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docx
- 文档编号:790683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2.19KB
《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docx
《《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
《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
(一)
在开始本网络课程学习之前,就以下一些问题,作为本课程的学习指导。
一、《外国教育史》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外国教育史》是为学员具有和掌握《外国教育史》基本历史和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它主要介绍外国教育的历史。
内容主要包括外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行政、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教育的发展线索,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教育现象,总结与借鉴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和历史学交叉性学科。
它是研究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的学科。
所以,它既是一门专业史,也是一门教育学史。
也就是说,它是教育学和历史学交叉的学科,学科结构和学习方式与一般历史差不多,而学习内容则是教育领域的。
《外国教育史》的课程基本结构,从横向划分,可分为外国古代教育史和外国近代教育史两大部分,从远古一直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为古代,164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近代,二战后则属于当代了。
我们的网络课程也是按历史的先后为顺序的。
从纵向划分,可分为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两大部分。
教育制度史讲文教政策、教育体制、各类学校设置、教学和教育制度、学生与教师制度。
教育思想史是讲外历国代著名教育家,或者是教育名篇名著中的教育思想理论。
思想史和制度史有联系,但是总的来看彼此相对独立。
把握住这样的总体结构,同学们在学习时就可以更加心中有数,也有助于总体复习,总体掌握。
(三)《外国教育史》既是一门历史类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要求主要在于使学员了解教育的发展规律,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教育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搞好教育工作
二、《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意义
国外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由于其范围广、时间长、国家多,因而,只能选择那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家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所以,学习《外国教育史》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很有必要。
它的意义主要有:
(一)了解《外国教育史》历史传统,把握教育发展的国情所在。
各国都有自己的情况,盲目照搬只会碰钉子。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建设具有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事业,教育也不例外。
把握国情必须建立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积淀深厚的国家,脱离历史只会是空谈国情。
(二)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教育事业服务。
历史虽然不可能简单重复,但常常有惊人的相似。
外国数千年的教育发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许多具有共性的制度措施,特别是思想观念,都是值得借鉴的。
历史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汲取。
如果前人已有成败的先例,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在类似的事项上从头探索。
例如选拔人才,推荐制还是考试制哪个更好?
历史早已有实践结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工作的指导原则,而实际既包括现实实际,也包括历史实际,而现实实际又是从历史实际发展来的,昨天的现实就是今天的历史。
所以,不懂历史的人是无法很好地把握现实的。
(三)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个人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专业领域的能力水平固然重要,文化修养方面的底蕴同样重要。
只有专业强,只能是个好教书匠,加上文化素养高,才能成为受学生景仰的好教师。
作为一个教师,对我们的前人所从事过的教育活动知之甚少,无论如何总是文化欠缺的表现,因此,应该对教育史的知识、理论有基本的掌握。
而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然可以应用上,对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和深刻性,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外国教育史》的学习目标与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达到如下目标:
1.了解和掌握《外国教育史》发展的历史和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拓宽理论基础,开阔教育视野,提高历史、人文和教育素养。
2.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分析《外国教育史》发展的不同实践,总结领会外国教育制度、教育理论的经验与教训,把握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3.养成勇于探索的学风、严谨求实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懂得把中外教育发展中有益的成份应用于现实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提高自身教育活动的理性水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做贡献。
因此,在学习途径上要求做到:
1.反复阅读、钻研本课程标准规定的本课程各章的基本内容。
2.认真阅读标准规定的教学参考书,以扩大知识面。
3.牢固掌握各章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重点问题。
4.以各章作业题为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联系我国实际,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关理论,从外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教育历史人物与事件。
5.认真完成作业,参加有关知识检测。
《外国教育史》学习指导
(二)
课程内容要点
外国教育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外国古代教育包括远古的原始社会、中古的奴隶社会、近古的封建社会(即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
外国近代教育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帝国主义时期的教育。
外国现代教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两个阶段。
第一章远古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本章学习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国外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东方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实践及其意义。
着重掌握远古及东方明古国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国外教育发展的价值。
本章课程内容包括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状况与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演进,(三)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及其内容,(四)原始社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根据本节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教育的特征有如下一些:
1.教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教育原与生产劳动直接联系(到了阶级社会才分离开来),并为当时的生产服务;2.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原始公社,老年人对新生一代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决不是盲目不自觉的,可见“无意识地模仿”之说毫无根据。
3.由于原始社会不存在剥削、压迫的现象,没有阶级,所以,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那种教育属于公共性质,是完全平等的。
在氏族社会,男女两性间的教育逐渐有所差别,这是由于社会劳动的分工所引起的。
4.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是多方面的。
只因当时生产力很低,社会生活简单,所以教育的内容也较贫乏,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后来才渐趋复杂、丰富);因此,我们在认识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以后,不可把它过分理想化。
5.原始社会的教育为原始社会的发展情况所制约,它满足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与阶级社会中把教育看成特权阶级的专利品,并使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截然不同。
因而对于当时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它完全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节、文明古国的文化与教育:
(一)人类早期学校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文明古国及其文化概况,(三)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四)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特征。
根据本节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东方文明古国的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由东方开始的。
人类教育的发达是以东方民族为先的。
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早于欧洲的出现,学校也首先产生于东方各国。
其次,古代东方教育反映当时社会前进的多种需要,其内容是丰富的,范围是广泛的。
它为巩固奴隶主阶级的阶级统治,传播了阶级政治及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其三,教育机构多样化出现了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各类学校。
宫廷学校、祭祀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等等,一一出现。
这些初级学校和高等学府、公立和私立的教育场所,种类众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级的需要,其等级性是森严的,但其适应力也是相当强大的。
其四,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东方文明古国是尊师重道而严格要求教师的。
广大教师在努力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寻觅诀窍,从而奠定了教育学识的初基,虽则是不成体系,而且水平是不高的。
其五,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本质仍然是奴隶社会的教育。
它首先是建立在奴隶主阶级野蛮而残酷地压迫奴隶阶级的基础之上的,其教育仅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只招收上层社会的子弟,广大奴隶被侮辱为仅能说话的牲畜或工具,无权进学校受教育;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教育也有严格的界线。
等级森严;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学内容渗透着神学精神且脱离生产劳动。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广大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起源较早,内容充实,范围广泛,机构多样,且尊师重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放射出人类教育的曙光,是东方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珍贵历史遗产。
本章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一)识记
1.为什么说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类型有哪些?
