明末清初的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批判和继承,是对儒学的反思,其实质是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8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4分,共计50分)
26.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
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
“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
……“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
……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
“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
“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
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2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2分)
【答案】
(1)反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
进一步说明: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2)历史影响:
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
现实意义:
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7.(2011·嘉兴一测)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儒学……强调集体高于个人,权威高于自由,责任大于权利。
……维护秩序和尊重统治者是其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儒家社会和受儒家影响的社会并不欢迎民主。
——萨缪尔·亨廷顿
材料二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声气相通、人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才是英吉利真正的力量所在……我的观察是,英吉利的日常政治生活事实上实现了我国传统的三代政治理念。
——王韬
材料三 中国古昔……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
——孙中山
材料四 如果问儒家文化里面主要有什么东西,在今天和未来的世界文明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我刚才就简单地提出了四点:
第一,儒家文化中的平等思想;第二,儒家文化中的世界性和共通性;第三,儒家文化中对差异的尊重;第四,儒家文化中的“学”的重要地位。
——-罗多弼《儒家文化与世界文明》
(1)材料一是如何理解中国传统儒学的?
(3分)
(2)材料二、三共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4分)
(3)材料四中作者强调的儒家文化对现实作用的依据是什么?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命制一个合适的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2分)
【答案】
(1)传统儒学重集体、秩序而轻视个人权利和价值,排斥民主政治。
(言之成理即可)
(2)核心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浓厚的民主、民权色彩。
目的:
为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寻找历史的依据。
(3)儒家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大一统”理念;主张中庸和“和而不同”;强调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4)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的结合等。
(答出其中一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28.(2011·潍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材料二 “今后学者有所统一。
为群儒首。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据记载: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四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中国古代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分)并指出他们的主要内容。
(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对儒学有何发展。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历史趋势?
(2分)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4)材料四中朱熹提出该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分)
【答案】
(1)核心:
“仁”和“礼”。
内容:
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发展: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主张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
(3)趋势:
随着儒、佛、道教的相互影响和发展,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潮流。
影响:
儒学吸收佛、道中的内容,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理学。
(4)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29.儒家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
孔子、孟子、朱熹在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传统儒家文化发迹于齐鲁,并为齐鲁厚土灌进不绝的灵性和神秀之气,“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东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自诸候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材料三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五上》
材料四 2006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
孔子标准像的发布引发了社会各界争议,有人不满,将这种行为称作是“文化暴力”,而有人认为,这个“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材料五 朱熹认为:
“货财亦是人家为生之道,似不可阙。
但当营而营,当取而取,便是义。
若出于诡计左道,不当营而营,不当取而取,便是利。
”
——陈淳《北溪字义·义利》
请回答:
(1)为什么儒家思想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分)
(2)材料二、三中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4分)
(3)依据材料请你谈谈持这两种观点的各自理由。
(3分)
(4)据材料五,朱熹怎样认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应该怎样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3分)
【答案】
(1)原因:
儒家思想关于“仁”的学说等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一些儒家学者如董仲舒等不断对其进行改造,使儒家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如汉武帝等对儒家思想的大力提倡。
(2)政治:
诸候争霸,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经济:
封建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
(3)赞同的理由:
解决了长期以来孔子形象不统一的问题;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对儒家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反对的理由:
古代没有照相技术,任何一个版本的“孔子”画像都是后人勾画出来的,因此孔子标准像版本也不可能是“标准”,这样做只能说是一种“文化暴力行为”。
(言之有理即可)
(4)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
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处理功利和道德的关系时,始终把道德价值原则摆在首位。
专题二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2011·黑龙江五校)《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的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
A.蔺相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洛阳 外国语学校 历史 必修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