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煤矿+1989西翼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
- 文档编号:7913580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432.40KB
城镇煤矿+1989西翼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
《城镇煤矿+1989西翼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煤矿+1989西翼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煤矿+1989西翼运输巷掘进作业规程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巷道名称
本《作业规程》适用于IV13-2煤层+1989m水平西运输巷工作面的掘进。
二、掘进目的及巷道用途
掘进目的:
本巷道为回采巷道,该巷掘进是为了满足综采工作面投产时形成生产系统,确保工作面通风、煤炭运输畅通的需要。
三、巷道设计长度及服务年限
巷道设计长度:
IV13-2煤层+1989m水平西翼运输巷掘进长度为1243m(平距)。
服务年限:
服务年限为1年。
四、预计开、竣工时间
本掘进工作面综掘预计自2012年11月1日开工,2013年5月1日竣工。
第二节编写依据
1、IV13-2煤层采区设计
2、城镇煤矿生产地质报告
3、《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巷道掘进)
4、《井巷工程》
5、《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6、《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
7、铁热克煤业《开掘技术操作规程》
第二章地面相对位置及地质水文情况
第一节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地面相对位置及邻近采区开采情况见表1
表1井上下对照关系情况表
水平、采区
+1989mIV13-2采区
工程名称
+1989西运输大巷
地面标高/m
+2064
井下标高
+1989m
地面相对位置建筑物、小井及其它
待掘巷道地面相对位于城镇煤矿自强巷后山,地表无河流、塌陷区、老窑等
井下相对位置对掘进巷道的影响
井下位于+1989m主平硐以西绕道石门测2号测点点,开口附近完整的实体煤层,对该巷道掘进无影响。
邻近采掘情况及对掘进巷道的影响
西部为专用回风上山、东部、北部、南部尚未开采的实体煤层,对该掘进无影响。
第二节煤(岩)层赋存特征
本煤层与IV13-1煤层煤层的位置关系为:
IV13-1煤层位于本煤层(IV13-2煤层)的上方,垂直间距约8~9m。
煤(岩)层特征见表2、表3
表2煤层特征表
项目
指标
备注
煤层厚度(最小-最大/平均)/m
2.7-3.8
煤层倾角(最小-最大/平均)/(°)
30-35
煤层硬度f
2-3
煤层层理(发育程度)
发育
煤层节理(发育程度)
发育
绝对瓦斯涌出量(m3/min)
0.95
煤尘爆炸性
具有爆炸性
表3煤层顶底板情况表
顶底板名称
岩石类别
厚度(m)
备注
顶板
老顶
细砂岩和含砾粗砂岩
4-6
伪顶
泥岩含弹炭质岩
0.8-1.2
底板
直接底
粗砂岩,含砾粗砂岩
1.39-7.11
老底
中砂岩和粗砂岩
1.52-11.54
附图1:
IV13-2煤层顶底板柱状图
IV13-2煤层顶底板柱状图
第三节地质构造
一、区域地质
(一)区域地层
区域地层分区应为拜城小区,中—新生界地层出露较全,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
井田含煤地层为塔里奇克组(J1t):
为一套湖沼相,泥炭沼泽相含煤碎屑沉积建造,煤质甚佳,是南疆的主要开采煤,岩性主要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的砾岩、粗砂岩、细砂岩、含砾粗砂岩或其不均互层组成,它与下伏中—上三叠统米斯不拉克群(T2-3ms)和上覆下侏罗统阿合组(J1a)均为整合关系。
区域上还有一层含煤地层中侏罗统阳霞组(J2y):
为一套湖沼相、泥炭沼泽相粉砂岩、泥岩夹可采煤层,是南疆第二个含煤层位。
与下伏阿合组(J1a)和上覆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T2k)为整合接触,是一套连续沉积。
