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docx
- 文档编号:793472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163.19KB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docx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
具体表现在幼儿初入园时哭闹,不愿上幼儿园等。
该文在阐述幼儿入园焦虑表现的基础上,对幼儿初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三方面提出幼儿入园焦虑的消除对策。
关键词:
幼儿幼儿园入园焦虑
婴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婴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正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分离焦虑和社会性焦虑则是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表现为遇到问题过度焦虑、不安,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羞于同他人交往等。
这些消极的情绪表现极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表现出的不适应。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对于陌生的环境,他们非常容易怯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焦虑的表现。
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一)哭闹
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不肯松手,像是永远见不到家人一样。
当教师接过来抱时,有的拒绝、努力地挣脱,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有的依从但仍哭闹。
(二)跟随
对某位教师有特别的依恋,拒绝一切活动,牵着这位教师的手形影不离,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
(三)安静
这类孩子性格较内向,入园后默默流泪,不说话,不与大家玩,寻找自己的依恋物。
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
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是每个幼儿教师和初入园幼儿家长需要掌握的。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这个人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1]。
社会性依恋是指个体对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如父母、亲戚或亲近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和依赖。
与社会性依恋相伴而生的是分离焦虑[2]。
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使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
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unmitigated),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mitigated),即幼儿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3]。
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4]。
“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5],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教师,也是父母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二)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初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theoryofneeds),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6]。
幼儿在家里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有的孩子则会大哭大闹。
(三)依赖向自理的过渡
“由于生理的不成熟,早期的幼儿必然要完全依靠成人的照料。
人类个体早期的依赖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行为。
作为生物适应性行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手段”。
[7]但是在当前家庭生活中,依赖大多是家长照料下形成的一种结果,这就造成孩子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等。
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班里的幼儿都需要照顾,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幼儿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对策
幼儿刚入园时出现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几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现象。
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
因此,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地稳定情绪,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长方面
1.交往准备。
幼儿对父母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有关。
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和外界事物,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焦虑。
因此,入园前家长要有计划地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帮孩子找玩伴,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
家长间也要多接触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初步建立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心理准备。
培养孩子入园后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
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幼儿园环境,初步体验幼儿园的生活。
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本领、游戏玩耍的地方,在那里能够玩到许多新玩具、结交许多新朋友,有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玩,激起孩子想上幼儿园的愿望。
加深对幼儿园的认识,寻找孩子在幼儿园的兴趣,以培养其喜欢幼儿园的积极情感。
同时,家长要告诉孩子:
“从上幼儿园那天起,爸爸妈妈早上把你送进幼儿园,晚上下班再来接你。
”让幼儿对家长“暂时的消失”有心理准备,知道并不是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3.生活准备。
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规,
初步培养自理能力。
如果在入园前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将有一定困难。
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有目标的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
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和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与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叠被子等。
(二)教师方面
幼儿入园前教师可在报名时让家长填写有关幼儿生活规律的表格,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素养和对待幼儿教育问题所持的观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熟悉幼儿的好恶,了解幼儿个性。
其次要充分理解初入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要尽量设法让他们放松,以积极的情感代替消极的情感,并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喜好,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解除幼儿的哭闹情况,尽快成为孩子新的依恋对象,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
再次,运用小班幼儿喜欢的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注意。
小班幼儿在入园之前,通常由家人看护,自由活动较多。
入园后,为了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教师每天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在户外自由玩耍,玩沙、玩水、滑滑梯、做集体游戏等都是幼儿喜欢的。
此外,教一些幼儿喜欢且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舞蹈,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又可以利用这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让幼儿完全放松下来投入到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去,在自由、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他们会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在新环境中逐渐感受新的群体的吸引力与乐趣。
(三)家园合作
教师应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主动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情况,随时了解幼儿的动态,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以便共同帮助幼儿克服不良的情绪。
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在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导向,不要总问一些消极性的如“在幼儿园吃饱了吗?
”“有小朋友欺负你吗?
”等问题,这无形中会让孩子对上幼儿园产生不好的印象。
家长应在和教师沟通的基础上,从正面引导幼儿,比如:
“今天你得了一个‘聪明豆’,真棒!
明天我们还去幼儿园,再得一个‘聪明豆’好吗?
”“老师说你很乖,可喜欢你了。
”“今天和谁做好朋友了?
”……用积极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多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以此帮助孩子和教师、小朋友建立起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上幼儿园的快乐。
对于个别一个劲儿要找妈妈的幼儿,教师可让其父母早点下班来幼儿园陪孩子。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11.
[2]姜永杰.心理学视野中的幼儿入园适应探悉[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8).
[3]BowlbyJ.Attachmentandloss:
Separation.Lon-don:
HogarthPress,1973转引自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8).
[4]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5]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2003,(12).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29-330.
[7]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让孩子不再胆小家园合作,促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
幼儿的情绪智力有着自然发展的趋势。
但是,经过情绪智力培养的孩子与没有经过情绪智力培养的孩子相比,更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更懂得安抚自己,较少产生负面的情绪。
从生理的角度而言,这些孩子常处于放松状态,压力荷尔蒙及其他情绪激昂的生理指标都较低,身体都比较健康。
就行为习惯而言、这些孩子还具有许多社会性的优点,如在同伴中人缘较佳,交往能力较强,少有粗鲁好斗等行为上的问题。
就认知能力而言,这些孩子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各种活动,学习能力较强。
由此看来,情绪智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呢?
对于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家庭和幼儿园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幼儿最初的情绪也是在家庭里获得的。
家长对待幼)L的态度以及不同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促使幼儿形成不同的性格。
因此,我班在进行“家园合作,促进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的研究时,就尝试从了解家长的教养方式人手,帮助家长调整自已的教养方式,使家长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情绪智力的培养,促进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
为了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性格弱点,从而将具有共同性格弱点的幼儿的家庭归类、分组,展开有针对性的小组家教指导及研究,我请家长们填写了“家长眼中孩子的性格弱点调查表”:
经过统计,我发现87%的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的性格弱点是胆小、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胆小呢?
家长们到底是怎样来看待孩子胆小这共现象的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孩子会有胆小的表现呢?
对于这些家长眼中胆小的孩子,我们又该怎样来促进他们情绪智力的发展呢?
带着这些问题家长们分为几个小组,展开了讨论。
在第一次讨论会上,我首先请家长们谈谈为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胆小?
家长们纷纷说出自己孩子“胆小”的表现:
不敢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叫他唱歌,他不唱,叫他跳舞,他不跳;不爱招呼人,看见家长的同事或朋友就往后躲,越叫他招呼人,他越不开口;在家里脾气大得很,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可一到了外面,他就变得胆小了,从来不敢和人争东西,在外人面前只会忍让,遇到问题只会哭或者来向家长求救……家长们都担心:
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自己孩子这样胆小、懦弱,将来如何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呢?
接着,我请家长们谈谈自己以前用了些什一么方法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焦虑 成因 分析 应对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