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docx
- 文档编号:7938682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30.61KB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docx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七道大题,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扉页悱侧斐然匪夷所思
B愧疚瑰丽傀儡身材魁梧
C.亢奋伉俪吭声沆瀣一气
D.恪守贿赂脉络落落大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生的抉择往往出奇不意而又变幻莫测,谁能想到,微不足道的事情竟使他改变初衷,从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B.他那被凄风冷雨吹打得伤痕累累的心田,第一次吹进了和煦的春风,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惬意和欣慰。
C.一场瑞雪使大地银妆素裹,分外妖娆,连那些岿然巍峨、锋芒毕露的群山也变得低矮平缓,失去了原有的锐气。
D.我久久地倾听着狂躁的澜沧江水鸿亮的呼啸,这呼啸声如同滚滚烽烟狂奔怒涌,形成一种粗犷的音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极力宣扬中国文化,以此来向不容异己的法国教会展示一个最具有宽容态度的大国形象。
D.我们学校的科学楼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网也开通了,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教学效果大大提高,真是大快人心。
C关于李白成的传说,有不少地方混和着穷苦百姓的感情和希望,流传的故事未必不含着添枝加叶的地方。
D.五角大楼炮制的200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报告》遭到中方的严正抗议后,白宫急忙出面打圆场,表示美国并没有将中国视为威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简明的一项是
A.发展没有终点,实践不会终结,因此思想解放也不会一劳永逸,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真理吗?
D.读高三时,父亲病故,当生活把放弃求学与打工养家的两难选择推到他面前时,他坚强地选择了后者。
C.针对社会上狗伤人事件频繁发生的情况,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猎犬、野犬的通告。
D“海尔”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除了其产品种类齐全,质量过硬,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外,完善的服务机制也是重要原因。
5.给下列这则消息拟一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
有考生告诉记者:
“题目活,题型新。
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
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
”除笔试外,考生还须参加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
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A.北大自主招生出新招
B.高考招生出现新亮点
C北大招生考试题目活题型新
D北大教授组成招生面试团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鉴赏式文艺评论
现在,在加强与改善文艺评论的呼吁中,也涉及评论风格的多样化,无疑,鉴赏式评论该是其中的一种。
文艺评论与文艺鉴赏本是密不可分的。
文艺评论虽属于“论”,但必须以艺术形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凡评论必先有鉴赏,同时,文艺鉴赏在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中,也必然伴随着鉴赏者的观念、倾向、认识、态度,因而,凡鉴赏也必含有评论。
但两者在对文艺作品的感受与认识上,又是有着侧重不同与深浅之别的。
鉴赏更多地重感性,带着主观的个人喜爱;评论更多地重理性,要求客观的科学分析。
文艺鉴赏只是文艺评论的基础,而文艺评论则是文艺鉴赏的深入,评论基于鉴赏,又高于鉴赏。
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把某些评论拉回去,戴上一顶“鉴赏式”的帽子呢?
这是因为,评论只要不停留在个人喜爱的鉴赏阶段,有着应有的客观性与科学性,那么,它在风格特征上更多地保持着鉴赏的印记,便自有它特殊的魅力。
这首先是它的论述比较具体形象。
文艺鉴赏是一种由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动。
舍弃具体形象、具体感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也就舍弃了鉴赏。
因此,评论展示作者的审美判断呈现为“鉴赏式”时,其行文往往是生动形象、具体感人的。
杜甫的“两个黄鹉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风景画,但它又不只是自然风光的单纯描绘。
《唐诗鉴赏集》是这样“赏析”的:
“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
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音乐么?
