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xx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docx
- 文档编号:794694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08KB
从xx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docx
《从xx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xx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xx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
从xx年高考作文看当前中学历史教育
【内容提要】 本文从xx年高考作文“历史版”的理论假设出发,对当前中学历史教育进行思考并发问,从问题的内涵──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共性,到问题的外延──历史和文学的互文性,进行深刻论证,由此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并且结合xx年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从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加强心态史学的研究”、“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作一些实践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高考作文 人文主义 历史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xx年语文高考刚结束,各类版本的同题作文便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有“金庸版”的,有“网络版”的,有“零分版”的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是纵观各家作文题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内涵,无非有这么几大类:
有关于“人生”的话题的,如浙江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如江苏的“人与路”,如重庆的“走与停”,如上海的“我想握着你的手”,如天津的“愿景”,如辽宁的“肩膀”;有关于“阅读”的话题的,如安徽的“读人生,读父母”,如全国卷的“书”,如全国卷的“读书现状透视”;有关于思维的话题的,如福建的“创新思维”,如湖北的带“三”字成语的启示,如四川的“问”,如湖南的“谈意气”;有关于寓言哲理话题的,如陕西的“鹰、乌鸦及人类性格的分析”,如广东的“雕刻心中的天使”,如山东的“对宇宙的观察及对人类社会的启示”。
无论是阅读、人生,还是哲理、思维,从出题的思路和精神走向看,今年的命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以往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感悟,更注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更注重心灵深处的交汇,更注重思想火花的碰撞。
总之,今年的作文更崇尚人文,更关注生命,更关爱生活,更追求和谐。
笔者是教中学历史的,既然高考作文人文的分量那么重,来一个“历史版”的又如何呢?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
中学历史教育在培养中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拥有丰富深远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有两个设想,如果高考作文是“历史版”的,首先,从语文写作的操作层面看,我们的学生该怎么拿所学的历史去尝试?
其次,从语文写作的思想内涵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又该如何去面对?
历史教育的人文性、道德性、审美性、情感性、世俗性如何对语文写作产生影响并使其得到帮助或者惠泽?
笔者结合对xx年高考作文的一点粗浅认识和历史教育实践,谈谈本人对当前中学历史教育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不是为了凑热闹而炮制所谓的“版本说”。
因为如王安石所言,“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不光语文教学要“跳出来”,作文教学要“跳出来”,历史教学更要“跳出来”,无论是学科渗透还是资源整合,无论是语文教育的思想深度还是历史教育的思想厚度,都有鉴于此。
二、提出的理由
1、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共性
只要稍稍提炼一下xx年高考作文的精神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人十分注重考查考生对人和世界的价值理性判断能力。
而同样作为人文学科中起引领作用的历史,其与文学、哲学在价值的理性判断上所发生的效能是相互影响、渗透而有着明显差异的。
如果说,哲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思辨逻辑,文学能够提供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那么,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
所以,广大青年一代的考生既能从文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活动作出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和判断,也能从历史的角度对人类价值理性的缺失进行历史经验教训的提炼和吸取。
由此反推,我们能够体会到今年高考作文的考官们命题思路之精要、眼光之准确。
而今年的考生能否经得起考验,将取决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决定于人类是否足够重视人文建设、人文发展的意义,继承与发扬历史上时代转换时人文启蒙的传统,努力发展直接承担提高人类人文素质的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全面推进人类认知方式的变革、人性的陶冶与人格的锻铸、美的开发、创作及批评的实践”。
基于此理念,历史教育和语言文学的教育都承载着人文主义教育的重任,而且在此基础上,更加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实践。
基于此理念,我们的历史教育应是借助丰厚的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以最终实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促进人的生命质量不断获得发展为终极目标的。
2、历史和文学的互文性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认为,学科性质属于人文领域的历史,在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之中,也处于中庸的状态,前进一步是哲学,后退一步是文学。
他还举例说道,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是哲学而不是历史,只是以历史说事;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也近似哲学,以文明形态的变迁来说明其哲学观点。
这就是“前进一步是哲学”。
《三国志》是历史,《三国演义》就是文学了。
关云长走麦城是历史,华佗为其刮骨疗毒则是文学。
岳飞抗金是历史,岳母刺字就是文学了。
这就是“后退一步是文学”。
因为历史有着相当丰富的素材和十分深厚的资源,有时如果平凡的日常生活提炼不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作家就得向历史去寻找和索取。
四大古典小说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就以历史为题材。
反之,如果一段历史没有英雄豪杰,没有奇闻逸事,那就没有写头也没有看头。
所以,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都强调文学与历史是相通的。
历史的真实不仅取决于历史史实的真实,更取决于作家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
同样道理,作家的历史观将对其作品发生作用并产生影响。
所以新历史主义者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
作为一种话语或文本的历史,恰恰具有这种叙述性。
而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把事件变成故事,这正是文学叙述的力量的表现。
历史叙述也是如此,它不仅记录事件本身,而且“制造”了此事件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建构出一种历史故事,并赋予这个故事以社会意义。
今年的高考作文如果是“历史版”的话,就需要青年一代的考生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较强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挖掘能力,对这种“社会意义”进行文学文本的诠释和演绎,从而概括出人类社会最需要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海登?