5.东方文明古国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二)理解
1.简述外国教育史的历史分期和发展主线。
2.怎样正确理解“教育起源”问题?
3.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基本特征。
4.简述古代东方国家学校的类型及其教育特征。
5.论述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古代希腊教育
本章学习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应着重了解和掌握斯巴达教育与特点;雅典教育及其繁荣的原因;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苏格拉底及其“产婆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教育观点。
本章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节、古代希腊前期的斯巴达与雅典教育发展概述:
(一)斯巴达的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三)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
第二节、古希腊后期的教育:
(一)政治上的巨大变化
(二)教育上的明显变迁
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理论: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本章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节、古代希腊前期的斯巴达与雅典教育发展概述:
(一)斯巴达的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三)斯巴达、雅典教育的比较
根据本节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
但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因而教育体制也彼此各异。
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其区别主要是:
(1)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遵从;教育开支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
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
(2)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则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3)教育机构不同,斯巴达为锻炼战士,由国家的7岁至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即“埃弗比”),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
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4)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
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
(5)教育方法不同。
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6)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皆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负责教育工作,同时由执政官予以训诫。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招揽人才不限国籍。
总之,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是大不相同的。
作为希腊最具代表性的城邦,这两种教育体制无论是当时古希腊的教育,还是近代欧美的教育,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雅典的教育对西方各国的影响更大一些。
第二节、古希腊后期的教育:
(一)政治上的巨大变化
(二)教育上的明显变迁
本节说明,希腊后期的教育作为希腊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是希腊文明的重要环节。
希腊化时期,希腊文明走出自己狭小的城邦,吸收了东方文化。
这不仅开阔了希腊文明的视野,而且也使希腊文明走向世界其他地区。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文化、教育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继希腊之后的又一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罗马就几乎全部吸收了希腊化时期的文明成果。
这个时期的文科教育及雄辨术教育对罗马的整个教育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对后来欧洲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三节、古希腊、罗马的教育管理理论: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三)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综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古希腊、罗马的教育理论巨大继承性。
亚里士多德以柏拉图的哲学、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
究其实质,他们的共性很多。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三分法,三种不同阶段的教育及教育的最终目标与柏拉图的灵魂论、哲学王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最终都将善或理智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本章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一)识记
1.斯巴达教育体系的特点何在?
2.雅典教育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3.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异同何在?
4.苏格拉底“产婆术”的特点是什么?
5.柏拉图设计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何特色?
6.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划分儿童的年龄分期的?
(二)理解
1.试分析斯巴达、雅典教育的异同,雅典教育繁荣的历史原因及其启示。
2.试分析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思想体系。
3.简述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要点。
第三章古代罗马的教育
本章学习目的及要求:
古代罗马的教育是古代希腊教育的继承和发展,并深刻影响到后世欧美国家的教育。
学习本章应在了解古代罗马历史线索和罗马教育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共和早期、共和晚期、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着重了解昆体良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他关于幼儿教育和教师的论。
本章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节古代罗马教育发展概述: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三)帝国时期的教育
根据本节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罗马三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呈出很大的差异性。
1.共和早期——自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进入奴隶社会,并在文化教育上保持本民族特色的时期。
这时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培养农夫、军人为目标的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2.共和后期——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30年,是罗马大肆向外扩张,在文化教育上被希腊化的时期。
这时,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以私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3.帝国时期——自公元前30年至公元476年,是罗马进入帝国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随后又由盛转衰,步入下坡路的时期。
这时的教育是以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的顺民为目标、以国立学校为主要模式的教育体制。
第二节古代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同样也影响深远。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了教育过程,并密切注意初等教育的大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不仅是他自己20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而且是罗马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的集中体现,对后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和伊拉斯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且,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深受其影响。
他的教育理论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本章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一)识记
1.古代罗马帝国时期教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总结昆体良培养雄辩家的目标具体内容是什么?