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春天的第一批客人,冰消水涨,远方的船儿不远万里而来,正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
这一切形象地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
”这里,理性的思考没有游离生动的形象,相反,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引出内含的意蕴;这类评论的论述还比较富有个性色彩。
文艺鉴赏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感受。
鉴赏者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驰聘想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由于鉴赏者的主观条件不同,这个“再创造”也就会呈现出它的差异性,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诚然,文艺评论需要客观的科学评价,不容主观偏见,但优秀作品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评论,鉴赏中的偏爱,往往使评论跳动着作者特有的观察、感受与体验,为评论带来特有的光彩。
当然,鉴赏式评论仅仅是评论中的一种,而且,它只能用于评论文艺作品,对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运动等文艺现象,它就无能为力。
同时,它还有自己的缺点,就是由于它容易溺于鉴赏者的偏爱,成为偏见,使评论失去公正的态度。
所以,评论而为鉴赏式,也只限于“式”,戴上一顶富有特征的“帽子”,而不能以鉴赏代替评论;让“帽子”成为自身。
(选自《创新思维》)
6.对“文艺鉴赏”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鉴赏一方面强调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另一方面也强调鉴赏者自己的观念、倾向、认识、态度。
B文艺鉴赏更多地重感性,带着鉴赏者特有的个人主观喜爱,这是一种“积极的感受”。
C文艺鉴赏是一种由生动的艺术形象引起的精神活动,它允许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
D文艺鉴赏以艺术形象引起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本着不失公正的态度对作品进行客观的科学评价。
7.对文中“理性的思考没有游离生动的形象,相反,正是从生动的形象中引出内含的意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的思考与生动的形象并非是泾渭分明的两回事,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B理性的思考是在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引发出来的,而不是脱离艺术形象的枯燥分析。
C生动的形象本身就内含着理性的意蕴,因此理性的思考不能游离生动的形象。
D理性的思考必须有生动的形象作基础,因此生动的形象是理性思考的前提。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必要把某些评论拉回去,戴上一顶‘鉴赏式’的帽子”的理由的一项是
A.鉴赏式文艺评论在风格特征上保留鉴赏的印记,会有特殊的魅力。
B.鉴赏式文艺评论论述较具体形象,行文也往往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C.鉴赏式文艺评论由于鉴赏者主观条件不同,论述往往带有个性色彩。
D鉴赏式文艺评论能使评论既不失去公正客观,又呈现个体的差异性。
9.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鉴赏式评论属于文艺评论的一种,仍属于“论”,它侧重于理性分析,并不适用于一切文艺现象。
B文艺评论和文艺鉴赏关系密切又各有侧重,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又高于前者。
C文章引《唐诗鉴赏集》中对杜甫一诗的赏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对诗歌的欣赏可以加上鉴赏者的主观感受。
D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文艺评论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鉴赏活动存在个体差异性。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每个句子3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日:
“乐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日: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日: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之日: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日’: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
“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日:
“非也,是已亥也。
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0.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夔者一而足矣足:
足够
B得失之节也节:
关键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闻:
听到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经:
界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余方心动,而大声发于水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至于晋而问之此圣人之所慎也
北救赵而西却秦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下列各项中,属于“察传”的方法的一项是
A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B审之也,故国霸诸侯
C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D辞多类非而是,类是而非
13.从第二、三自然段中任选一种论证方法简要分析。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注:
麻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曾三见沧海变桑田。
这两首诗都是写君山的七言绝句,题材体裁相同,但内容写法各异。
前一首诗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君山倒映水中的美景。
起笔别致,不从正面写山体,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
次句绘君山之色,通过水色与山色的比较,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
后两句笔锋一转,将神话传说与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用“二螺青黛”状写君山之形,表现君山的秀美。
后一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诗文默写。
(6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石破天惊逗秋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贺《李凭箜篌引》)
(2)______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3)有志与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①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
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②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
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
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和憨倔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③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
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
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
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
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④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
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
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
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
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⑤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⑥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
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
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
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
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
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⑦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
原采,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
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不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⑧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⑨想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
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17.指出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4分)
(1)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
答:
(2)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答:
18.作者在第三段说“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第四段又说“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
____
19.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出地平线?
(4分)
答;______________
20.第⑦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析其作用。
(5分)
答;_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4分)
(1)赏析《走出地平线)主题思想及表现
(2)赏析《走出地平线》谋篇布局的技巧
七、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某大学一位女同学劝阻一位男同学不要浪费粮食,男同学反唇相讥:
“我自己出钱买的,浪费了,跟你有什么关系!