(二)区域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库车中—新生代盆地南缘,南与华力西晚期褶皱带不整合接触,局部与南天山加里东褶皱带断层接触,矿区所处区域构造特征简述如下:
1、褶皱
矿区处在的库车中~新生代盆地南缘单斜构造带,倾向盆地中心,多为南东向,局部为南或南西,倾角多在30°~40°之间,最大55°,最小10°,总体轴向为北东东~南西西。
2、断层
F断层:
该断层是古勒克达板断裂的东延,向西延伸较远,在区域上该断裂为塔里木台缘与南天山褶皱带的分界断裂,以南出露下元古界阿克苏群(ptlak)片岩、干粉岩、混合岩,以北出露中泥盆阿拉塔格组(D2a),沿断裂出露少量上石炭流康克林组(C3k),在该区切入二叠、三叠系地层而终止,断裂平直,沿断裂地貌上形成负地形,断裂面北倾、倾角70°。
东北和西南角有一些规模不大的断层,多为压扭性,对地层形态影响不大。
二、矿区地质
(一)井田地层
矿区位于铁热克富煤带的中段,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上一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2-3ms),下侏罗统塔里奇克组(J1t)、阿合组(J1a),中侏罗统阳霞组(J2y)以及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冲洪积物。
矿区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上~中三叠统米斯布拉克群(T2-3ms)厚299m。
该组为非含煤地层,上部为灰绿色粉砂岩夹炭质泥岩(页岩),中部为黑色、灰绿色炭质泥岩夹叠锥灰岩,下部为灰白、灰绿色含砾砂岩,局部夹砾岩透镜体。
该群与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1t)整合接触。
2、下二叠统塔里奇克组(J1t)厚130.07~168.82m
塔里奇克组为矿区含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二个岩性段,分述如下:
1)第一岩性段(J1t1)厚42.99~74.91m
为一套含砾粗砂岩、细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煤层的沉积旋回,本段顶部Ⅳ13煤层与上覆第二岩性段粗砂岩为界,整合接触,底部以含砾粗砂岩与米斯布拉克群炭质页岩整合接触,本段含Ⅳ13装层,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在本井田已分岔为二层煤,上层煤为Ⅳ13-1:
,下层煤为Ⅳ13-2,上下煤层之间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平均厚6.41m。
2)第二岩性段(J1t2)
该段为一个粗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煤层的沉积旋回,该段底部砂岩发育板状斜层理,本段中含12层煤,其中Ⅳ1煤层厚度稳定,其余煤层不可采,本段以Ⅳ1煤层与上覆阿合组为界。
3、下侏罗统阿合组(J1a)
分布于矿区南部,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中—粗砂岩夹细砾岩。
斜层理发育。
4、第四系(Q4)
1)冲洪积物(Q4pal)
在井田内沿塔阿利玛沟展布,主要沉积物有砂砾、砂石和少量粘土、亚砂土,呈未胶结的松散堆积。
2)残坡积物(Q4esl)
为碎石、滚石及粘土、砂土等,呈松散状堆积。
(二)井田构造
矿区为一向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总体倾向130°,倾角30°左右,
含煤地层沿走向倾角变化不大。
在矿区东北角有一走向为北西~南东的断裂,即F断层。
断层倾向35°,倾角71°。
断层性质为张性。
宏观特征表现为:
①形成宽度约为l0m的破碎带,破碎带岩石为破碎角砾岩,多层棱角状。
②断层破碎带内煤层相对层位依然存在,且可与断层两侧煤层相连。
但因拉张破碎和后期断层水冲刷而很不完整,稳定性极差。
③断层破碎带透水性好,在平硐中观察多形成断层水,④该断层只有拉张而没有造成原始层位的相对移动,所以断层两侧煤层没有错位。
⑤断层破碎带内角砾岩胶结性差,加上断层水冲刷稳定性极差,对井田开采造成极大困难,建议矿山要加强支护。
该断层破碎带平均宽约10米,但对破碎带上、下盘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建设上、下盘留足25米的保安煤柱。
在矿区西部有一北西~南东的正断层,编号为f断层,断距H=1.5m。
三、煤层
井田内煤层是Ⅳ含煤组,含煤岩系为塔里奇克组(J1t),该井田6层煤层(线)缺失,含8层煤层(煤线)。