怀特所说,历史只“是以叙事散文话语为形式的语言结构”。
在历史中,意义来自哪里,是材料自己,是文本自身,还是隐含在材料与文本的语言之中,以及历史学家的主体对语言的配置之中。
显然,当代历史学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只能是后者。
并且只有在后者之中,我们才能找寻到历史的意义。
如果我们将考察的视野转移到古代的中国的话,在司马迁的《史记》那里,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历史学家的语言运用与历史叙述相结合的良好典范,太史公对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至今仍然让人赞叹。
基于这样的认识,高考作文的“历史版”才有其理论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历史教学才可能“跳出来”,我们的历史教育才可能“跳出来”。
三、几点思考
既然从理性的论证来说,高考作文的“历史版”是行得通的,那么我们的历史教育应该有所为,而且必须是有所作为。
下面笔者结合xx年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对中学历史教育从“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加强心态史学的研究”三个方面作一些实践的思考和理性的探索。
1、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教育要重视人文主义的教育,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以“人”为中心展开教育和教学。
从历史和文学的互文性来看,只有高度重视历史人物教学的过程极其意义,才能使学生在高考写作中充满人性的流露、充满理性的思考、充满灵性的张扬、充满人文的终极关怀。
如果说历史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骨架,那么历史人物教学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血肉;如果说历史人物教学是历史教育的血肉,那么对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批判和精神价值的归纳是历史教育的灵魂。
所以有的老师认为,历史教学一定程度上就是历史人物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洞察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实际上许多历史人物蕴涵着丰富的精神价值,因此历史人物教学中也就会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中,有富有正义的正直之士司马迁、缇萦;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有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岳飞、文天祥;有为人类造福的科学家毕升、李时珍;有独领风骚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孔丘、李白;有历尽艰辛的交流使者玄奘、郑和。
这些历史人物本身所具备的光彩和精神财富是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道的,所以历史人物教学在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内涵的挖掘、思想感情的渗透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于是,“历史版”的高考作文的写作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如江苏的高考题目《人与路》,可以写不同的历史人物走过的不同历史路程,有牢骚满腹的屈原、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豪迈癫狂的李白,他们都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要么投江含恨而死,要么鞠躬尽瘁而终,要么颠沛流离而走,屈原因失望至极而自行了断,只能到他的理想世界去“上下而求索”,诸葛因太过愚忠而完全奉献,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白因宦海失意而侠客人生,反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如重庆的《走与停》,可以写历史人物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前进与思考,如苏轼,如王安石,如范仲淹,也可以写整个王朝统治群体的前进与思考,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会影响历史进程的发展,历史进程的发展有会影响历史人物的命运,所以我们斗胆把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假设成为《一个王朝的走与停》,也不失为一篇上乘佳作。
如上海的作文题目“我想握着你的手”,这里的“你”可以让学生大有所为,如贤君圣王唐尧虞舜,如秦王汉武唐宗宋祖,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如七步成诗曹子建,如少年英雄周公瑾,如指点江山毛泽东。
如天津的作文题目《愿景》,学生可以写大禹家天下的愿景,汉武帝大一统的愿景,曹孟德治天下的愿景,李煜“愁”天下的愿景,曹雪芹“梦”天下的愿景,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愿景。
如辽宁的作文题目《肩膀》,学生可以写辅佐商汤的伊尹,太宗的柬臣魏征,大清中兴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从比喻的意义上来说,大凡古代君王的作为都是踩在他们的能臣的肩膀上的。
如安徽的关于“读人生”,完全可以通过读历史人物来读懂人生。
所以加强历史人物的教学、加强对历史人物的剖析,不仅是历史教育教学本体的需要,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文本素材和精神价值方面的教育资源。