”
这个同学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请针对他的错误认识写一篇议论文。
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B.kuìguīkuǐkuíA.fēifěifěifěiC.kàngkàngkēnghangD.kèlùluòluò)
2、B(A奇----其,C妆----装,D鸿----洪)
3、B(大快人心:
用于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A宣扬:
广泛宣传,使大家知道,中性词;C添枝加叶:
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D为调解纠纷、缓和僵局而从中斡旋。
)
4、D(A删去“不”字;B“放弃求学”和“打工养家”不构成矛盾,应改为“继续求学”;C“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猎犬、野犬”有歧义。
)
5、A(新闻标题要概括主要新闻内容,且简洁明了;B.D均没能抓住消息的主要内容;c.“北大招生”扩大了范围,不准确。
〉
6、D(这是“文艺评论”的特点)7、B8、D(使评论“失去公正客观”.恰恰是“鉴赏式文艺评论”的缺点,不能成为理由)
9、A(B.二者的关系弄反了;c.举此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鉴赏式评论行文往往生动形象,具体感人;D.这句话是说明“文艺鉴赏”的再创造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
10、C(“闻”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听到〉
11、A(A项“于”都是介词,译为“从”。
B项第一个“若”是动词,译为“像”;第二个“若”是代祠,译为“如此,这样”。
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也是连词,表并列;D项第一个“所”与“慎”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与“为”字配合使用,表被动。
〉
12、C(A项是对待传言的态度,B项是“察传”的作用,D项是“察传”的必要性。
〉
13、答:
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以齐桓公,楚庄王审察传言的两个正例与吴王,智伯不察传言的两个反例形成对比,从而证明对于传言一定要审察的观点(或答举例论证,用寓言故事说理)
14、
(1)这就是愚昧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舜)就让重黎从民间把夔选拔出来推荐给朝廷。
(3)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言,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附译文:
传闻的话不可以不加审察,话几次转述后,(本来)是白色(却)变成黑色,黑色变成白色。
因此就能把狗说成像玃,玃像母猴,母猴像人,但人和狗相差得太远了。
这就是愚昧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传言如果能够加以审察,就会得到好处;听到传言如果不加以审察,不如没有听到。
齐桓公从鲍叔那)乙听说关于管仲的事,楚庄王从沈尹筮那儿听说关于孙叔敖的事,(齐桓公、楚庄王)对传闻的话加以审察,因此齐、楚两个国家能在诸侯中称霸。
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儿听说关于越王勾践的事,智伯从张武那儿听说关于赵襄子的事,昊王、智伯对传闻的话不加以审察,因此(后采)国家灭亡自己也身亡了。
凡是听到传言,一定要深透地考察,那些关于人的传言一定要用事理来验证它;鲁哀公向孔子询问道:
“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
”孔子说:
“从前舜想要用音乐在天下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把夔选拔出来推荐给朝廷,舜任命他做乐正。
夔于是使六律得到订正,使五声和谐,与八方之风相调和,因而天下非常顺服。
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
‘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政话得失的关键,因此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够使音乐和谐,用和谐的音乐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
’所以说:
‘夔一人就够了’,不是说他只有‘一只脚’呀。
”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出外去打水,经常派一个人居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里打好了井,他告诉别人说:
“我打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听到这话把它传播出去的人说:
“丁家打井,挖得了一个人。
”都城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使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让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丁氏。
回答说:
“我是说等于多得了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得一个人。
”像这样去寻求见闻,不如不听到。
予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遇到一个读史书的人念道:
“晋国的军队有三只猪渡过黄河”。
子夏说:
“不对,这三豕应是已亥呀。
那已字与三字形体相近,豕宇与女字相像。
”他到了晋国便问这件事,人们就说,晋国的军队已亥这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很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
正确与错误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就是连圣人都要慎重对待的。
既然如此,那么凭什么去慎重(对待)呢?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听到的传言,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15、后一首诗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诗人的一次游仙经历,交代君山的来历。
起笔突兀.,不直接描写君山形色,而是落笔题外,交代遇见麻姑的情况。
次句写人物语言,暗含诗人与麻姑的一问一答,巧点诗题,暗示君山的神奇。
后两句紧承上句,运用奇特想象,用“昆仑山石”神化君山来历,表现君山的奇美。
16、
(1)女娲炼石补天处,梦入神山教神妪
(2)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
(3)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7、答:
(1)限制和束缚人的天地(2分);
(2)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世界(2分〉
18、答:
不矛盾。
少年时的作者以为地平线是可以触及的,但是后来发现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即却又如影随形,所以感到被愚弄(2分);地平线适应了人们居高临下的心态,所以认为是一种安慰。
这反映了作者认识深化的过程,所以不矛盾。
(2分〉
19、答:
(1)人只有感到地平线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地平线。
(2)要延展视野,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扩展自己的襟怀,冲破思想牢笼才能走出地平线。
20、答:
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1分)形象地表现了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使"我"走出了狭窄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2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Z分)
21、答题要点:
(1)主旨:
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突破个人的陈见,博采众长,才能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表现:
以地平线象征览世阅人的极限,以形象来说理,表现主题。
(2)以地平线为线索,贯穿全文;由具体物象到抽象事理;逐层深入。
〈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22、(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模拟考试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