为便于区域对比,仍用原编号,由上而下统一编号为Ⅳ1、Ⅳ6、Ⅳ9、Ⅳ10、Ⅳ11、Ⅳ12、Ⅳ13-1、Ⅳ13-2煤层,其中Ⅳ1、Ⅳ9、Ⅳ13-1、Ⅳ13-2为全井田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井田内含煤地层塔里奇克组最大厚度168.32m,最小130.70m,平均149.85m,岩煤层厚度由东向西有变薄趋势;煤层总厚度最大12.10m,最小9.94m,平均11.02m;可采煤层总厚度最大lO.30m,最小为8.54m,平均9.42m;平均含煤系数7.35%,平均含可采煤层系数6.27%。
井田内有可采煤层四层,编号为IV1、IV9、IV13-1、IV13-2,均属全区可采煤层,现就IV13-2煤层特征叙述如下:
Ⅳ13-2煤层及顶底板
该煤层为塔里奇克组含煤岩组(J1t)最下部的一层煤,与上煤层Ⅳ13-1间距平均为11.64m,由东向西有变大趋势。
该煤层是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之一,是全井田内厚度最大的煤层,属稳定型中厚~厚煤层。
全矿区可采,最大厚度3.80m,最小厚度2.70m,平均厚度3.8m,有一层稳定夹矸,夹矸厚12cm左右,总体来说煤层向西有变薄趋势,产状变化127°~136°,倾角29°~31°。
Ⅳ13-2煤层的顶板是和Ⅳ13-1煤层的夹层,岩性为粉砂泥质岩,胶结一般,局部地段夹粉砂岩条带,天然状太下单项抗压强度为,其Mpa,单项抗拉强度为2.32Mpa,直剪强度为7.78Mpa,软化系数为20.03,综合其他特性,应属中等-稳定顶板,可能出现遇水软化,片带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开采过程中注意较强支护,顶板伪顶厚度为0.8~1.2m左右,直接顶厚度为1~2m左右,老顶厚度为4~6。
IV13-2煤底板为炭质泥岩,含炭泥岩和粉砂岩,颜色为灰、灰黑色薄层状构走向上厚度不稳定,由几十厘米到2m左右,岩相变化不大;在直接底板之下为塔里奇克组第一岩性段的粗砂岩,含砾粗砂岩,岩性、岩相在走向上变化不大。
四、煤质
(一)煤的物理力学性质
井田内四层可采煤层中Ⅳ9、Ⅳ13-1、Ⅳ13-2的物理性质几乎相似,Ⅳ1有所区别,现将Ⅳ13的物理性质描述如下:
Ⅳ13煤层
原煤为深黑色、黑色条痕,强玻璃光泽,细—宽条带状结构,局部为均—结构,层状构造,断口为参差状断口和阶梯状断口。
内生裂隙发育中等,性较脆。
煤岩成份主要由亮煤组成,次为暗煤,肉眼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次为半暗煤及暗淡煤。
(二)煤的化学性质、工艺性能、煤类
井田内四层煤原煤水分介于0.5%~0.8%之间,精煤水分介于0.4%~0.68%;原煤灰分介于4.37%~32.61%之间,IV13-2煤层原煤灰分较高,为32.61%;原煤挥发分介于16.08%~19.36%之间,精煤挥发分介于13.91%~19.36%之间。
有害元素S的含量不高,介于0.22%~0.48%之间;P元素含量除IV13-2煤层含量0.26%偏高外,其它煤层含量均较低。
从分析结果得知,井田内各煤层属低灰、中高挥发份、高发热量煤层。
本井田内三层可采煤层均属高变质程度的烟煤,Ⅳ13-2煤层为贫瘦煤—瘦煤,数码为12~13,符号为Ps~SM。
Ⅳ13-1煤层为贫瘦煤,数码12,符号为Ps;Ⅳ9煤层为瘦煤,数码为13,符号为SM。
Ⅳ1煤层为焦煤,数码为15,符号为JM。
Ⅳ13、Ⅳ9煤层属低灰、特低硫、磷、砷、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和民用煤,Ⅳ1煤层属特低灰、硫、磷、砷、高发热量的焦煤。
(三)煤层风氧化带
根据经验数据,该井田煤层风化带下界埋深确定为5~10m,氧化带下界埋深确定为15~20m。
地质勘探人员进行了认真的野外观察编录,主要观察对象是顺煤层沿出地表的斜风井,观察结果与经验数据相近,本报告确定煤层风化带为垂深10m,氧化带为垂深20m。
五、水文地质条件
(一)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台勒丘克达尔亚河西北方向的一条一级支沟内,该支沟北东—南西流向,顺层发育,与台勒丘克达尔亚河平行。
支沟内有常年水流,平水期流量约3L/s左右。
该支沟在拜城县城镇煤矿附近又有一条二级支沟由北向南贯穿矿区,汇入一级支沟。
这条二级支沟发源于海拔3200m以上的中高山区(煤矿西二井井口即在该支沟上游西侧)。
由上游向下游河流径流量逐渐增大,由2L/s增大到13L/s左右。
该二级支沟流至拜城县城镇煤矿自强巷硐口以北500m处大量渗失潜入地下,到自强巷硐口以南380m处又出露地表,河床中又有少量水流,流量约1~2L/s,向南汇入一级支流,目前经矿方观察仅今年以来河床基本程干枯状态。