既然如此,思想话题就不得不回到历史课程本身了。
就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而言,应该在关心“人事”的同时,更关心“人心”;在关心“物质世界中的人”的同时,更关心“人文世界中的人”;在关心“过去的人”的同时,更关心“现实的人”;在关心“社会中的人”的同时,更关心“自然中的人”;在关心“科学世界中的人”的同时,更关心“生活世界中的人”。
所以,只有当历史教育真正把人的人文自觉作为学科使命的时候,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才能落实在人的智能和道德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版”的高考作文只是当前历史教育的一个副产品而已,“无韵之离骚”也只是“史家之绝唱”的“历史版”而已。
2、加强心态史学的研究
如果文化的核心是哲学,那么哲学的核心就是“人”。
剖析历史人物离不开剖析其人的思想和心理。
而人是有差异性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论也是有差异性的。
这些又导致人的“文化思想”的差异性,而人的“文化思想”的差异性就跟人的心态有关系。
所以研究历史人物就要研究历史人物的心态,这在历史研究的理论界被称作“心态史学”。
“心态史学是历史学知识体系与心理学知识体系相融合的产物。
从理论和方法来源看,它的一极是历史学,另一极是心理学;从研究的目的性看,它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类的历史过程。
心态史学因此具有了双重含意。
第一,方法论的含义,即心态史学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考察历史上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理论思维的含意,即心态史学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它重视历史上各种类型人物的欲望、动机和价值观念,重视历史上各种社会集团、各种阶层的精神风貌,重视平静年代人们的精神活动和激荡岁月中人们的精神变化,重视上述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因此,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适当地吸纳一些心态史学的方法。
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洋务运动》特意选了甲午战败以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伤感反省的一段话:
“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这是李鸿章自敞心扉,把他办洋务装腔作势的心态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余。
配合这段资料,“动脑筋”栏目提出的思考题是: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
这对历史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对历史的领悟非常有助。
那么,如果我们以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审视xx年的高考作文,我们觉得我们的历史教育应该加强心态史学的研究。
比如天津的作文题目《愿景》,就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在精神价值方面的追求、欲望等心态的把握:
可以写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愿景;可以写圣王贤君时期尧舜对公天下的愿景;可以写秦始皇对秦朝万世万代的愿景;可以写汉武帝刘彻对汉朝大一统的愿景;可以写诸葛亮辅佐汉室光复的愿景等等。
再比如上海的作文题目《我想握着你的手》,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思想道德、心理品性的认识和评价,这里的“你”可以写孔子、伏尔泰,因为他们思想的伟大,可以写毛泽东、拿破仑,因为他们事业的成功。
如诸葛亮借箭未满十万支的话题,完全可以从心态史学方法论的角度下手。
再比如安徽的《读》,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心态的洞察和解读。
因为读史能够使人明智,读懂历史人物能够读懂人生。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万历皇帝的心理状况进行了精细入微的分析,引起了大陆学者广泛的关注。
以年鉴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对历史提出了全新的“理解”,他们关注普通人,关注他们的日常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受其制约又反过来影响它的普通人的心理、感情、信仰等等。
即使对个别历史人物的研究也不是脱离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文化背景,去致力于他的童年经历和“无意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
因此只有加强中学历史教育的心态史学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加理解历史人物的个性形成、个性特征,包括他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感知方式、思维特点、审美情趣、性格持操、思维路向和行为模式等深层心理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完整地认识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中的某些令人难以索解的矛盾问题。
这种研究取向,代表了我国学者对历史人物个性研究的基本方向。
这样的探索,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又何尝不能去尝试呢?
