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ocx
- 文档编号:793230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22KB
论文范文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ocx
《论文范文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范文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范文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论文范文:
基于第二课堂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第二课堂活动因其具有针对性、灵活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特点和独特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潜在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第二课堂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被视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舞台,是构建新形势下实践育人的教学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
本研究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年1月1日一一2014年8月31日)中,以“实践教学”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查到相关的论文共计31807篇,以“第二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分别查到相关的论文共计2012篇、1581篇,以“思政课第二课堂”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查到相关的论文相对较少,有关“第二课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
从得到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作用逐渐被高校重视,但却没有被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很好地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浪费。
基于此,本文从第二课堂的新视角去研究如何发挥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可以覆盖全校学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研究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
实践教育问题是思政课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
本论文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托第二课堂这一实践育人平台,探讨思政课更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程,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
第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本研究利用第二课堂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势,完整阐述了构建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组织实施及其特色进行,有助于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渠道和空间,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大学教育,德育为本,育人为先。
本文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获取直接经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全面提升其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用理论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知、信、情、意、行”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灵魂,让学生自觉去服务社会。
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实践教学
目前,学术界对实践教学的定义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有的认为,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有的认为,“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的亲身参与,凡是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皆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如基地教育、案例教学、阅读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等。
”有的认为,实践教学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教学专指社会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简单延伸,只在课外进行;广义的实践教学是指除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内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内外进行。
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不应该专指社会实践教学,它还包含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以及虚拟网络实践教学等形式,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地过程中自觉运用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潜移默化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高尚品质外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形式的总和。
实践教学的内涵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第一,实践教学是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参加的一系列与学校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称,其过程是以提高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多种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训练过程。
第二,实践教学不以课堂“灌输”为出发点,凸显“实践性”的特征,强调“从实践到理论”,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积累直接经验,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实践教学依赖于理论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而单独存在。
实践教学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确定,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和设计。
第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整个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2研究理论基础
2.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和实践观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它强调了实践对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联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即认识指导实践。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对认识论这样定义: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可以发现真理,还能通过实践对真理进行证实和发展,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循环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带着理论问题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取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形成“外部输入——内部生成——外部践行”的教学一体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能动的创造性社会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自我肯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将“知、情、意”统一于“行”,以实践内化、深化认知学习,在实践中体现和反思认知的效果。
列宁指出:
“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被实践所检验。
不然,容易产生一些空想家或者书呆子”。
[13]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在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解决“理想信念”、“精神思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它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应用于教育领域,9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到实践领域。
主体性教育思想源于主体性哲学研究,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一方面强调发挥教育者教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学的主体性作用,即双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其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成为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第3章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13
3.1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果......................13
3.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3
第4章依托第二课堂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分析.................17
4.1第二课堂的特性..........................17
第5章构建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25
第5章构建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
5.1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案例分析——以燕山大学创设“红色旋律”主题活动为例
燕山大学开设以“红色旋律”讲坛为主的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不是专指具体的哪一门课程,而是相对于思政课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而言的,指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外,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且学生自愿参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总称,旨在使受教育者将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为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红色旋律”讲坛为主的思政课第二课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延续和补充,集针对性、实践性、互动性、灵活性与一体,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1.1指导思想与建设思路
燕山大学开展的以特色活动为主题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活动,在创设和运行上,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坚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结论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在总结、归纳学术界有关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渗透性教育思想,从第二课堂视角研究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构建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具体实施环节,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解析“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活动,与其他专业课教学一样,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由教师主导,以思政课的学科理论为基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创新性。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这一初衷南辕北辙,存在诸多问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第二课堂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导向性、娱乐性、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具有导向、凝聚、调节、转化、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品德和修养、外化为行为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活动具有深刻持久的德育力量,它可以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政课实践活动中来,获取直接经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增加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还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用理论知识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知、信、情、意、行”的统一,增强实践教学的持久性。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5年1月1日一一2014年8月31日)的论文,有关“第二课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论文寥寥无几,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空间。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目前全国各高校都还处于探索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可行的模式,本文对燕山大学以特色活动为主题开展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具体探讨构建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旨在探究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其他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不是很全面,对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和研究不是很到位,还有某些方面存在疏漏;本文是以燕山大学“红色旋律”系列特色实践教学的成功为实证,研究构建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笔者进一步地去研究。
参考文献(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范文 基于 第二课堂 高校 思政课 实践 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