因此该二级支流地表水直接补给矿区地下水,是该矿区地下水的最主要的补给来源。
该二级支沟水质分析结果:
矿化度1061.78mg/L,水化学类型为cl·so4—Ca·Na型水。
台勒丘克达尔亚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36亿m3/a,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占径流总量的88%),矿化度190mg/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Na型水。
(二)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拜城县城镇煤矿现在开采和将来规划开采煤层均为下侏罗统(J1)Ⅳ含煤组。
据东部邻区S32号孔和西部邻区S3l号孔资料,含水层岩性为砂岩、砂砾岩及煤层,厚度485~890m,水位埋深+1.7~37.17m,渗透系数0.00216~0.1795m/d,在降深37.49m和20.95m时涌水量0.142~0.055Ll/s,单位涌水量0.00263~0.00379L/s.m。
Ⅳ13煤组隔水顶板为细砂岩,致密坚硬,硅质胶结,裂隙不发育,裂隙度为O.000375~0.001;Ⅳ13煤组隔水底板为细砂岩,致密坚硬,泥质胶结,裂隙度为0.00016~0.01。
Ⅳ13煤组顶底板隔绝了Ⅳ13。
煤组层间孔隙裂隙水与其它含水岩组之间的水力联系。
Ⅳ13煤组含水层主要通过其地表露头接受少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距平硐口70~80m处从砂岩顶板中有少量淋水;距平硐口500~520m和600~630m处从砂、砾岩顶板中淋水较严重;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十分滞缓,而且局限于层间运动;人工开采排水是该含水层的主要排泄方式。
据水质分析资料,矿井地下水矿化度1009.28g/L,属HCO3·CL·SO4—Na·Ca·Mg型水。
水质较差,仅适宜做煤矿生产和消防用水。
不适宜生活饮用和工业锅炉用水。
综上所述,拜城县城镇煤矿充水因素主要为由北向南流经矿区台勒克达尔亚河的二级支沟地表水沿地层倾向入渗补给,矿区北部哈雷套山冰雪融水是形成地表经流及补给地下水的重要来源。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层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迳流滞缓,水质较差。
(三)矿井涌水量预算
根据生产地质报告提供,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27.4m3/d。
(四)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井田内因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地下水补给来源很不充分,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含水性微弱,断层导水性微弱,主要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在0.00263~0.00379l/s.m之间,地质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型。
本设计考虑到井田上部煤层基本已回采完毕,采空区存在一定积水,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设计将矿井水文地质确定为中等类型。
采区巷道施工期间及采区采掘期间,应做好探放水工作,严格执行“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采取防、堵、疏、排、截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时排出采空区积水及含水层突水危险,确保矿井安全。
六、开采技术条件
(一)煤层顶底板岩石及稳定性
地质报告中采用的岩石力学指标数据均是天然状态下岩石的力学强度值。
现将矿区煤层的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Ⅳ13-2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1)顶板
该层的顶板即Ⅳ13-1的底板,其力学特征如前所述,作为顶板可能发生冒顶,片帮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须随时加强支护。
2)底板