3、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
历史人物的心态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历史活动的思维方式。
高考作文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观点,自然需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是辩证分析的能力,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主线,今年也不例外。
凸现开放思维,不过分固定学生的思维指向,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展开较有个性的显现和较有深度的反思,使学生闪现出人生的智慧,内在反思和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把握能力。
如果同样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xx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中学历史教育需要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思考历史问题,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并用之于作文实践中去。
如湖北的带“三”字成语的题目,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在“三迭阳关”、“三足鼎立”、“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家分晋”、“三顾茅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思而后行”、“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韦编三绝”、“孟母三迁”、“退避三舍”、“入木三分”等方面做文章;如广东作文题目中的“天使”本身是一种比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使”,如果考生有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每个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心中认为美好圣洁的屈原、陶渊明、李白等历史人物如作为题材;如重庆的《走与停》则更加能够体现出考生在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代王朝走向方面对历史思维能力的驾驭,“走”指前进,“停”指思考,分析清楚了这个“辨证关系”和基本思想,考生开篇布局就容易了,《文化苦旅》的写作使余秋雨在此话题方面成为一位集大成者;如上海《我想握着你的手》,如果从历史意识的方向立意,内心若有真实的情感体验,若有丰厚的积淀,平日对生活对文化对历史有着深入的思考,写跨越时空的人物,比如握住泰戈尔的手,写对自然对人性对艺术对真善美的大爱,握住爱因斯坦的手,写对科学对人类命运的严肃的思考,写对天下苍生疾苦的悲悯,握住苏轼的手,写面对人生波折坎坷命运的豁达以及人性的高度等等。
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题为《北京的符号》,尤其要求学生谈出文化的内涵,历史的内涵,深层的意韵,引导考生关心社会、关心历史。
这种立意的角度才是比较好的,是真正的“历史版”的。
如果考生对北京和历史不关心的话,是写不好的。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把历史文化资源与写作素材融合起来。
“历史学科教育在阐释人类活动的同时,更加关心人的思维、行为、精神和观念是如何支配人类活动的,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过程,都有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要写好xx年“历史版”的高考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辨能力,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厚积博发,是难以写好的。
“历史教育的价值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基础,培育人养成一种富于长远意义的深邃的历史性眼光,并以此来审视现实社会、现实问题和审视自身,从而完成自觉的自我认识;它能够为人的持续不断的终身性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历史智慧,使人从过往的历史风烟之中不断汲取经验与教训,获得人生的启迪与感悟。
”历史能够给人以真正的生存智慧,而历史教育能够在更大程度上真正使人明智、教人理性,使学生从中真正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做事、如何共处、如何生存和如何发展。
“文以载道”,从历史角度立意的价值取向,要么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要么哲理洋溢,发人深省;要么主旨明了,催人奋进;要么关注历史,倡导正义。
而且还能回避热点问题,能避免猜题押宝,也能杜绝学生说假话空话,使学生免予矫情造作,无病呻吟。
所以中学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引导学生善于提出各种假设;在教学中还要设计研究性课题或者是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钻研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留有余地,鼓励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历史思维品质的训练,离不开历史思维过程的训练。
为加强历史思维过程的训练,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概念的变式,变式提供得越充分,越便于学生科学、准确、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
注释:
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9月版,第38页。
余伟民:
《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64页。
姜义华:
《人文世纪:
回应世界新挑战》,2001年1月13日《文汇报》。
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9月版,第154页。
、、周振鹤: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xx年11月23日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演讲录。
李宏图: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载于《思与文》网刊,xx-06-22版。
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9月版,第16页。
彭卫:
《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马执斌: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对当代史学方法的吸纳》,xx年在香港“21世纪历史教育的新路向”研讨会上的发言
邹兆辰:
《近年来我国心理史学发展趋势》,《史学理论研究》xx年第4期。
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9月版,第23页。
齐健、赵亚夫:
《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xx年9月版,第155页。
朱汉国、王斯德: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年高 作文 当前 中学历史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