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知识点复习文言文.docx
- 文档编号:7922867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52KB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知识点复习文言文.docx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知识点复习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知识点复习文言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知识点复习文言文
2016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知识点复习:
文言文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a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ye)?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
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
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a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
只是。
之:
的。
奴隶人:
仆役。
3、骈死:
并列而死。
骈:
两马并驾。
槽枥:
喂牲口用的槽。
4、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因为。
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
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
吃一顿。
或:
有时。
尽粟一石:
吃尽一石(dan)食料。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
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
通“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i。
8、其:
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
能走千里。
之:
(定语后置,不译。
)
9、是:
这样,指示代词。
10、能:
才能。
11、才美不外见:
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露。
12、且:
犹,尚且。
欲:
想要。
等:
一样。
不可得:
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
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
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
用鞭子打。
之:
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道:
正确的方法。
15、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
马叫,之:
补充音节,不译。
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
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
面对。
临之:
面对千里马。
18、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
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
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
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
判断词.
安古义:
怎么.例:
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
同样.例: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
有时,有的人.例:
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
或者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
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鸣鸣叫
通通晓执拿着
临面对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
于在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虽即使
或有时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
七、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
辱没。
例句: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
吃尽。
例句: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
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
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
行千里。
例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
使,尽,竭尽。
例句: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八、特殊句式
1.其真无马邪?
反问句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
4.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常见问题
1、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
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第二段中的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9、概括第三段内容
抨击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10、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1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2、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
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
马鞭子,名词。
“临之”:
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称”,著名、著称、出名。
13、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14、第三段中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15、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6、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
其真不知马
17、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9、“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明主的人才)
伯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
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
2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
”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22、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
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23、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
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
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24、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25、《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
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
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
以上三个“也”字,都跟文章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
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
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
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
2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
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
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27、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
28、“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
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
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
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29、表层意(小结)深层意
有伯乐有千里马(正面)发现人才
无伯乐无千里马辱、死(反面)埋没人才
一食尽粟一石行千里(正面)施展才能
食不饱力不足难行千里(反面)糟蹋才能
策之食之鸣之(排比)封建统治者
执策临之:
天下无马不识人才
其真,?
其真,!
(反问)摧残人才
相信大家一定仔细阅读了由为大家整理的2016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知识点复习,希望大家在考试中都能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学期语文期中备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学期 期中 知识点 复习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