岩性为含炭、含粉砂泥岩,天然状态下单向抗压强度为42.6Mpa,单向抗拉强度为1.94Mpa,直剪强度7.53Mpa,软化系数20.03,属不稳定~中等稳定岩类,易出现底臌,遇水软化等不良地质问题,应做好排水工作。
Ⅳ13-2层煤顶、底板中粉砂质泥岩的力学分析成果,该层煤顶、底板应属不稳定顶、底板,遇水易蠕动,抗冻性差,易出现软化、底臌等工程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矿区煤层顶板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尽理想,若不注意开采技术,造成采空面过大,爆破填药失当等,都会引起诸如冒顶、片帮掉块等不良地质问题的发生,要加强支护,做好安全防范。
底板工程地质条件不佳,岩石力学指标不高,普遍具有遇水软化、底鼓崩解等不良地质问题,随着开采时间增长,开采深度增大,上述问题日渐显著。
建议做好排水,避免积存地下水,这不仅具有水文地质方面的意义,更具有工程地质意义。
(二)瓦斯
根据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颁布的新煤行管发【2012】30号文件批复城镇煤矿自强巷平硐2012年度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的测定结果: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8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95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4.36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1.09m3/min,确定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三)煤尘爆炸性
从试验结果看几层可采煤层均有爆炸性。
在今后开采时应注意通风、洒水,降低粉尘含量,注意安全生产。
第三章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第一节巷道布置
该工作面自+1989m绕道石门2号测点处开口,施工前开口附近10m范围内顶板扩帮整修。
开口后第一步按技术处给定的中心线掘进,方位角225°。
巷道沿中线掘进,可上下起坡。
附图2:
工程平面布置图
第二节矿压观测
根据拜铁煤字[2011]55号《拜城县铁热克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锚杆支护管理规定》该巷道要进行顶板离层监测、顶底和两帮移近量监测、锚杆载荷监测,观测内容、目的及手段见以下表。
表5矿压观测内容、目的及手段一览表
序号
观测内容
观测目的
测试手段
1
巷道表面位移
监测巷道相对变形量
测杆
2
顶板离层
监测顶板移位情况,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顶板离层仪
3
锚杆受力
检测锚杆强度是否合适,以调整密度
锚杆液压枕
4
螺母拧紧力矩
检查安装质量
扭力扳手
顶板离层监测每隔30m-50m设置1处,巷道表面位移监测设置4-6处,锚杆、锚索承载监测设置1-2处,螺母拧紧力矩每班必须抽查,所需仪器数量见以下表。
表6观测仪器一览表
序号
名称及规格
数量
备注
1
测杆
4
2
顶板离层仪
40-60套
3
敏感型锚杆液压枕
72套
3个侧面
4
锚杆拉力计(20t)
4台
5
扭力扳手
2把
为准确掌握巷道围岩的变形规律,在掘进开始时应及时进行巷道围岩表面位移观测。
第三节支护设计
一、巷道断面
1、+1989m水平IV13-2煤西西运输巷掘进断面为不规则梯形,宽4200mm,中高3000mm,S=12.65㎡。
附图3:
巷道支护断面图
二、支护参数设计
巷道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
1、锚杆采用φ18×1800mm的螺纹钢锚杆,锚杆间排距为800mm,锚杆锚固力不小于70kN,顶板扭力矩100N·m,巷帮扭力矩50N·m。
2、锚索规格为φ15.24×6300mm,每根锚索配一块300×300×16mm的钢托板,间距为2.4m,锚索外露长度不超过300mm,锚索承载能力应在230kN以上,张拉预紧力为120kN(24Mpa)以上。
3、网为铁丝网,矩形布置,网与网之间搭接一个网格,并用铁丝联网。
三、支护工艺及要求
(一)永久支护
锚网索联合支护作为永久支护。
1、锚杆安装要求
安装锚杆时,将锚固剂顶住送至孔底,搅拌时间为30s,搅伴停止后,等待90-180s,卸下掘伴器上托板、拧紧螺母。
间排距误差不得超过100mm。