3.古代罗马帝国时期教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理解
1.总结昆体良培养雄辩家的目标具体内容是什么?
2.关于教师,昆体良有何论述?
第四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本章学习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在了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意识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中世纪教育的类型;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产生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点,系统了解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旦和莫尔的教育思想。
着重理解和评价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历史贡献。
本章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
(一)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二)中世纪城市学校,(三)中世纪大学。
根据本节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中世纪后期,城市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
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
教会虽竭力扼制这种新型学校,但由于这种学校适应了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会终究不能阻止它的发展。
因此,15世纪时,西欧各大城市都普遍设立了城市学校。
中世纪后期,西欧教育领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就是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
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
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
其三,流动教学。
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
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
中世纪欧洲城市及城市学校的出现,中世纪大学的问世与发展,使“黑暗和愚昧”的西欧,显现出前进的曙光,酿成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城市的摇篮里迅速成长,从而在市民等级中形成新兴资产阶级。
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便开始了。
第二节、拜占廷和古代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一)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教育,
(二)阿拉伯的文化教育
本节的叙述,使我们看到,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希腊、罗马文化得以保存,教育比较普及。
第二,世俗大学长期存在,帝国高等学校兴旺发达。
第三,开办了僧院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
中世纪阿拉伯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建立了伊斯兰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二是《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三是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
教师以穆斯林为主体,但也允许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充任教师,四是私人捐资兴学的传统根深蒂固,五是教育理论贫弱,但注重尊师重教。
拜占廷帝国的教育和中世纪阿拉伯教育对欧洲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保存和传播了古代文化。
当中世纪欧洲处于野蛮蹂躏和宗教迷信的黑暗时代时,古代文化在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却闪耀着光明。
其次是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东罗马人和阿拉伯人不仅保存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还吸收了东方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科学,并给欧洲教育以积极影响。
再次是对世界文化教育做出了独特的文化贡献,诸如在数学、天文学、化学、文学方面的成就。
整个欧洲是通过“阿拉伯的亚里士多德”了解到希腊文化的。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文艺复兴运动与人文主义教育,
(二)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理论的探索。
本节的叙述,使我们看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发端于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波及尼德兰(约当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法国、英国等国家。
其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尼德兰思想家伊拉斯谟(1469-1536)、法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拉伯雷(1494-1553)、蒙旦(1533-1592)、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478-1535)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国度里探索、实践,著书立说,阐发希腊罗马教育之所长,汲取中世纪城市大学之精华,把一种清新、活泼的学风带进了学校。
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令人耳目一新,伊拉斯谟的《愚人颂》、拉伯雷的《巨人传》、莫尔的《乌托邦》,更是表达了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先声。
归纳这些教育改革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2.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
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4.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这些改革的要求和实践,比起中世纪的僧侣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使千百年来被中世纪僧侣视为异端的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在课程中取得了合法的优势地位,经院主义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
第四节、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夸美纽斯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二)时代与世界观,(三)主要教育思想。
本节的叙述,使我们看到,夸美纽斯对世界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他抨击中世纪的等级教育,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相信人人都可以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为此设计了一种崭新、统一的学校体系,为后来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所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是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后人广泛采用,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
他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要求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客观规律,提出了教学应奉行的几大原则,他关于道德教育和教师地位的论述等,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夸美纽斯的思想受其时代和自身认识的局限,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例如,他过分夸大了直观教学的作用。
他一方面主张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神学的教学,宗教色彩十分浓厚。
尽管如此,夸美纽斯仍称得上是教育上的“哥白尼”,他是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新时代杰出的教育家。
本章考核知识点及要求
(一)识记
1.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何在?
3.中世纪大学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意义何在?
4.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古代阿拉伯教育的贡献有哪些?
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7.维多里诺教育实践的特点有哪些?
9.莫尔的教育观点的要点是什么?
10.夸美纽斯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夸美纽斯“泛智论”思想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二)理解
1.简述阿拉伯教育对世界教育的贡献。
2.试析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主要特征及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
3.试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的表现。
4.试评莫尔及路德的教育观点。
5.简述夸美纽斯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意义及要求。
6.试析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第五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
本章学习目的及要求:
本章按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样的历史线索,概括介绍了英国教育体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集中反映了英国17世纪教育家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要求能够从中总结出二战前后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侧重于了解英国教育长期受教会控制,具有双轨性和重文轻理的历史原因。
掌握洛克绅士教育体系中关于教育作用、体育、德育、智育的思想,并且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其做出较为恰当的分析评价。
本章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教育,
(二)工业革命时期,(三)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叶,(四)第二次世界战后的教育。
纵观英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人们会发现,英国近现代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保守性。
具体特点如下:
其一,国家长期不管理、不过问教育,教育大权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教育史 外国 教育史 学习 指导