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易错点点睛专题认识论.docx
- 文档编号:7931480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87.26KB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易错点点睛专题认识论.docx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易错点点睛专题认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易错点点睛专题认识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易错点点睛专题认识论
【2015高考突破】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预测2015年的命题重点如下:
1)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的理论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实现上述目标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我们党和国家在执政中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都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也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以自然科学发展成果考查哲理,是这两年的高考特色。
可能涉及认识的发展、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等。
【难点突破】
难点一主观能动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人们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条件,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
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3)怎样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以规律为指导,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②客观条件为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要分析条件,利用有利条件,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③要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知识拓展】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除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外,还应包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有一定的精神状态等。
做主观题时一定要看清题中的设问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是“怎样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1、有人把市场经济形象地称为“候鸟经济”,资本总是“飞向”成本低、收益高的地区。
毗邻广东的江西某地,在调查中发现:
本地的工业电价低于珠三角地区30%、水价至少低0.5元/m3,具有综合成本优势。
当地政府通过对企业迁移现象的分析,预见到广东企业会向周边地区辐射。
于是,该地有计划地出台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一站式”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很多广东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江西是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经济的。
【变式】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W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
事件发生后,市委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
结合当地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方法,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
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说明该市市委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点评:
近年来,对主观能动性的考查一般是四种设问:
①如何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②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用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知识分析材料。
在这几个问题上,学生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牢固,表述原理出错。
第二,知识掌握不全面导致分析片面,例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谈客观因素,不谈主观因素。
第三,知识掌握不深刻,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了解不够,不能对材料进行准确分析与结合。
因此对这些类似的题在平时复习时就应该进行多角度思考,做到发散思维,对同一背景试着多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难点二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的比较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还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总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例2、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③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难点三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点评:
近三年文综试卷政治部分选择题中,排除错误选项就能得出正确选项的占一半以上。
因此,弄清这些常见错误点和易混知识点对于提高高考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十分有益。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归纳常见的易错题型和自己容易丢分的题型,留心一些关键词语,如主体、主导、关键、归根到底、决定、基础、来源、只要……就、只有……才、都、不可能、已经等等,并找出基本的解题规律,培养思维的全面性、严谨性、深刻性和辩证性。
如本题中的①③明显就是错误的。
难点四理性认识
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例4、科学家指出,“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
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
科学家拟实施“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
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
难点五假象与错觉
例5、哲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穿上竖条衣服时,给人收缩感,显得稍瘦;穿上横条衣服时,给人扩张感,显得稍胖。
不同纹路的衣饰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表明( )
A.错觉实际上是一种假象
B.感性认识是易变、不可靠的
C.感性认识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D.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难点六实践的特点
对于实践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材料所强调的内容的指向性加以判断。
如当强调构成实践的要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实践受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时,体现的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当强调实践离不开人的意识的指导时,体现的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当强调实践要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时,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当强调实践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时,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当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在一起时,体现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例6、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惬意地飞来飞去,可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
究竟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
庄周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庄周之所以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因为他不承认( )
①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②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确定性 ③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客观性 ④人的认识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难点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对一个人来说,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也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
对你来说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对别人来说仍是实践的产物,两者并不矛盾。
(2)正确区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已有的认识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已有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例7、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
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
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难点八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此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可以划分到认识论中。
同时,这三种基本形式又涉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又可以划到历史唯物主义中。
例8、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难点九如何用认识论的知识解答问题
认识论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时,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作用。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4)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例9、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
世博会是展示台: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世博会是大课堂:
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
世博会是助推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从认识的根本任务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实践中往往是“眼见不一定为实”。
据此回答1—2题。
1.“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意是强调
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直接经验的重要性理论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眼见不一定为实”主要是因为
A.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3.水有三态:
液态、气态和固态,但都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的,其分子式都是H2O。
这一自然科学常识包含的哲理是
A.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
B.现象与本质是没有丝毫区别的
C.认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质
D.现象与本质是不同的,又是互相联系的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关系对于正确把握辩证法与认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重要作用;正确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目的,在于分析题目就能抓住题目的中心主旨。
【变式探究】
1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易错点2从实践及其特征、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1.马克思说: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一论述包含的哲理是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C.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2.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
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解答认识论题目:
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也是高考的命题的一个热点知识。
【变式探究】
1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是因为
A.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B.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C.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D.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2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SARS病毒进行科学实验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C.某同学认真思考并解答一道物理试题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的观点B.辩证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
【2015高考突破】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据此回答1—4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现在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的③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④认识正确与否是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的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②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评判标准
③实践的发展使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④实践的发展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它要求我们
A.必须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
B.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D.必须把获得的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
A.实践是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5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新的经济模式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统一的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大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上述材料表明的哲学观点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的
6恩格斯指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表明
A.科学技术在实验室里的发展不如直接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得快
B.发展科学主要的不是有文化的人,而是人民群众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7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曲辕犁的发明,珍妮机的出现,蒸汽机的改进,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制造了这些物质工具,还直接使用它们,从事实实在在的劳动,源源不断地创造出财富。
据此回答8~9题。
8上述材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B.一切物质财富都是体力劳动的产物
C.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
D.知识经济时代强调脑力劳动的作用
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的基本力量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劳动群众直接创造的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国际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据此回答10~11题。
10这段歌词主要是强调
A.实践第一的观点
B.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D.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1这段歌词对我们青年人成长的主要启示是
A.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
B.创造人类幸福完全靠个人奋斗
C.人民群众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2整个认识的起点是
A.感性认识
B.形成概念
C.理性认识
D.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象
13认识的根本任务之所以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因为
①现象只是表面的东西,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②对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是更高级的认识
③正确的理性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④抓住了本质,就从根本—亡抓住了可靠的东西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质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D.感性认识是实践经验,理性认识是科学理论
15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16“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
A.感觉反映活生生的现象是可靠的;理解是抽象的、不可靠的
B.理解反映了现象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是稳定的、可靠的;感觉是多变的、不可靠的
C.理解比感觉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D.人们不必追求感觉,理解可以代替感觉
17对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凡理性认识都是真理
②凡真理都是认识
③凡真理都是科学理论
④凡科学理论都是理性认识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8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②感性认识具体、生动、形象;理性认识抽象、间接
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深刻得多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
(2)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观点,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0、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有人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政治 一轮 复习 易错点 点睛 专题 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