顶帮锚杆均采用边掘边锚,即“进一排,锚一排”,必须是打起顶锚杆后,再打帮锚杆。
第一、第二排帮排锚杆紧跟迎头支设,第三排帮锚杆滞后最多不超过10m支设。
锚杆间排距为800mm,锚杆外露长度从托板算起不大于30~50mm,每根锚杆配备2个MSCK2835型锚固剂,锚杆安装角度与巷道轮廓线夹角不小于75°,安装托盘要牢固密贴壁面,并把网压牢,特殊地段可用木托板,每一个锚杆同时只准使用一个。
2、铺联网要求
顶网长边垂直巷道中线铺设,巷道帮网顺巷铺设。
相邻网必须搭接一个网格,并用10#铁丝连接一道,拧紧不少于三圈,挂网滞后至迎头距离不超过10m。
3、锚索支护要求
沿巷道正顶打一排锚索,打锚索必须使用风动锚杆钻机,打眼前先送水后开钻,严禁无水开钻,推力要适当,严禁猛升造成钻杆折断。
锚索眼深6m,药卷掘伴时间严格按药卷使用说明书,严禁随意截断药卷或钢绞线。
每根锚索配备4个MSCK2835型锚固剂,锚索要巷道轮廓线垂直布置,安装托盘要牢固密贴壁面。
锚索施工滞后掘进工作面最大不超过30m,如遇到顶板松软,压力大地段加密锚索布置,并紧跟迎头支设。
锚索预紧时必须用风动力矩扳手拧紧,严禁用手动扳手。
当过断层顶板破碎、锚网索支护无效时,及时改用12#工字钢支护,间距500mm,顶帮使用木板或粗圆棍配合铁丝网裱严背牢,背木规格:
使用直径不小于70mm的顺直圆木,打紧打牢,背木要顺直成直线,与巷道坡度一致。
背木间距250~300mm,铁丝网每200mm用10号铁丝连接一处,帮空顶空处及时摆木架眼接实顶帮。
锚网改变工字钢支护时,支架与锚网之间要裱背牢固,严禁出现帮空顶空现象,并补充安全措施。
(二)临时支护、锚杆支护工艺及要求
1、临时支护形式
临时支护采用锚杆前探梁。
每根前探梁分别用两道吊环固定在紧靠工作面的两排锚杆上,前探梁上用4000mm×150㎜×50㎜的木板维护,木板梁两端伸出前探梁不小于200㎜。
2、锚网临时支护说明
(1)支护材料及支护方式
使用金属前探梁作临时支护(梁上铺网上梯子梁),利用顶锚杆固定前探梁卡子,金属前探梁穿入卡子中,每循环前移一次。
然后,及时打注顶锚杆。
打注锚杆必须在有效的临时支护下进行严禁空顶作业。
(2)支护要求
锚网支护巷道采用前探梁进行临时支护,使用方法:
①前探梁采用4寸钢管,长度为4米,每道前探梁使用两道卡具,前头卡具固定在跟头一排锚杆上,后边一道卡具固定在距前探梁末端1~0.5米处。
②巷宽3.4m以下使用两趟,巷宽3.4m及以上使用三趟。
③固定前探梁的两道顶锚杆螺丝外露40--60mm,以备上前探梁用,移好前探梁后.固定卡具螺丝必须上紧上满帽并露出两丝扣,卡具与前探梁之间必须用寨子背紧。
④巷道掘出后,首先检查支护情况进行审帮问顶.找掉活煤(砟),找好上梁规格,而后及时将前探梁前移,在前探梁前头上托板护顶,前探梁与托板之间用寨子背紧.
⑤前探梁移好,支护好前头顶板后,由当班队长现场安全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出煤、支护顶帮。
人员严禁进入无临时支护地点。
⑥巷道掘出后审帮问顶移前探梁时,都必须派专人观察顶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警报撤人。
找顶人员必须站在外侧有支护的安全地点,由外向里依次进行。
⑦每次掘进前后,必须检查前探梁,卡子和卡具的固定情况,检查是否松动,卡紧卡牢后可继续作业.
2、控顶距
顶板完整时最大临时控顶距1.8m,综掘锚索距迎头不超过10m,顶板不完整时最大临时控顶距0.9m,锚索紧跟迎头。
两帮锚网支护距迎头不大于3m,煤壁松软易片帮时,要随掘随锚。
3、锚杆支护工艺及要求
(1)钻眼前准备→处理活渣、松煤,进行敲帮问顶→打眼定位标记→固定钻机打眼→打顶锚杆→打帮锚杆。
(2)锚杆排间距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扭力矩和锚固力达到要求。
(3)巷道超挖超过300mm,必须在其旁边补打锚杆。
(4)锚杆头螺纹部分必须清理干净,保证锚固质量。
(5)煤体锚杆眼必须用掏清将眼内煤粉掏净。
(6)顶帮锚杆施工严格按公司《锚杆、锚索技术操作规程》有关规定执行。
4、锚索支护工艺及要求
(1)准备锚索所需器具及材料→处理活渣、松煤,进行敲帮问顶→打眼定位标记→固定钻机打眼→清理眼内煤粉及杂物→锚索插入眼底→确认是否合格→安装托板。
(2)接、解钻杆必须在钻机停止运转的情况下进行。
(3)搅拌器一定要插入钻机底,钢绞线要插进搅拌器底部,注药卷过程中要专人护住钢绞线,以防甩脱钢绞线发生伤人事故。
(4)钢绞线锚固后,及时上托板预紧。
(5)张拉时,千斤顶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镇 煤矿 1989 运输 掘进 作业 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