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794567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52.04K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资料.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资料
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个国家发展的主题总是同该国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当完成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紧密相连。
(一)正确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任务
两大任务:
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重任(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时历史前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根本目的
三件大事: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
到2020年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奋斗目标: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四者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都非常重要,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主题、根本保证和物质保证。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及阶段性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及其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其中包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
“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
“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关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正确认识和解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从社会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第一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如何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具体包括国土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
我们都知道,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邓小平有一个判断,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中国将达到中国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NP将达到4000美元。
而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已经可以结束了?
其二,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
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每年还在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
中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达到1.8亿人。
高等教育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
1978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9.85%,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0.71%,排名第97。
到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基本赶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远快于世界平均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155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4.44%,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9.61%,发达国家人均GDP的1.68%。
2010年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56美元;世界银行统计,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175位,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121位。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会仍居100位以后。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提高了92%。
经过此次大幅上调,中国国家扶贫标准线与世界银行的名义国际贫困标准线的距离为史上最近。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除港澳台地区外)的近十分之一。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中国自然资源先天脆弱:
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积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
目前中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
(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人人口城市化率为18.72%,世界人口城市化率平均水平为46.64%。
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7.93%,发达地区达到76.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8.8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平均水平接近为56.29%;中国2010年人口城市化水平为44.9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3.03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1.87个百分点。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已经整体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中国已从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水平相当。
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严重落后,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的消耗量也高于世界及发达国家等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世界三产占比为47.43%;而发达国家三产占比是54.78%,发展中国家的三产占比是44.46%,而中国三产占比是2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到了2010年,世界三产占比上升为58.17%;发达国家三产占比为70.32%,发展中国家三产占比为56.25%,而中国2010年三产占比为43.1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03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低于其13.11个百分点。
说明中国的三产占比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这一定的差距,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正是基于以上一些事实
结论一“三个没有变”
胡锦涛强调: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
结论二“三个世所罕见”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掌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需要说明的是,变是绝对的,没有变是相对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就像一个小孩从2岁到5岁,虽然都在幼年时期,但2岁与5岁的特征肯定不一样。
邓小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有100年。
现在看来,恐怕还会更长一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途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提出和重新提出
如何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全局性等特点。
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
“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提出的依据:
1国际形势。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经济全球化虽有风险,但又确有我们可以利用的一面。
只要主动参与,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便可抓住机遇,乘势而起,发展自己。
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作为“构成21世纪最强大力量之一”,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2国内形势。
中国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中国进入矛盾凸显期,也进人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21世纪初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质疑”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是:
党的十六大提出战略机遇期10多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又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人们在怀疑,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呢?
质疑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是:
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这次危机影响深远且至今没有结束,中国也深受金融危机之害,未来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各种变数,如何走出危机还是未知数。
第二,国际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国际舆论此起彼伏,中国周边的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接踵而至,境外敌对势力策应下发生的西藏、新疆事件也牵扯了我们许多精力。
第三,从2009年起,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
此外,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
第四,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之后,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到所谓“中等发达陷阱”阶段,我们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群体性矛盾冲突不断等问题,也在海外不断被放大。
这一切给人们的印象是:
中国的快速发展之路已经走到头,战略机遇期提前结束了。
重提战略机遇期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强调我国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的理由是:
依据: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没有变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3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4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6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需要注意:
1它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决定性的意义2战略机遇期不仅仅对中国而言,其他国家也存在着战略机遇期3“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四、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首先分析从一个时代转变到另一个时代的客观条件,才能理解我们面前发生的各种重大历史事件”。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
和平与发展是新的难题和挑战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并且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南北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紧张因素。
恐怖组织为保存实力、发动新袭击很可能转换方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组织呈现出分散化、本土化、低成本、小规模、信息化等。
结论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2.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3.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
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
五、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
2.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基本国情的要求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选择
内涵:
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特征:
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1.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2.中国的和平发展会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3.有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必将进一步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4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5.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分配制度的理论;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体是两大制度: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收入分配制度。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关键是从理论上弄明白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要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分析清楚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动力和效率问题。
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
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
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
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思路:
根据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曾经都是高效率的所有制。
所有制效率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才能够成立。
马克思主义的结论:
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
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
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
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
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
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2)公有制的时代变化
公有制变化:
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
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资本的组织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
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
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
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
现代公有制的基本特征:
总的趋势:
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加。
实现形式:
股份制、公司制是共同的实现形式。
这一点与私有制没有区别。
公司制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融合,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3)分析的基本结论:
结论一:
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做出结论。
脱离条件的约束,简单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不能以现实中某些现象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
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
结论二:
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另外,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结论三:
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
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价值目标决定的。
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
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 课程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